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纬度较适中的地区,大约在北纬或南纬30°至60°,为人类主要活动地带。而在这些地方的天气转变较为明显,并不会长年持续相同的气候,今天是潮湿的晴天,明天可以是寒冷的雷雨天。
虽然世界上有很多人生处于赤道地带,但在很多情况下这地带的气候并不会有明显变化。如撒哈拉沙漠,其终年均是酷热干燥,反之,印度次大陆与西太平洋地带则长年处于雨季,其日间的天气变化较少。
因此中文世界的天气谚语主要适用在纬度适中的地带,因为其有明显的气候变化。但天气谚语于不同地区的适用性亦有可能有所不同,如东虹日头,西虹雨,因为中国大部份地区均处于西风带,如果西方出现彩虹,说明西方已有云雨,不久将会向东移并降水。如果东方出现彩虹,说明云雨带已移走,晴天将至。
气象谚语是我们祖先一边继承一边发展起来的。在继承过程中,不论是口传还是文字记载,均有发生错传或以讹传讹的可能。如谚语“春无三日晴,夏无三日雨”有些地区就传成了“春雾三日晴,夏雾三日雨”,所以在使用前必须认真查清谚语的每一个字,不能拈来就用。
气象谚语是从群众中来的,这样就不可避免的有地方方言混杂其中。如乐安地区流传的“二月初二晴,乌江作不成,二月初二雨,乌江作到底”的谚语中,“乌江”两字就是方言,意指阴雨低温天气。
气象谚语的季节性很强,但受字数的限制,不可能把适用季节都表达出来。如“乌云拦东,不雨也风”与“乌云拦东,有雨不凶”,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实际上这两句谚语都允许存在,只是适用季节不同。前一条适用于夏季,侯一条适用于春、秋、冬三季。“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所以在使用谚语时,要注意谚语的季节性。
气象谚语是群众长期在一个地区积累起来的经验,地区性很强。在甲地适用的谚语,到乙地不一定适用。如在河流自南向北流的地区有“云走上,雨落如插枪,云走下,雨落如散沙”的说法。假如把这句谚语搬到河流自北向南流的地方就肯定不准确了。
经由不断的观察,配合反复的实证,天气谚语虽然是假设,但亦能提供部份有用的资料。因为天气谚语是经过反复观察与实践而得,因此并不能称其为不科学。然而,其有地区局限性,未必是全球通用。而使用天气谚语来作长期天气预测亦受到气象变化的主观局限,并不一定可行。
因为大多数天气谚语生成时科学知识并不发达,因此其欠缺了科学的求根精神,其只是对现象作出描写,而没有作出解释,因此其没有理论支持。然而,天气谚语在经过不断实践后已是具有足够的可信度,并足以在日常使用。
一年四季,天气有时冷,有时热,不断地在交替变化。很早以前,测量冷热的仪器---温度计还没有发明出来,人们只能凭自己的感觉做一些记载。这些谚语,一部分根据冷热判断未来的天气变化,一部分反应当时的冷热程度。
(一)反映气温变化规律
立春一日,水暖三分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唱山歌
清明谷雨,冻死老鼠
过了寒食冷十天
清明寒十,谷雨寒七
四月八,冻死鸭
(二)知冷热,测天气
一朝赤膊,三日头缩
杜前暖,杜后寒
冬暖春寒,冬冷春暖
立冬暖,一冬暖
风是流动着的大气,大气就是我们俗称的空气。风有从北方来的,有从南方来的,也有从别的方向来
的。因为各方面的地理属性不一致,所以不同来历的风有它多样的特性。因此,我们在不同的风里面,就
有不同的感觉,可以看到不同的天空景象。更进一步的,如果两种不同的风碰头,就极易发生冲突,这时
就可以看到天气突变的现象。
东风四季睛,只怕东风起响声。
偏东风吹得紧要落雨。
东风急,备斗笠。
东风急,备斗笠,风急云起,愈急必雨。
天气不同,云的状态也不同。百姓们通过云的不同形态还观察天气,从而总结出一些关于云的谚语。
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
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
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气系统通常由西向东移,而红色的云彩则是日出或日落时太阳光线射向其内侧所形成的。在同一日的这两个时间,太阳光线是由很窄的角度通由浓厚的大气层照射至云朵里,结果最短波长的可见光线便被云朵吸收,即绿、蓝与紫光,所以天空便形成了红色(互补色的关系)的云彩。在早晨时天空是如果是红色,则是东方的天空放晴,因此太阳光可以照射至西方充满云雾的天空里。反之,在傍晚时,西方的天空必须万里无云,太阳光方可通过西方的天空照射至东方的云雾里。
而天气谚语不止以天色来辨别天气状况,亦会使用云朵形态来辨别。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明显的布满卷云(鱼鳞状)的天空延绵很长,而这种位于高海拔的卷云指示出有低气压的云雾由西向东移至。这通常会增加风速,在东方形成狂风暴雨,增厚云朵与在未来二十四小时内生成降水作用。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夏天时积云的花椰菜形状指示湿气快速上升并冷却,而干空气则继续停在高空。当城堡云出现,即指示暖湿空气与冷干空气在高空相遇产生不稳定性。这种城堡云通常会在白天时产生雷阵雨。
谈谈预兆梅雨的天气谚语
对于易造汛期渍涝灾害的梅雨,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民间流传有许多谚语,可作为趋势性预报的参考。
例如“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三九”通常在公历1月9日至17日,“黄梅”是指6月6日至20日左右。其意是说,三九期间如东风很少或没刮过东风,则对应芒种节气间雨量将会偏少。由于三九的第一天与芒种节气第一天相隔约150天左右,按照天气变化150天的韵律,三九期间刮东风,隔150天左右将有一次类似的天气过程再现。
又如“腊月里多雪,水黄梅”,说的是农历腊月雪和梅雨存在着正相关。“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谚语说的是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则梅雨也偏少。这是因为天气往往有阶段性转换,天气持续干旱,常常是某一种有利于干旱的天气形势相对稳定所造成的。但由于大气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上述相对稳定状态总是要被破坏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向着自己的“反面”转化。
这方面的转化例子还有“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桃花水”指清明节气或四月份桃花开放期间的降水。“旱黄梅”指芒种节气梅雨偏少或梅雨开始偏迟。在长江下游地区,如果清明节或四月份桃花开放期间雨水明显增多,俗称“发尽桃花水”,则芒种节气梅雨将偏少,或梅雨开始偏迟。桃花水偏多,标志着春季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强盛,暖湿空气活跃,在桃花开放的清明节气里,就常在江南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对峙,以致桃花水偏多。到了六月份芒种节气时,副热带高压势力又往往周期性地相对减弱,致使梅雨偏少或开始较晚,导致两个时段雨量呈反相关。与其类似的谚语还有“春水铺,夏水枯”,都是用春雨多寡来预测梅雨的。
本文发布于:2022-10-18 06:08: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125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