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关陇贵族高门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日(598年1月28日),李世民出生于岐州武功县,是当时担任隋朝岐州刺史的汉族官员李渊与窦氏所生的嫡次子。窦氏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按长幼顺序为:李建成、平阳昭公主(原名不详)、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李世民的出生具体日期,存在599年1月23日、598年1月28日两种争议。据《新唐书·太宗纪》,未记载李世民生年,但从“卒于贞观二十三年”和“享年五十三岁”的记载中,可推知唐太宗李世民生于开皇十七年,若按十二月戍午换算公历,就是598年1月28日。而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于武功之别馆。”换算为公历即599年1月23日。
娶长孙氏为妻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母亲窦氏去世。同年出任治礼郎的高士廉对年幼的李世民极为器重,主动将外甥女长孙氏许配给李世民(其外甥长孙无忌此后也成为大唐的开国功臣、唐初宰相,而高士廉自身在玄武门之变中协助李世民夺得了政权)。
解救隋炀帝
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在雁门(在今山西省)被突厥包围,十六岁的李世民响应前去救援,并向屯卫将军云定兴献策:布置疑兵阵容以震慑击退敌方。云定兴采用此计后,突厥中计撤军而逃。
破高阳盗贼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驻守太原,李世民十八岁。有高阳盗贼首领魏刀儿(外号“历山飞”)来攻太原,见李渊深入敌阵,李世民用轻骑兵突围进入贼阵,箭射贼兵,把李渊从上万贼兵的围困中救出。这时正好遇上敌人步兵来到,李渊与李世民又奋力进击,大破敌兵。
(详见“晋阳起兵”词条)
隋末,天下大乱,各地义军风起云涌,隋炀帝的统治摇摇欲坠。此时李渊任河东讨捕使,大理司直夏侯端、鹰扬府司马许世绪、武则天之父武士蕞等人均劝说李渊举兵起事。李渊则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不可轻举妄动,仅让部下伪造敕书大量征兵招揽人才。
李世民见反叛隋朝的刘武周已占据汾阳宫,便劝说李渊早点定下大计,否则将被刘武周占了先机。李渊趁此机召集将领幕僚商议,并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起兵于晋阳(今山西太原)。
在李渊起兵反隋、夺取天下初期,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率军东征西讨,都建有军功。李渊父子的军队势如破竹,很快进入关中,攻克大兴城(后改为长安),剪灭群雄。618年5月,李渊在大兴城称帝,改国号为唐,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扫平割据
李渊建唐后,领导全国统一战争的重任主要交给了秦王李世民。在历时近五年的统一战争中,李世民东征西讨,消灭了一个又一个割据势力,为建立统一的唐帝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李唐王朝一大功臣。
(详见“唐朝统一战争”词条)
讨伐薛举、薛仁杲
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世民率军出兵征讨割据金城(今甘肃兰州)的薛举、薛仁杲父子。薛氏父子以勇猛善战著称,而李世民以“坚壁不出,以逸待劳”的策略,经过六十余天的对峙,让薛军粮尽,军心动摇。李世民则趁机兵分两路,南北夹击,一举破敌,大败薛军。随后,李渊又派人征服了武威(今甘肃武威)割据势力李轨,这样河西陇右地区全部平定。
战败刘武周
武德三年,盘踞代北的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下太原,留守太原的李元吉败退长安,形势危急。李世民率军北上,讨伐刘武周,此战李世民仍采取坚壁不战的策略,以疲其师,经过五个多月的对峙,其中跟随刘武周的将领宋金刚粮尽北撤,李世民抓住战机,穷追猛打。刘武周见此惨状,自知不敌,北遁突厥,后为突厥所杀,代北平定。
平定王世充、窦建德
平定刘武周后,李世民率军回到长安,休整两个月后,于武德四年又率军东征洛阳王世充。王世充不敌,乞求河北窦建德来援。面对王、窦两大势力,李世民集中主力与前来救援的窦建德决战,通过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一战,一举击溃窦建德,并且生擒窦建德。王世充闻风丧胆,出城投降。统一全国的战争,至此取得决定性胜利。
玄武门之变
(详见“玄武门之变”词条)
李唐建国后,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李建成于武德元年(618年)被立为太子,留存京城帮助李渊处理政务。李世民封为秦王,继续领军进行全国统一战争,逐渐萌生了染指皇权的野心。而秦王强大的势力使得皇太子李建成感到皇位继承权受到了严重威胁,于是便与其四弟齐王李元吉逐渐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王。
唐武德九年(626年),突厥入侵,李建成便推荐李元吉,让他代替李世民率各军北伐,李元吉则请求派李世民手下大将充实自己的军队。二人密谋趁机埋伏刺杀李世民。而此事被李世民暗中得知,便与其幕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商议,决定发动事变,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于六月初三向高祖李渊呈上密奏,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的阴谋。初四,李世民暗中率领长孙无忌等人在玄武门埋伏士兵。
李渊的嫔妃张婕妤暗中得知李世民上表内容,告知李建成,但李建成认为自己军队防备已经很周密,应亲自参见高祖查询一番,于是与李元吉一起入宫,走向玄武门。二人走近时察觉到情形不对,想立刻调头返回。李世民从后面叫他们,一箭射杀了李建成。尉迟敬德带领骑兵七十余人随即赶到,将李元吉射杀。而守卫玄武门的士兵与李建成、李元吉的士兵奋力交战了很久。
此时高祖李渊正在海池划船,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入宫宿卫,尉迟敬德穿着铠甲,直接来到李渊所在的地方,李渊大惊,尉迟敬德称秦王因为太子和齐王作乱,已举兵诛杀了他们。大臣萧璃和陈叔达也上奏称李建成与李元吉没有反隋的义举,对天下也没有功劳,秦王功盖寰宇,天下归心,应立他为太子。
当时宿卫军、秦王府兵与东宫,齐王府的士兵还仍然在交锋,尉迟敬德请求李渊颁布亲笔敕书,命令各军都由秦王处置,李渊答应了。李渊又派人到东宫通报各将士,将士们听后便各自逃散。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初八,李渊颁下诏书,将皇位传给太子李世民。次日,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位。
贞观之治
(详见“贞观之治”词条)
在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有了发展,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米斗不过四五钱”“民物蕃息”,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为政举措
第一,唐太宗采用魏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思想,鼓励臣下直言进谏,注意广开言路,虚纳谏言。为了兼听博采,他还在制度上做了一些改进,把封建时代“君臣相得”的现象制度化。
第二,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把选拔优秀人才作为自己和宰相的首要职责,十分留意各种有用之才。他对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备和实施,新设弘文馆,储备天下文才。
第三,在《武德律》的基础上,唐太宗制定了《贞观律》及其他令、格、式,立法空前完备。他注意带头执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强调刑赏要分明,不徇私情;量刑要慎重,要经过会审和多次复奏。
第四,面对因隋末战乱所致的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的情况,唐太宗继续推行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经济制度。注意轻徭薄赋,不误农时,兴修水利,增加户口,发展生产。同时大力戒奢崇简,精简机构,以减轻人民负担,节约财政开支。
第五,唐太宗注意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对突厥、高昌等进行武力斗争,维护了边疆的安宁,打开了民族交往的通道,创造了民族融合的条件。在以“和亲”等友好相处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外扩疆域
渭桥之盟
(详见“渭水之盟”词条)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刚登上帝位,梁师都(地方割据者,称帝于朔方郡)乘此时太宗地位尚未稳定,策动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合兵十余万进攻唐朝,长安戒严,形势甚危。
颉利可汗很快进兵至渭水便桥之北(今陕西成阳东),同时又派执失思力入长安见李世民以观察虚实,并施加威胁。面对严峻形势,李世民带少数人亲自到渭水边,与颉利可汗隔水对话,指责其背信弃义。此时李世民已在渭水边布下漫山遍野的疑兵。同时,唐太宗对突厥采取了妥协政策,送给其大批财物绢帛,与其订立盟约,约定两国和平相处。颉利可汗摸不清唐军虚实,不敢轻易浪战,所以接受财物撤去。
灭东突厥
(详见“唐灭东突厥之战”词条)
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派李靖、李世
本文发布于:2022-10-21 00:23: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336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