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是莒南的县城驻地。因由此处西至临沂、东至安东卫、北至莒县城、南至青口镇,各为110华里,纵横两条大路在此相交,呈“十”字形而得名。西汉时,属琅琊郡高乡县,十字路之称始于宋、金时代。作为重要交通枢纽的十字路历来是人口集居之地,明朝时莒州共置二镇,十字路便是其中之一。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全镇有居民1005户,5000余人,土地10000余亩,镇上有经营糕点、酒、糖、茶等日用百货的商号数十处,还有药铺、染坊、当铺、钱庄、饭铺等多家。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拥兵50万的东北边防总司令张学良不战而退,日军在3个多月时间里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横尸遍野,使东北三省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三千多万名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也就是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之后以重兵三路进攻华北,华北很快沦入日军铁蹄践踏之下。
1938年4月25日(农历三月十五日),日本侵略军数百人乘坐着20辆汽车,从临沂向东首次进犯十字路,并包围了十字路西门。在当时,十字路的城防比较坚固。四面环立着高大的城墙,城墙高9米,底宽8米,顶宽3米,女墙约2米。城四角设有炮台,东、西、南、北各有城门楼,城门楼两边设有炮台。
镇上驻扎着一支由地主亲属、子女等组成的队伍,大约几百人,当地老百姓称之为“乱党队”。他们是准备随时投靠国民党军队的一群乌合之众,由于平日只知道向老百姓索要粮食、钱物,所以百姓们也称之为“煎饼盖顶”。在这支队伍中大多数人没有枪,只有大刀、长矛。当时日军围困了西门,情形十分危急。“乱党队”强烈要求出东门,迂回到西南岭,打击敌人后尾。镇里的居民相信了他们的话,打开了东门,放他们出了城。结果出了东门后,他们直奔东山逃跑了,再也不见踪影。
十字路民众只好利用城防,奋起自卫。他们用自制的落后低劣的武器--土枪、土炮阻击全副武装的敌人。在西门城墙上,农民孙安邦、谢俊山二人,把“生铁牛”(土炮)装上火药、两尖钉,一人扛着一人点火,居高临下,向敌人射击,击毁了日军车队最前面的一辆汽车,毙敌数名。面对老百姓的顽强抵抗,武器精良的日军加强了火力攻击,西门很快被攻破。古城西门城楼镶嵌的“高乡故址”石匾,也与此时被毁于日本侵略军的炮火。
日军进城后,在墙上、巷口、街头用机枪向手无寸铁的无辜居民疯狂扫射,老百姓四散奔逃躲难。为了防止日军的进城,百姓们把四面的城门都锁住,通道用粪娄装沙土、木头堵死了。面对进城的日军,老百姓急着逃难,跑到城门口,但城门根本来不及打开,没有逃生出路。有些人就从城墙上用绳子向下滑着逃到城外。在后面的人,赶上日军的追击,不得不急着向下跳,有的甚至摔断了腿、摔折了腰。
四散躲藏、手无寸铁的民众成为日军屠杀的对象。城内四面的房屋也被日军点上了火,瞬时火光冲天。村民孙同月的老娘生病躺在床上,无法外逃,就被活活地烧死在屋内。北门附近,村民孙数菊的妻子领着3个孩子向外逃命,刚刚跑到大街上,就被日军用机枪全部打死了。西巷子的时洪文、陈宝林、吴凤章等几位60多岁的老人,被日军打伤以后,推到火里活活烧死。唐家70多岁的老妈妈被兽兵轮奸致死。许真衡的外祖父何振怀时年76岁,被日军打死。吴业敬的叔叔,在西城楼打鬼子牺牲了。城南门外住着的一个南方老人,在城楼上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被日军打死了。
十字路南北两城门为拐头门(大街与城门不对齐),东西大街于十字路口错位,呈拐形。大多数躲避枪炮袭击的居民被迫跑到城中拐角处。他们当中有枪的,就英勇地抗击敌人,和敌人对打。也幸亏拐角的地形,遮挡了日军的视线,救了很多人的性命,才没有造成更大的伤亡。
据最终统计,日军此次洗劫十字路共打死、烧死居民61人,烧毁房子3600多间,无辜老百姓遭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变故,痛不欲生,大街两边的商号、酒店、油坊等全被抢光、烧光,只剩下一片断壁残桓,焦土瓦砾,满目疮痍。此后,十字路经常遭日军蹂躏和飞机的轰炸。
1939年一年十字路就被日军“扫荡”烧杀13次。损失财物总价值达9400多万元(北海币)。
本文发布于:2022-10-19 17:32: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240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