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程文霞剪纸作品方正剪纸是当地多民族民间剪纸与中原汉民族剪纸在方正黑土地上相互融 合、相互渗透的产物,其中满族剪纸最具代表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满族人的萨满宗教文化从形式上逐渐退出方正县地域文化的主流,满族民间剪纸历史留存的资料甚少。但是满族民间文化中简洁、明快、粗犷、热烈和亲自然、近生活的性格特征,却牢牢地浸润着方正这块黑土地,与江河山川融为一体,成为方正地域文化的主要精神内涵,这也是非物质文化的魅力所在。
满族民间剪纸起源于萨满教的巫术。在满族人崇奉诸神的宗教活动中,剪纸是重要的祭祀道具。在他们的宗教文化发展中,神灵造像、人物故事、图腾性质的动植物等,大多是用剪纸方式进行表现的,这些作品由最初的祭祀工具,历经世代的美化创作,被满族人民传承下来,成为东北黑土民俗艺术的组成部分。萨满剪纸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嬷嬷神”。在满族诸多神灵中有160多个嬷嬷,有管儿女婚姻的喜神萨克萨嬷嬷,有管子孙繁衍的欧木娄嬷嬷,也有管进山不迷路的威虎嬷嬷等等。“嬷嬷”作品都是正立面,左右对称,两手下垂,五指分开,五官为阳刻,鼻子三角形,满族装束。其他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动物也都是正立面、侧立面造型,线条简洁明快,其剪技粗犷、朴实。人物、动物图案多不打锯齿纹,更没有其他地区剪纸的纤细的锯齿纹,充分反映了满族人民朴实、粗犷的性格特征。
较之满族剪纸,从中原流传到方正县的剪纸题材和表现内容,则多以象征吉祥、美好心愿的四季平安、迎福祈福及神话、历史故事为主,其造型和技法更加复杂、精细化。中原文化深厚的底蕴,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都可用剪纸艺术形式加以表现。将中原文化传入方正的是一群闯关东的人,他们不畏艰辛、思想开放、大胆进取、勇于创新的闯关东精神,恰好与满族原住民的精神风貌有很多相亲相近的共融点,为萨满剪纸与中原剪纸在方正这片自然沃土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方正剪纸艺术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图3 程文霞剪纸作品根据最新考古发现,汉魏时期方正地域就有人类生活的遗迹。辽金时代,就有女真族部落居住,女真人依靠方正县的自然地貌条件,从事狩猎、采集和农垦。在世代的繁衍生息中,在逐渐积累物质财富的同时,他们也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了民歌、民谣、故事、舞蹈、子弟书等多种艺术形式来丰富生活。据史料记载,他们是方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史祖。从清康熙年间(1668年—1820年)就开始有山东、河北、河南的农民零星流入方正一带垦荒,他们的到来,在带来了中原的农耕技术的同时,也将黄河流域的中土文化风俗带到了方正。但由于地处偏远且交流不便,方正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还是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到1909年建县之前,方正地域仍处在人口稀少且多民族混居、生产力低下的状况下。建县之始,全县只有居民237户,人口1904人。
据《吉林行省档案》记载:“清宣统元年(1909年)三月初三日,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吉林巡抚陈昭常奏请朝廷将吉林旧有之大通县移驻松花江南岸方正泡地方,即改名为方正县,作为吉林省新设之缺。”
自1909年建县至1913年,短短四年间,以大通县(后改通河县)满人为主的移民开始大批落户方正,在方正泡北岸建起“白旗四屯”(后称松南乡白四屯)、“红旗屯”(后改松南乡红旗村)、“蓝旗屯”(后改松南乡小蓝屯)。短短四年间人口从不足2000人猛增到32100人。满族人信奉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灵,将天地、山林、江河甚至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动物、植物都视为神灵而进行膜拜。因此,满族人崇拜自然、图腾和祖先的多神的萨满文化,一时间成为方正县的主流文化,构建成方正文化的最初根系。它对以后方正各类文化的出现与发展,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条件下,满族人用纸张、树皮、植物叶、兽皮、鱼皮等材料创作的、以萨满宗教文化为内容的剪纸,成为萨满宗教文化中最为常用的表现形式,成为普及最广的一种技艺。
民国时期至解放前夕,中原人民饱受日本侵略和内战之苦,为求生机,大批的关内移民“闯关东”来东北落户。据统计,到1949年,方正县人口已增至16711户,人口72778人,比建县时增长约40倍。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勇于进取的闯关东先民们,不但把中原地区的农、工、商技艺带入方正县,也把数千年的汉族多种艺术形式引入到方正县地域,如:民族乐器、曲艺等,特别是剪纸的姊妹艺术——皮影戏也在方正县落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剪纸作为妇女们喜闻乐见的技艺,也在母女、姑嫂、邻里之中悄然传承着、发展着。每到喜庆节日,方正妇女都喜欢剪出各种各样的窗花图案来装点气氛。
1、地域性
方正剪纸传承人倪秀梅及其作品方正县境内虽山川秀丽,江河交汇,土地肥沃,却气候恶劣。改革 开放之前,信息、交通不畅。这些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在这里生活的人民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习俗。原居住的满族等少数民族与外来的汉族移民,都必须改变自己原有的习惯习俗,以适应大自然。他们在变化中生存,生存中发展,甚至他们的文化传统、艺术风格、宗教信仰、民族性格都在冲突和融合中适应着演变,最终形成方正特有的地域特征。
2、题材内容
艺术作品之所以有其精神价值,是因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情之所动,爱之所致。方正剪纸群体中主要是广大妇女,而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之动情并付出全部真爱的是她们自己的家庭和劳动生活。因此,方正剪纸的创作题材,绝大多数是反映方正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表现当地民风民俗的各个侧面。
3、群体性
基于方正县独特的地域与气候特点,漫长的冬季农闲时间,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空间,进而形成文化群体。
长期处于文化匮乏状态的方正县劳动妇女们,都可以坐在炕头儿上,一边拉着家长里短,一边学习、交流女红技艺。而剪纸又是最为简便的民间技艺,甚至满地跑的小孩子都喜欢趴在炕沿儿上,拿起剪刀剪出一个嬷嬷人儿或一串拉拉人儿。久而久之,在方正地域上,剪纸技艺在传承与交流中形成了广泛的创作风气。方正妇女们用剪纸传达着她们对劳动、生活的挚爱,美化着自己的生活。
4、活态流变的传承性
方正剪纸作品集方正县人文、社会的特殊发展历程,使方正人民承袭了不同民族、群体的文化传 统。不同的文化在方正这片特殊的土地上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协作、相互融合,逐渐形成方正人民特有的文化精神和情感。黑土地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思想,成为方正黑土地文化传承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这种基因是从社会经济、文化变化过程中发展而来的,具有明显的活态流变性,也是方正人民智慧和民间文化精神的血脉。
方正县民间剪纸爱好者依靠传承人口传心授的方式,利用剪纸的表现手段,一代一代传递着特有的传统文化基因,守护着这方黑土地的精神家园。
5、黑土地性格
广袤而肥沃的黑土地如母亲一样,世世代代养育着方正人民。劳动人民也把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浇灌在这片黑土地上。来自各地区的各民族人民,都把自己生命的根,深深地植入这片黑土地中,吸吮着黑土地母亲的乳汁,繁衍生息。人与土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和谐。方正人民粗犷、豪放、纯洁、热情和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等性格特征,无一不是在这黑土地中形成的,这种性格特征就是方正文化整体的性格特征,更是方正剪纸艺术的性格特征,是方正剪纸艺术赖以传承与发展的灵魂。
6、技法语言特点
方正剪纸作品的创作步骤:首先用简洁粗犷、略显稚拙的线条,以写意手法剪出作品的主要内容,并将整体空间大胆分割,形成完整、大气的结构布局;再根据需求,以细腻流畅的剪法对局部进行加工,一幅造型大胆、自然灵动、形神兼备的作品便诞生了。与中国画强调的“大胆落墨、细心收拾”有异曲同工之妙。
7、独特的剪刀
方正的剪纸作品,主要为纯手工剪制,剪工精巧堪称一绝,这得益于剪纸艺人们手里拿着的独特剪刀。它们大多是剪纸艺人们自己改制的,这些剪刀经过打磨、整形,更精巧、便利,利于创作中剪法的变化。
1979年,在全县举办的一次群众性综合美术作品展览中,赵向荣等人创作的18件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为开展群众美术活动提供了新思路,政府决定将剪纸艺术作为重点群众性艺术门类,加以挖掘整理并进行普及推广。
从1980年起,经方正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两年多深入乡村,在群众中走访调查,先后在新安乡饭店的柜橱上,一些乡镇、村屯农户的窗户上、门扇上、墙壁上见到剪纸作品。他们顺藤摸瓜发现了六十多岁的林友爱、杨桂洁等23名剪纸能手,从此认定民间剪纸确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1982年,文化馆美术干部张德生带领剪纸骨干赵向荣等在松南乡红旗村首次举办了有4人参加的试点学习班,在文化馆展出作品21幅,受到群众欢迎,其中倪秀梅作品《成荫》在黑龙江林业报上发表,为民间剪纸艺术在群众中的普及拉开了序幕。
1983年,县文化馆采取“能者为师”的办法,根据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与妇女家务劳动的特点,深入村屯开办邻里班、炕头班,组建6个剪纸组,有52人参加活动,创作剪纸作品380幅,当年在方正文化馆举办综合美展——剪纸作品专栏,展出90幅作品,鼓舞了城乡业余剪纸爱好者。
1984年,方正县文化馆开展“滚雪球”活动,“以老带新”,连续办班,加强辅导,在原基础上发展到12个剪纸组,全县剪纸队伍发展到152人,发现与培养出剪纸艺术能手80人,当年选出100幅作品,举办了剪纸作品展,当时的地区文化局给予了较高评价,县文化馆决定利用剪纸作为美术活动的优势大力发展。
1984年,方正剪纸群体应邀出席中国剪纸艺术第一次学术会议——黑龙江省剪纸创作经验交流会。
同年,方正剪纸参加黑龙江、贵州、河南、陕西四省联展。
1985年,方正中华剪纸函授中心黑龙江辅导站成立,方正剪纸作者参加函授。
1985年,方正县文化馆在继续组织、扩大队伍、搞好普及工作的同时,开始抓剪纸作品质量的提高工作。组织以赵向荣、陈洪霞、倪秀梅、徐亚波为主的骨干力量,在城镇中小学校、幼儿园、聋哑学校、老干部活动中心开展剪纸辅导,发展92人参加剪纸活动。方正县幼儿园展出了“好老师”、“飞向月球”等40多幅作品,省电视台还为5岁的徐迎迎录了像。这一年,城乡剪纸组已发展建立18个,244人参加活动。同年7月,方正县文化馆举办“民间剪纸作品专题展”,在征集的3000幅作品中,选展120幅,促进了剪纸艺术水平的提高。同时精选190幅作品制成精装本《中国民间剪纸集》10册,与日本进行民间艺术交流。从这一年起,方正县文化馆开始在民间收集、整理作品,建立剪纸艺术档案,向报刊推荐优秀作品,并发展各级剪纸艺术协会会员。
1985年10月,方正剪纸参加黑龙江省首届农民书法绘画展览。
1986年5月,方正剪纸应邀参加齐齐哈尔首届民间喜庆剪纸展。
1986年6月,方正县文化馆举办“民间剪纸专题展”,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晁楣、地区文化局局长曲敏、美术理论家于显达、黑龙江日报社、电台、地区新闻中心一行6人,参观了展览并给予较高的评价。
1986年7月,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举办“方正剪纸群体专展”。
1986年9月,方正剪纸参加黑龙江省举办的“生命之路”科普美术摄影、剪纸作品展览。
1987年3月,全县已组建19个剪纸组,有活动骨干346人,在全县已形成广泛的群众性剪纸活动热潮。共创作出剪纸作品36000多幅,向省级以上报刊推荐作品4000幅;发表和展出作品1986幅;410幅作品与日、美、法等国家进行民间文化交流;国外收藏作品300幅。同年,在松花江地区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方正县作了以“开展群众性剪纸活动,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题的经验介绍。
1987年5月,方正剪纸参加中国“全国雪花剪纸展”,优秀作品发表在《雪花剪纸专集》中。
1987年7月,方正剪纸参加中国全国十八省、市、地区举办的剪纸新作联展。
1987年10月,由方正文学艺术联合会编辑完成《方正剪纸专集》,王怀玺任主编。
1988年2月,黑龙江省美术馆举办了“方正剪纸专题展”,展出作品400多幅。省长陈雷、省委宣传部长杨角、地委书记赵荣生等领导,就方正剪纸在省内外14家报社记者招待会上作了发言。
1988年8月,方正县档案局建立方正剪纸档案(方正县名人录史册)。
1988年9月9日,方正县剪纸参加黑龙江省首届剪纸艺术节,作品分别荣获银鹤杯、铜鹤杯奖项,部分论文编入《黑龙江省剪纸文集》。
1989年1月24日,由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黑龙江分会、黑龙江省文化厅、松花江地区行政公署、方正县人民政府主办的“方正剪纸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有88位作者参展,展出作品459件。其中14人的26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年6月,方正剪纸优秀作品在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天鹅之声”中展出并受到好评。黑龙江省、市电台和黑龙江日报社分别对剪纸艺术活动进行了专题报导。
1989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国剪纸大赛上,倪秀梅的剪纸作品《赶集》获大奖赛三等奖。
1989年5月,方正剪纸参加中国首届风俗画大赛。
1989年7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为方正剪纸作了专题报导。
1990年,方正县13个乡镇已建立剪纸活动组21个,有412人参加剪纸活动。其中农村妇女346人,乡干部4人,教师18人,学生44人。这些人中有中国剪纸研究会会员11人,黑龙江省剪纸研究会会员22人,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6人。
1990年3月,在中国全国剪纸藏书票展上,方正剪纸作品分别获一、二、三等奖,部分作品在《中国剪纸艺术报》上发表。
1990年4月,方正县文化馆以“巩固群体成果,发展剪纸艺术”为题,在全省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
1990年6月13日,方正剪纸群体参加黑龙江省剪纸年会第二届剪纸艺术展。
1990年10月,方正剪纸再度进京展出,代表作品被民族文化宫收藏。
1991年10月,黑龙江省美术评论家张秋莹在《文化导报》中高度评价方正剪纸。
1992年,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方正剪纸作品在大连展销。
1992年2月1日,倪秀梅的剪纸作品《稻草人》、《牧趣》被选入“中国民间艺术展”,在瑞典马尔摩市展出。
1993年,方正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1993年3月,方正剪纸群体被中国美术馆列入《中国美术家年鉴》。
1994年,方正剪纸为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赠送微型剪纸纪念品2000余幅。
1999年6月,方正剪纸精品培训班开班,哈尔滨市文联、美协主席于进海教授亲临授课,培训班创作作品3700余幅,其中优秀作品183幅参加了首届哈尔滨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这次大展上,方正剪纸荣获6个奖项,中央电视台《民间采风》栏目对方正剪纸作了系列报导,另有文化商人为方正剪纸做代理,方正剪纸也从此走向了市场。
1999年11月,方正剪纸群体参加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
2000年5月,“迎21世纪龙江第一春”冰城文学艺术创作、诗歌朗诵大赛上,方正剪纸荣获多项作品奖、辅导奖、组织奖。
2000年6月,哈尔滨第二届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上,方正剪纸群体荣获“十佳艺人”、“最佳精品”奖等诸多奖项。
2000年8月,第四届黑龙江剪纸艺术节,方正剪纸作者倪秀梅荣获文化部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颁发的“中国剪纸德艺双馨奖”。
2001年3月,方正剪纸参加由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中国威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首届中国民俗风情剪纸大赛,倪秀梅作品荣获大赛银奖,作品被威海市博物馆永久收藏。
2001年10月,方正剪纸作者倪秀梅应黑龙江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邀请,赴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参加由省政府主办的《这里是黑龙江》图片及民间艺术展和学术交流,并进行现场剪纸表演。
2001年、2002年,第二届至第四届哈尔滨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上,方正剪纸荣获群体奖、优秀组织奖。
2002年1月,由中国邮政哈尔滨出版局发行了方正剪纸作者倪秀梅个人剪纸艺术明信片两套
2002年,方正剪纸荣获黑龙江省社会文化教育科研成果奖。
2002年7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海峡两岸“四地团圆”艺术剪纸大展,方正剪纸群体参展。
2003年,哈尔滨市“太阳岛杯”文学艺术创作、朗诵大赛,方正剪纸荣获群体奖、优秀组织辅导奖。
2003年,文化部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表彰在发展中国剪纸群体建设、教学、创作活动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方正剪纸团体,授予“优秀群体、组织、辅导”奖。
2003年,文化部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学会、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黑龙江省剪纸专业委员会为表彰方正剪纸作者倪秀梅在发展中国剪纸事业中的突出贡献和卓越成就,特授予该作者“新中国剪纸艺术家”称号。
2003年10月1日,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将方正剪纸作品编入《中国剪纸选集》。
2004年1月,方正剪纸作者倪秀梅应邀赴韩国富川市举办民间艺术作品展。
2004年2月,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神州风韵”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邀请赛,方正剪纸被邀请参加,并荣获奖项。
2004年6月,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首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方正作者倪秀梅的剪纸作品《东北大豆香》系列作品,摘取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奖“金奖”。《中国文化报》、《黑龙江日报》等进行了报导
2004年8月,在哈尔滨第五届民俗博览会上,方正剪纸荣获“优秀奖”、“组织奖”、单项“十佳精品奖”、“十佳艺人奖”。
2005年7月,在首届中国“仙鹤杯”剪纸精品大赛上,方正剪纸分别摘取一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群体奖。
2005年12月19日,方正县松南乡中学剪纸艺术培训中心成立,倪秀梅任剪纸艺术培训中心校长。
2006年1月,方正剪纸作者倪秀梅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由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百花迎春”春节文艺晚会,并和其他剪纸艺术家们同台表演剪纸。
2006年1月18日,方正剪纸应邀参加由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黑龙江文化之冬”民间文艺大赛,倪秀梅的剪纸《黑土精灵》荣获“金奖”,高汉秀作品《冬阳》获创新奖。
2006年3月,方正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倪秀梅被哈尔滨市政府授予“民间工艺大师”称号
2006年6月,由黑龙江省剪纸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剪纸艺术家》系列丛书出版,方正剪纸作者陈洪霞、高静云名列其中。
2006年7月,方正县举办首届剪纸艺术节,方正县剪纸艺术家协会成立,《方正剪纸报》创刊,方正县第三中学将剪纸艺术列入教材。
2006年9月,倪秀梅剪纸作品《东北民俗》系列荣获“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剪纸大赛“金奖”。
2006年12月,方正剪纸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2月2日,方正剪纸艺术家倪秀梅应深圳美术馆的邀请举办个人剪纸艺术作品展。展览获得成功,66幅代表作品被深圳美术馆永久收藏。
2007年5月,方正剪纸产业开发中心成立。
2008年1月15日,在人文奥运中国行——2008年第三届国际(北京)剪纸艺术博览会“东北风”少数民族剪纸大赛中,方正剪纸作者倪秀梅荣获“金剪刀”。
2008年5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员会、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剪纸艺术家倪秀梅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8年6月,黑龙江省文化厅将倪秀梅、陈洪霞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2008年6月,黑龙江省文化厅授予倪秀梅、徐光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08年6月,方正剪纸群体应邀参加第十九届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倪秀梅、郭艳萍、曲英红、李玉霞作品参展。
2008年6月,方正剪纸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7月22日,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方正县委、县政府、县委宣传部在黑龙江省美术馆联合举办“方正剪纸展”,倪秀梅、曲英红、高汉秀、吕晓秋、陈洪霞、郭艳萍、王媛、高静云、高金东、伊宏丽、李玉霞、罗乃英、李佳雪等人的作品参展。各大媒体作了相关报导,其中倪秀梅、陈洪霞等人的作品拍卖成功。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方正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2008年7月28日,在哈尔滨第九届民间民俗博览会开展的“抗震救灾义卖”、“抢救羌族文化遗产”主题活动中,方正剪纸作者倪秀梅、郭艳萍、陈洪霞、曲英红、高静云、程文霞积极参与,其中倪秀梅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了价值6000元的作品和书籍。
2008年9月,方正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陈洪霞被哈尔滨市政府授予“民间工艺大师”荣誉称号。
2008年11月9日,方正剪纸作者倪秀梅应邀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世界手工艺大会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剪纸作品《新东北大豆香》系列荣获2008“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
2009年4月,黑龙江省政府授予倪秀梅、陈洪霞“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09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倪秀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方正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图4 代表性传承人程文霞正在创作方正剪纸能够从清康熙年间一直延续,是因为其饱含浓郁的生 活气息和清新的民间民俗情趣,并且均为纯剪刀制品,秀润隽美、独具神韵。在这个过程中,方正剪纸颇具特色的传承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方正县文化馆剪纸艺术馆馆长曲英红介绍,不论是方正县文化馆的骨干作者,还是各个乡镇的业余作者,他们中大多数是从母亲、祖母、外祖母那里学会剪纸的。她就是从母亲那里学会剪纸技艺的。因此,方正剪纸艺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形成了母女、母子甚至夫妻的共同创作场景。
非家族式传承和组织式传承在方正剪纸技艺流传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非家族式传承和组织式传承的存在,才使得从事剪纸工作的人分布在各个乡镇、各行各业。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涌现出倪秀梅、陈洪霞、赵向荣、林建华等一批优秀的剪纸艺术家。
方正剪纸传承脉络广泛,主要分为家族式传承、非家族式传承和组织式传承。其中,家族式传承为方正剪纸文化的流传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方正县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护方正剪纸文化。如继续抢救整理原生态方正剪纸,挖掘原创作品,汇编成书,以便传承;挖掘不同谱系传人,使不同形态、不同风格的剪纸完整传承;广泛发动省内外及国内外的方正剪纸艺人、民间艺人以及艺术家,继续开展方正剪纸研究,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并打算向国家申请师资力量培训方正县的剪纸工作者;加强和充实方正剪纸的专业组织机构,使之具有培训、研究、示范和辅导功能。2004年,方正县将剪纸技法按照义务教育要求编订成教材,在该县实验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开设剪纸课。2010年,初中教材也已经成型。
民间艺术家们也对剪纸技艺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改良。中国美术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会员的郭艳萍在传承单色、染色、套色等的剪纸样式下又匠心独运地创造了“双面贴”样式,深受群众喜爱。在方正县,许多剪纸爱好者会应市场需求创作许多作品。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正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倪秀梅就以2009年大冬会吉祥物“冬冬”及12个运动项目为内容和题材设计出了一套邮票纪念册,受到了市场的热捧。
在方正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凭着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在总人口22万的方正县,剪纸爱好者竟有1万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有80多岁,最小的幼儿园还没毕业。在郭艳萍剪纸艺术培训班,11岁的剪纸学员凌菁菁等正在剪制的《明镜高悬》、《清正廉洁》、《大爱无疆》等作品形象生动、引人关注。
以倪秀梅、陈洪霞、郭艳萍为代表的方正剪纸艺术家的作品多次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华夏剪纸博物馆等永久收藏;倪秀梅还曾赴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瑞典、日本、韩国等国交流访问;方正县文化馆馆长徐光东以其多年的剪纸经验,发表多篇相关论文,为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打下理论基础。
本文发布于:2022-10-21 09:43: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367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