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音乐演奏会现场潮州音乐是流传于广东粤东地区各类民间器乐的总称,除粤东地区外,还广泛流行于闽南、广州、上海、台湾、香港、澳门各地及东南亚各国和潮人聚居地。潮州市是潮州音乐的中心和发祥地,其源头可追溯到唐宋之际,至明清时期发展成熟。
南宋末年,宋室宫廷乐宦吴丙(字汝光,原籍江西)随师抵潮,宋亡后,吴丙定居潮阳棉城,宫廷音乐的种子也因此播落于潮阳大地,经过历代乐工们的充实和发展,形成了潮阳笛套音乐古朴典雅的风采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明清以来,外来(外省)戏曲剧种不断入潮,商业性演出十分频繁,这为潮音戏又注入新血液。
1843年,潮州音乐随潮人南下到了新加坡。
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汕头潮乐改进会和潮州市民间音乐团等组织。
2002年,中国音乐学院将潮州音乐引入他们的课堂,而且还把2002年定为中国音乐学院的潮州音乐年,让学生在这一年里学习了这一乐种。
背景
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潮州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与粤东地区的先民史和文化发展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时期的古潮州被称为南蛮和百粤,是古越族(闽越族)的住居地。但那时已有青铜文化,说明中原文化已渗透到这里。古潮州古墓出土屡有发现青铜文化和商周文化遗物。潮阳区和惠来县华湖镇出过铜甬钟,是庙堂礼乐器具,属西周文化。惠来县神泉港海滨打捞出西周时期的铜鼓,说明古潮州先民早已用过商周文化器物。由于史上历经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造成北方中原汉人大规模迁徙南移。如晋朝元年,随晋元帝南移的山西、陕西居民分居江浙,后来,为了逃避战争烽火又移入福建;唐玄宗时,为了防范边疆倭寇,还有居民南移福建,后来几经唐末、宋末、元末、明末等几次兵灾,都有过大举辗转南移的史实,先后分住江西、福建的漳浦等地再相继入潮。由此,随民而来的中原音乐文化流播入潮,则不言而喻。清乾隆时有个叫孟良揆的外地人来潮后,写了一首《潮州竹枝词》:从入新年便踏春,青郊十里扑香尘。怪他风俗由来异,裙屐翩翩似晋人。从词中可反映出中原汉人后裔居住潮汕一带的史实。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发兵百粤,设置揭阳守区,秦将领史禄及其家眷后来留寓揭阳,也将中原文化传入百粤之地。古潮州先民长期与中原汉人同化过程逐渐融合到汉族这个大家庭中,也加速中原音乐文化与潮州土著音乐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合。这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潮州音乐的渊源。
发展
潮州音乐
唐宋是潮州音乐的形成期,明清两代是潮州音乐的演变、发展期。唐代音乐艺术空前繁荣,其时潮州与江南各州郡一样已逐步进入文化发展的上升期,潮属境内丝竹吹管之音,钟鼓和鸣之声,遐迩可闻。早于晋代潮阳县西建有西岩寺,到了唐朝佛教空前盛行,举国上下寺院林立。潮州于唐开元二十六年(238)建开元寺,唐德宗贞元四年(788)潮阳建灵山寺(建成于791年),其后潮州府各地先后又建了不少寺院。由于中原佛教音乐随之传播入潮,潮州及潮阳这两大寺院更成为其时法乐佛曲最大的集散地,唐高宗时奉旨平定泉、潮蛮僚骚乱的陈政父子(何南人)是精通音乐的乐官,陈政原是隋朝协律郎,其子陈元光精通音律,任过漳州镇抚(管辖潮、泉),素以乐、武汉化潮泉二州著称。陈元光曾咏::秦箫吹引凤,邹律奏生春,缥缈纤歌遏,婆娑妙舞神。描写宴乐歌舞。中唐韩愈贬潮时,已有民祭神的音乐活动,韩愈在《韩昌黎文集》中记叙唐代潮州民间祭神活动有:吹击管鼓,侑香洁也;侑以音声,以谢神贶;躬斋洗,奏音声等名句,史籍还记载:潮仕皆倡琴瑟,重乐以治民。
宋代潮州出现一种祭孔的大成乐。据饶宗颐先生在海外搜集到的《永乐大典》、《三阳志》中记述嘉定十四年重修供奉孔子的宣圣庙大成殿,恢复旧制云:自宋以来,潮城孔庙每年于仲春及仲秋举行祭孔典礼,演奏大成乐。所用乐器有编钟、编馨十六枚、琴自一弦至黄十张、笙、瑟、凤箫等,初由士子执器登歌、到淳熙年间由民间乐工演奏……。可见演奏阵容之庞大与正规。这是当时儒学文化所提倡的礼乐,是宋代大晟府教坊音乐,原名叫大晟乐。也是当时宗庙祭典用之雅乐。此为中原古乐在潮州(府)传播的明证。
南宋末年。宋帝南逃,宋室左藏朝散大夫吴丙随文天祥率勤元之师抵潮。吴丙是宫廷乐官,其时带乐工、歌伎、礼乐。后来吴丙在潮阳安居落户。明代江西提学李龄(潮阳棉城人)告老回乡于潮阳修建学宫,传播宫廷音乐;及后任过广西副使的陈淳临因奉旨平交趾有功获御赐,荣归故里潮阳棉城时,圣上赐予一班乐师、歌伎随其还乡。这是宋明时期中原音乐辗转传播入潮的例证,故潮阳素以笙、箫、管、笛为主器的笛套音乐闻名。《潮阳县志·风俗志》有记载日:帝乡万里虽非唐魏比,然被化深矣,方其盛时弦歌达于四境……可见其时潮阳音乐风行盛况。而潮地南海之滨北有五岭之嶂,使上古的中原之音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于此。
明清时期,城市较为繁荣,潮州(府)城镇商贸手工业也有所发展,人口也有更大增长,其时,适应于市民生活的戏曲、弹词说唱、丝竹乐、鼓吹乐更为兴盛,每逢节日常请来这些民间乐社、艺人肋兴演奏,此外各乡镇还普遍设有半职业性的吹首馆,八音馆的组织,多为民众做红白事,以吹鼓奏乐为业。这些乐馆组织,每逢节日庆典或游神赛会演出,各显其高超择艺,常搭台对阵竞演,因此清天潮州(府)享有成名的揭阳拍鸡(乐曲名,潮州话拍鸡即斗鸡);海阳咬鹅,潮阳得胜令(曲牌名)都是反映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演奏曲目,都是为群众公认的精湛技艺。其时民间还有职业性的纸影班、皮影、傀儡戏演出,这些伴乐艺人还常以模仿唱腔吹奏“的禾曲”(即唢呐卡戏演奏),多以吹奏外江曲出名,揭阳大吉师,则有双吹过支绝技,引人瞩目,五花八门的音乐品类,为潮州(府)人民群众音乐生活增添丰富的内容。
明清以来,外来(外省)戏曲剧种不断入潮,商业性演出十分频繁,这为潮音戏又注入新血液。使潮州音乐有更深厚的艺术滋养,可以说,来自这方面的影响更大,得益不浅。如晚明正音戏(属南戏)自浙东、赣南至闽南接诏安、东山诸县至潮州(府);西秦花鼓戏在清乾隆时经湖南、粤北、惠阳、海丰、闽西经客族嘉应州至潮州(府);此外还有昆山腔,弋阳腔、桂林戏等剧种也先后入潮;正音戏、酉秦戏、外江戏已在潮州(府)、海丰、陆丰、兴梅地区落户,渐已演变,它对潮音戏的影响极深。尤其是正音戏有着南戏一套深厚打击乐传统技法和丰富完整的曲牌音乐,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原正是脱胎于正字戏《二度梅》的音乐锣鼓伴乐,经过改编整理而来。大锣鼓《追舟》、《十仙庆寿》、《掷钗》也脱胎于正字戏锣鼓伴乐。大锣鼓《秦琼倒铜旗》是从西秦戏传奇武打和白字戏锣鼓伴乐脱胎而来。外江乐是汉剧音乐(新中国成立以前称汉剧为外江戏),故也称汉调,它的音乐成份包含南北合套的板腔体皮簧调,具有高亢豪放气概,打击乐则以苏锣鼓伴乐主要特色。潮州大锣鼓《灯楼》也是吸收外江戏打击乐,外江乐(汉调)曲调的演奏以弦索乐为主。清光宣之际,曾风靡全朝,尤为文人贵族、士儒所嗜好,被雅称为儒乐、国乐。潮州(府)境内这种檀板清音随处可闻,潮乐艺均会演奏汉调,乐手名师辈出,较有影响的人物有:洪沛臣、王泽如、荣贞、丁鸿业、蔡少梅、刘隆炎、郑映梅、李嘉听、饶淑枢、魏松庵、方修伦、张汉斋、洪如炎、余永宏、洪炳合、何天佑、林玉波、徐涤生等。其时乐社林立,这种外江乐社有汕头最出名的公益社、以成社、澄海的泳怀天、阳春幽处,揭阳的榕江、普南轩、雅南轩,普宁的钧天,庵埠的咏霓裳、庵江,潮州的友声、扬风、亦融等。
潮州音乐源于当地民歌、歌舞、小调,并吸收弋阳腔、昆腔、秦腔、汉调、道调和法曲诸乐的素材,兼容并蓄,自成一类。它蕴藏丰富,品种繁多,大致可分为广场乐和室内乐两大类。前者包括潮州大锣鼓、外江锣鼓乐、潮州小锣鼓、潮州花音锣鼓、潮州,后者包括笛套古乐、潮州弦诗乐、潮州细乐、潮州庙堂音乐等。
潮州音乐特色乐器
潮州音乐常用乐器约有二十余种,最具有本地特色的是二弦、唢呐、深波等。
就其表现形式而言,潮阳笛套音乐的品类,可分为笛套音乐和笛套锣鼓。笛套音乐包括笛套古乐(即传统的笛套音乐)和经融合、演变而成的笛套音乐。笛套古乐从曲式结构到旋律进行,都保留了古代宫廷音乐韵味。其风格特点古朴、庄重、典雅、幽逸、清丽、悠扬,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传统色彩。笛套锣鼓包括笛套小锣鼓、笛套大锣鼓和笛套苏锣鼓,笛套小锣鼓是指笛套音乐配上小巧玲珑的锣鼓点,笛套大锣鼓是指笛套音乐配上大鼓、斗锣、大钹等音量恢宏的大型打击乐,笛套苏锣鼓则是指笛套音乐配上苏锣鼓。就其共性而言,潮阳笛套音乐是属于套曲式的音乐品种。它以笛、管、笙、箫为主奏乐器,有机地配以三弦、琵琶、古筝和其他的弦乐、弹拨乐等。就其个性而言,潮阳笛套音乐从大笛吹奏的方法到奏出的音色有别于其他地方,构成潮阳笛套音乐地方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潮阳味”。在吹奏方法上,潮阳笛套音乐是传统的(宫廷式)“龙头凤尾指”,领奏乐器的大笛(横笛)是28节大锣鼓笛。
潮剧戏曲与潮州音乐
戏曲音乐作为潮州传统音乐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对社会生活和市民文化意识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能够汲取诸多外来剧种音乐精华,兼收并蓄,融化、演变、发展而臻于完善,从而使潮剧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使潮州传统音乐更趋于多元化的音乐结构,由此构成了潮州音乐丰富而独特的艺术体系。
潮州音乐从潮乐旋律音阶调式形态与秦腔音阶调式的对照中,也可看出彼此有着渊源关系,如音程结构、特性音程、特征音与其表情内涵略同,由于特殊性性音程关系产生调式交替自然形成调式色彩对比也有许多类同,如:以变为宫和以闰为宫、以变宫为角从而促使旋律调性的发展因素等。
潮乐活五调可视为我国变体古燕乐音阶的血统,重六调可视为我国变体古雅乐音阶的血统,变、闰二音的多义性也是具有燕乐音阶的特点。
纵观潮州音乐的历史演变、发展。是由简单雏形至丰富成熟的过程。以锣鼓乐为例,最初用于游神赛会或喜庆节日的演奏活动,所用的乐曲不多,鼓只用一个,斗锣四个、大钹二副,或用柿饼鼓一个、小钹一副、月锣一个,伴以唢呐等乐器演奏,演奏鼓点节奏多以二板慢速或快、慢拗槌,或用三板快的招诗(相思)锣鼓,演奏采用曲牌也极其简单。清后期出现了精通戏曲牌子、锣鼓的许多教戏先生,对大锣鼓进行改革和整理。他们从正音戏、潮音戏,白字,外江等戏曲精彩剧目情节内容中,撷取其锣鼓牌套予以更简炼更集中的处理,采用更完美、更统一的套曲结构,发挥音乐与锣鼓对比变化的特性,赋予更高的鼓乐合奏的大锣鼓,如传统大锣鼓《三关》、《薛刚祭坟》、《洪迈追舟》、《十仙庆寿》、《抛鱼》、《封相》《掷钗》等十八套。都是这些都戏师傅改编整理所作出的贡献。如誉为大锣鼓创始人的饶平籍袋仔先生,潮州欧细奴、张春辉、黄炳林、刘超等人。除了整理改编之外也不可忽视演奏名家之精湛技艺的影响与师承传播促进的作用。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大锣鼓演奏名家有邱侯尚、陈松、许裕兴、卢海清等人,先后由他们培养出来的徒弟成为当今大锣鼓传人的林运喜、黄义孝、陈镇锡等人。唢呐是大锣鼓曲的主奏乐器,唢呐出色的演奏家如周才、陈桐、蔡莫光等人,可以说他们与锣鼓演奏家配合很默契,在塑造音乐形象,发挥大锣鼓的艺术魅力方面,共同作出卓著的成绩。
古雅抒情
潮州音乐潮州音乐主要特点是古朴典雅、优美抒情。它的主要乐器是二弦、二胡、扬琴以及锣鼓等打击乐器。潮州音乐保留了很多南音古韵,日益为世界所关注。经常演奏而广泛流传的《画眉跳架》、《粉蝶采花》等就是潮州小锣鼓的优秀作品。弦丝乐又叫弦诗乐,是一种由几个人组合演奏的音乐。这种音乐曲调轻快而抒情,旋律和谐悦耳,具有南派音乐的韵味,是潮州(府)农村最流行最普及的乐种。而笛套音乐可分笛套锣鼓和笛套音乐类,它是属于宫廷音乐的一种,风格庄重古朴。潮州细乐则是潮州弦丝乐的变种,是以三弦、琵琶、古筝为主要乐器组合演奏的乐种,清新细腻,极具抒情韵味。庙堂音乐则是一种从事佛事活动时演奏的曲子,悠扬典雅,各庙堂演奏的就是这种乐曲。所以潮州音乐是一种宏大而完整的音乐体系。
潮州音乐内涵丰富,既能表现小桥流水式的趣味,又能演绎出气壮山河的史诗。潮州音乐所独有的二四谱是十分古老的谱式,在其独特的律制中,si、fa二音的灵活变化体现了潮乐独特的韵味,同时构成潮乐轻六、重六、活五、反线等多种调式以及演奏上强调充分发挥作韵和即兴加花两种技法。
潮州音乐潮州音乐的曲目十分丰富,虽然五大类各有自己的名曲,但最著名的是称为潮乐十大套的曲目。它是潮州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品,这十大套的名称是《昭君怨》、《寒鸦戏水》、《小桃红》、《平沙落雁》、《凤求凰》、《月儿高》、《玉连环》、《黄鹂词》、《大八板》、《锦上添花》。这十大套,多数是古谱,结构严谨,段落分明,旋律古朴优美,完整地保留了古典的韵味。潮州音乐常用乐器约有二十余种,最具有本地特色的是二弦、唢呐、深波等。代表性曲目有《抛网捕鱼》、《双咬鹅》(大锣鼓)、《昭君怨》、《小桃红》(细乐)、《晏灯楼》(苏锣鼓)等。潮州音乐的乐器组合、演奏技巧、曲式结构、变奏手法都具有独特的章法和美学依据,是一笔非常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结构形式
潮州音乐特色乐器潮乐的曲体结构具有民族特点,符合民族审美习惯。旋法以五声骨干音 为主,虽有六声、七声的运用,但实质是奉五音的关系。乐律基本上是用三分损益律,但在七声音阶中,由于si音偏低,fa音偏高,常出现3/4全音和1/2半音,所谓中立四度、中立七度的中立音程,又越出了三分损益律的局限。由于某些音级在音高上的微升、微降和游移现象,旋法极讲究润饰和作韵,使调式色彩产生种种之变幻,令人回昧无穷。
实际上起着类似调号的作用。这些调皆出自二四谱的易音变奏而得称,并各自体现特定的情绪气氛。相对而言,轻六表现轻松愉快,重六表现深情激越、活五表现缠绵悱恻、轻三重六表现幽闷思恋,反线表现逸畅谐趣。这些音符调式的变幻,也就是潮乐色彩变奏体现,极富表情意义,使调式加强对比变化,又巧妙支运用了综合调式性的表现手法,故形式独特的风格。
组合演奏
潮州音乐潮州音乐以内涵丰富、品种多样著称。不同品种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不同的乐器给和演奏形式、演奏风格上。大致分为锣鼓乐、笛套古乐、弦诗乐、细乐、庙堂音乐、汉调音乐等。
潮州音乐反映现实生活的器乐曲作品有《春满渔港》《欢庆胜利》《喜送丰收粮》《一路送粮一路歌》;整理乐曲有《关公过五关》、《双咬鹅》、《追舟》等;代表性曲目有《抛网捕鱼》《双咬鹅》(大锣鼓)、《昭君怨》、《小桃红》(细乐)、《晏灯楼》(苏锣鼓)等。
潮州音乐新中国成立后,潮州音乐得到蓬勃发展。50年代初成立汕头潮乐改进会和潮州市民间音乐团等组织。1956年潮州音乐曾在北京参加全国 音乐周会演,1957年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获得金质奖章。一些音乐家和音乐单位相继来潮州(府)考察和采风,从潮州音乐中追索隋唐音乐的足迹和遗响。
60年代后出版的潮乐著作有《潮州民间音乐选》、《潮州音乐曲集》等;反映现实生活的器乐曲代表作有《春满渔港》、《欢庆胜利》、《喜送丰收粮》、《一路送粮一路歌》;整理乐曲有《关公过五关》、《双咬鹅》、《追舟》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潮州音乐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音乐作为岭南音乐文化三大乐种之一,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地域和方言的限制、教育人才以及教育素材的缺乏,潮州音乐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举步维艰,潮州音乐呈现逐步萎缩和衰退的趋势。
杨秀明,男,汉族,1933年生,广东潮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音乐代表性传承人。曾师从徐涤生学习古筝演奏,先后在汕头地区文工团、汕头市潮州音乐曲艺团工作,1981年任中国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兼任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校教师,并赴台湾地区、新加坡、荷兰、比利时等地讲学,培养出大批古筝、琵琶等演奏人才。
林立言,男,汉族,1935年生,2011年去世,广东汕头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音乐代表性传承人。曾在林壁南、郑国瑞等指导下学习潮州音乐,2004年被授予“广东省优秀民间艺术师”称号,任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潮阳民间艺术学会顾问、潮阳潮声丝竹社社长等职,创作笛套锣鼓《鱼缸丰收》并获奖,代表曲目有《大破金光阵》《拦海颂》等,还整理了《柳摇金》《雁儿落》等多首古乐曲。
2012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为潮州、汕头、揭阳搭建民间潮乐大赛总决赛这个平台,通过跨地区音乐交流以及新闻媒体现场宣传报道等形式,让更多的年青人感受潮州大锣鼓等潮州音乐的魅力所在,进而加入到弘扬、传承潮州音乐的行列中来,使潮州音乐得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获奖荣誉
1957年,潮州音乐获得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
重要演出
1957年,潮州音乐曾经代表广东民间艺术团参加前苏联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
1958年,潮州音乐演奏团到莫斯科演出,潮州音乐在其中得到展示。
2004年7月14至15日,在广州举办了潮州音乐演奏会。
2012年8月8日,2012广东省民间潮乐大赛总决赛,在潮州体育馆举行。
本文发布于:2022-10-18 20:14: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175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