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濠涌,珠江广州段的河涌之一

更新时间:2022-10-18 10:22:56 阅读: 评论:0

地理介绍

东濠涌本是广州的古老河道,发源于北郊外长腰岭以西、姑嫂坟以东的山坳(白云山的甘溪、文溪),北接旗山百步梯之水,东接长腰岭、百足岗、大窝山之水,西接马鞍岭、银鱼岗、唐帽岗之水,三处会流各长300多米。水流沿岭南下,途经金桂、大凤、鹿鸣、唐帽、下棠等村至七星岗。然后经葵蓬岗以北,出双眼桥至小北门,再经法政路口铜关(又叫潼关)至造币厂会淘金坑水南流,又经越秀街(今越秀北路、越秀中路和越秀南路)以东,再经大东街、文明街至东水关,会玉带河水南流,在万福街接竺横沙涌水后到达珠江,全长7公里多。

过去东濠涌涌宽水深,可以通舟船,明朝时仍然是广州城东的交通要道;其水质良好,是当时广州居民的主要供水渠之一。

明清时期广州城流经市中心的濠涌排水设施是具有城市防御、排洪泄污及交通运输等多重功能。广州老城有东、西、南三支濠涌。

南濠古称西澳,指在城西西濠街和南濠街之间的古渠前身,即位于今海珠北路、中路地段。南濠开凿于宋代景德年间,民国时期修筑海珠路时,改为暗渠。

西濠原是北宋时开凿的一条小运河,从宋代至清代一直是贯通广州市中心南北的水上通道。明初,西濠变成西城的护城壕,民国时期,和平东路至西濠口段建为石拱式暗渠,1965年年底,西濠全程都改建成暗渠。

历史

旧时的东濠涌前段并不规则,大部分呈U字形,但也有V字形的,宽度从1米到6米,深度3米以下,涌底全系沙石,水流清洁,农民多用于灌溉田地。从双眼桥至东濠口一段,涌底积了许多淤泥,是附近的住户倾倒垃圾,涌水长年污浊不堪。涌边堤岸,小北门双眼桥以上多属土基,两旁间有树木及水笪。双眼桥一带堤岸多由住户自己用砖石砌成,只有竺横沙涌桥一段堤岸长约300米筑有石磡。

长期以来东濠涌水患不断,其原因主要是涌旁的树木过少、雨水缺乏林木吸收和蒸发,还夹带着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导致水流弛缓处沙石沉积,形成淤塞。淘金坑、法政路等处的水渠,及玉带濠水流向与东濠涌形成直角,妨碍东濠涌的流畅,加上自身宽度日益狭窄,河床底部垃圾积聚。在东濠涌下游的竺横沙涌口附近,集中了大量的杉排船只,也阻碍了水流。此外,东濠涌下游五座桥梁的桥孔狭窄,导致水流不畅,每逢下大雨即会形成水面高涨,特别是越秀北路一带水流溢满。市中心多条河涌集中靠玉带濠经东濠涌排水,更加大了涌的水量。

民国水患

1932年7月29日,广州天气反常,先是阴翳,气温增高;下午乍晴乍雨,至晚上11点多,突然黑雾垂地,大雨随至,澎湃汹涌。由下雨引起的山洪暴发,水势直冲城内,市内低洼地方遂成池沼。在城北门的六脉渠淤塞多年,洪水无法排泄。瞬间水位由原来的七尺涨到丈余,附近的芒果树街、大北直街、莲塘路、兴隆街以及小北的大石街、小石街、天平横街、洪桥等处顿成水泽,水深及脐。民众臂挟妻儿,手挽包袱,涉水而行。少壮者用门板扎成木筏,以济老幼。大、小北门一带民宅多泥墙,暴雨洪水冲击之下纷纷倒塌,居民突围而出,损失惨重。在东门,越秀山南面的洪水经铜关到造币厂而出东濠涌,使本来几乎干涸的东濠涌突然水势滔滔,越秀路、钱路头、北横街、线香街等地大面积水浸。突如其来的洪水,令河涌两岸的民众狼狈不堪,钱路头的东濠涌水深超过4米,涌边的惠来养老院住有1000多个老人。当水冲入院子时,大家惊恐万状,手足无措,其中有二三百人爬到瓦面上躲避,可怜那些体弱气衰者则求援无援,不少溺毙水中。摧毁屋宇,伤毙人命,为害很大。次年秋天,东濠涌水仍然泛滥不止,政府官员深感压力。

1935年7月5日入夜时分,广州大雨滂沱,白云山的洪水泛滥,加上双眼桥涌及越秀北路北便城濠浅窄,向无清理,涌底淤塞不能排泄。小北外直街一带顿成泽国,木屋多被水冲毁,13号、28号房屋全部倒塌,最严重是小北外直街以及田心、万福里,水深近2米。其次是天官里、豪贤路、天平横街、小石街等,水深1米。当时的小北警察分局,用汽车从河南运输5艘小艇到小北外直街、天官里等处,警察分头坐船到小北外直街田心一带救出40多人。大东警察分局也告急,该局辖下铁路头附近各街道水深1米多,越秀北约附近各街道水深也近1米,警察立即出动到救济院内救出数十人及各处住户。

官员决策

1936年出版的《整理东濠涌下游报告书》1932年底,广州市工务局测量过不同季节东濠涌水流量,并参考了时任中山大学教授的吴尚时和他的21岁的学生罗开富,对东濠涌上游的地势进行考察而撰写的文章———《登峰走廊地理述要》,做出了一份整治东濠涌的计划书及预算。在该计划书中,整治工程第一项是开阔濠身,即对涌道进行加阔挖深,两旁开辟3米宽的人行道,利用钢筋水泥及横直阵承托。两旁路底土坡,上面铺砌水泥板以防止泥土崩塌,沿涌设有水埗(码头),方便沿岸居民运输。第二项是对东濠涌流经的5座桥梁进行整治,即将桥孔开阔,续长桥面,增建桥梁两端护壁等。此外,计划书还有改变上游水流方向用于排洪,以及在东濠涌上游的鹿鸣岗、天成岗两处,兴建蓄水池来消减水患等。当时预计的工程费合共522000元、赔偿民业及搬迁费是77000元,减除开辟东濠涌两岸土地可征收约17万元(铺户门前宽度征收约5万元、铺户割余面积征费约9万元、横街马路30米内铺户面积征费约3万元),政府需要投资大约43万元。

治涌阻力

计划书一出,遭到涌边部分居民的反对。1933年4月,东濠涌边现龙二巷居民推举一个叫周瑞泉的代表,向市长刘纪文告状,对政府在整治东濠涌时拆毁民房兴建新濠的做法表示不满,特别对工程方案要拉直河道的方法表示怀疑,认为这样做只是出于美观,恐怕改造之后东濠涌再遇洪水,水势会更加迅猛,势如破竹,其害必甚。刘纪文收到状纸,不敢怠慢,下令工务局查明情况,再决定是否按原计划开工。一个多月后,工务局回复刘市长说,东濠涌沿岸因居民私建房屋,加上两旁住户常将垃圾抛入河中,导致濠身狭窄弯曲及水势湍急,现将濠涌拓宽至12米,两旁人行道为4米,修顺濠线,建筑堤岸,务使濠涌下游水势无阻,这是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为了大多数人民永久安全,政府不能因少数被拆民房的居民的一时痛苦而中止计划。最后,市政府接受了工务局的解释,在劝解周瑞泉等撤销上诉的同时,提出了将原来加宽东濠涌至12米改为10米,两旁人行道宽度也从4米改为3米的变通办法,从而避免多拆房屋而导致贫民失去住所。

实施前期

这次计划还征求过瑞典专家柯维廉的意见。柯维廉早在民国初年就作为水利专家来过广东疏治粤河,并担任广东治河事宜处工程师兼测量员。1934年6月,柯维廉专程来广州参与整治工作,他首先对1932年7月29、30两日的降雨量、省河潮水涨的时间、小东门东濠涌集水区的估计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在看了工务局原来草拟的各项文件、方案之后,6月26日,给市工务局写了一份《整理东濠计划意见书》,认为政府原计划所采用的开拓筑堤方法耗费太大,建议在东濠涌上游的下棠村以东的两山之间,兴建大坝蓄水,这里大概有19万平方米的地方既可蓄水,又能耕植。如果按柯的意见,费用是19万元,比原计划少了24万元。

1934年10月,市工务局修正了东濠涌的整治方案,将两旁的人行道宽度定为1.2米,并加栏杆,5座桥梁则2座加宽、3座改建,同时在上游淘金坑、长腰岭等地建筑篱坝,阻缓水势,减少水量。在以后近9个月的时间,东濠涌下游工程计划一直在征求意见和修改之中。

治涌实施

广州市工务局长文树声1935年东濠涌再发水灾,灾后市民再次强烈要求市府责成工务局迅速清理全市渠道。在计划未落实之前,也应该疏浚六脉渠和东、西二濠及玉带濠,每年冬季清理一次,避免水患。刘纪文令工务局长文树声从速落实东濠涌整治计划,毋得延误。

文树声(1898-1941),广东顺德马冈人,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电机工程科,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上世纪20年代回国参加北伐,任军校电务教官。复员后历任广西、广东建设厅总工程师。1934年,文氏任广州工务局长,主持西村电厂、兴建广州市政府合署、广州首座气象台,对广州市政建设贡献良多。在文树声的主持下,8月1日,东濠涌下游堤磡工程及东濠五座桥工程分开招标,清理濠涌淤泥的工程,由泰康路水母湾的罗合和公司中标,该公司以每井坭沙1.4元的价格,让各沙坭船承包清挖淤泥。11月中旬,从东濠铁桥到竺横沙桥一段开始清浚工作,涌上的所有船只都要离开。12月18日,随着工程队在小北老人院侧边打下第一椿,标志酝酿了3年多的东濠涌下游整治建设正式开始了。

1936年1月,东濠涌挖泥120米,征得地税加二专款收入15万元,濠费17万元,这些款项将用于补偿被割民业及搬迁费。濠堤工程以原来濠涌中线为准,以免割让不均,沿涌400多户都按割线拆让。濠堤两岸,如小北红棉酒家厚兴新街一段,每10米树立1标志,以明濠界所在。沿涌两岸种植榕树,每6米种1棵,计划种植300棵。工程拓宽两旁濠岸,用三合土斜坡,并于其上建筑人行道,方便行人。在法政路口铜关,安装活动水闸,控制水流量。

桥梁方面,东濠上的五座桥工程中最大规模是越秀桥,此桥原来只有1孔,宽度也只有6米。扩建后的越秀桥为3孔,宽度近16米,两堤斜磡,流水顺畅,颇为壮观。另竺横沙桥全长为21米,采用分级跌流方法减缓湍流。2月初,东濠涌造币厂桥工程完成。小东门桥工程则要把旧桥趸拆去,重新打桩,但因有部分住户不配合拆迁而迟了开工。2月下旬,小东门桥开始改建,工务局找人在旧桥附近搭一竹桥让人通行。

历史记载

《整理东濠下游碑记》

1936年3月,东濠涌下游工程基本完成,为纪录这次治水过程,政府在越秀桥西侧立起石碑,上面刻的是由文树声撰写的《整理东濠下游碑记》,碑文如下:

粤城设置肇始于周赧王,时越人公师隅所筑之南武城,历时二千余载。濠渠淤塞事所常有,虽代有疏浚,第多因陋就简,只顾当前,无一劳永逸之策,以故水患叠见,而东濠则尤甚焉。民国二十有一年七月二十九日,广州市大雨竟夕,东濠上游山洪暴发,小北区域首当其冲,塌宇伤人,遽罹浩劫,百年以来未尝有也。翌岁秋,复遭巨浸,为患无已,补牢之举,自不容缓,兴利除弊,责在有司。

《整理东濠下游碑记》二十有二年冬,树声忝长工务,谋为市民安居弭患,即致力修治渠务,乃秉承市长刘公纪文意旨,筹集款项,缮治图则,凡十余月始克竣事。爰于二十有四年秋举工事,自竺横沙以迄双眼桥,濠长凡万尺,隘者宽之,淤者浚之,分级跌流,以杀激湍,并于濠旁拓筑行路,以示濠界而利往来。复于潼关渠口建置活闸,以压倒流。沿濠有桥凡五,曰竺横沙桥、曰小东门桥、曰东华路桥、曰大东门桥、曰越秀桥,而桥孔皆隘,宣泄维艰,故皆夷而新之,斯桥其一矣。此皆下游之工事也。

至若扩而充之,凿沟以泄河源,筑坝而成涵湖,利用山洪,以资灌溉,斯则上游工事之设施更为完美。然亦未可视为缓图也。兹因桥成,爰纪其要,以勒贞珉。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广州市工务局局长文树声撰并书

今日文氏石碑仍在越秀桥西侧,惟碑文中“市长刘公纪文”、“工务局局长文树声”“文革”时被人凿去。此外,桥东还有一块立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12月的石碑,上有“越秀桥”三字,肥腴有力,但落款姓名也被挖空。

现代环境

再次蜕变

东濠涌2010年6月,东濠涌1.89公里明涌段的综合整治完毕,工程的包干费为10.38亿元,拆迁费用占大部分。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再实施雨污分流一期工程,包括东濠涌主涌流域及孖鱼岗涌环市路以南片区;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春节前,实施东濠涌中北段征地拆迁工作;2012年3月至2012年12月,实施中北段两侧截污、揭盖复涌、调水补水、景观绿化、道路交通改造;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实施雨污分流二期工程。经整治后的东濠涌环境大为改善,岸边也建有东濠涌博物馆,是由涌边上两座民国建筑改建而成,用以展示政府的治水成果。

河涌整治拆迁没有出现一个“钉子户”,东濠涌北起麓湖,南衔珠江,是广州现存唯一一条贯穿市中心的河涌,全长4.51公里,曾经拥有广州古城“护城河”之美誉。明朝时,东濠涌曾是广州城东的交通要道;因其水质良好,东濠涌又是当时广州居民的主要供水渠之一。

近代,由于白云山森林破坏,致使甘溪、文溪水源逐渐干枯。特别是东濠涌流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广州人口急剧膨胀,东濠涌环境日益恶化,一度陷入“噩运”——河涌淤积,污染加剧,鱼虾绝迹,成了藏污纳垢的臭水沟。河涌两岸居民苦不堪言,不少家庭常年都不敢打开窗户。

据广州市越秀区水务局水务科科长明玉良介绍,广州市政府为还市民一条生态自然、水清岸绿的河涌,下达了“死任务”——定要在6月前完成东濠涌1.89公里明涌段的综合整治。越秀区水务局接下任务后,克服种种困难,施展浑身解数,终于使得东濠涌“旧貌换新颜”。

整治东濠涌1.89公里明涌的包干费为10.38亿元,拆迁费用占了大部分。拆迁问题极其复杂,涉及补偿标准、安置点设置等诸多方面,牵涉面广、协调单位多、工作量大,广州市越秀区水务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依法依规执行拆迁工作,为让沿涌居民获得最大利益,出台完善拆迁经济补偿奖励办法,耐心细致做好拆迁群众思想工作,居民积极配合,没有出现一个“钉子户”,使河涌整治如期顺利完成。

亲水休闲带

如今,当记者踏上东濠涌越秀路段,映入眼帘的已经是一幅新景象:新种植的树木随风摇曳,沿涌两岸花团锦簇,小瀑布清水四溅,营造出一方又一方的亲水平台,过去的混凝土堤岸全部改成由绿色植物覆盖的生态堤岸,犹如河边小公园。在这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老街坊叶婆婆告诉记者,“以前东濠涌又脏又臭,没人敢在这附近多呆一分钟。我们见证了这里的变化,天天在这里晨运、闲坐,把这里当作公园了。在东濠涌的整治过程当中,建设材料以绿色或灰色透水砖及透水地坪为主,道路两侧结合沿岸绿化配置,在河涌两岸建了景观休闲带工程,建设公共广场公园,营造处处赏绿的景观效果。如越秀桥、东华西、小东门、自然生态综合广场四大亲水休闲带、绿化广场,沿线麓湖至沿江路配套建设一条全长约4.51公里的绿道,市民可以从环市路、东风路一直漫步到珠江边“叹”风景。东濠涌成为闹市中难得的一条亲水“绿色走廊”。

为解决东濠涌少水发臭的情况,实现东濠涌整治全段“水更清”的目标,广州市有关水务部门想出了调水补水的办法,在珠江前航道江湾桥西侧,新建补水泵站,抽取珠江水对东濠涌进行补水,沿河底或岸边埋管输送至东风路越秀桥,在越秀桥附近地底3米处的净水厂进行净化处理后,再自流到下游,使河涌充满流动水。

东濠涌越秀桥附近的东濠涌水质净化厂正在加紧建设,按计划,将在8月底完工,届时,东濠涌水质净化厂每天6∶00~22∶00,将从珠江上调水补水10万吨,流量为每秒1.5立方米。经过处理后的东濠涌水将是清澈、对人体皮肤无伤害的水,沿线的居民更可直接下到亲水平台亲水、戏水。街坊梁姨表示,政府出钱出力整治河涌,沿涌居民最得实惠,大家要好好珍惜,共同维护河涌清洁。

为实现东濠涌全段“水清、亲水”的目,越秀区将在2010年亚运会后,对东濠涌实施全段雨污分流、中北段的污水渠改管、净水补水、拆迁和生态景观建设工程,务求做到生态、自然、水清、岸绿,把东濠涌打造成“一流生态河涌历史长廊”。

东濠涌是广州仅存的旧城护城河,从北到南全长约3000米

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港口,又倚靠母亲河珠江,水,已经成为了广州的城市命脉,第16届亚运会的开幕式也在位于珠江的海心沙岛举行,依水而建,与水相依,广州与水之间,浓情蜜意。

城市人对水环境的态度,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文化观念或文明程度,如开启阅读城市的一把钥匙。位于河网密布的珠三角区域,交织的河仿若城市经脉一般盘活了整座广州城,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格局说明了一切。

从2009年初开始,广州市就全力推进大型治水工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广州“水城”印象。

在此次治水范畴的121条河涌中,东濠涌是广州仅存的旧城护城河,从北到南全长约3000米,穿过环市路、东风路、中山路三条中心城区主干道直入珠江,是此次广州治水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门,也是一块“最难啃的骨头”。东濠涌的整治,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唤起人们对老广州的“水城记忆”。

东濠涌南段综合整治,通过采取雨污分流、净水补水、景观整饰等方法,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恢复了河涌原生态,再造广州“六脉通渠”文化特色,实现了“水清、岸美”,市民可“见水、戏水”的整治效果,“堪称典范的亲水生态休闲文化走廊”。

零投诉

东濠涌生活同以前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呀!不用担心被雨水浸,而且住得宽敞、方便又舒心!”望着窗外瓢泼的大雨,原本一家八口拥挤在东濠涌边上40平方小房里的王伯很感慨。是东濠涌拆迁、安置,让他们家三代人告别了常年潮湿、拥挤的河涌边小房而住上宽敞公房。如今,住在离北京路商业街“咫尺”之遥的公屋里,让王伯一家远离了浸水之苦,走出了人均5平方米的“蜗居”生活,这个重新建起的公屋之家,让王伯感慨万千。据悉,越秀区仅用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1153户、约5.5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没有发生一起因拆迁引发的信访个案,没有发生一起拆迁投诉。汪洋在省委办公厅《督查专报》(2009年第186期)刊载的《越秀区全力推进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上批示:“越秀区的经验证明,只要方法正确,执行到位,拆迁工作同样是可以在和谐的情况下进行的。越秀的综合整治完成后,一定去看看”。

铁腕治污

治水必治污,治污先治源。越秀区河涌两岸环境复杂,住宅、商铺密集,必须先查清河涌沿岸的污染源,堵死污染源头,才能彻底解决河涌水质污染问题。越秀区全面摸清了辖内4条河涌沿岸193个排污口和428间污染源经营项目、经营状况及污水流向、处理、排放等情况,督促11间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在限期内完成整改,停业关闭了逾期未完成整改的3家污染源饮食单位,对3间无证照经营或超范围经营的污染源进行了查处。为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开展了三次河涌沿岸污染源复查行动,原有428间的污染源已依法取缔20间,其余408间全部落实整改,4条河涌两岸全部完成截污,违法排污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九大工程

东濠涌整治工程涉及八大工程。一是调水补水工程。在珠江前航道江湾桥西侧新建补水泵站,抽取珠江水对东濠涌进行补水,东濠涌南段水体实现了良性循环。二是景观、堤岸工程。改造和加固堤岸、修建桥粱、建设“绿道”等。三是两岸建筑物立面整饰工程。四是配套停车场工程,进一步缓解了该区域停车难问题。五是机电安装工程。对环市路到沿江路3.19公里的河涌进行光亮工程和视频监控工程。六是高架桥体涂装工程。七是水质净化工程。在越秀桥附近建设净水厂,日处理能力约10万吨。八是东濠涌管理中心和博物馆建设工程。将越秀北路和豪贤路交界处、紧临越秀桥和东濠涌两栋民国时期的旧别墅改造为“东濠涌管理中心和博物馆”。记录和展示河涌历史文化和整治成果。

主体建筑整饰工程已完成,正在进行布展装修,收集河涌老照片等实物。预计国庆后开馆。九是景观休闲带建设。在环市路、东风路段建设公共广场园建、景观、绿化等工程。

安居乐业群众得实惠

东濠涌整治前,河涌污染严重,人居环境较差。东濠涌沿线居民低收入家庭和住房困难群众多,长期忍受污水、噪音、潮湿的生活环境。越秀区把“河涌整治经费的63.7%用于拆迁补偿和房屋安置工作,改善了85户困难家庭、63户住房面积不足40平方米的家庭和11户孤寡残疾人家庭的住房环境。东濠涌两岸房屋整饰一新。同时,还计划将东濠涌沿线合计近61.7万平方米的地块全部纳入旧城更新改造,进一步改善该地区居民的居住条件。

东濠涌通过补水和净化处理,河涌水质可达到国家地表水四类水质标准和无色、无味、清澈、可触摸、无害皮肤的效果,可供行人戏水,并通过形成水闸联动,可改善新河浦涌及东湖水质,实现城市中心水环境的良性循环。黄华华省长视察整治后的东濠涌,给予了高度评价。

绿色生态全面恢复。遵循河涌生态自然规律和环保要求,以自然河底及生态堤岸的形式,以园林绿化为主,采用多项生态和环保新技术,恢复岭南水乡的河涌风貌,走在东濠绿道上,满目绿色、清爽宜人,呈现一派生气盎然的自然生态景象。随处可见市民亲水、戏水的情景。有居民听说东濠涌环境变靓了,带着孩子还从海珠区、白云区、天河区等专门坐车过来。

整治不忘人文情怀。在整治中把文化建设贯穿河涌治理全过程,挖掘水文化、桥文化、石文化、广府文化、名人文化等人文历史内涵,进一步擦亮“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设立以河涌为主题的博物馆和治水碑记,展示河涌沿线历史文化遗存及古今治理河涌史实。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运用现代建筑工艺,恢复东濠涌越秀桥、小东门桥、筑横沙桥、东华桥等6座历史名桥原貌,新建4座现代小桥,还沿水脉设置越秀桥叠水瀑布、越秀广场治水主题雕塑、荷花池、景观石、水堰、凉亭、驿站等景观10处。展现鲁迅故居、宋庆龄故居等名人名居景点,塑造浓郁细腻的水系概念。在糙米栏桥附近和永曜北小学墙壁各设置人物雕塑2组、壁画4幅,重塑民国时期广州普通百姓人家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反映老广州的风俗人情。

人居环境更加舒适。整治带来河涌周边社区卫生条件的改善,“四害”明显减少,爱卫部门监测东濠涌沿线及周边社区外环境16600米,鼠迹由1月份的28处下降到7月份的8处,鼠害减少7成以上,粉板法监测鼠密度仅为1.54%,比国家标准低1.46个百分点。

历史故事

明末清初,尚可喜、耿继茂攻陷广东,屠城三日,“城前后左右四十里,尽行屠戮,死者六十余万人”。当年清军从西面攻入城区,随即开始疯狂的大屠杀,避难的居民从大东门出逃,但东濠涌上只有正东门桥与小东门桥,因拥挤而掉落东濠涌溺毙者不计其数。

本文发布于:2022-10-18 10:22: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139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东濠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