拉丁目名 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目名 鲽形目
拉丁亚目名 PLEURONECTOIDEI
中文亚目名 鲽亚目
拉丁科名 Bothidae
中文科名 鲆科
拉丁属名 Bothus
中文属名 鲆属
拉丁种名 myriaster
中文名 繁星鲆
命名人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6)
原始属 Rhombus
原始文献 1846, in Siebold: Fauna Jap. Pisces : 181, pl. 92, fig. 2
模式产地 日本高知
俗名 繁星鲽, 星鲆
生境 热带底层海鱼
国内分布 海南岛东, 广东及台湾等海区
国外分布 西达东非及印度, 南达印度尼西亚, 北达日本南部
资料来源 中国动物 硬骨鱼纲 鲽形目
同物异名 Rhomboidichthys myriaster Gunther, 1862;Platophrys(Platophrys) myriaster Bleeker, 1966-72;Platophrys myriaster Jordan u0026 Evermann, 1903;Bothus(Platophrys) myriaster Weber u0026 Beaufort, 1929;Bothus myriaster Chabanaud, 1929;Platophrys ovalis Regan, 1908;Platophrys circularis Regan, 1908;Bothus ovalis Norman, 1934;Rhombus myriaster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6
背鳍89—95;臀鳍66—71;胸鳍8—10;腹鳍6;尾鳍17 (11—13分枝)。侧线鳞约120—130;鳃耙4—6+6—7。椎骨10+27—29。体长122.7—207mm:为体高1.6—2.1倍,为头长3.8—4.3倍。头长为吻长3.6—4.5倍,为眼径3.5—4倍。繁星鲆体近卵圆形,很侧扁;尾柄很短。繁星鲆的眼位左侧,眼间隔宽凹,雄鱼尤宽且眼球有圆膜状突及尖吻棘。口小。上颌约等眼径,颌齿2行。左侧背臀基蒙栉鳞其余与右侧蒙圆鳞。侧线前段弧状,右无侧线。繁星鲆背臀鳍正常;胸鳍尖刀状,雄鱼鳍条突出甚长于头长;右鳍钝短;左腹鳍始于眼下;尾鳍圆形。繁星鲆的左侧褐色多蓝星状斑;鳍黄色尾鳍有黑斑且后端黑色;右白色后部褐色而前缘有蓝黑色横纹。国内分布于台湾到海南岛;国外达日本及东非。
本文发布于:2022-10-21 16:28: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392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