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村,四川凉山下辖村

更新时间:2022-10-19 18:25:19 阅读: 评论:0

事件回顾

建设村准备发“年终奖”2014年1月15日上午九点,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复兴镇建设村,几个村民抬着装有人民币的大箩筐从村委会出来。随后,工作人员将钱整齐地摆放在院子正前方的办公桌上,垒起了2米多长的“钱墙”,十分霸气。据 悉,这些现金每捆为10万元,大部分是还未拆去塑料膜的崭新人民币,一共有1300万元,这些都是村民们的“年终奖”。不少村民很激动,纷纷上前摆造型合影留念。随后,340多户村民开始排队领钱,最多的一户领到了30万元,最少的也有近万元。有村民说,数钱数到手都软了。据村支书介绍,这几年,建设村探索出“农户+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流转新模式,实行土地入股、资金入股、贷款入股。2010年,村里成立了农旺合作社,3年时间,合作社就创造了良好的效益。村民入股后,不参与管理,不论合作社盈亏,保证年底分红。消息经媒体报道后,该村被网友们称为“土豪村”。

收益来源

2010年再次当上村支部书记的金洪元说,建设村探索出了“农户+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流转新模式,就是让村民入股。2010年村里成立了农旺合作社,下设种养殖公司和投资公司,目前有340多户村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和贷款入股的方式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有120亩蔬菜大棚、1800亩水果基地、超过2000头猪的养殖基地,此外,还投资了水电工业。这1300多万元中,种植收入约占10%,养殖收入占20%,工业投资所占收益最大,达到了70%。合作社从2011年开始给入股村民进行分红,当年总额是500多万元,2012年为800多万元,到2013年就涨到了1311.5万元。

经济建设

成立合作社入股分红

2014年1月15日,建设村民在分发年终红利建设村地处冕宁县城东南方6公里,有5个村民小组、483户1804人,耕地面积2130亩。“前面荒滩、后面荒 山,有女不嫁峡口湾”。当时,建设村颇为贫穷,2010年前是个普通的村子。

“以前村好穷,现在基本上家家都是别墅,多亏有金书记。”村民马定芬说,当她嫁到建设村,家人嫌这里太穷,并不乐意,“当时不通公路,下雨都没办法出门。”对村子“土豪”起来的原因,很多村民说,得感谢村支书金洪元。金洪元44岁,1989年和当地村民外出承包工程,积累下了一定资金。2003年,金洪元担任村支书。“他将道路修通,将河滩改造成良田。”马定芬说。2010年,成立了农旺合作社,当时入股的村民并不多,见到收益好,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加入。冕宁县委对金洪元评价道:近几年来,金洪元带领全村人民走出了“靠地吃饭,靠天吃饭”的困境。

特色水果受人青睐

在建设村,漫步在平坦的水泥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田园景象,每栋小楼前都有一亩三分地,各家种着向日葵、玉米、莴苣、玫瑰花……村里免费的露天游泳池成为炎热夏季里村民最爱去的休闲场所。

冕宁复兴樱桃以果皮鲜红、肉厚核小、肉质嫩滑、味道甜美而享誉凉山。每年4月,十里樱桃长廊撩起神秘面纱,敞开心扉笑迎八方来客;文明新村建设走出欢快乐章,果木依依拥抱四方来宾。晶莹剔透的樱桃,风味纯正的农家菜,春风荡漾的新村小院,以及淳朴热情的乡亲组成了一幅幅浑然天成的最美乡村游画卷。

复兴樱桃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樱桃的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如今已形成了面积达6000多亩的樱桃基地,因此有了“十里樱桃长廊,万亩水果基地”之美称。

收益分配

入股越多收益越高

对于分红如何分配,村民金瓯举了个例子:一亩地加入合作社,就相当于入股26500元,每年以20%的返还比例给村民分红,每亩地的年产值就达到了5000元,效益很可观。

加上土地入股、现金入股和贷款入股,金瓯一共入股210万元。此次分红,金瓯领到了30万元。算上近三年的分红,一共有60万元。

据了解,分红的金额是根据入股时的资金进行计算,入股金额越多,年终分红就越多。所以,大部分村民领到钱后,会选择继续入股,以赚取更多收益。2014年年初,全村村民入股金额达到了8000万元。

专家评论

建设村模式

还需研究

有网友表示,建设村的致富模式,能否复制,应用在其他地方?

对此,四川省社科院教授胡光伟认为,能给村民发钱,这是实实在在的实惠,村民的确富起来了。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成立合作社入股分红,在当地来看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放在其他地方,这个就不好说了,其他地方能不能复制这种模式,还要继续观察、研究,需要特别谨慎。

警惕土豪村

背后现象

为建设村能走出“农户+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流转新模式而叫好。

“叫好”的同时,一定要看到这则巨额“分红新闻”背后隐藏的隐忧。随着城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中国不知道有多少农村每到年底都有分红,有的可能比建设村1300万要多得多,只是没有被媒体曝光而已。也就是说,对吸引眼球的这则“分红新闻”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数字上、看热闹上、羡慕上,而要看到这则新闻背后一个巨大的命题——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

解决中国农民的核心问题就是土地问题。像凉山州建设村这样,把土地通过流转集约化经营,农民入股建立合作社,一是农民没有离开土地;二是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三是减少了农民分散经营的风险。这当然是好事,因为不仅解决了农民生存问题,而且还解决了未来的发展问题。的确不失为一条好路子。因此,这种分红的路子更值得去学习、去效仿。

但是当下,同样是农民,同样是土地问题,“一锤子”或者“几锤子”买卖的土地分红现象,务必要引起重视。因为,这种做法隐患无穷。

南方某省,要建一个特大型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占用了大量的良田肥地,当时的做法是给占用了田地的村屯一次性补偿,村民再根据各家所占的面积分红,也没有新开垦的土地补偿。可以想象,九十年代初,有些人就分到四五万元,甚至把户口“农转非”。这一下,有的村民一下子变成“金凤凰”,腰缠几万元,买了摩托车、BB机,每天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更离谱的是有的甚至将当年在农村的糟糠之妻都不要了。没想到,这样的好日子不长,分红补偿来的钱花完了,土地也没有了,几年的晃荡也没有学到什么新的生存技能。接下来的日子就天天上访,从村到镇,从镇到县,从县到市,从市到省,一级一级甚至到北京。好多年下来没有间断,由于是历史遗留问题,当地政府为此异常苦恼,尽管耗费了不少人财物力,但直到现在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样的例子其实绝非少数。很多靠“土地财政”发展的地方,一些村子几乎借发展之势卖光了土地。没有看到未来隐忧的一些村民,因每年能坐享红利,一时日子过得很自在,有的还沾染了很多不良习气。当地的干部受政绩观影响,“先做大了财政再说”。我们试想,这些村民一旦土地卖光了,分红用完了,当地产业如果没有发展起来,就业问题没解决,别说发展问题,连养家糊口都难。其实,这样的例子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看待任何问题,都要一分为二,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样是分红,同样是面对“钱墙”的新闻,其背后的路径、本质可能完全不一样。因此,我们在为凉山州建设村这样既解决了村民生存问题,又很好谋划了未来发展之路而产生巨大红利叫好的同时,千万警惕那种“一锤子”买卖的红利路径。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少留隐患。

本文发布于:2022-10-19 18:25: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243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土豪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