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圣,辅佐帝王成就伟业的谋士

更新时间:2022-10-21 10:16:01 阅读: 评论:0

姜子牙

姜子牙在南阳五圣中被称为谋圣,西周王朝开国第一功臣,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始祖。谋圣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其先祖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从其封姓,故以吕为氏。出生地主要有东海说和河内说。《孟子》的《离娄上》和《尽心上》两章都提到姜子牙“居东海之滨”;《吕氏春秋·首时》也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说他是“东海上人”。但这些说法都很笼统含糊。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得较为明确:“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经注·齐乘》也说,“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周武王分封诸侯姜子牙以第一功臣的身份被封在营丘,建立了齐国,开创了齐国八百年的历史。

鬼谷子

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人),姓王,名诩,又名王禅、王利,道号玄微子。华夏族,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一说是战国时期魏国邺(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人。

鬼谷子-王诩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祖师之一、纵横家的创始人,兵法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与墨子并称为春秋战国时期最神秘的思想家。

鬼谷子常入山采药修道。因隐居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一说是河南淇县云梦山“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是先秦诸子之一。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也是道家、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史记》)。另有孙膑与庞涓等人亦为其弟子《东周列国志》《孙庞演义》)。他通天彻地,精通百家学问,人不能及。一是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三是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术业通达,学究精深。

张良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的称号,字子房,伟大的谋略家、政治家。张良堪称谋士的楷模,被后人尊为谋圣。相传为城父(今河南襄城西南)人,祖与父相继为韩国五世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结交刺客,在博浪少(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中。传说他逃亡下邳(今江苏睢宁北)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后韩王成为项羽所杀,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友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均为刘邦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曾建议刘邦定都关中,惠帝得立为太子亦为他所策划。在刘邦建立汉朝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刘邦曾赞“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子房功也。”谋圣张良与药圣孙思邈、酒圣杜康、文圣孔子、史圣司马迁等人并称为中国古代十四圣。谋圣

范蠡

谋圣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后定居于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本文发布于:2022-10-21 10:16: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369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谋圣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