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洪武,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之年号,凡三十一年。洪武,即洪大的武功,意在彰显武事之威。朱元璋扫灭群雄,将中原、江南悉数占领,建元洪武,豪杰之气于兹可见。“洪”字也是第一次用于年号,意“盛大”。
2、建文,惠宗让皇帝朱允炆之年号,凡四年。建文,即建立文治,与洪武朝严肃的政治氛围相对应。建文四年成祖即位后废除建文年号,称洪武三十五年。明人称建文朝的统治为“革除朝”。万历二十三年神宗从礼科给事中杨天民议,恢复建文年号。
3、永乐,成祖文皇帝朱棣之年号,凡二十二年。永乐,寓意国家永远太平,百姓永享安乐。原为永清,后改为永乐。
4、洪熙,仁宗昭皇帝朱高炽之年号,仅一年。洪熙,寓意国家日益强大兴盛。
5、宣德,宣宗章皇帝朱瞻基之年号,凡十年。宣德,寓意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宣德二字在之前虽然未被当作年号使用,但在历史上却多次出现过。如梁武帝起兵,用齐宣德太后命令;隋官有宣德郎四十人;五代钱氏,曾号湖州为宣德军;宋正朝为宣德门,宋元丰官制有宣德郎;洪武年间有宣德侯,金朝兴元有宣德府。
6、正统,英宗睿皇帝朱祁镇之年号,凡十四年。正统,此处应为大明朝系符合华夏礼仪,贯彻春秋大义,一统中国的华夏王朝,朱氏皇族代代相承,永为中华统绪。
7、景泰,代宗景皇帝朱祁钰之年号,凡八年。景泰,寓意国泰民安。景泰八年正月,帝不豫。正月十七日,英宗复位。二十一日,诏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二月初一,废景泰帝仍为郕王,迁之西内。二月十九日,帝崩。时礼部右侍郎汤序请革除景泰年号,未允。
8、天顺,英宗睿皇帝朱祁镇之年号,凡八年。天顺,即奉天顺意。景泰八年正月十七英宗复位,二十一日,改元天顺。巧的是英宗刚好在天顺八年正月十七日驾崩,前后一天不差。在景泰七年秋,钱塘妖道李珍在西南聚集苗民,自称唐太宗后裔,筑台称帝,伪号天顺。叛乱很快平定,不数月英宗复位,却正用此号。寇贼与皇帝同号,时臣莫不知此,但徐有贞、石亨等为了迎合英宗而“取美名以彰天眷”,众莫敢言。
9、成化,宪宗纯皇帝朱见深之年号,凡二十三年。成化,即成果理化。语出《文子·道原》:天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
10、弘治,孝宗敬皇帝朱祐樘之年号,凡十八年。“弘”者,有辉煌、光大之意,“治”者,指大治之世。大明朝经过成化朝后已是朝政紊乱,国力凋敝。建元弘治,表明当时君臣的治国愿望。孝宗即位后任用贤能,驱逐奸佞,创造了明朝历史上又一次盛世,史称“弘治中兴”。
11、正德,武宗毅皇帝朱厚燳之年号,凡十六年。正德,寓意德坚意正。语出《尚书。大禹谟》:“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孔颖达:“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西夏崇宗李乾顺也用过正德年号。
12、嘉靖,世宗肃皇帝朱厚熜之年号,凡四十五年。嘉靖,即嘉嘉靖靖,语出《书·无逸》:“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年有九年。”据《列朝年号辨误》记载,朱厚熜继位后,内阁拟定了三个年号:绍治、明良、嘉靖。绍治,绍弘治之政,即希望朱厚熜能继承弘治中兴,清除正德朝的所有弊政。但朱厚熜最终选择了嘉靖作为年号而不是群臣普遍看好的绍治,意在表明自己继承帝位只不过是继统不继嗣而已,可以说大礼议之争在此时已在朱厚熜心中酝酿。
13、隆庆,穆宗庄皇帝朱载垕之年号,凡六年。隆庆,有吉祥喜庆之意。隆庆虽未曾作为年号,但之前多次作为徽号和地名出现过。如英宗第七女号隆庆公主,四川剑州在宋代升为隆庆府。
14、万历,神宗显皇帝朱翊钧之年号,凡四十八年。万历,寓意大明朝与世长存,也有皇帝历世长久、万寿无疆之意。万历乃明朝使用的最久的年号。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八月光宗继位,一月亦崩。九月天启帝继位后,以万历四十八年八月至十二月为泰昌元年,明年为天启元年。
15、泰昌,光宗贞皇帝朱常洛之年号。泰昌,即国泰安昌。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八月光宗继位,一月亦崩。九月天启帝继位后,以万历四十八年(庚申)八月至十二月为泰昌元年八月至十二月。
16、天启,熹宗悊皇帝朱由校之年号,凡七年。天启,即奉天启示。天启七年八月,思宗继位沿用。
17、崇祯,思宗烈皇帝朱由检之年号,凡十七年。崇祯,即崇尚祯祥。《思陵典礼记》记载朱由检继位时内阁拟定了乾圣、兴福、咸嘉、崇贞四个年号。《烈皇小识》则记载内阁拟定的年号为永昌、绍庆、咸嘉、崇贞。朱由检说:“乾者为天,圣则安敢当?”因弃乾圣。又不能以中兴之主自居,遂舍兴福。咸嘉之咸为“戈”,今欲止干戈,不可。因崇贞谐音为重振而采用,并改“贞”为“祯”。
南明
安宗弘光朝:
崇祯十七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位,次年改为弘光元年。弘光元年五月为清军所俘。《明史 神宗诸子传》记载:(崇祯十六年)秋七月,由崧袭封,帝亲择宫中宝玉带赐之。明年三月,京师失守,由崧与潞王常淓俱避贼至淮安。四月凤阳总督马士英等迎崧入南京。五月庚寅,称监国。壬寅自立于南京,号弘光。
绍宗隆武朝:
弘光元年闰六月二十七日,朱聿键于福州称帝,宣布从七月初一起改弘光元年为隆武元年。改福建布政司称福京,改福州行在为天兴府。隆武二年八月,南明重臣郑芝龙拒不发兵,以致清军长驱直入福京,不久帝于汀州被俘,旋即绝食殉国(一说战死)。《明史 太祖诸子传》记载:(弘光元年五月)南安伯郑芝龙、巡抚都御使张肯堂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定议,奉王监国。闰六月丁未,遂立于福州,年号隆武,改福州为天兴府。
绍武朝:
隆武帝殉国后,时为唐王的朱聿和隆武朝的宫员逃到广州,而其他南明势力则在广东肇庆推举明神宗之孙、明思宗堂弟桂王朱由榔为监国。同年十月十六日,江西赣州失守后,朱由榔政权大惊,于十月二十一仓皇从广东肇庆逃往广西梧州,置广东全省于不顾。于是,大学士苏观生,在广东权力真空与一众明朝藩王已由海路到达广州的情况之下,联同大学士何吾驺、广东布政使顾元镜,侍郎王应华、曾道唯等拥立朱聿为监国,以都司署为行宫。隆武二年十一月五日,四十一岁的朱聿,按兄终弟及的原则继位,预定以明年为绍武元年。但到了十二月十五广州就被清兵攻陷,帝被俘殉国,在位仅40天。绍武年号没来及正式使用。
昭宗永历年间
隆武二年,瞿式耜等人得知隆武帝死于乱军的消息后拥立神宗孙朱由榔于同年十月初十日(一说十四日)称监国于肇庆,以丁魁楚为首席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瞿式耜为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左侍郎管尚书事,同时任命了各部院官员。
隆武二年十一月初八日,朱聿鐭在广州即位的消息传到梧州,朱由榔大怒,也于十八日称帝,改第二年为永历元年。同时,追尊其父朱常瀛为端皇帝,兄朱由(木爱)为桂恭王;嫡母王氏为慈圣皇太后,生母马氏为昭圣皇太后。
永历十六年四月十五朱由榔于昆明被吴三桂处决,台湾郑氏继续使用永历年号直到三十七年郑克塽降清为止。
鲁王监国
浙东各地反清运动兴起后,明原任管理戎政兵部尚书张国维和在籍官僚陈函辉、宋之普、柯夏卿商议,认为急需迎立一位明朝宗室出任监国,而当时在浙江的明朝亲、郡王只有在台州的鲁王朱以海没有投降清朝,自然成了浙江复明势力拥立的惟一人选。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十八日,张国维等人奉笺迎朱以海出任监国;二十八日又再次上表劝迎。朱以海到达绍兴后,于七月十八日就任监国。以分守台绍道公署为行在,立妃张氏为元妃,改明年为监国元年。这意味着朱以海为首的监国政权在乙酉年七月到十二月仍沿用弘光元年年号。史籍中有“监国鲁某年”和“鲁监国某年”的不同用法,从现存鲁监国颁发的印信来看,两种纪年方法都曾使用过。隆武政权是以当年七月改元,鲁监国则是次年(1646年)改元,在1645年下半年仍沿用弘光元年。
永历七年(1653),鲁王取消监国。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初四,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国大明,年号洪武。八月初二,明军攻克大都,元亡。
1369年(洪武二年):二月,诏修《元史》。
1370年(洪武三年):1、正月至十一月,第一次北伐蒙古。四月,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崩于应昌,元臣上上庙号惠宗。太祖以其“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谥曰“顺帝”。太子称帝2、八月,始开科取士。
1371年(洪武四年):六月,灭重庆明夏政权。
1372年(洪武五年):正月至十一月,第二次北伐蒙古。
1373年(洪武六年):1、二月,诏置乌斯藏卫指挥使司、朵甘卫指挥使司及二宣慰使司、四招讨司等。次年七月升为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和朵甘行都指挥使司。2、闰十一月命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洪武七年二月编成。
1375年(洪武八年):1、是年,在今西藏阿里地区设置俄力思军民元帅府。2、十月,改在外各处所设都卫为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
1376年(洪武九年):1、六月,设立承宣布政使司。诏改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2、明初四大案之空印案发生。
1380年(洪武十三年):1、二月至三月,第三次北伐蒙古。2、明初四大案之胡惟庸案发生。胡惟庸被杀,朱元璋废除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
1381年(洪武十四年):1、正月至八月,第四次北伐蒙古。2、复置各道按察使司。3、行里甲制。4、傅友德、沐英征云南,平,沐氏自此世守云南。
1382年(洪武十五年):1、四月,置锦衣卫。2、十月,置都察院,设监察都御史、监察御史。
1385年(洪武十八年):明初四大案之郭桓案发生。
1387年(洪武二十年):1、正月至闰六月,第五次北伐蒙古。北元太尉纳哈出兵败势穷而降。2、九月至二十一年四月,第六次北伐蒙古。蓝玉取得“捕鱼儿海战役”大捷;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逃跑途中被也速迭儿所杀,自此北元和明朝进入相持阶段。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1、正月至三月:第七次北伐蒙古。2、五月,朱元璋清除胡惟庸逆党,颁《昭示奸党录》。列二十人,李善长、唐胜宗等皆在列,全家被诛。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逝世,九月,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明初四大案之蓝玉案发生。
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九月,《皇明祖训》颁行。
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三月,第八次北伐蒙古。
1397年(洪武三十年):南北榜案发生。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洪熙以后遂成定制。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太祖崩,年七十一。十六日,皇太孙朱允炆继位。
1399年(建文元年):1、七月,靖难之役爆发。2、北元额勒伯克汗为部下所杀,坤帖木儿被立为王。
1402年(建文四年):1、六月十三日,燕军占领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十七日,燕王朱棣即皇帝位;二十日,诏葬“朱允炆”。2、诛方孝孺十族。3、创立内阁。4、十月九日,诏令重修《太祖实录》。
1403年(永乐元年):1、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2、建立建州卫。
1404年(永乐二年):二月,设立奴儿干卫。七年闰四月,升为奴儿干都司。
1405年(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与王景弘奉命第一次出使西洋。
1407年(永乐五年):1、二月,乌斯藏哈立麻入朝封大宝法王,这是明廷所封的第一位法王。2、五月,开建北京新都宫殿。3、六月,设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4、十一月,《永乐大典》修成。5、十二月,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1409年(永乐七年):1、再征安南简定。2、八月,丘富征本雅失里全军覆没。3、九月,郑和第三次出使西洋。
1410年(永乐八年):成祖朱棣第一次北伐蒙古(鞑靼)。
1411年(永乐九年):1、张辅沐晟会兵讨交趾。2、十月,再修《太祖实录》,十六年五月修成。
1413年(永乐十一年):1、二月,设立贵州布政使司。2、冬,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
1414年(永乐十二年):成都朱棣第二次北伐蒙古(瓦剌)。
1417年(永乐十五年):1、五月,郑和第五次出使西洋。2、八月,苏禄酋长来朝,成祖封其为王。
1418年(永乐十六年):交趾黎利起事。
1420年(永乐十八年):八月,在北京设立东厂。
1421年(永乐十九年):正月,郑和第六次出使西洋。
1422年(永乐二十年):三月,成祖朱棣第三次北伐蒙古.(阿鲁台)。
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七月,成祖朱棣第四次北伐蒙古。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1、成祖第五次北伐蒙古(鞑靼)。2、八月,成祖崩,朱高炽即位。
1425年(洪熙元年):1、四月,诏定北京为行在,准备还都南京。2、五月,诏修《太宗实录》,于宣德五年正月修成。3、五月二十九日,仁宗崩,六月十二日朱瞻基即位。4、闰七月,宣宗敕修《仁宗实录》,于宣德五年正月修成。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汉王朱高煦在乐安谋反,宣宗亲征,朱高煦投降。
1428年(宣德三年):是年,正式废除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1430年(宣德五年):1、六月,开平卫内迁。从此,弃地三百里,使边防更加空虚。2、闰十二月,郑和等从南京龙湾第七次起航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六月,宣宗派徐琦持诏命黎利权署安南国事。其时,黎利实际上已自立为帝。
1435年(宣德十年):1、正月三日,宣宗崩,朱祁镇即位。2、七月,敕修《宣宗实录》。于正统三年四月修成。
1436年(正统元年):二月,定经筵进讲之制。
1440年(正统五年):十一月,《大藏经》刊成。
1441年(正统六年):十一月,正式定北京为京师。
1442年(正统七年):1、二月,设建州右卫,自此乃有“建州三卫”统治女真地区。2、十月,太皇太后张氏逝世,太监王振自此益肆骄横,并毁太祖所立铸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碑。
1444年(正统九年):复开浙江福建银矿,拉开了以叶宗留、陈鉴胡等为首的历时六年的矿工起义。
1449年(正统十四年):1、八月,土木堡之变。2、九月初六日,郕王朱祁钰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景泰元年,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同月,诏诛王振党羽。3、十月,也先大军犯京师,北京保卫战打响。于谦组织军民大败也先,也先携英宗溃逃。京师之围遂解。
1450年(景泰元年):1、春,也先犯宁夏、大同,明军败之于沙窝,史称沙窝之役。2、八月,也先送英宗还京,景帝置英宗于南宫。3、吴敬于本年撰成《九章算法比类大全》,珠算已广泛应用。
1452年(景泰三年):五月,废皇太子朱见深为沂王,立皇子朱见济为皇太子。
1453年(景泰四年):八月,也先自立为可汗,称“大元田盛大可汗”,建年号添元(或作天元)。
1454年(景泰五年):也先被其部下阿剌知院所杀。
1457年(景泰八年/天顺元年):1、正月,夺门之变发生,十七日英宗复位。二十一日,诏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二月初一,废景泰帝仍为郕王,迁之西内。二月十九日,葬之西山,谥曰“戾”。2、于谦、王文被杀,人称其冤。
1461年(天顺五年):1、《大明一统志》编成。2、曹吉祥谋反被诛,石曹之乱乃定。
1464年(天顺八年):正月十七日,英宗崩于乾清宫,年三十八,遗诏罢宫妃殉葬制度。二十一日,朱见深即皇帝位。
1467年(成化三年):八月,《英宗实录》修成,并附景泰帝事迹于其中。
1477年(成化十三年):二月,宪宗诏令御马监太监汪直提督锦衣卫校官百余人另立西厂。五月,汪直遭内阁大臣商洛等弹劾,罢设西厂。六月十五日,诏复设西厂。
1482年(成化十八年):三月,宪宗复诏罢西厂,汪直失宠,次年被贬南京,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正月初十,万贵妃逝世,八月二十二日宪宗崩。九月初六,朱祐樘即位。
1488年(弘治四年):《宪宗实录》修成。
1492年(弘治五年):广西壮族、贵州苗民起义。
1497年(弘治十年):诏修《大明会典》。
1505年(弘治十八年):1、五月初七日,帝崩。十八日,朱厚燳即位。2、十二月,诏修《孝宗实录》,正德四年四月修成。
1506年(正德元年):重开西厂。
1508年(正德三年):八月,设立内行厂。
1510年(正德五年):1、刘瑾下狱凌迟处死,并诛其党。2、废西厂、内行厂。
1511年(正德六年):四川、江西、广东等地爆发农民起义。
1516年(正德十一年):佛郎机(葡萄牙)使臣斐罗特首次来华。
1519年(正德十四年):1、六月,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建元顺德;七月在鄱阳湖为王守仁所败,被擒。2、武宗借“亲征”南下江南,次年闰八月十二日,始由南京出发返回北京。
1521年(正德十六年):1、三月帝崩,四月朱厚熜即位。2、大礼仪之争初起。3、八月,中葡屯门海战,战争以明朝胜利结束。4、十一月,诏修《武宗实录》。
1523年(嘉靖二年):1、三月,中葡(佛朗机)新会西草湾海战发生,战争以明朝的胜利结束。2、六月,日本贡使争贡之役(宁波之乱、宗设之乱)发生。事后,朝廷废除了浙江市舶提举司和福建市舶提举司,仅留广东市舶提举司。
1524年(嘉靖三年):1、是年,大礼仪之争发生。历时三年半之久。2、仿造佛朗机炮。
1525年(嘉靖四年):三月十五日,诏修《献皇帝实录》。于五年六月二十九日修成。
1528年(嘉靖七年):三月初七日,诏令儒臣重订《大明会典》。
1536年(嘉靖十五年):1、二月,四川建昌卫发生7.25级地震。2、刘天和请修双轮战车,世宗允准。
1537年(嘉靖十六年):安南后黎朝黎庄宗遣使北京陈述莫氏篡位夺权,请求明朝讨伐莫氏。先是,嘉靖六年,前黎朝权臣安兴王莫登庸胁迫黎恭皇禅让,改元明德,仍以升龙为都,建立莫朝。嘉靖十一年,黎朝旧臣阮淦在哀牢寻获黎昭宗的幼子黎维宁并拥立为帝,是为黎庄宗,在南方与北方的莫朝对抗,是为越南的南北朝时期,越南大乱。
1538年(嘉靖十七年):1、三月,命仇鸾征讨安南莫登庸。2、九月,改太宗庙号为“成祖”,尊献皇帝庙号为“睿宗”。
1540年(嘉靖十九年):十一月,莫登庸与大臣数十人自缚跪拜,入镇南关向明朝官员纳地请降。
1541年(嘉靖二十年):1、四月初三,诏降安南国为安南都统使司,授莫登庸都统使,从二品,世袭。改十三道为十三宣抚司,各设同知、副使、佥事。名义上安南再入中国版图。2、四月初五,九庙火灾。
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壬寅宫变发生。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是年,俺答入犯京师,史称“庚戌之变” 。
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1、四月,海盗王直勾结倭寇进犯浙江,劫掠州县。倭患自此日甚。2、八月十二日,仇鸾病死。仇鸾死后,严嵩即与锦衣卫都督陆炳尽发仇鸾厚赂俺答之罪。二十五日世宗下诏暴仇鸾罪状,追戮其尸,传首九边,抄家没产。3、是年,俺答犯边,先后四犯大同,三犯辽阳,一犯宁夏。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佛郞机(葡萄牙)人始入澳门。
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1、十月,抗倭有功的南京兵部尚书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与弹劾严嵩的兵部武选员外郎杨继盛被处斩,天下咸称其冤。2、陕西华县发生8级大地震。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十一月,胡宗宪诱擒海盗头目王直。
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1、辽东大灾。2、戚继光组织、训练新军抗倭,人称“戚家军”。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1、倭寇犯福建,陷兴化府,劫掠一空。2、严嵩被罢,严世蕃等人下狱。3、八月,诏重录《永乐大典》。
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四月,戚家军取得兴化大捷,兴化收复。
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是年,戚继光、俞大猷先后大败倭寇,倭患自此稍靖。
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十月,胡宗宪再次被逮下狱,病死狱中。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1、二月,海瑞上疏极论时弊,直刺君过。世宗怒,下狱论罪。2、十二月十四日,世宗崩。二十六日,穆宗继位,改元隆庆。
1567年(隆庆元年):1、三月,诏修《世宗实录》。万历五年八月编成。2、朝廷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3、俺答屠石州。
1570年(隆庆四年):俺答封贡,为患百年的“北虏”问题至此告一段落。
1572年(隆庆六年):1、五月二十六日穆宗崩,六月初十日朱翊钧即皇帝位。2、诏修《穆宗实录》,万历二年七月修成。
1573年(万历元年):张居正改革。
1574年(万历二年):李成梁大败建州女真首领王杲。
1576年(万历四年):重修《大明会典》。
1577年(万历五年):1、张居正清丈土地,历时三年。2、张居正夺情。
1578年(万历六年):李时珍编成《本草纲目》。
1581年(万历九年):1、张居正在全国推广“一条鞭法”,国库日益充裕。2、《万历会计录》编成。
1582年(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
1584年(万历十二年):查抄张居正家。
1585年(万历十三年):廷臣党争渐兴。
1586年(万历十四年):福王朱常洵生,历时十六年的国本之争开始。
1587年(万历十五年):海瑞、戚继光逝世。
1592年(万历二十年):1、二月,宁夏哱拜起兵反叛,九月,李如松平之(万历三大征之宁夏之役)。2、五月,日军进攻朝鲜,朝鲜之役(万历三大征之一)爆发。3、七月,明军首援朝鲜失败。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1、正月,明军取得平壤大捷。2、神宗下诏李如松从朝鲜撤军。
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1、东林党争之始。2、中日议和,神宗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
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1、诏复建文年号。2、军政之狱。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1、年初,日本从釜山再度入侵朝鲜。明军再援。2、十月,诏授黎惟潭为安南都统使,自是安南复为黎氏所有。先是,黎惟潭请求明廷恢复“安南国王”的册封,不允。
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明军在朝鲜大败日军,历时七年的万历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二月,朝廷调军征剿播州土司杨应龙,次年六月平(万历三大征之播州之役)。先是,杨应龙于万历十七年反,后又时降时叛。
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立朱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结束。
1603年(万历三十二年):1、八月,荷兰占领澎湖,十一月被迫退出。2、福建发生八级地震。
1606年(万历三十五年):徐光启译成《几何原本》。
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1、齐、楚、浙三党攻击“东林”。2、《金瓶梅》问世。3、西洋历法始入中国。
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1、五月,明末宫廷三大案之梃击案发生。2、努尔哈赤建“八旗制度”。
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即大汗位,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南北各地持续天灾。
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1、后金军攻陷抚顺等地。2、九月,始在全国加派“辽饷”。
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1、萨尔浒之战,明军战败。2、开原、铁岭等地失陷。3、熊廷弼经略辽东。
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1、七月二十一日,神宗崩。八月光宗即位,九月初一,光宗崩。九月六日,熹宗即位。2、明末宫廷三大案之红丸案、移宫案发生。3、袁应泰出任辽东经略。
1621年(天启元年):1、沈阳、辽阳先后失陷,袁应泰兵败自杀。2、诏修《神宗实录》、《光宗实录》。3、毛文龙入据皮岛。4、熊廷弼再次出任辽东经略。5、九月,奢崇明叛乱,占据重庆,建国号大梁,天启三年,乱平。
1622年(天启二年):1、广宁失陷。2、孙承宗督师辽东。3、荷兰侵占澎湖,天启四年,明军收复。
1624年(天启四年):魏忠贤提督东厂。
1625年(天启五年):1、七月,杨涟、左光斗等下狱。2、八月,熊廷弼被斩,传首九边。
1626年(天启六年):1、宁远大战,袁崇焕大败后金。2、五月,王恭厂大爆炸。3、八月,努尔哈赤死,皇太极即位。
1627年(天启七年):1、后金攻朝鲜(丁卯胡乱)。2、五月,宁锦大战,袁崇焕大败后金。3、八月二十二日,熹宗崩。二十四日朱由检即皇帝位。4、诏定逆案,清查阉党。5、魏忠贤畏罪自杀。
1628年(崇祯元年):1、五月,焚毁《三朝要典》。2、七月,袁崇焕提出5年复辽。3、诏修《熹宗实录》。4、是年陕西等地大灾,此后灾害频仍,出现全国性大饥馑。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
1629年(崇祯二年):1、二月,批准裁整驿站。2、三月,定立“逆案”,入案者255人,分别惩处。3、六月,袁崇焕擅杀东江总兵毛文龙。3、十月,后金军第一次入塞,威胁北京(己巳之变)。袁崇焕入卫京师,被逮,明年被杀。
1630年(崇祯三年):1、四月,行保甲制度。2、五月,孙承宗收复京东四城。3、六月,张献忠自号“八大王”。4、是年,东林党人同反对派为争夺权力纷争不已。
1631年(崇祯四年):1、正月,赈济陕西灾民,定议对农民军实行以抚为主的政策。2、八月,后金军围攻辽东前线重镇大凌河,十月城降。3、九月,杨鹤以召抚不效被逮下狱,召抚政策失败,陕西、山西农民起义更炽。4、孔有德在登州叛乱。
1632年(崇祯五年):农民军群聚山西。
1633年(崇祯六年):1、七月,旅顺失陷。2、十一月,农民军进入河北。3、孔有德、尚可喜降后金。
1634年(崇祯七年):1、正月,以陈奇瑜为五省总督,主持围剿河南、陕西等处农民军。2、七月,后金军第二次入塞,蹂躏宣府、大同一带。3、八月,撤内监监军、监部,此后旋撤旋复。4、十一月,陈奇瑜以剿抚无效罢职逮治,改任洪承畴为五省总督。5、《崇祯历书》问世。
1635年(崇祯八年):1、农民军荥阳大会。2、八月,以卢象升、洪承畴分责东南、西北的剿除农民军战事。3、十月,下诏罪己。
1636年(崇祯九年):1、年初,农民军主力高迎祥等部纵横于豫、皖、川、陕各省。2、四月,皇太极即皇帝位,建国号大清,改元崇德。3、七月,清军第三次入塞,攻掠京畿地区。九月返回。4、七月二十日,孙传庭生擒高迎祥。
1637年(崇祯十年):1、年初,相继发生讦告复社“败坏风俗”、“以乱天下”的事件。2、二月,朝鲜降清。3、三月,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提出“十面张网”的对农民军作战计划。4、十月,李自成部入川。5、《天工开物》问世。
1638年(崇祯十一年):1、九月,清军第四次入塞,扫荡畿南、山东。卢象升于十二月在贾庄战死。2、是年,农民军张献忠等部相继受抚;李自成部在陕西接连失利,农民起义陷入低潮。3、《皇明经世文编》编成。
1639年(崇祯十二年):1、正月,命洪承畴总督蓟辽。2、清军克济南,掳德王。三月,清军班师。3、五月,张献忠、罗汝才在谷城、房县再度起义。
1640年(崇祯十三年):农民军入川,杨嗣昌出师入蜀。
1641年(崇祯十四年):1、正月,李自成克洛阳,杀福王。张献忠部出川,二月克襄阳,杀襄王。2、二月,李自成围开封。3、三月,杨嗣昌,丁启睿继任督师。4、春,清军对锦州实行包围,明廷调集13万大军出山海关救援。八月,明清松锦决战,明军大败。5、十二月,李自成再围开封。
1642年(崇祯十五年):1、正月,以马绍愉为特使,同清朝进行谈判。2、三月、四月,松山等城相继破,洪承畴被俘,降清。3、五月,李自成部三围开封。4、七月,对清和谈机密泄露,兵部尚书陈新甲为此被杀。和谈彻底中断。5、九月,黄河堤溃,开封被水冲毁。6、十月,李自成在郏县大败明陕西总督孙传庭部。7、十一月,清军第五次入塞,深入山东,俘获人口36万多。8、闰十一月,第二次下诏罪己。
1643年(崇祯十六年):1、年初,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2、五月,张献忠部克武昌,杀楚王,正式建立“大西”政权。3、六月,第三次下诏罪己。4、八月,清太宗皇太极病故,幼子福临继位,改明年为顺治元年。5、十月,李自成攻克潼关,孙传庭战死。
1644年(崇祯十七年)1、正月初一日,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2、第四次下诏罪己。3、三月,李自成部兵临北京城下。十八日,下诏罪己,下诏“亲征”。当夜在宫中大杀妻妾和女儿。十九日凌晨,自缢于禁苑煤山。4、四月,吴三桂降清。李自成和吴三桂在山海关激战,李自成战败,二十七日狼狈退回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内即皇帝位,接受群臣的朝贺,随即仓皇退出北京。5、五月初二,清军入驻北京。6、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7、九月,顺治帝至北京,清廷自此定都于此。8、十一月十六日,张献忠在成都建国称帝,国号大西,建元大顺,改成都为西京。9、是年,南京弘光朝廷发生南渡三疑案(大悲狱案、皇妃童氏案、伪太子案)。10、清军占领北京后,各地先后掀起抗清起义。
1645年(弘光元年/隆武元年):1、四月:扬州失陷,史可法殉国,清军屠城,史称“扬州十日”。2、左良玉“清君侧”,中途病逝。3、五月,李自成兵败被杀,时年三十九。同月南京向清军投降,弘光帝被俘并押至北京,次年被杀。4、闰六月,初一,江阴爆发反清斗争,在阎应元的统率下坚持八十余日。八月二十一日,城破,清军展开屠城。5、闰六月:二十七日,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福州为天兴府,以当年为隆武元年。二十八日,鲁王朱以海监国绍兴。6、七月,嘉定三屠。7、九月,夔东十三家兴起。8、全国各地相继爆发反清起义,抗清斗争愈演愈烈。
1646年(隆武二年/鲁监国元年):1.五月,清朝为根绝后患,将弘光帝与秦王朱存极、晋王朱审烜、潞王朱常淓、荆王朱慈煃、德王朱由栎、衡王朱由棷等十七个明朝亲王(包括分别在北京和南京出现的明太子)于北京菜市口斩首。2.八月,隆武帝在汀州被俘,绝食而死(另说是战死)。3.十一月初五,新任的唐王朱聿鐭在广州称帝。十八日,朱由榔在肇庆称帝。4.十一月二十七日,张献忠在与西充清军交战时被射杀。后其部孙可望、李定国投靠朱由榔,但朱由榔只是个挂名的君主。4.唐王和桂王因不满对方称帝而于十一月底互相宣战,唐王击退了桂王,而清兵趁机攻入广东。5.十二月十五日(实际已是公历1647年1月20日),广州失陷,朱聿鐭自缢。
1647年(永历元年/鲁监国二年):1、郑成功起兵抗清。2、金声桓、李成栋倒戈抗清。3、清军入蜀,长达十数年的四川大屠杀开始。
1648年(永历二年/鲁监国三年):1、三月,甘肃回民发动反清起义2、十二月,故明大同总兵姜瓖据大同反清。
1650年(永历四年/鲁监国五年):郑成功在厦门建立抗清基地。
1651年(永历五年/鲁监国六年):八月,清总督陈锦等率兵攻舟山。九月初二城陷,朱以海又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赴厦门依靠郑成功。郑成功原为隆武政权的坚决支持者,不满朱以海大敌当前还与隆武帝自相残杀,削弱了抗清的力量,但念朱以海是明朝宗室,还是以礼相待,安排他居住于金门。
1653年(永历七年):鲁王取消监国的身份,但鲁王政权早已在1651年舟山被清兵攻占时宣告终结。
1654年(永历八年):李定国郑成功会师攻粤。
1656年(永历十年):三月初一日,永历帝入云南,奠都昆明,改云南府为滇都。
1658年(永历十二年):十一月,孙可望降清,并呈云南地图。吴三桂率领着三路清兵攻进云南。
1659年(永历十三年):1659年正月永历帝仓皇出逃到缅甸。二月,李定国与吴三桂在磨盘山血战,两败俱伤。
1660年(永历十四年):朱成功和张煌言联兵进攻江南,被清兵击退。
1661年(永历十五年):1、正月,清顺治帝驾崩,康熙帝继位。2、七月,咒水之难。3、十二月十三日,荷兰殖民者向郑成功投降,郑氏自此据守台湾。
1662年(永历十六年):1、四月,吴三桂在昆明处决了永历帝。2、五月,朱成功病逝;六月,李定国病逝;十一月,朱以海病逝。
洪武之治、洪武北伐、建文改制、永乐盛世(永宣盛世)、永乐北伐、弘治中兴、嘉靖大地震(华县地震)、隆庆开关、隆庆和议(俺答封贡)、万历新政(隆万改革)、万历中兴、万历三大征(万历朝鲜战争)、万历怠政、万历党争(东林党争)、天启党争、天启大爆炸(王恭厂大爆炸)等。
洪武正韵、洪武礼制、洪武南藏、洪武京城图志、洪武宝训、永乐大典、永乐南藏、永乐北藏、正统御制大藏经、皇明成化二十三年条例、皇明弘治六年条例、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正德琼台志、嘉靖贵州通志、嘉靖浙江通志、嘉靖事例、嘉靖新例、嘉隆新例、万历御制新刊续入藏经、万历御制圣母印施佛藏经、万历会计录、万历野获编、启祯两朝剥复录、崇祯历书、崇祯实录、崇祯长编、弘光实录钞、永历实录等。
《洪武大案》、《洪武三十二》、《穿越时空的爱恋》、《永乐英雄儿女》、《正德演义》、《嘉靖风云之乱世情殇》、《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万历首辅张居正》等。
弘治十才子、吴门四才子、嘉靖八才子
明永乐甜白釉碗、宣德炉、宣德蓝釉白花鱼莲纹盘、景泰蓝、天顺青花波斯文三足炉、成化斗彩鸡缸杯、成化斗彩三秋杯、成化斗彩葡萄纹杯、明成化斗彩团莲纹高足杯、明成化斗彩花鸟纹高足杯、明成化仿哥釉八方高足杯、弘治黄釉碗、明万历五彩龙凤大盘、万历青花五彩百鹿罐
本文列举1368年至1644年间地方势力可考年号,表中年号使用时长为所跨的年数,如未特别说明,未满一年皆以一年计。北元和清有专门条目,不列入。
国号 | 称号 | 君主 | 年号 | 起止 | 时长 | 对应明朝纪年 |
汉明帝 | 龙凤 | 1397 | 1年 | 洪武三十年 | ||
太平 | 陈鉴胡 | 泰定 | 1448——1449 | 2年 | ||
1449——1450 | 2年 | 正统十四年——景泰元年 | ||||
李珍 | 天顺 | 1456 | 1年 | 景泰七年 | ||
极乐 | 王斌 | 天绣 | 1457 | 1年 | 天顺元年 | |
武烈 | 1460 | 1年 | 天顺四年 | |||
汉 | 刘通 | 德胜 | 1465——1466 | 2年 | 成化元年——二年 | |
大顺平定 | 1520 | 1年 | 正德十五年 | |||
天渊 | 1546 | 1年 | 嘉靖二十五年 | |||
唐 | 蔡伯贯 | 大宝 | 1565——1566 | 2年 | 嘉靖四十四年——四十五年 | |
李新 | 洪武 | 1619 | 1年 | 万历四十七年 | ||
梁 | 奢崇明 | 瑞应 | 1621——1623 | 3年 | 天启元年——三年 | |
万俟德 | 玄静 | 1622 | 1年 | 天启二年 | ||
中兴福烈帝 | 徐鸿儒 | 大乘兴胜 | 1622 | 1年 | 天启二年 | |
张惟元 | 永兴 | 1628 | 1年 | 崇祯元年 | ||
张普薇 | 天运 | 1637 | 1年 | 崇祯十年 | ||
大顺 | 李自成 | 永昌 | 1644——1645 | 2年 | 崇祯十七年——隆武元年 | |
大西 | 张献忠 | 大顺 | 1644——1647 | 3年 | 崇祯十七年——隆武二年 |
注:张献忠死于隆武二年年底,折合公历已是1647年1月。
明太祖朱元璋,元天历元年(1328年)生。至正十二年(1352年)投身郭子兴义军,渐成义军领袖。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刘福通拥立韩林儿在亳州登基称帝,建国号为宋,年号龙凤,朱元璋用其年号号令军中。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封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进吴王,仍以龙凤纪年。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二月,韩林儿死,朱元璋改次年为吴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十日,崩,庙号太祖,谥曰高皇帝。永乐元年,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增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洪武元年 | 1368年 | |
洪武二年 | 1369年 | |
洪武三年 | 1370年 | 庚戌年 |
洪武四年 | 1371年 | 辛亥年 |
洪武五年 | 1372年 | |
洪武六年 | 1373年 | |
洪武七年 | 1374年 | |
洪武八年 | 1375年 | |
洪武九年 | 1376年 | |
洪武十年 | 1377年 | |
洪武十一年 | 1378年 | |
洪武十二年 | 1379年 | |
洪武十三年 | 1380年 | |
洪武十四年 | 1381年 | 辛酉年 |
洪武十五年 | 1382年 | 壬戌年 |
洪武十六年 | 1383年 | 癸亥年 |
洪武十七年 | 1384年 | 甲子年 |
洪武十八年 | 1385年 | 乙丑年 |
洪武十九年 | 1386年 | 丙寅年 |
洪武二十年 | 1387年 | 丁卯年 |
洪武二十一年 | 1388年 | 戊辰年 |
洪武二十二年 | 1389年 | 己巳年 |
洪武二十三年 | 1390年 | 庚午年 |
洪武二十四年 | 1391年 | 辛未年 |
洪武二十五年 | 1392年 | 壬申年 |
洪武二十六年 | 1393年 | 癸酉年 |
洪武二十七年 | 1394年 | 甲戌年 |
洪武二十八年 | 1395年 | 乙亥年 |
洪武二十九年 | 1396年 | 丙子年 |
洪武三十年 | 1397年 | 丁丑年 |
洪武三十一年 | 1398年 | 戊寅年 |
明惠宗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洪武十年(1377年)生。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太祖崩,奉遗诏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建文元年。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陷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同月,朱棣即皇帝位,废除建文年号,称洪武三十五年,诏改明年为永乐元年。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神宗从礼科给事中杨天民议,恢复建文年号。南明弘光时,上庙号惠宗,谥号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建文元年 | 1399年 | |
建文二年 | 1400年 | |
建文三年 | 1401年 | |
建文四年 | 1402年 | 壬午年 |
明成祖朱棣,至正二十年(1360年)生,明太祖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年),封燕王。建文元年七月,起兵靖难。建文四年六月占领南京,即皇帝位,改次年(1403年)为永乐元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病逝北征归途榆木川。九月,上尊谥曰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长陵。嘉靖十七年九月,改上尊谥曰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
永乐元年 | 1403年 | |
永乐二年 | 1404年 | |
永乐三年 | 1405年 | 乙酉年 |
永乐四年 | 1406年 | |
永乐五年 | 1407年 | |
永乐六年 | 1408年 | |
永乐七年 | 1409年 | |
永乐八年 | 1410年 | |
永乐九年 | 1411年 | |
永乐十年 | 1412年 | |
永乐十一年 | 1413年 | |
永乐十二年 | 1414年 | |
永乐十三年 | 1415年 | |
永乐十四年 | 1416年 | |
永乐十五年 | 1417年 | |
永乐十六年 | 1418年 | 戊戌年 |
永乐十七年 | 1419年 | 己亥年 |
永乐十八年 | 1420年 | 庚子年 |
永乐十九年 | 1421年 | 辛丑年 |
永乐二十年 | 1422年 | 壬寅年 |
永乐二十一年 | 1423年 | 癸卯年 |
永乐二十二年 | 1424年 | 甲辰年 |
明仁宗朱高炽,洪武十一年(1378年)生,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皇太子,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即位,年号洪熙。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崩,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洪熙元年 | 1425年 |
明宣宗朱瞻基,仁宗长子,建文元年(1399年)生,永乐九年立为皇太孙,仁宗即位,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六月即皇帝位,年号宣德。宣德十年正月初三(1435年1月31日),崩,庙号宣宗,谥曰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宣德元年 | 1426年 | |
宣德二年 | 1427年 | 丁未年 |
宣德三年 | 1428年 | 戊申年 |
宣德四年 | 1429年 | 己酉年 |
宣德五年 | 1430年 | 庚戌年 |
宣德六年 | 1431年 | 辛亥年 |
宣德七年 | 1432年 | 壬子年 |
宣德八年 | 1433年 | 癸丑年 |
宣德九年 | 1434年 | 甲寅年 |
宣德十年 | 1435年 | 乙卯年 |
明英宗朱祁镇,宣宗长子,宣德二年(1427年)生,立为皇太子。宣德十年正月即位,次年改元正统。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亲征瓦剌时被俘。九月,郕王即位,遥尊为太上皇帝,次年改元景泰。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释还英宗,居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英宗复位,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顺。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崩,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正统元年 | 1436年 | 丙辰年 |
正统二年 | 1437年 | 丁巳年 |
正统三年 | 1438年 | 戊午年 |
正统四年 | 1439年 | 己未年 |
正统五年 | 1440年 | 庚申年 |
正统六年 | 1441年 | 辛酉年 |
正统七年 | 1442年 | 壬戌年 |
1443年 | ||
正统九年 | 1444年 | |
正统十年 | 1445年 | 乙丑年 |
1446年 | ||
正统十二年 | 1447年 | 丁卯年 |
正统十三年 | 1448年 | |
正统十四年 | 1449年 | |
(1450——1456年朱祁钰在位) | ||
天顺元年 | 1457年 | 丁丑年 |
天顺二年 | 1458年 | 戊寅年 |
天顺三年 | 1459年 | 己卯年 |
天顺四年 | 1460年 | 庚辰年 |
天顺五年 | 1461年 | 辛巳年 |
天顺六年 | 1462年 | 壬午年 |
天顺七年 | 1463年 | 癸未年 |
天顺八年 | 1464年 | 甲申年 |
明代宗朱祁钰,宣宗次子,宣德三年(1428年)生。英宗即位,封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英宗兵败被瓦剌俘虏。群臣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尊英宗为太上皇,次年改元景泰。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英宗复位,改元天顺,废帝仍为郕王。二月,病逝,谥曰戾王。成化十一年(1475)十二月,明宪宗下诏恢复朱祁钰帝号,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南明弘光元年,加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庙号代宗。
景泰元年 | 1450年 | |
景泰二年 | 1451年 | |
景泰三年 | 1452年 | |
景泰四年 | 1453年 | |
景泰五年 | 1454年 | |
景泰六年 | 1455年 | |
景泰七年 | 1456年 | |
景泰八年 | 1457年 |
明宪宗朱见深,英宗长子,正统十二年(1447年)生。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其叔父朱祁钰受命监国,朱见深被立为太子。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将其废为沂王,改立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复辟,朱见深再次被立为太子。天顺八年正月英宗崩,即位,次年(1465年)改元成化。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崩,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成化元年 | 1465年 | 乙酉年 |
成化二年 | 1466年 | 丙戌年 |
成化三年 | 1467年 | 丁亥年 |
成化四年 | 1468年 | 戊子年 |
成化五年 | 1469年 | 己丑年 |
成化六年 | 1470年 | 庚寅年 |
成化七年 | 1471年 | 辛卯年 |
成化八年 | 1472年 | 壬辰年 |
成华九年 | 1473年 | 癸巳年 |
成化十年 | 1474年 | 甲午年 |
成化十一年 | 1475年 | 乙未年 |
成化十二年 | 1476年 | 丙申年 |
成化十三年 | 1477年 | 丁酉年 |
1478年 | 戊戌年 | |
成化十五年 | 1479年 | |
成化十六年 | 1480年 | 庚子年 |
成化十七年 | 1481年 | 辛丑年 |
成化十八年 | 1482年 | 壬寅年 |
成化十九年 | 1483年 | 癸卯年 |
成化二十年 | 1484年 | 甲辰年 |
成化二十一年 | 1485年 | 乙巳年 |
成化二十二年 | 1486年 | 丙午年 |
成化二十三年 | 1487年 | 丁未年 |
明孝宗朱祐樘,宪宗第三子,成化六年(1470年)生。成化十一年立为皇太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弘治。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崩,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弘治元年 | 1488年 | 戊申年 |
弘治二年 | 1489年 | 己酉年 |
弘治三年 | 1490年 | 庚戌年 |
弘治四年 | 1491年 | 辛亥年 |
弘治五年 | 1492年 | 壬子年 |
弘治六年 | 1493年 | 癸丑年 |
弘治七年 | 1494年 | 甲寅年 |
弘治八年 | 1495年 | 乙卯年 |
弘治九年 | 1496年 | 丙辰年 |
弘治十年 | 1497年 | 丁巳年 |
弘治十一年 | 1498年 | 戊午年 |
弘治十二年 | 1499年 | 己未年 |
弘治十三年 | 1500年 | 庚申年 |
弘治十四年 | 1501年 | 辛酉年 |
弘治十五年 | 1502年 | 壬戌年 |
弘治十六年 | 1503年 | 癸亥年 |
弘治十七年 | 1504年 | 甲子年 |
弘治十八年 | 1505年 | 乙丑年 |
明武宗朱厚照,孝宗长子,弘治四年(1491年)生。弘治五年,立为皇太子。弘治十八年五月辛卯,孝宗崩。壬寅,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正德元年(1506年)。正德十六年三月崩,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正德元年 | 1506年 | 丙寅年 |
正德二年 | 1507年 | 丁卯年 |
正德三年 | 1508年 | 戊辰年 |
正德四年 | 1509年 | 己巳年 |
正德五年 | 1510年 | 庚午年 |
正德六年 | 1511年 | 辛未年 |
正德七年 | 1512年 | 壬申年 |
正德八年 | 1513年 | 癸酉年 |
正德九年 | 1514年 | 甲戌年 |
正德十年 | 1515年 | 乙亥年 |
正德十一年 | 1516年 | 丙子年 |
正德十二年 | 1517年 | 丁丑年 |
正德十三年 | 1518年 | |
正德十四年 | 1519年 | 己卯年 |
正德十五年 | 1520年 | 庚辰年 |
正德十六年 | 1521年 | 辛巳年 |
明世宗朱厚熜,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堂弟,正德二年(1507年)生于湖北安陆兴王府。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崩,无嗣,其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皇室朱厚熜继承皇位。四月,朱厚熜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崩,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嘉靖元年 | 1522年 | 壬午年 |
嘉靖二年 | 1523年 | 癸未年 |
嘉靖三年 | 1524年 | 甲申年 |
嘉靖四年 | 1525年 | 乙酉年 |
嘉靖五年 | 1526年 | 丙戌年 |
嘉靖六年 | 1527年 | 丁亥年 |
嘉靖七年 | 1528年 | 戊子年 |
嘉靖八年 | 1529年 | 己丑年 |
嘉靖九年 | 1530年 | 庚寅年 |
嘉靖十年 | 1531年 | 辛卯年 |
嘉靖十一年 | 1532年 | 壬辰年 |
嘉靖十二年 | 1533年 | 癸巳年 |
嘉靖十三年 | 1534年 | 甲午年 |
嘉靖十四年 | 1535年 | 乙未年 |
嘉靖十五年 | 1536年 | 丙申年 |
嘉靖十六年 | 1537年 | 丁酉年 |
嘉靖十七年 | 1538年 | 戊戌年 |
嘉靖十八年 | 1539年 | 己亥年 |
嘉靖十九年 | 1540年 | 庚子年 |
嘉靖二十年 | 1541年 | 辛丑年 |
嘉靖二十一年 | 1542年 | 壬寅年 |
嘉靖二十二年 | 1543年 | 癸卯年 |
嘉靖二十三年 | 1544年 | 甲辰年 |
嘉靖二十四年 | 1545年 | 乙巳年 |
嘉靖二十五年 | 1546年 | 丙午年 |
嘉靖二十六年 | 1547年 | 丁未年 |
嘉靖二十七年 | 1548年 | 戊申年 |
嘉靖二十八年 | 1549年 | 己酉年 |
嘉靖二十九年 | 1550年 | 庚戌年 |
嘉靖三十年 | 1551年 | 辛亥年 |
嘉靖三十一年 | 1552年 | 壬子年 |
嘉靖三十二年 | 1553年 | 癸丑年 |
嘉靖三十三年 | 1554年 | 甲寅年 |
嘉靖三十四年 | 1555年 | 乙卯年 |
嘉靖三十五年 | 1556年 | 丙辰年 |
嘉靖三十六年 | 1557年 | 丁巳年 |
嘉靖三十七年 | 1558年 | 戊午年 |
嘉靖三十八年 | 1559年 | 己未年 |
嘉靖三十九年 | 1560年 | 庚申年 |
嘉靖四十年 | 1561年 | 辛酉年 |
嘉靖四十一年 | 1562年 | 壬戌年 |
嘉靖四十二年 | 1563年 | 癸亥年 |
嘉靖四十三年 | 1564年 | 甲子年 |
嘉靖四十四年 | 1565年 | 乙丑年 |
嘉靖四十五年 | 1566年 | 丙寅年 |
明穆宗朱载坖,世宗第三子,嘉靖十六年(1537年)生。嘉靖十八年受封裕王。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庚子,世宗崩。壬子,即皇帝位,以明年为隆庆元年。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崩,庙号穆宗,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隆庆元年 | 1567年 | 丁卯年 |
隆庆二年 | 1568年 | 戊辰年 |
隆庆三年 | 1569年 | 己巳年 |
隆庆四年 | 1570年 | 庚午年 |
隆庆五年 | 1571年 | 辛未年 |
隆庆六年 | 1572年 | 壬申年 |
明神宗朱翊钧,穆宗第三子,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生。隆庆二年立为皇太子,隆庆六年六月即皇帝位,次年(1573年)改元万历。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崩,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万历元年 | 1573年 | 癸酉年 |
万历二年 | 1574年 | 甲戌年 |
万历三年 | 1575年 | 乙亥年 |
万历四年 | 1576年 | 丙子年 |
万历五年 | 1577年 | 丁丑年 |
万历六年 | 1578年 | 戊寅年 |
万历七年 | 1579年 | 己卯年 |
万历八年 | 1580年 | 庚辰年 |
万历九年 | 1581年 | 辛巳年 |
万历十年 | 1582年 | 壬午年 |
万历十一年 | 1583年 | 癸未年 |
万历十二年 | 1584年 | 甲申年 |
万历十三年 | 1585年 | 乙酉年 |
万历十四年 | 1586年 | 丙戌年 |
万历十五年 | 1587年 | 丁亥年 |
万历十六年 | 1588年 | 戊子年 |
万历十七年 | 1589年 | 己丑年 |
万历十八年 | 1590年 | 庚寅年 |
万历十九年 | 1591年 | 辛卯年 |
万历二十年 | 1592年 | 壬辰年 |
万历二十一年 | 1593年 | 癸巳年 |
万历二十二年 | 1594年 | 甲午年 |
万历二十三年 | 1595年 | 乙未年 |
万历二十四年 | 1596年 | 丙申年 |
万历二十五年 | 1597年 | 丁酉年 |
万历二十六年 | 1598年 | 戊戌年 |
万历二十七年 | 1599年 | 己亥年 |
万历二十八年 | 1600年 | 庚子年 |
万历二十九年 | 1601年 | 辛丑年 |
万历三十年 | 1602年 | 壬寅年 |
万历三十一年 | 1603年 | 癸卯年 |
万历三十二年 | 1604年 | 甲辰年 |
万历三十三年 | 1605年 | 乙巳年 |
万历三十四年 | 1606年 | 丙午年 |
万历三十五年 | 1607年 | 丁未年 |
万历三十六年 | 1608年 | 戊申年 |
万历三十七年 | 1609年 | 己酉年 |
万历三十八年 | 1610年 | 庚戌年 |
万历三十九年 | 1611年 | 辛亥年 |
万历四十年 | 1612年 | 壬子年 |
万历四十一年 | 1613年 | 癸丑年 |
万历四十二年 | 1614年 | 甲寅年 |
万历四十三年 | 1615年 | 乙卯年 |
万历四十四年 | 1616年 | 丙辰年 |
万历四十五年 | 1617年 | 丁巳年 |
万历四十六年 | 1618年 | 戊午年 |
万历四十七年 | 1619年 | 己未年 |
万历四十八年 | 1620年 | 庚申年 |
明光宗朱常洛,神宗长子,万历十年(1582年)生。万历二十九年立为皇太子。万历四十八年(1420年)七月二十一日,神宗崩。八月一日,即皇帝位,拟改明年为泰昌元年。九月初一日,崩,在位一月。熹宗即位,从廷臣议,改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后为泰昌元年。十月,上尊谥曰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庙号光宗,葬庆陵。
泰昌元年 | 公元1620年 | 庚申年 |
明熹宗朱由校,光宗长子,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生。万历四十八年九月,光宗崩,熹宗即位,诏改明年为天启元年(1621年),以是年八月以后称泰昌元年(1620年)。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崩,谥曰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
天启元年 | 1621年 | 辛酉年 |
天启二年 | 1622年 | 壬戌年 |
天启三年 | 1623年 | 癸亥年 |
天启四年 | 1624年 | 甲子年 |
天启五年 | 1625年 | 乙丑年 |
天启六年 | 1626年 | 丙寅年 |
天启七年 | 1627年 | 丁卯年 |
明思宗朱由检,光宗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万历三十八年生。天启七年八月即皇帝位,年号崇祯。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京师,朱由检自缢殉国。弘光帝即位后,追上尊谥曰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
崇祯元年 | 1628年 | 戊辰年 |
崇祯二年 | 1629年 | 己巳年 |
崇祯三年 | 1630年 | 庚午年 |
崇祯四年 | 1631年 | 辛未年 |
崇祯五年 | 1632年 | 壬申年 |
崇祯六年 | 1633年 | 癸酉年 |
崇祯七年 | 1634年 | 甲戌年 |
崇祯八年 | 1635年 | 乙亥年 |
崇祯九年 | 1636年 | 丙子年 |
崇祯十年 | 1637年 | 丁丑年 |
崇祯十一年 | 1638年 | 戊寅年 |
崇祯十二年 | 1639年 | 己卯年 |
崇祯十三年 | 1640年 | 庚辰年 |
崇祯十四年 | 1641年 | 辛巳年 |
崇祯十五年 | 1642年 | 壬午年 |
崇祯十六年 | 1643年 | 癸未年 |
崇祯十七年 | 1644年 | 甲申年 |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同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年号弘光。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朱由菘为清军所俘,次年被杀于北京。
弘光帝被俘后,朱聿键于弘光元年闰六月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朱聿键于汀州被俘,旋即绝食殉国。
隆武二年十一月五日,隆武帝之弟朱聿鐭按兄终弟及的原则,在广州即位称帝,拟以明年为绍武元年。同年腊月十五,广州失陷,朱聿鐭自缢而死(一说被杀),故绍武年号并未正式使用。
隆武二年十一月十八日,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即皇帝位,年号永历,与绍武政权相争。永历十六年(1662年)四月十五朱由榔于昆明被吴三桂所杀,台湾郑氏继续使用永历年号直到三十七年(1683年)郑克塽降清为止。
安宗朱由菘 | 弘光元年 | 1645年 | 乙酉年 |
绍宗朱聿键 | 隆武元年 | 1645年 | 乙酉年(闰六月改元) |
绍宗朱聿键 | 隆武二年 | 1646年 | 丙戌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元年 | 1647年 | 丁亥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二年 | 1648年 | 戊子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三年 | 1649年 | 己丑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四年 | 1650年 | 庚寅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五年 | 1651年 | 辛卯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六年 | 1652年 | 壬辰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七年 | 1653年 | 癸巳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八年 | 1654年 | 甲午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九年 | 1655年 | 乙未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十年 | 1656年 | 丙申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十一年 | 1657年 | 丁酉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十二年 | 1658年 | 戊戌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十三年 | 1659年 | 己亥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十四年 | 1660年 | 庚子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十五年 | 1661年 | 辛丑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十六年 | 1662年 | 壬寅年 |
(明郑) | 永历十七年 | 1663年 | 癸卯年 |
(明郑) | 永历十八年 | 1664年 | 甲辰年 |
(明郑) | 永历十九年 | 1665年 | 乙巳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年 | 1666年 | 丙午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一年 | 1667年 | 丁未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二年 | 1668年 | 戊申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三年 | 1669年 | 己酉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四年 | 1670年 | 庚戌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五年 | 1671年 | 辛亥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六年 | 1672年 | 壬子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七年 | 1673年 | 癸丑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八年 | 1674年 | 甲寅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九年 | 1675年 | 乙卯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年 | 1676年 | 丙辰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一年 | 1677年 | 丁巳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二年 | 1678年 | 戊午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三年 | 1679年 | 己未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四年 | 1680年 | 庚申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五年 | 1681年 | 辛酉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六年 | 1682年 | 壬戌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七年 | 1683年 | 癸亥年 |
本文发布于:2022-10-18 06:17: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126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