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明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
做半段的习俗源自于福州人庆祝丰收和祭祖,是由古代的“郊社”演变而来的,其时段多为每年中元节之后,这正好是在每年夏收夏种或者秋收秋种结束后的农闲期间,农村也会在此时庆祝各村祖先的神诞,以祭田仪式来酬谢司土地的神明,以祭祖仪式来纪念开基辟土的祖先,同时也庆祝丰收。做半段的民俗主要流行于福州晋安、马尾、仓山及闽侯全境。福州民间对“做半段”民俗的重视,不亚于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其他传统节日。几百年来,这个传统习俗从未中断。
福州郊县的乡村早已有约定俗成的村庆活动--做半段。这村庆日多在每年夏收夏种或秋收秋种之后的农闲时间里,且皆定在农历七月以后。例如,鼓岭七月初七,义序八月初四,城门八月初八,淮安九月十五……都是各村的村庆日。有的大村里的村庆日还特意分为两天。例如福州东郊五里亭的后浦村,前半村定在八月廿一,后半村定在十月十六。村庆日恰在农历年过了一半以后,这一年的时间已过半个阶段了,所以村庆活动就被称为做半段。这时天气晴朗,气候宜人,农村多闲田,正适合于社交活动。所有相邻乡村的做半段日子都错开来,时间不一样,每村一年一次,为的是各村可以互相邀请,村庆活动不停,节庆气氛热闹,历久不歇。
村民十分重视做半段,为了使村庆办得隆重而体面,他们早在上半年做好宴请的物资筹备工作,养肥了鸡鸭猪等禽畜,酿好了米酒,路上相遇,也总在相互提醒或转告:要来做半段哇!村里的孩子们更是巴望着做半段。
酒过数巡,客人酒足菜饱尽了兴,便去祠堂看戏,这戏在几天前就开始上演了。在祠堂演出含有娱神和敬仰祖先的含义。即使庙前和祠堂里没有空地,也得在附近选择一块适合地点,使演出遥对着神台。演出前,都要“唱八仙”酬神,还以放鞭炮、放烟花来增强仪式的功能。如今这种景象已不如从前繁荣,年轻人很少涉足,但闽剧仍然受到老年人的追捧,他们齐集在戏台前,一起聊聊天,也不失为一件乐事。曲终告辞,村口的路上,人声鼎沸,互致珍重。
“做半段”这一村庆活动,作为一种社交活动的载体和形式,密切了村与村间的联系,增进了亲朋好友间的情谊。没有送礼,不收红包;今天你来吃我的,明日我去吃你的,彼此机会均等,每家一年办一次,既有山野淳朴的风情,又有乡土浓郁的气息。做半段这乡俗能流传至今,足见其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半段宴席部分菜品半段的宴席,一般在自己家大院里或者祠堂前院办,请厨师上门,上的菜是很传统的福州乡土菜,形式粗狂、真材实料、味道鲜美。
本文发布于:2022-10-20 15:04: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301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