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语汉字

更新时间:2022-10-20 01:02:16 阅读: 评论:0

字源演变

“以”,象形字,又作目,是耜的初文,表古代农具,后多用作虚词,又通“已”。后逐渐见于金文、楚系简帛、说文、秦系简牍、说文最后演变成楷书体简化版的“以”。其字演变图如下:

详细释义

拼音词性释义英文例词例句
动词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u以手代足、以疏间亲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使,令take以彰其慢、以介眉寿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
凭借;仗恃dependon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认为,以为consideras以众暴寡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做,从事do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名词原因,缘故reason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无固定职业的人unoccupiedperson候疆候以。——《诗·周颂》
以色列的简称Israel
介词把,拿using;taking;bymeansof以力服人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依,按,凭inaccordancewith;by以膺大统、以天自诿以其智力为也。——清·
在,于in余以乾隆。——清·
从,自,由from以下、以下之人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连词inorderto;soasto;for
因为,由于becauof以致、以人废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和,而and;aswellas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则,那么then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only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表目的或结果等aim;target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㠯【韵会】【正韵】养里切,怡上声。爲也。【论语】视其所以。

又因也。【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传·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注】以鲁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执而问其以。

又用也。【论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又【左传·僖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易·师卦】能以衆正。

又【诗·周颂】侯彊侯以。【注】彊民有馀力来助者,以閒民转移执事者。

又同已。【孟子】无以,则王乎。

又古以与声相通。【礼·燕礼】君曰:以我安。【注】犹与也。【魏书·李顺传】此年行师,当克以不。【韩愈·剥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注】韩文与多作以。

又【集韵】与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郑氏,荀氏皆作似。

说文解字

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巳,意巳实也。象形。羊止切文二

说文解字注

用也。用者、可施行也。凡㠯字皆此训。从反巳。与巳篆形势略相反也。巳主乎止。㠯主乎行。故形相反。二字古有通用者。羊止切。一部。又按今字皆作以。由隷变加人于右也。贾侍中说。己意巳实也。象形。己各本作巳。今正。己者、我也。意者、志也。己意巳实、谓人意巳坚实见诸施行也。凡人意不实则不见诸施行。吾意巳坚实则或自行之。或用人行之。是以春秋传曰。能左右之曰以。谓或或又惟吾指撝也。贾与许无二义。云象形者、巳篆上实下虚。㠯篆上虚下实。由虚而实、指事亦象形也。一说象己字之上而实其下。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参考资料

书写演示

参考资料

书法欣赏

参考资料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字形韵书声调韵目字母声类开合等第清浊反切拟音
广韵次浊羊己切0i
集韵全浊象齿切zie
次浊养里切0ie
韵略养里切
增韵养里切
中原上声齐微全清i
中州上声齐微银几切
洪武次浊养里切oie
参考资料

中古音系

时代声韵系统名称韵部声调声母韵母
jəї
jəї
jəї
南北朝北魏后期北齐jəї
南北朝齐梁陈北周隋脂之jei
隋唐拟音/高本汉系统0i
隋唐拟音/王力系统jǐə
隋唐拟音/董同龢系统0i
隋唐拟音/周法高系统0i
隋唐拟音/李方桂系统jiï
隋唐拟音/陈新雄系统0ǐə
参考资料

方言汇集

客家话[梅县腔]j1[宝安腔]ji1[客英字典]ji1[客语拼音字汇]yi1[海陆腔]ri1ri5[陆丰腔]ji1[沙头角腔]ji1[台湾四县腔]ji1ji5[东莞腔]ji3粤语ji5jyu5

词语搭配

相关组词

以为、以前、以往、以后、给以、以免、足以、以外、以便、以致

相关成语

自以为是、梦寐以求、以儆效尤、全力以赴、以德报怨

本文发布于:2022-10-20 01:02: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258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