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一
乐谱的相册1、中国古代就有“宫,商,角(jue),徵(zhi),羽”五音,对应简谱中的1、2、3、5、6,是乐谱的基本音符,在谱曲时古曲用这五个音。在谱曲时是以它们其中的一音定调,只有在乐曲中才会体现音节,几分音符和音的长短。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就是这样谱曲的,整首歌里没47两音出现,是传统民歌。
2、简谱,是指一种简易的记谱法。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一般所称的简谱,系指数字简谱。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音级,读音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0表示。每一个数字的时值名相当于五线谱的4分音符。
乐谱数字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17世纪时法国天主教方济名会教士J·J·苏艾蒂加以改进后用来教唱宗教歌曲。18世纪中叶,著名的法国思想家J·J·卢梭再加改进,大力倡导,并编入他的《音乐辞典》之中。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
19世纪末叶,简谱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1904年沈心工编著出版的《学校唱歌集》是中国最早自编的一本简谱歌集;之后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学校,30年代随着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简谱得以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由于简谱的记法与中国的工尺谱(流行在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字谱)相当接近,因此在中国简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是把简谱吸收得最好、最发扬光大的国家。而五线谱,通过以西方为中心的音乐教育体制,已基本通行于各个国家,在学校里已是必修项目之一,它为世界音乐统一于一谱提供了基础。
3、五线谱,是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种方法。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第五线和第一间、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一线、上加第一间,下加第一线、下加第一间等,各代表一个音级。这些音级的固定高度根据所用的谱号来决定。谱号有三种:高音谱号,又称G谱号,低音谱号,又称F谱号,中音谱号,又称C谱号。五线谱为适应不同音域的人声和乐器的需要,并避免过多的加线,有多种谱表,其中常用的有五种:即高音谱表(用G谱号):低音谱表(用F谱号)、女高音谱表、中音谱表、下中音谱表(后三种用C’谱号)。女高音谱表现已不常应用,中音谱表仅用于中提琴,次中音谱表常用于大提琴、大管、长号的较高音区。此外还有上低音谱表、女中音谱表等。
4、点字谱,是一种适合盲人使用的记谱法。分为六点制乐谱(现行的)和12点制乐谱(革新的)两种。六点制乐谱,由法国盲文之父路易·布莱尔(LouisBraille)发明,一方点符只能表达乐音的音名和时值(全音符至64分音符),音组另需一方点符。12点制乐谱,在《12点制三拼点字》的基础上发明而成,像简谱一样,一方点谱可表达一个完整音符(时值、音名和音高),乐谱表达力更强。
《12点制乐谱方案》
(一)乐谱符号及其点列符代码
全音符/16分音符 | 16进制符代码 | 半音符/ | 16进制符代码 | 64分音符 | 16进制符代码 | 128分音符 | 16进制符代码 |
1——— | 110/210 | 1— | 510/610 | 1 | 910/A10 | 1- | D10/E10 |
2——— | 120/220 | 2— | 520/620 | 2 | 920/A20 | 2- | D20/E20 |
3——— | 130/230 | 3— | 530/630 | 3 | 930/A30 | 3- | D30/E30 |
4——— | 140/240 | 4— | 540/640 | 4 | 940/A40 | 4- | D40/E40 |
5——— | 150/250 | 5— | 550/650 | 5 | 950/A50 | 5- | D50/E50 |
6——— | 160/260 | 6— | 560/660 | 6 | 960/A60 | 6- | D60/E60 |
7——— | 170/270 | 7— | 570/670 | 7 | 970/A70 | 7- | D70/E70 |
0——— | 180/280 | 0— | 580/680 | 0 | 980/A80 | 0- | D80/E80 |
音组 | 16进制符代码 | 音名 | 16进制符代码 | 点线符号 | 16进制符代码 | 乐段符号 | 16进制符代码 |
大字三组 | 001 | C(do) | 910 | 单附点 | 310 | 小节线号 | B00/000 |
大字二组 | 002 | D(re) | 920 | 双附点 | 320 | 小节未完 | B10 |
大字一组 | 003 | E(mi) | 930 | 高音号 | 330 | 虚小节号 | B20 |
大字组 | 004 | F(fa) | 940 | 低音号 | 340 | 反复记号 | B30 |
小字组 | 005 | G(sol) | 950 | 升号 | 350 | 换气记号 | B40 |
小字一组 | 006 | A(la) | 960 | 重升号 | 360 | 跳跃记号 | B80 |
小字二组 | 007 | B(si) | 970 | 降号 | 370 | 延长记号 | BD0 |
小字三组 | 008 | #C | 990 | 重降号 | 380 | 乐段终号 | BE0 |
小字四组 | 009 | #D | 9A0 | 还原号 | 390 | 全曲终号 | BF0 |
小字五组 | 00A | #F | 9C0 | ||||
小字六组 | 00B | #G | 9D0 | ||||
#A | 9E0 | ||||||
装饰符号 | 16进制符代码 | 装饰音 | 16进制符代码 | 乐谱和盲字切换符 | |||
拍子号 | X0Y | 上波音 | 010 | 乐谱段首 | 100 | ||
连音号 | X0Z | 下波音 | 020 | 盲字段首 | 200 | ||
和弦音符 | XX0 | 前廻音 | 030 | ||||
倚音记号 | D00 | 后廻音 | 040 | ||||
重音记号 | 0B0 | 颤音号 | 050 | ||||
保持音号 | 0F0 | 滑音号 | 060 | ||||
顿音号 | 070 |
(二)点列符及其16进制符代码
●○●○ | ○●●○ | ●●●○ | ○○●○ | ●○○● |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 ○●●● | ●●●● | ○○●● | ●○○○ | ○●○○ | ●●○○ | ○○○○ |
9 | A | B | C | D | E | F | 0 |
(三)点列符及其点位序号
●○●○ | ○●●○ | ●●●○ | ○○●○ | ●○○● | ○●○● | ●●○● | ○○○● |
13点 | 23点 | 123点 | 3点 | 14点 | 24点 | 124点 | 4点 |
●○●● | ○●●● | ●●●● | ○○●● | ●○○○ | ○●○○ | ●●○○ | ○○○○ |
134点 | 234点 | 1234点 | 34点 | 1点 | 2点 | 12点 | 空点 |
说明:
1、三个点列符组成一方12点制音符,第一列点符表达音值,第二列点符表达音名,
第三列表达音组;可实现音符与。
2、拍子号(X0Y),位于全曲开头,第一列点符表示每拍的时值,第三列点符表示拍子数。
3、连音号(X0Z),第一列点符表示每拍的时值,第三列点符表示连音符的时值。
4、和弦音符(XX0),其根音音符不变,非根音略去音组点符。
5、倚音记号(D00),表示前倚音,倚音记号放在倚音符前边;表示后倚音,倚音记号放在
主音符前边,后倚音放在主音符后边。
@形符四码2015年12月24日
方式二
较有针对性的记录不同种类乐器的演奏方法的乐谱,列如:钢琴谱、吉他谱、古筝谱、琵琶谱等。
记载合奏或合唱的乐谱,由许多单行谱联合组成。
分别记载着每种乐器或每个声部的乐谱。
由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竖琴及混声合唱等。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故又称十一线大谱表。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在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一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四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钱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来又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五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到了16世纪又有了加线的办法,它更加完备了音高的记载。
有量记谱法是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的。这种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的记谱法,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用涂以黑色涂成的,它被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又被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一直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自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后用于五线谱。五线谱所用的音符及休止符各有8种。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是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才有所推广。在五线谱之外,还存在着各种线谱的体系。除纽姆谱外,在16世纪中意大利和英国就曾使用六线谱及七线谱(供管风琴之用)。20世纪初,也有人对五线谱进行过改革,并作过种种多线谱的尝试,但都未能普及。
1985年,柏克莱加州大学的AnneDraffkornKilmer曾发表文章论证楔形文字板上发现了最早的记谱法。
希腊罗马时期,已经有简单的符号粗略地代表音的高低,不少诗歌会有节奏标记,如长短格(trochaic)和短长格(iambic)等等。
中世纪时代,乐谱从早期的纽姆谱(Neumaticnotation)逐渐发展到现代的五线谱。乐谱从单声部逐渐增加到多声部的分谱,亦开始有不同节奏的标记。
从巴洛克音乐,乐谱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大大推动了音乐的传播,并因为乐队的发展以及各种新颖乐器技巧的出现而增添了更多的符号。作曲家会精细地标记音量、速度和音色变化。
随着爵士乐和流行音乐的发展,不少乐谱同时标有旋律、和弦标记以及吉他指法。但不少音乐直接演奏或者录音,乐谱仅仅作为一个大概的框架,而不一定会将每一个细节详细记录。
中国留传下来最早的乐谱是南北朝时代的古琴谱《碣石调·幽兰》。早期的乐谱为文字谱,将指法详细地以文字叙述。后来为了简化记录方法,唐朝后期出现了减字谱,记录指法动作、弦序和徽位。敦煌的莫高窟收藏了不少唐宋以来的乐谱,其中包括不少琵琶乐谱。宋代的姜白石道人歌曲出现了记录音高的俗字谱,证明当时的宋词是可以歌唱的。明清两代的戏曲,包括昆剧、京剧、粤剧以及当时不少器乐曲都应用了工尺谱。潮州音乐有其独特的二四谱。
民国年间,受到西方以及日本的影响,中国的学堂乐歌开始应用简谱以及五线谱。直至今天,无论是传统音乐还是流行曲,都是以简谱和五线谱居多,但古琴的减字谱和戏曲的工尺谱也依然有人使用。
乐谱作品版权的登记是自愿的,任何版权登记行为都是证实权利的初步证据
1.选择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等官方指定登记备案机构。
2.在选择行业协会等第三方平台快速电子数据登记备案。
3.选择具备技术背景强和可信第三方支撑平台存证和认证:大众版权保护平台,进行乐谱作品存证时间认证和多纬度智能认证,其科学性可以自主验证对证.乐谱作品归属权纠纷时,提供初步证据,需要时司法鉴定机构,提高法律证据有效性,与官方人工登记预防侵权相互补充。
可以把拟申请的词乐谱和音乐通过大众版权保护平台申请存证认证,即可获得初步归属权第三方平台证据,预防侵权风险。
本文发布于:2022-10-18 16:51: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162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