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育璯

更新时间:2022-10-18 17:46:18 阅读: 评论:0

个人经历

1895年,德国人伦琴发现了X线,由此诞生了X线诊断学,并为后来的影像医学打下了基础。此后的100多年里,伴随着电子学和电子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影像医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影像医学已经成为整个医学领域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初见高育璯教授是在一个寒冷的早晨,一群年轻人正围在一位老人的身边,七嘴八舌地探讨着一张X光片,这位老人便是高育璯教授。

因为常年工作养成的习惯,如今87岁的高育璯依然保持着每天早晨5点就起床的习惯,他微笑着说:“我总感觉有很多事要做,所以睡不着……”

一辈子与“射线”为伍,在黑暗中捕捉着那转瞬即逝的“生命之光”……

“这辈子我吃了不少‘光’”

吃“光”——指人体受到射线辐射对身体的损害——这样一个放射领域专有的名词,从高育璯口中说出来是那样的轻松。在常人看来,“辐射”这个词总是与死亡、癌变等令人望而却步的词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去医院拍个X光片都觉得会损害身体,而高育璯却一辈子与“射线”为伍,在黑暗中捕捉着那转瞬即逝的“生命之光”……

说起与X线的结缘,87岁高龄的高育璯,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了60年前。那时,刚刚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的高育璯被分配到重庆实习。有一天,他咳嗽、发烧,到医院去做了透视发现是早期锁骨下浸润结核,正是这样一张X光片为高育璯所患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准确的依据,治疗进展得非常顺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后,高育璯便与X线结下了不解之缘。

抗战胜利后,1946年,高育璯在上海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担任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他认为,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先进的放射诊治手段,而他觉得X线检查能为临床解决很多问题,因此他勇敢地走进了X线室,走上了X线的操作台。这一走,便是漫长的一生。

1954年,高育璯和夫人曹丹庆作为第一批技术骨干被调入刚刚成立的解放军总医院,夫妻二人负责组建和筹备放射科。3台X光机、两名医生、两名技术员、两名担架员,简陋的工作条件,稀缺的人才资源,这就是当时的总医院放射科。当时的防护条件与现在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高育璯每天穿戴着十多斤重的铅橡皮防护衣和手套,为如潮的患者做着一项又一项检查。长时间的“吃光”让高育璯白细胞、白血球不断下降,时常感到头晕无力,但总医院的X光机前却总是屹立着他并不算伟岸的身影,可患者和同事却又觉得他是如此的高大……

1967年,受“文革”的影响,高育璯成了“靠边站”的那一拨,被派去“接受教育”。50多位病人的X光片高育璯一个人拍、一个人洗、一个人阅、一个人写、一个人发,医生、技术员、卫生员,甚至是清洁工的活都是高育璯一个人做,每天一大早上班就开始忙活,晚上7点以后写当天的检查报告,一天下来整个人都像散了架似的。谈起那段日子,高育璯只有简单的一句话:“那段时间对我是一种历练。”永远不知道放弃,永远不去抱怨,积极乐观的高育璯苦中作乐,终成一代名医。

上世纪70年代初,高育璯被委以重任,开始全面负责放射科的工作。那时国外的放射技术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建立了门类齐全的放射专科,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1973年,高育璯先后去德国、日本、荷兰等国家考察同位素检查项目,了解技术项目和国际行情,对在总医院建立同位素室的可行性进行了反复的论证,以最合理的价格和优良的质量引进了这项设备。同时,他还自行设计了整体安装方案,终于在总医院开展了同位素检查和诊断工作。

1975年,组建放射治疗室;1979年,组建CT室;1989年,开展核磁共振诊断……

主要成就

为了把技术传给科里的,高育璯总是把仪器的说明书全部先读清楚,每一个功能、每一个参数、每一项技术,他都要分门别类地记下详细的笔记,并反复核对,总怕出现一点差错。在辅导的过程中,他一再要求学生们,要在实际中学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进行系统、有序、细致、全面、客观的观察,找到最佳曝光和扫描数据,分辨正常与异常及其所反映的正常

和病理的解剖基础。但是高育璯从来不单纯依靠检查来下结论,他一直认为与此同等重要的是掌握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现在史、症状与体征、过去史、各种临床及化验检查、病理检查结果以及治疗经过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符合实际的X线诊断意见。

在高育璯的辛勤耕耘下,总医院放射诊断科由单纯的X线检查发展到现在拥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放射介入治疗、CT、核磁共振成像等多种先进医学影像技术的网络化大型影像科室。

高育璯凭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把全部的身心都扑在了事业上,放在了患者身上。

“责任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作为著名的影像医学专家,从1962年起高育璯便长期负责首长的保健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特殊年代,保健工作靠得是一个人的良知。面对那么多的造反派和被打倒的老帅将军们,对待他们的态度,成为衡量医务人员道德的标尺。几十年的岁月中,他曾为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检查,也曾经为一大批老帅和高级将领们做过体检、会过诊。每当有人问起当时的情况,高育璯总是恪守保密规定,闭口不谈。

每次参加首长的医疗保健工作,高育璯总是细致入微。就拿床旁X线照相来说,他总是千叮咛万嘱咐,放胶片暗盒的动作要轻,位置一定要摆好,必须要达到最好的曝光条件。照片冲洗出来后,他总是看了一遍又一遍,生怕看漏了而引起漏诊或误诊。然后与医疗组的专家们进行交流,详细地阐述照片上的X线征象,为临床诊断提供最为可靠的依据。

高育璯凭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把全部的身心都扑在了事业上,放在了患者身上。一次,高育璯高烧39.5℃,浑身乏力,眩晕,不得已住进了医院。晚上11点,突然接到一个外出会诊的紧急通知,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正处于病痛之中、迫切需

要诊治的首长。高育璯拔下输液针,服下退烧药,披星戴月地踏上了征程。当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返回北京时,却一时买不到车票。当地的工作人员劝高育璯再留一天,等买到卧铺票再走,可高育璯却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硬是挤上了火车,一站就是近千里。刚刚迈进家门,他就躺在了病床上,身边的学生和医务人员都流下了热泪。就是这样,他还是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坚持工作、会诊、阅片、教学,要知道那一年高育璯已经70多岁了。

X线是高育璯最为熟悉的领域,相同或者相似的影像可以是不同病理变化的反映;不同的病理变化又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他说:“在不了解临床情况时只凭X线上的影像做X线诊断是不符合X线诊断原则的。”高育璯书写报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与临床医生的交流,因为他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正是这样的严谨细致成就了高育璯在放射科领域书写的奇迹,他曾经多次受到了中央保健委员会和保健领导小组的表彰。

年近花甲却壮心不已的高育璯再次披挂上阵,在研究生的培养上费尽了心血。

“人不能光为自己而活着”

熟悉高育璯的人,都知道他曾经有一段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在1991年6月的一次体检中,医生发现他的横结肠上生长着一个2厘米大小的包块,并被确诊为癌症。整个总医院震惊了,高育璯的病情牵动着全院的心,院领导亲自安排床位,催他立即住院。可此时,他正忙于首长的病情会诊和两位博士生的论文答辩,他硬是拖了一个星期,完成了首长的会诊并且安排好学生答辩前的工作后才躺在病床上。这位对“癌症”有着更深理解的医学专家出院的第二天,放射科里就出现了他阅片、写报告的忙碌身影,他的眼神更加专注……

高山可以仰止,厚德可以载物。人心一杆秤,这位老实厚道的教授,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就这样在人们的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人不能光为自己而活着!”这是高育璯时常告诫自己和学生的话,朴实而平凡的话语透出一种伟大与无私。

在繁忙的工作中,高育璯时刻不忘把自己的经验传给后人,他参与主编了《实用CT诊断学》、《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术》、《早期肺癌X线诊断》等多部著作,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影像医学界同仁的一致认可。他曾经担任过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理事、《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和放射学专业组荣誉组长、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名誉副会长等一系列职务。

1980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考制度,已年近花甲的高育璯以其几十年的丰富临床经验和渊博的理论知识,被委以培养研究生的重任。壮心不已的高育璯再次披挂上阵,在研究生的培养上费尽了心血。

一次,一位博士生向他请教问题,高育璯在做了细致的讲解后,又怕学生理解得不透彻,便冒雨跑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当晚上10点多他打着伞抱着厚厚的参考书出现在研究生宿舍门口时,这位博士生的眼睛湿润了……

如今,高育璯的学生都早已成了各个科室的领导,像蔡幼铨、王茂强、杨立等人在各自的领域里卓有建树,都是技术一流、医德高尚的专家。每每谈起他的这些学生,高育璯总是如数家珍,说起学生们的进步,他也是一脸的幸福:“他们现在是我的老师,有些他们已经会了的而我还不会呐!”

现在的高育璯还坚持参加科里的读片,经常到图书馆去看一些新的资料。于是,他常常低着头静静地走来。遇见熟人,他脸上还会出现慈祥谦和的微笑,他头上渐稀的白发更显精神的矍铄。

他没有太多的爱好,除了医学同仁,他很少有俗世意义上的朋友。他的一生,就是在放射那种可怕的物质中拯救别人的生命,挽危难于既倒,这正好应了一位哲人的话: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

采访结束,起身告别高育璯教授,老人坚持要把我送到门口,临别时的握手,让我深切体会到了这位影像医学大家的力量。虽然步履已然蹒跚,但意志却依然坚定,勤奋的高育璯在X光机的闪烁中执着地耕耘了整整60年,他说,他还要继续走下去……

本文发布于:2022-10-18 17:46: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166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宫山夕照
标签:高育璯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