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衔通胀最初的头衔通胀状况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当时薪资和物价都受到控制,公司无法支付员工更多的薪水,但却可以给他们提供晋升的机会。这样做不会使公司的开销加大,但是头衔却在不断上涨。
这种头衔通胀现象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消失,此时各家公司已经开始进行机构重组,使企业组织扁平化。如此一来,公司也就无法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因此,当一些行业出现人才紧缺时,就会再次发生头衔通胀现象。
在中国,现如今一些知名金融机构总喜欢向员工慷慨派送各类唬人头衔,一个小部门里会出现无数首席执行总监、运营总监、营销总监,正所谓“头衔通胀”。
1、员工们都希望自己有升职的可能,但由于公司采用扁平的组织结构,所以无法提供什么更高级的职位。因此公司就开始创造一些头衔,用以留住有价值的员工。
2、通常,所有这些职衔都与最新发生的事件或者发展趋势相关,例如首席道德官,体现出后安然时代人们对公司财务腐败问题的忧虑;首席安全官,显示出人们对保证商务系统和信息流安全的需求;首席信誉官,负责处理包括博客写手、新闻记者以及竞争对手等对公司品牌信誉的侵害问题;首席隐私官,防止公司相关隐私信息受到公开损害;首席道歉官,专门负责在服务不周时向顾客致歉,并承诺将改进服务(如很多航空公司即设此职位)。
3、让公司员工认识到该职位所负责事务的重要性,并通过设立总监的头衔将此落到实处。例如,正是由于公司意识到多元化是推动商务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因此才设置了首席多元官的职位。
4、利于营销。
表面看来,这种状况是一种头衔通胀现象,就像学生们开始千篇一律的都得“A”一样,过多的首席总监级别称谓大量涌现,从而。削弱了此类高级职位本应具有的权威性与成就感
但是,沃顿商学院商业与公共政策学教授贝齐·史蒂文森(Bety Stevenson)却认为,某总监称谓的出现也可以体现出企业正在进行调整与重组。她提出,职位头衔通胀“与组织结构扁平化同步。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与众不同,但在扁平结构的企业组织中,等级区分不甚明显,因此人们想要出人头地的机会也相对较少。按等级划分的层次结构一大优点是,人们在企业里有个上升的梯度,一旦这个升职阶梯不复存在,员工们也就没什么升职空间了。”
此外,如果他们无法尽快取得工作成果,如增加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意识及知名度、建立市场型的企业组织等,那么这个首席头衔就做不长久了。特别是在大型公司,过多的高级头衔将导致人们对新职衔的不重视。
我们生活在一个头衔通胀无法抑制的时代。你遇到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可能是某某“首席官”或总裁。
头衔通胀现象正在产生一些专有词汇,如“头衔提升”(uptitling)和“头像浮夸”(title-fluffing)等。为此还引出了技术咨询行当。一个网站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公式,只需在你的职衔里混进几个冠冕堂皇的单词,如“全球”、“接口”和“顾客”等,就像变戏法似的立马就出现一个能唬人的新头衔。看来,头衔通胀问题真是无所不在了。
人们这样评论我国的头衔通胀现象,说长城掉下来一块砖,砸着六个人,有五个人是总经理,剩下的那位,是副总经理。从此笑话可以看出我国头衔通胀现象的一斑。
如今,一些企业喜欢向员工派送各类唬人的头衔,一个小公司都会涌现多个市场经理、运营总监;一些人也会想方设法在自己的名片上加印各种头衔。这些情况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头衔通胀”。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某网新闻中心,对193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6.9%的人感觉当今社会“头衔通胀”现象普遍,其中38.4%的人表示“非常普遍”。
80.9%的人认为“头衔通胀”源于当前社会重权
“我们公司只有几十个人,就有七八个‘总’。”上海市某公司职员吴莉告诉记者,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公司里只有俩人是真正的老板,给其他人安上“总经理”、“总监”等头衔,就是为了让他们出去谈业务方便一点儿,“没办法,现在社会上就认这些称呼。”
湖北省某大型电器公司销售经理范巍巍发现,现在瞎印头衔的,往往都是一些小公司或者个人。很多名片上的“客户经理”、“大区总监”,其实就是业务员。所以,他如今接到类似唬人名片后,只是一笑而过,“在路上就扔了”。
不过,范巍巍也承认,名片上的头衔就像“敲门砖”,“我们谈业务都想跟公司的‘一把手’谈,所以才会注意名片。如果不是‘一把手’,只是业务经理或者主管,我不会花太多时间跟他周旋。我知道他们没有决定权。”
本次调查显示,70.5%的人坦言,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看重头衔。
“头衔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陈曦说,“项目经理”当然比“业务员”听起来更专业,更有发言权。这也能满足员工自身受尊重的需要,一个“膨胀”的职位,也可能带给员工更多的资历证明。
据了解,其他国家也曾出现过“头衔通胀”的情况。上世纪70年代,美国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公司无力支付员工更多的薪水,就给他们提供晋升的机会,以此留住员工。
陈曦认为,目前我国“头衔通胀”现象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一种情况是公司发展的需要。原来一个岗位对应一个职能,当企业逐渐壮大时,一个岗位对应很多职能,就需要全新的职位名称。还有一种情况是,企业不能为员工提供升迁或加薪的待遇,只能给员工“涨”头衔。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昕,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出现“头衔通胀”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社会的“官本位”,很多人将地位和级别对等起来。“如果职衔太低的员工去见客户,客户一是会觉得自己‘跌份儿’,另外普通员工也没有‘拍板’的权力。所以,现在有些企业有两套职衔的管理方法,一种对内,一种对外。”
“中国人特别好面子,大家在与人交往时都看重头衔。普通员工成为‘地区经理’,不仅可以帮助他更好地开展业务,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满足虚荣心。”刘昕说。
“头衔通胀”现象普遍的原因有哪些?调查中,80.9%的人首选“社会重头衔,其实就是重权力”,其次是“虚荣心作祟”(67.9%),52.9%的人选择“单位创造头衔满足员工升职希望”。
接下来的排序依次为:“满足员工受尊重的需要”(36.3%)、“单位希望员工认识到所负责事务的重要性”(33.2%)、“经营理念的体现”(18.6%)、“行业人才紧缺,拔苗助长”(14.4%)等。
68.7%的人反对“头衔通胀”
“‘头衔通胀’对人才的长期管理和培养很不利。”陈曦指出,企业应根据职能定岗位,在做人才梯队和后继人才选拔时,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虚设职位,会带来很多模糊信息,制造混乱。
陈曦说,“头衔通胀”也不利于员工的自我定位。在“通胀”的头衔中,员工容易迷失自己,毕竟这样的头衔和个人的实际能力不完全对等。这也会引导和暗示人们争名逐利。他建议人们在对待头衔时,应有一颗平常心。
“头衔通胀”会带来什么后果?调查中,人们评出的前三位是:“会引起社会浮夸之风”(79.5%)、“更加争名逐利”(75.5%)、“头衔贬值”(70.5%)等。另有15.8%的人认为,这有利于营销,9.8%的人认为“涨”头衔有助于员工承担更多责任。
“也许每个人都会说‘头衔通胀’不好,但具体到你自己身上,你会怎么办?”范巍巍曾看到一张朋友的名片,“名片上写着某某商贸公司‘总经理’,再往下看,公司地址就是他家的住址。我很清楚,根本就没什么商贸公司存在。后来问起朋友,他说自己在倒腾点儿小生意,为了赢得别人的信任,就印了这样的名片。”
“为了增加信任而用假头衔,是不是很搞笑?”但范巍巍觉得,这一现象很常见,很多人的生活压力太大了,都在拼命给自己加码,“不这么做,很可能就没生意。”
调查显示,74.2%的人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头衔通胀’的时代。面对这种现象,69.0%的人表示反对,仅有10.9%的人表示支持,其他20.1%的人表示无所谓。
在刘昕看来,“头衔通胀”反映了社会普遍缺乏诚信和规则,人们的价值观出了大问题。“为什么人们说出自己名不副实的头衔时,一点儿都不脸红害臊?”在很多会议上,刘昕发现,一些做咨询和培训的人,会很坦然地拿出印有某某大学“客座教授”的名片,“其实有些人只是去作过一场讲座,怎么就成教授了?更奇怪的是,这么明显的欺骗,也没人去查问和惩处。”
“很多人说这是包装,其实说白了,这就是假头衔。用假的东西忽悠别人,获得利益,是一种诈骗。”刘昕认为,如果我们不对通过虚假信息获利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惩罚,“头衔通胀”现象就会愈演愈烈。
“不诚信的人得到好处,大家就都会去效仿。这不仅会给青少年造成恶劣影响,还会让靠虚名就能轻松获得财富的观念越来越重。”刘昕说。
本文发布于:2022-10-19 22:14: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253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