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触摸的民国·袁世凯1916:悬崖上的龙椅》编辑推荐:袁世凯做了终身总统,权力之大,甚至超过了帝王,他为什么还要甘冒奇险称帝呢?
如果手段更高明一些,袁世凯能否成功称帝?
如果不称帝,励精图治,袁世凯能否开辟一条中国的宪政之路,成为华盛顿第二?
拿破仑同样是逆势称帝,为什么会被拥戴尊崇,被视为法兰西英雄,而袁世凯却遭受同胞唾骂、遗臭至今?
石之轩,原名骆经济,陕西人,历史作家,著有《黄花赋——共和前夜风云录》、《假如光绪不死》、《耍聪明的中国人》、《英雄与美女》等作品。
三权利之梦与田园之梦
四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八章袁世凯称帝败于谁手
一冯国璋为何反对袁世凯称帝
二段祺瑞为何反对袁氏称帝
三袁克定的因素
四蔡锷、唐继尧的因素
五日本的因素
六袁氏失败轨迹模拟
七袁世凯自己的因素
第九章曹操与袁世凯——千古两奸雄
一以奸为荣
二雄才伟略
三对人才狂热的爱
四袁、曹的好色
五袁的称帝与曹的不称帝
六袁、曹的差异
七袁克定与曹丕八袁克文与曹植
第十章袁世凯与拿破仑
一袁世凯拿破仑的异同
二政客袁世凯英雄拿破仑
三文治与武功
四铁血帝国
五袁世凯的后宫与拿破仑的情链
第十一章袁世凯与赵匡胤、王莽
一阴谋与阳谋
二理想与执行力
三不同的思维习惯
四袁世凯与王莽的相似
五虚伪人情味及雅量
第十二章袁世凯,你为何成不了华盛顿
一华盛顿有称王称帝的机会吗
二法国军队及各州民兵
三如果华盛顿与袁世凯相互换位
四家庭子女及生活来源五袁世凯不可能成为华盛顿
后记
清末状元,后来的实业家张謇,曾做过袁世凯的老师。慈禧行新政时,他催促袁世凯推动清廷立宪。武昌起义后,他亲赴洹上劝说袁世凯赞成共和,并与黄兴等革命党人商量,承诺推举袁氏为民国大总统。当袁世凯一意孤行称帝败亡,张謇痛心疾首,他说:“三十年更事之才,三千年未有之会,可以成第一流人,而卒败群小之手。”
张謇在当时的确对袁世凯期望极高,盼他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开荆劈棘,成共和制度之父。但袁世凯没能做到这一点,他朝另一条相反的道路走去了,弄得身败名裂。
清末民初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大进步的时期,摒弃专制,建立宪政,依法治国,推倒皇权,还政于民,这是个能够产生伟人也应该产生伟人的时代。袁世凯适逢其会,被历史的巨浪推上了共和的舞台,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物。袁氏本人初上台时,也的确慷慨激昂,顾盼自雄,撩衣摔袖间,颇具一代伟人的风姿,博得南北各界一齐喝彩。以袁氏的能力、气魄和胆略,包括张謇在内的很多人不由得同时产生一个想法:收拾旧中国的残局,非袁莫属;开辟共和国的未来,非袁莫属。
但是袁世凯却让众人大大地失望了一回,他在共和的舞台上昙花一现,迅速沉没。他莫名其妙地在这个舞台上排演了一出称帝的闹剧,随后就在嘘声骂声和乱飞的砖块里狼狈不堪,不得不黯然收场。
张謇说袁世凯败于“群小之手”,如果将袁世凯看作称帝闹剧的主角,那么所谓“群小”,就是那些跟在主角身旁屁股后面胁肩谄笑、跑前跑后的角色了,俗称跑龙套的。这类人哪个时代都不缺,每个大人物的身边都有一批。大人物成功了,他们就是从龙之臣,大人物失败了,他们就是“群小”。从龙之臣是非常荣耀的,万人羡慕万众瞩目;而群小一般都是灰头灰脑,像过街老鼠一样,倒霉透顶。
主角唱砸了戏,将责任归于群小固然讲不过去,但主角不按曲谱乱唱,导演或者舞台监督在哪儿呢?将罪责仅仅归于主角一人也显然是不公平的。
清亡之前,特别是慈禧去世之前,袁世凯不管官位有多大,始终是臣子身份。那个时候,袁世凯练兵办学、开矿修路,做了不少的事情,是个名副其实的能臣,为新政出力不少,甚至可以说功劳卓著,但任他能有多大功有多大,每次进宫觐见慈禧时,袁世凯都是战战兢兢恭恭敬敬,不敢稍有逾越。慈禧只要冷着脸哼一声,袁世凯立刻心就提到了半空,害怕哪件事儿没有做好,惹恼了这位强悍精明的皇太后。
强悍精明的慈禧代表着皇权,如一把利剑悬在袁世凯的头上。慈禧不死的话,借袁世凯个胆子他也不敢寻思篡位的事儿。原因无他,袁氏怕这个女人,她手段狠辣,精明无比,对权力的运用熟练老到,驾驭袁世凯游刃有余。
如果将那时的袁世凯比作演员的话,那么慈禧就是舞台监督。袁世凯唱戏若跑调儿,慈禧马上就会赶他下场。
推倒皇权建立民国后,帝国变为共和,舞台监督就应该是广大民众。演员们唱戏不卖力、跑腔走调甚至篡改剧情,如袁世凯这样的,民众应该行使职权罚他下场。民初也的确这样做了,但罚袁氏下场太晚了,损失太巨大了,袁氏是在篡改剧情的时候才被罚下场的,如果他在稍微有点走调时就接到舞台监督的强烈警告,或许袁氏不敢那么任意妄为。心中对民众这个舞台监督有了深深的忌惮之心,或许袁氏会深深用心地投入共和的剧情,将这戏唱得声情并茂,让百年后的我们也为之感佩激动。
但是很显然袁世凯对舞台监督并无多少忌惮之心,他称帝时最忌惮的是日本及其他列强,害怕他们与自己为难,其次忌惮的是北洋系中的实力派人物,对民众则很少考虑。这不是袁氏弱智,问题在于,民众这个舞台监督是否名实相副,时刻睁大眼睛在监督着演员们的一举一动呢?
即便民众这个舞台监督很敬业,眼睛睁得大大的,可他们的眼光内行不,演员的动作没到位唱走了调他们能否听出来看出来,还有,即便他们听出来了也看出来了,他们通过什么方式来警告演员,通过什么途径罚演员下台?
事实上农人市民、文人商贩都有舞台监督的职责,但民初的舞台监督还很不专业,也不太敬业,更谈不上强悍精明。我想,在袁世凯的眼里,民初的舞台监督根本无法和慈禧相比,最多与隆裕有点类似。隆裕太后本是个老实巴交的人,对权力舞台上的运作也不大熟悉,兼且心肠软胆子小,不但身为大总统的袁世凯不会害怕这样的舞台监督,恐怕其他演员包括跑龙套的那些人也可以直接对之无视。
可能正因为这个缘故,民初舞台监督的处境就十分尴尬。他们警告演员的路径虽不能说没有,但罚演员下场的机制却并未为他们而设。说起来也不只是民初,早在唐太宗时期就有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思维,但从来也没有为水之覆舟设置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手柄或者阀门——上面有警告、严重警告、直接倾覆等操作方式。因此,历来的覆舟几乎都是到了最后关头,才以暴力行为直接倾覆,即便是一般性的纠错,至少也得以暴力为后盾方能实施,非暴力性的纠错基本无法实施。
袁世凯的悲剧也在这里,社会对他这样的大人物的纠错机制形同虚设。他是北洋老祖,自认为暴力握在自己手中,因此无所忌惮。国会能监督弹劾大总统,可袁大总统发怒时,马上就能解散国会。段祺瑞对大总统不满,袁大总统可以强迫他去西山歇病假。普天之下唯我独尊,这会儿你让他不犯错误可能不!
我们评价历史上的大人物,多是从其道德、人品人手,因为周秦汉唐以来,对大人物的纠错机制都是摆设,无法强力纠错,这种情况下大人物的道德人品就显得特别重要。可进入民国的近代轨道,仍旧以这种办法评价人物,就显得太古典太道学了。
纠错机制的缺乏以及对此机制强力维护的缺乏是袁世凯悲剧发生的根源,是袁世凯无法成为华盛顿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袁世凯可以对舞台监督视若无睹,华盛顿则不敢这样,他那地方每家每户可都是有枪的。
民国相关选题的出版,曾经是敏感的。那一度被僵化思维固锁住的,是太多面目模糊的身影。他们长袍马褂、旗袍绣履,那光影婆娑的身姿,一旦跃入脑际,就难再轻易离去。这也是近年来不管是影视还是图书,都出现了一股民国热的因缘。
有关民国的话题,似乎隐藏着一种魔力。那种潜游在净空深处的味道,从历史的不远处,静静地向我们移来。我们无法抵抗这种黑白质感的诱惑。然而,太多的民国是演绎的产品、是虚构的华章,民国真实的样子不应仅仅从名人、类名人的塑造中诞出,不应仅仅在华丽炫耀的镜头感里展示。民国绝不是“万恶的旧世界”,也不是“消失的亚特兰蒂斯?,她是我们的先人曾经在纠结中不断尝试和追索的第一次现代,是灿若星辰的文化人第一次放胆展示自我。同时,传统与现代的角力,保守与开放的争夺,西学与中学的通融,专制与民权的恶斗,极度的聪明和极度的愚蠢,极度的崇高和极度的可笑,都在这个时代充分表演,并给后人埋下了种子。所以我们的关注,不只是行注目礼,更是寻求还原,寻求真实,不管热血与极端,也不管沉郁与凉薄,这既是叙述对象的真实,也是原作者的真实。
《可以触摸的民国》系列丛书,我们计划分成几个子系列构建,目前即将出版的有:《可以触摸的民国·现场》《可以触摸的民国·侧影》《可以触摸的民国·细看》以及《可以触摸的民国·新学》。
《现场》板块,由南京财经大学的石钟扬教授执行主编,首选了四本:“报界奇才”、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专职记者黄远生的新闻文选;中国新闻教育与研究的先驱、“铁肩辣手”的杰出记者邵飘萍的新闻文选;“思想界明星”、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领袖陈独秀所主编《新青年》《每周评论》中的新闻与时评选集;“五四三圣”之一、“再造文明”的设计师胡适的时评选。这四位报人(无论专职或兼职的)都是学者型的,都曾为民主为言论自由历尽艰辛,饱经磨难,透过这些依旧在燃烧的文字,可以触摸到他们滚烫的热血。
《侧影》板块,由我们编辑部操刀策划,编选民国著名学者、文人的文字,希冀觅得特殊视角,给读者一个陌生化的全新印象。譬如,傅斯年不仅是儒雅严谨的学者,我们编选的《现实政治》更展’示出他对时事的敏感与睿智;徐志摩的《再来跑一趟野马》,集中其相关政论问题的文章,发现一个敏感政治、关心国家的徐志摩;朱自清的《人话》,选取他回忆性的散文篇目,串联起他的一生,搭建出朱自清的“忆之路”。
《细看》板块,则是结构别致的人物传记类原创性文本。回避宏大叙事的框架限制,省略过渡、延续的平淡,截取他(她)人生的一个个断面,或熠熠生辉,或苦痛难当,从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细节出发,去触摸他们灵魂深处的颤抖,如《萧红的100个细节》《郭沫若的30个细节》等。
《新学》板块,作者皆为民国文史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对民国的态度有其自成体系、自圆其说的创新,如《民国元年——历史与文学中的日常生活》,选取这样被反复述说的特殊年份,却回避了政治,只看那剧变之下惶惑迟缓而跃跃欲试的百姓生活,对当下社会现状亦不乏启迪。
因为民国版图书的出版年代所限,文字中不少具体的用法,比如其中《人话》一篇中“您少爷在那儿上学?”的“那儿”、《春晖的一月》一篇中“我最爱桥上的阑干”的“阑干”,又或者《买书》一篇中“不知那儿检来《文心雕龙》的名字”的“检”字等,在现在的汉语环境中已经有了不同的用法,但为了尊重民国时代的真实性,以及作者自主创作的主权性,我们没有进行任何擅改。脚注部分属选本中自有的,我们尊重并保留。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编辑也针对具体的、可能有助读者理解的部分,增添了一部分注解。
作为编者,请允许我们向胡适、朱自清、徐志摩、傅斯年们致意。让我们一起从他们的文字上感知陌生而久违的率真、趣味和正直,倾听他们告诉我们知识人应该怎样读书、怎样生活,怎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形而上的问题。无论侧影,还是正面,在煌煌民国的文化殿堂前,我们都该收敛起自己虚张的声势,勇于正视那逼人的光焰。我们撩拨出的民国文字中的独特味道,是想与读者分享先生们带给我们的温暖与感动。请惠存我们的好意,同时宽恕我们的浅识。
本文发布于:2022-10-18 16:30: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161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