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留守儿童

更新时间:2022-10-19 11:52:29 阅读: 评论:0

介绍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的时期,除了农村留守儿童等全国性问题外,在城镇,因父母忙于生计、应酬而交由祖辈、亲友、保姆乃至老师代养的“精神上的留守儿童”正逐渐显现,并衍生出一系列崭新但严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深思。

他们生活在都市,父母双全、生活无忧,但是他们的处境却与农村的“留守”儿童相似。父母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虽然同在一个城市,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时时在他们身边陪伴;或隔代看管、或幼儿园整托、或校外托管班,寄养的方式不同,寄养的时间长短不同,但相同的是孩子很难见上父母一面,或者即使见面也很难有时间与父母沟通,父母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委以他人;专家呼吁,把养育的责任推出去,这种教养方式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损害,但也许会成为影响到孩子今后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同时家庭所面临的后期教育问题往往会数倍于先期养育。这种现象应该得到及时纠正,别让他们如同一些农民工的“留守子女”一样,成为又一批教养缺失的问题儿童。

随着“70后”、“80后”独生子女父母增加,因为生计、应酬或其他原因把子女交由他人抚养的城市儿童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进城务工青年也日益看到把孩子放在远离自己的农村的弊端,将孩子带进了城,却因无力管教,这些孩子在城市里处于一种“放羊”的状态。因父母忙于生计、应酬而交由祖辈、亲友、保姆乃至老师代养的城镇儿童。他们一般不会与父母分离时间过长,而且学习生活条件较为优越,但由于被过度保护,物质生活满足过多,伦理生活不平衡,以致精神上存在了巨大空虚,使他们独立生存能力在不断下降,并诱发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原因分析

精神留守儿童社会转型期下,除了城市化带来父母与子女空间距离的“疏离”外,还产生了“心理疏离”。“当下的大部分青少年,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或者亚健康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少支撑性的人际关系。”

根据一项调查课题。一个孩子心理能健康成长,很关键的就是要建立起良性的、信任的、亲密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伙伴关系,使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及时宣泄出来,情绪上得到缓冲。

因为种种原因,这些与父母同在一个城市里生活的孩子却无法与父母朝夕相处,如今城市寄养儿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家的广泛关注,有专家称这种现象应该得到及时纠正,别让他们如同第一代农民工“留守子女”一样,成为又一批教养缺失的问题子女。

在谈及这个问题时,哈师大心理学副教授张扬肯定地表示,把养育的责任推出去,这种教养方式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损害,但是任何不良的成长过程都成为影响到孩子今后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同时家庭所面临的后期教育麻烦往往会数倍于先期养育的麻烦。

市妇幼保健院心理门诊专家于德澧介绍,在就诊的患者中,城市“寄养儿童”普遍表现出性格孤僻、易怒,同学人际关系不良等特点,有些孩子还在一、二年级就开始时不时“玩失踪”。于老师指出,中国现代城市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在她的博客中也曾发出过这样的呼吁:都市的年轻父母,请认真对待和孩子相处,想办法把孩子留在身边,不要让孩子置身于精致的房间,却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人们常常把目前的“城市寄养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归结为一类的社会问题,对此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专家赵瑞政并不赞同。他认为农民工留守子女的问题,单靠农民工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控制和改变的,这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建立制度系统化解决。可是“城市寄养儿童”的父母,应该好好地思考为人父母的责任,正确处理好家庭、事业,以及养育子女与充分自我的生活方式的矛盾。让“城市寄养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实在让人痛心。

类型分析

隔代寄养:“双独”父母最青睐

从孩子呱呱坠地之后,生命似乎就与妈妈没有什么关系了。孩子一直生活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身边,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把孩子喂养大,带孩子去早教班,送孩子进幼儿园,孩子出生后没和妈妈在一起睡过一夜的觉。

小琳的父母是典型的80后“双独父母”,小琳就是大家所说的“独二代”。小琳的姥姥桂阿姨说:“他们哪会养孩子,能把自己养明白了就已经不错了。从他们结婚时起,我们就商量好了,生了孩子我来带。”现在小琳与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爸爸妈妈每个星期会来姥姥家看望她一次。

对于小琳来说,没有父母的生活似乎很自然、很正常,因为从出生起她就是在这种状态下长大的。小琳的妈妈也曾在小琳上幼儿园后试着把她接回到身边,可是小琳哭闹不止拒绝离开姥姥,才离开半天儿,就被姥姥接了回去。姥姥坚持,小琳哭闹,“回归计划”搁浅。虽然一家人计划着等到小琳上学以后再让她回到父母身边,但是最终能不能成功,全家人心里都没有底。

幼儿园整托:分身无力家长首选

每天,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都陆陆续续被家长接走,老师们都下班之后,聪聪就和陈阿姨开始了她们的“二人世界”。聪聪是南岗区一家私立幼儿园里“整托”的孩子,现在园里整托的只有她一个人。每天晚上六点以后,聪聪会在阿姨的照顾下吃一顿晚饭,因为只有她一个整托在园的孩子,一般阿姨做饭前都会“征求”一下她的意见,做点她顺口的饭菜。饭后,聪聪会在幼儿园楼下的小滑梯玩一会儿,每天晚上还可以看半小时到四十分钟的动画片。现在天热,睡觉前阿姨会帮聪聪洗个澡,一般晚上八点半就要熄灯睡觉了。聪聪的妈妈孙女士对整托女儿也是无奈,一般到了冬季小摊位淡季时,聪聪妈妈会把女儿留在身边,那段时间是聪聪最快乐的时光。

校外托管班:父母的应急帮手

现在在小学校里,有一部分孩子就如同幼儿园里的整托一样,被父母托管在托管机构里,他们白天到学校去上学,放学后被接到托管机构。在小学校的周边,要找这样的托管机构并不难,一般这样的托管机构都从事多种服务,有普通托管,就是在学校放学时将孩子接到托管班监督孩子完成当天的作业,家长下班后再到托管班里接孩子;有周末托管,就是周六周日学校放假而家长又没有时间照看孩子,可以在周六周日将孩子送到托管班;还有就是整托,周一到周五的课业时间全部由托管班负责。一般这样的托管机构还都提供“小饭桌”服务。

影响分析

精神留守儿童家长“放羊”孩子空虚

不管是哪种方式的寄养或托管,都无法填补这类孩子的精神空虚。与农村留守儿童长年与父母分离,学习生活环境艰苦不同,这些城市“精神留守儿童”一般不会与父母分离时间过长,而且有较为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但他们由于被过度保护,物质生活满足过多,伦理生活不平衡,以致精神上存在了巨大空虚,使他们独立生存能力在不断下降,并诱发脆弱的心理承受力。对比以前的城市孩子或农村的孩子,城市精神留守儿童温饱得到满足后,欲望会更大,活得也很累,而且一旦得不到满足,心理就容易畸变。

精神留守猛如虎

“精神留守儿童”的心理缺失,更为普遍的是,这些孩子对物质的理解和依赖正逐渐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观。比如:一位做生意的父亲平时并不怎么管教儿子,但每次应酬大醉回来,他都对儿子说:“老爸的房子、车子、银行里的票子都是你的了……”久而久之,儿子就想:“还写作业干吗?考上大学也可能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就不过两三千元一个月,买得起房、买得起车吗?还不如我现在爽。”最后索性成为小混混。

缺乏支撑性人际关系

社会转型期下,除了城市化带来父母与子女空间距离的“疏离”外,还产生了“心理疏离”。一个孩子心理能健康成长,很关键的就是要建立起良性的、信任的、亲密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伙伴关系,即使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能及时得到积极的关注,情绪及时得到宣泄、缓冲或安抚,观念和行为得到引导和修复。大部分处于精神留守的儿童,不会把自己的父母当作最优先的沟通对象。中国著名的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透露:根据他自己的一项调查课题,在有关“遇到问题你会最先告诉谁”的调查中,美国、日本青少年均把同性好友排在第一位,而第二位就是母亲;但在中国,第一位是同性好友,第二位是异性好友,第三位才是母亲,而父亲甚至排在了“网友”之后。

解救措施

大力培养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

社会、社区、学校、家庭应加大对青少年儿童及其家庭的积极关注,以促进家庭和学校培养青少年儿童健全人格为核心,坚持和完善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预警、干预“三预”工作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建议父母、家庭、社区、社会多加大这些职业和相关知识、技能的关注和学习。

实现心理健康维护工作的转型

把主要面向少数人的心理咨询,转型为主要面向全体社区人员的普及性教育模式;把以补救和矫治型为主的咨询和危机干预模式,转型为以支持性、预防性为主的发展性教育模式;把心理健康咨询的专业人员的单兵作战模式,转型为心理专业人员和工作网络与父母教育工作队伍全面整合的全员性教育模式。

本文发布于:2022-10-19 11:52: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221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