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长的烦恼》从一个求实学者的视角,以翔实的资料,缜密的铺排,剖析和挖掘中国中国在21世纪二三十年代走向“中国世纪”进程中的种种隐忧、困境和危机。
程超泽,198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社会人口学博士。1992—2003年期间任职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1998—2004年期间任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教授。2004年移居澳大利亚,现任职《悉尼时报》财经主编。已在国内外中英文杂志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专著二十多本。代表作有:《走出山坳的中国》、《中国人口增长的多重危机》、《世纪之争——中国: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亚洲怎么了:亚洲金融风暴全景透视》、《第四次浪潮:全球资本一体化》、《中国经济:崩溃还是成长?》、《中国经济:增长的极限?》、《大财五年:抓住你一生中最好的投资机会》、《警惕!中国股市虚拟大崩盘》等。
代序我认识的程超泽教授论中国经济
序
第一章面临严峻的增长型衰退
严重失衡的经济结构
经济战略转型之困
四万亿花完后的尴尬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隙漏之处
关于“陷阱”与“高墙”之辩
《方正小标宋简体》
第二章增长的极限
未老先衰的老龄化时代
刘易斯拐点正在到来?
富士康“内迁”透露的信息
发展的代价
被严格框定的承载条件
第三章变迁社会的稳定性
制度变迁带来的矛盾与冲突
控制体系的困境
价值评判体系面临挑战
社会转型期的犯罪增长
西方文化示范效应冲击波
社会支持系统的尴尬
第四章天堂与地狱:中国贫富差异透视
一个农民工的内心困顿
中国人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
差距缘何拉大?
国民“弱势心理”的蔓延
正在消逝的中产阶层现象
第五章富饶的贫困:通盘审视“世界第二”
名义的经济总量
为“世界第二”付出巨大代价
距发达国家有多远:比较日本
日本的经验教训值得深思
对GDP数据的质疑
第六章世界产业链中的“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的成长约束
“中国制造”的贴牌之痛
谁在补贴“中国制造”?
“非中国制造”背后
中国“世界工厂”地位重估
在全球产业链上寻求向上突破
第七章大公国际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是面向全球的中国信用信息与决策解决方案的主要服务商,也是中国引可为所有发行债券的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估的权威机构。
中国话语权的孤鸣
挑战三大国际权威评级机构
一场信用评级体系的革命
中美话语权的博弈
大公国际的孤独等待
第八章国际政治棋局中的中国崛起
中国崛起的大国摩擦
被妖魔化的中国
中国崛起的美国因素
在国际冲突大弧上
中国崛起的国家安全环境
尾声迎接内外部治理的挑战
主要参考书目
在整个20世纪,中国在经受了长期艰难困苦之后,它的领导人终于得以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宏伟的、思想连贯和富有远见的“强国富民”战略,并显示出赶超世界强国的勃勃雄心。从1979年以来的30多年时间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9.3%,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198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4517亿元人民币,1990年增加到1万8558亿元人民币,2000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合8万9000亿元人民币)。2006年7月4日,世界银行公布了其计算的2005年全球GDP排名情况,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的GDP总量超过意大利和法国,并略微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7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正以超过预期速度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强国。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总量又一举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由中国统计局宣称的信息于2011年2月14日被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证实:日本2010年GDP为479.223万亿日元,合5.474万亿美元,中国同期的名义GDP为5.879万亿美元。至此,日本垄断全球第二大经济体42年的历史由此宣告终结①。英国广播公司曾报道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早在预料之中,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中国经济规模有望在10年内超过美国,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②。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最新统计数据似乎再次证明了中国经济的狂飙突进:2009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首度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份额达到15.6%,日本为15.4 9/6,美国以19%的份额仍然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这三个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相加正好为全球的一半①。
自从日本在明治时期崛起为世界一流强国以来,还没有哪个非西方国家能像当今崛起的中国这样,对世界秩序产生如此举足轻重的潜在作用。在向世界强国地位迈进的过程中,中国拥有诸多优势:过去30多年来约9%的平均经济增长率、13亿人口的巨国效应、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世界最大的外资吸收国和外汇存底、似乎永不枯竭的廉价劳动力供应以及近些年来正在寻求急速现代化的军队建设,等等。
显然,中国已从前20年改革开放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实惠。由此朝前看,中国的前进步伐似乎没有理由慢下来。可以相信,再有2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保守一些讲,起码也将达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认为,中国未来经济高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因素:
——在未来较长时间内,除将长期保持国内安定团结局面外,还将有一个比较宽松、宜于发展的国际环境。香港、澳门和台湾将继续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打下的基础,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了厚实的物质条件,各项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加强,曾经困扰中国经济发展很长时期的能源、交通等瓶颈已经大大缓解,并在今后一二十年内逐步发挥出巨大潜在效应。
——拥有世界上最为廉价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国的劳动力总量约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30%。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劳动力成本虽大为提高,但就目前而言,劳动力工资水平仍然只是日、美、欧等发达国家的三十分之一,是亚洲新兴工业政府和地区的十分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具有较强竞争力。
——市场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为中国经济高速度、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新的和更为有效的制度性基础。
——有一个广阔的国内市场,供求总量和消费规模都还将有巨大增长潜能,特别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向小康型急剧转变过程中,巨大的消费需求将为经济增长提供爆发性拉动力。
——幅员辽阔、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形成的递推式区域增长模式必然形成一浪推一浪长期增长的格局。
尽管如此,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外有识之士对中国发展表示了忧虑:
“中国经济现在的问题是:高速增长还能持续多长时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帕多安说,“中国经济发展不可能总是依靠公共投资建设来拉动。中国需要再平衡需求,需要进一步刺激居民消费需求①。”
在经合组织主任研究员、中国与印度问题专家理查德·赫德看来,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力来自于庞大的人口,而不是科技水平和人民收入水平,中国内需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城镇化进程所带动的巨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家庭消费需求。
法国经济学家迪亚娜·奥什海什说,中国仍是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尚需努力,尤其是技术创新领域。在她看来,中国希望通过对外开放的捷径来提升能力和掌控技术不一定能达到目的,因为跨国公司处处设防,极力保护核心技术和机密。奥什海什认为,创新是文化积淀的结果,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中国还不具备成为“世界新兴实验室”的条件。
在忧虑中国未来发展的观点里,美国投资家吉姆·罗杰斯在2006年他的“中国将经历一次严重的经济萧条”的文章里可能是最具有代表性且中肯的。他语出惊人地表示:“中国将经历一次严重的经济萧条,就像当年英国和美国一样。中国只有在经历过经济萧条后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路上升的。19世纪的美国经历了15次经济危机和一次内战,1907年美国整个经济几乎破产,但现在的美国还是最强大的。日本是另一个成功的例证,但也没办法避免成长中的倒退。1966年,日本金融体系崩溃,但没有阻止它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①。”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其《萧条经济学的回归》的专著里更是设问“在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经历过一次毁灭性崩溃之后,中国是不是下一个即将崩塌的神话②?”2011年尾声,克鲁格曼再度预言中国经济危机,发表了题为“中国会崩盘吗”一文,宣称中国经济“正在变成世界经济的又一危险区域”和“危机的新震源”。这位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提出预言方法也非同一般:他元需仔细研究相关数据,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统计数据“最像科学幻想”;他只要看看媒体有关“最近报道”,便足以断言“中国故事与我们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崩盘局面如出一辙”。
笔者虽然不能苟同罗杰斯所说的“中国将经历一次严重的经济萧条”的论断,更不能认同克鲁格曼咒语式的轻率假设(事实也是,克鲁格曼2004-年的论断已经过去了整整7年,中国崩塌不但没有发生,到如今,中国经济以其举足轻重的引擎作用越来越受到全球的瞩目),但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经济自罗杰斯2006年提出“中国将经历一次严重的经济萧条”论断以来,已到了它迄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阶段性巅峰,而2008年的世界金融大危机更是顺理成章地促成了这种拐点向下的趋势。在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后各类矛盾和冲突已日积月累到了一个不得不正视的临界点,中国遇到了成长的烦恼,如果不适时进行深层次调整和变革,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
“成长的烦恼”,本来是指人们在青春期所遭遇的各种烦闷和苦恼,这种说法,既形象生动,又蕴涵深意。一个人健康成长需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成长的烦恼”,一个国家发展进步也需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前进中遇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中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也出现了“成长的烦恼”。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极大提高。另一方面,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改革发展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本书从一个求实学者的视角,以翔实的资料,缜密的铺排,系统剖析和挖掘中国在21世纪二三十年代走向“中国世纪”进程中的种种隐忧、困境和危机。本书作者在人口与资源承载、贫富差距、转型体制矛盾、经济繁荣与社会非稳态、中产阶级诉求等都做了独到精深的描述和论证。
本文发布于:2022-10-21 06:19: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354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