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名词,1971年,由周恩来布置,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规定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提出制定人口规划,改变了此前计划生育无计划的状态(尤其是1960年代基本处于放任态势)。
此后在各地的执行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随之发觉这样力度仍不够大,于是又调整为“最好一个,最多两个”。但一般是把两个孩子作为控制目标。并且规定,对于只生一胎、不生二胎的育龄夫妇,发放独生子女补贴,作为鼓励;对于生第二胎和二胎以上的,应从经济上加以必要的限制,给予罚款。还规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职工福利、劳动保险、城市住房分配、农村住宅基地、自留地以及社员口粮分配等有关政策,都向计划生育倾斜。
与此同时,在宣传上强调“人口增长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抓革命、促生产,有利于保护妇女、儿童的健康,增进民族繁荣”。并把“男尊女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旧思想、旧观念,与刘少奇、林彪的罪恶联系起来批判,要求树立“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新思想。因单位控制开具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所需介绍信的年龄底线,有效推动了晚婚的实现。并大力提倡避孕、发展绝育技术,广泛实施人工流产术。
这一政策提法,后来又改进为“晚、晚、少、优”,即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增加了优生优育的内容。其中心都是降低妇女生育率和人口出生率。
据报道,先进单位的计划生育达标率都在90%以上。由于这一政策的实行,1970年的总和生育率是5.8, 到1980年,总和生育率已降至2.24,接近世代更替水平;抑制了人口增长率,少生了7000万。人口老年比初步达到4.7%以上(1980年),尚属平稳。此一政策带来的人口红利,为后来改革开放的经济崛起准备了助推器。
但由于已有巨大的人口基数,医疗卫生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同期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死亡率(包括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急剧下降,寿命显著延长,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延长到1976年的65岁、1980年的68岁,人口总数仍然从1970年的8.5亿发展到1980年的10亿。严峻的人口形势,为1980年代强制推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伏下了隐患。比较起1980年代实行一胎化的激进,已经是温和的人口政策了。
本文发布于:2022-10-18 14:33: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154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