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序志》篇里阐明了自己写这本《家训》的目的,即将自己一生的经验和心得系统地整理出来,传给后世子孙,希望可以整顿门风,并对子孙后人有所帮助。《颜氏家训》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是作者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传统中国的家庭教育史上影响巨大,被誉为“家教规范”。清人王钺在《读书丛残》中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也说《颜氏家训》“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以训世人”。
卷一 | 序致篇第一 | 1.圣训素来谈时易做时难 |
2.绳其祖武,慎终追远 | 教子篇第二 | 1.慈威并济方得良子 |
2.妇人之仁终败儿 | 3.父子间亲密有度 | 4.溺爱等同于戕害 |
5.气节尊严不可失 | 兄弟篇第三 | 1.兄弟分形连气如手足 |
2.听妇言,乖骨肉,岂为丈夫 | 3.妯娌相处贵在恕己而行 | 4.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
后娶篇第四 | 1.贤人难免遇蛮妻蒙蔽 | 2.一夫多妻家无宁日 |
3.慎重考虑丧偶再娶 | 治家篇第五 | 1.教化须自上而下 |
2.宽严贵在恰到好处 | 3.赏罚有度,不可苛责 | 4.进德修身齐家之本 |
5.夫唱妇随真和合 | 6.婚配嫁娶难得素对 | 7.圣经圣书谦恭相待 |
8.妖妄之事勿沾染 | 卷二 | |
1.言谈举止有礼有致 | 2.避讳不当贻笑大方 | 3.取名起字有讲究 |
4.嬉笑言谈不当招恶 | 5.待客之礼贵在真诚 | 6.北方颇具 |
7.闲聊之中慎谈家世 | 8.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 | 9.离别未必涕泗交零 |
10.宗族礼节不可废 | 11.遭重丧三日必吊 | 12.告慰先人情真意切 |
13.成长礼俗富饶趣味 | 14.呼天抢地要当心 | 15.家族命运损荣相连 |
16.义结金兰须志均义敌 | 17.接待宾客恭谦有礼 | |
1.圣贤难遇随缘相惜 | 2.珍惜身边圣贤人 | 3.君子不窃人之美 |
4.不怨不嫉人之长 | 5.贤才关乎家兴国昌 | 卷三 |
勉学篇第八 | 1.官宦子弟也要学习 | 2.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
3.学习无用是个谬论 | 4.万事万物皆为师表 | 5.学以致用是根本 |
6. | 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 8.治一经可弘圣人之道 |
9.尽信书不如无书 | 10.谈玄说妙不可取 | 11.勤奋好学方成大器 |
12.天下之大教育为本 | 13.独学无友易孤陋寡闻 | 14.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
卷四 | 文章篇第九 | 1.文人轻薄多致祸 |
2.习文不要勉为其难 | 3.文理兼具才是上品 | 4.他人文章不妄加评论 |
5.细节决定文章的好坏 | 6.文人何必常相轻 | 名实篇第十 |
1.名不副实以为耻 | 2.唯至诚能胜至伪 | 3.寡欲淡泊方远致 |
1.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 2.书生戾气需警惕 | |
3.萧墙之祸始于国风 | 卷五 | |
1.谏言应有自知之明 | 2.君子当修德以待时 | 3.追名逐利必招祸 |
止足篇第十三 | 1. | 2.天道忌盈,业 |
3.好兵弄武易招祸患 | 养生篇第十四 | 1.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
2.养生以少虑祸为本 | 归心篇第十五 | 1.儒佛两家本为一体 |
2.不可以凡夫心测圣人智 | 3.凡事有因必有果 | 4.不以一眚掩大德 |
5.凡事不能责备求全 | 6.修道之事大矣哉 | 7.五常之道始于心 |
卷六 | 1.博士未必博识 | |
2.音辞语调南北相异 | 1.工整之风日渐萎靡 | |
2.六艺精通未必是福 | 1.日月逝矣, | |
2.奔波操劳只为祖孙计 | 3.终身修业以立世 |
颜之推不但日常深信因果、礼拜佛陀,还对奉佛及其所产生的问题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观点,在《颜氏家训·归心》篇里,他对此作了充分论说。
在颜之推看来,首先佛教高于儒教,儒学虽然知识渊深,教人仁、义、礼、智、信的修身之道,但不论从它知识的广博而言,还是就它所传导的从善内涵来说,它的精髓都已被包含在佛学之内,即佛教的知识和教义“明非尧舜、周孔所及也”。其次,佛教的济世情怀和救人功德远远超迈儒教的治世功能。颜之推认为,儒学提倡的“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不过是“治家者欲一家之厌,治国者欲一国之良”;而佛教虽是自我修行,却不仅能修炼自己、脱除自身罪孽,更能通过“修道”感化、影响更多的人从善,帮助他们脱离苦海、进入福地,并使他们的家人、亲属等也脱除前世罪业。佛教有利于国家的治理,应积极提倡,而不能因为其存在某些不当的现象就予以否定。颜之推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如同世人对儒学的学习和践行一般,并不是读了《诗》、《书》、《礼》,并记住其内容就一定会那样去做,即使是朝廷上那些儒学优秀者也多是“略无全行者”,因而对于普通的僧侣而言,他们就是有一些过错,也没有必要去求全责备。而且在颜之推看来,“非法之寺,妨民稼穑;无业之僧,空国赋算,非大觉之本旨也。”即使有这种现象也是管理者没有尽到职责去很好控制的缘故,非是佛法传播之宗旨。
作为出身于世以儒学传承家族的士大夫,颜之推无法抹去儒家文化的浸润,所以在信仰佛教的同时又不能不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故而论佛时他便不时援儒入佛,认为儒学、佛教都立足于劝人为善、济世益物,儒学的“五常”和佛教的“五禁”基本一致,所谓:“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认为儒、佛二者目的相同、所起到的社会功用相同,所谓:“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积为异,深浅不同。”因此作为儒者的颜之推便能坦然奉佛,虔诚奉佛的他也能从容言儒。
流传版本
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流传至今,它的主要刊本有宋淳熙七年(1180年)台州公库本,明万历甲戌(1574年)颜嗣慎刻本和程荣《汉魏丛书》本,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朱轼评点本、雍正二年(1724年)黄叔琳刻节钞本、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卢文弨刻《抱经堂丛书》本、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今人王利器撰有《颜氏家训集解》,并附各本序跋、颜氏传及其全部佚文,迄今为止,最为完备。
教育思想
作为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颜之推并无赫赫之功,也未列显官之位,却因一部《颜氏家训》而享千秋盛名,由此可见其家训的影响深远。被陈振孙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这不仅表现在该书“质而明,详而要,平而不诡”的文章风格上,以及“兼论字画音训,并考正典故,品第文艺”的内容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该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的现世精神上。因此,历代学者对该书推崇备至,视之为垂训子孙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纵观历史,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世表现,光以唐朝而言,像注解《汉书》的颜师古,书法为世楷模、笼罩千年的颜真卿,凛然大节震烁千古、以身殉国的颜杲卿等人,都令人对颜家有不同凡响的深刻印象,更足证其祖所立家训之效用彰著。即使到了宋元两朝,颜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断,尤其令以后明清两代的人钦羡不已。
从总体上看,《颜氏家训》是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不失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它不仅在家庭伦理、道德修养方面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而且对研究古文献学,研究南北朝历史、文化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作者在特殊政治氛围(乱世)中所表现出的明哲思辨,对后人有着宝贵的认识价值。
正由于颜之推“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他对南北社会风俗、政治得失、学风特点有透彻的了解。入隋以后,便本着“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的宗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其中不少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他鄙视和讽刺南朝士族的腐化无能,认为那些贵游子弟大多没有学术,只会讲求衣履服饰,一旦遭了乱离,除转死沟壑,别无他路可走。对于北朝士族的腆颜媚敌,他也深致不满。且往往通过插叙自身见闻,寥寥数语,便将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特别是士族社会的谄媚风气,写得淋漓尽致。如《教子》篇云:“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语言朴实而生动,一时士大夫的心态跃然纸上。
文学价值
颜氏家训集解《颜氏家训》中《书证》篇考据名物,讨论语词训诂,《音辞》篇辨析声韵,“斟酌古今,掎摭利病”,都颇具精义,反映出颜氏广博的学识和较深的造诣。《颜氏家训》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自成书以来,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被作为家教范本,广为流布,经久不衰。究其原由,主要是书中内容基本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儒士们教育子孙立身、处世的需要,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和主张,以及培养人才力主“治国有方、营家有道”之实用型新观念等,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以“明人伦”为宗旨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教育思想。
正由于此,历代统治者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被后世广为征引,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可见《颜氏家训》影响之大。
历史地位
《颜氏家训》一书不仅对当时诸如“玄风之复扇、佛教之流行、鲜卑之传播、俗文字之盛兴”等多方面作了较为翔实的纪录,为后人保留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还在它的《文章》篇中,通过论述南北朝时的作家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文学观点和他自己的文学主张。颜之推很重视文学。他批评扬雄视文学为雕虫小技的说法,并从个人立身修养的角度说明文学(包括学问、口辩、作文等文化修养)的重要性。对于文学的功用,颜之推不狭隘地仅仅把它归结为服务于政治教化和实用,他也肯定文学具有愉悦耳目、陶冶性灵的审美功能,同时也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文学审美能力。他的文章内容真实,文笔平易近人,具有一种独特的朴质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后世影响
《颜氏家训》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宋代以后,影响更大。宋代朱熹之《小学》,清代陈宏谋之《养正遗规》,都曾取材于《颜氏家训》。不唯朱陈二人,唐代以后出现的数十种家训,莫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颜氏家训》的影响,所以,王三聘说“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从《颜氏家训》之多次重刻,虽历千余年而不佚,更可见其影响深远。
首先,把读书做人作为家训的核心。颜之推把圣贤之书的主旨归纳为“诚孝、慎言、检迹”六字;认为读书问学的目的,是为了“开心明目,利于行耳”,“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他认为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读书学习,“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其次,选择正确的人生偶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择怎样的偶像,就会有怎样的人生。北齐时,一些人教孩子学鲜卑语、弹琵琶,希冀通过服侍鲜卑公卿来获取富贵。颜之推对此非常不屑,认为这样会迷失人生方向,即使能到卿相之位,亦不可为之。他要求子女“慕贤”,将大贤大德之人作为自己的人生偶像,并且“心醉魂迷”地向慕与仿效他们,在他们的影响下成长。
再次,确立家庭教育的各项准则。家长要成为子女的楷模:“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要在践行“箕帚匕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等细小的生活礼仪中树立“士大夫风操”。持家要“去奢”“行俭”“不吝”。在婚姻问题上,做到“勿贪势家”,反对“贪荣求利”。务实求真,不求虚名,摒弃“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的行为,“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杜绝迷信,绝对不谈“巫觋祷请”之事,“勿为妖妄之费”。
颜之推(531年—591以后),字介。颜氏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 ,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577年齐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
颜之推一生,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离乱之苦,深怀忐忑之虑。曾写了一篇《观我生赋》,对于自己身经亡国丧家的变故,以及“予一生而三化”的无可奈何情状,作了痛苦流涕的陈述,且悔恨道:“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畎亩之民,无读书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辞其素朴,桀纣无以污其清尘,此穷何由而至?兹辱安所自臻?”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本文发布于:2022-10-21 00:48: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337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