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之洞指示商务局在商界筹款建立商务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获得清廷批准,由于资金困难一直被搁置。
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公元1907年11月),湖北提学使黄绍箕“开办商业中学堂于武昌东厂口”。另据记载,“湖北商业中学堂初设于武昌府署间壁通判衙门,后迁至武昌东厂口正街” 。宣统二年湖北省学务公所统计资料表明,湖北商业中学堂“系由张之洞札设,于清光绪卅四年五月廿七日报部立案。有各种房舍五十六间,占地四万七千余方尺,其中操场近五千平方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湖北提学史高凌蔚在武昌西卷棚贡院西厅特设商业讲习所,为湖北商业中学堂培养师资。
辛亥革命后,由于政权交替,湖北商业中学堂处于半停顿状态。
民国2年(1913年),重新复校,按照新学制改称“湖北省甲种商业学校”,校址迁至武昌熊楚楼原北路高等小学堂。学生的入学年龄由原来的13—15岁改为12周岁,修业年限由五年改为四年(预科一年,本科三年)。
民国14年(1925年),学校进行改制,更名为“湖北省商科高级中学”。
民国16年(1927年)春,湖北省政务委员会教务科对全省中等学校进行改组,将湖北省商科高级中学与前普通科二中、三中、工科高级中学和汉阳五中合并为“省立第二中学”,设商科、工科和初中普通科。10月工科从“二中”分出,独立设为省立第三中学,人们在口头上将省立第二中学简称为“二中高商”。
民国17年(1928年),因政局动荡,学校基本停办。
民国18年(1929年),“二中高商”重新开学,高中商科6个班设在汉口一元路,普通初中6个班则设在武昌西卷棚。
民国24年(1935年),学校更名为“湖北省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将高中本科由汉口迁往武昌西卷棚,与初中部合并,并将初中部也改为职业教育性质,由此成为专门的商科学校,设“高商”和“初商”两个部。
民国27年(1938年),日寇逼近湖北,省教育厅将武汉与鄂东一带较大的公、私立中等学校统一组织起来,与鄂西北地区的中等学校合并,成立“湖北省立联合中等以上学校”。湖北省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与“汉口市直高商”、“汉口市商会初商”合并为“高商分校”(简称“联中高商”),迁往恩施地区。到达宜昌后,省教育厅又将沙市市职业学校并入“湖北联中高商分校”,新校址定在巴东县楠木园。
民国29年(1940年)春,因日机时时对巴东县城进行轰炸,省政府下令各校另觅校址,确定以利川汪家营为新校址。
民国30年(1941年),民国湖北省政府对教育进行改革,取消联合中学名义,各分校单独设立,“联中高商”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一高级商业职业学校”,简称“高商”。
抗日战争胜利后,省教育厅安排“高商”迁往沙市办学。学校师生拒绝执行国民党政府的搬迁命令,成立了“迁复护校委员会”,要求迁回武汉办学。
民国35年(1946年)7月,省教育厅同意“高商”迁复武昌。8月,学校迁回武昌,在原来的校址西卷棚继续办学,校名更名为“湖北省立武昌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同年秋,学校根据教育厅把职业学校附设初中部一律并入省立初级中学的要求,将初中部学生交给昙华林武昌一中,只办高中商科。
1949年8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文教厅将“高商”与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大冶职业学校、武昌女子高级职业学校合并,成立“湖北省立高级职业学校”,简称“高职”。
“高职”成立后,原来各校学生之间自成山头,时常产生纠纷,校内各方面关系紧张半年后,省文教厅将工科、商科分开设校,“高职”商科恢复校名“湖北省立武昌高级商业职业学校”,仍简称“高商”或称“武昌高商”,把西卷棚校舍留给工业学校,搬迁到武昌涵三宫原私立光汉中学旧址办学。
1952年9月,学校改属省商业厅领导,校名改为“湖北省武昌贸易学校”。
1955年底,国家商业部确定湖北省武昌贸易学校为培养商业计划、会计人才的中等技术学校,校名更改为“湖北省武昌商业学校”,仍属省商业厅管理。
1958年1月,学校搬迁至龙尾山省商业干部学校内新建的校舍。
1958年4月,省供销合作干部学校与省商业干部学校合并后,湖北省武昌商业学校与供销合作干部学校对换校舍,撤出龙尾山,搬到汉口赵家条,并更名为“湖北省武汉商业学校”。
1962年省商业干校与供销合作干校分开,湖北省武汉商业学校将汉口赵家条的校园还给省供销合作社,从汉口赵家条迁回到武昌街道口龙尾山,与商业干部学校合并,为全日制中专,学制3年。
1965年5月,改名为“湖北省商业学校”,定址武昌街道口办学。
1966年初,省商业局安排学校迁到随县新阳店办学,因“文化大革命”,迁校之议作罢。
1968年,“军宣队”、“工宣队”先后进驻学校,成立“湖北省商业学校革命委员会”。
1969年,学校教职工到省“五七干校”京山梭罗河分校搞“斗、批、改”,大部分校舍先后被省军区、省国防工办、省行管局第三招待所等单位占用。
1973年,学校恢复招生,依据中发(72)第28号文件索要校舍,但直到1978年11月,占用单位才将校舍还给学校。
1987年12月1日,国家教委向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同意建立湖北商业专科学校的通知》,学校更名为湖北商业专科学校。
1993年6月9日,学校更名为“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1948年,郑州解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州农民银行从豫西迁入郑州后,着手为中原区的解放培养干部,决定成立银行学校,与11月成立“中州农民银行附属银行学校”。
1949年2月上旬,学校迁到郑州市区东北的飞机场办学,校部设在机场指挥塔办公。
1949年3月,中州农民银行改组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原区行,准备南迁武汉。4月中旬,学校部分人员随中原区行南下武汉,郑州成立留守处。5月,迁至武汉办学,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南区行附属银行学校”。
1951年,学校由汉口胜利街迁到四维路办学。
1954年,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南干部学校”,隶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同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将武汉市分行干部训练班并入中国人民银行中南干部学校。
1957年,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干部学校并入中国人民银行中南干部学校。
1958年,学校下放给湖北省管辖,与湖北省人民政府财经干部学校,更名为“湖北省财政金融干部学校”,校址从汉口迁至武昌荆南街。
1960年,湖北省财政金融学校成立,与湖北省财政金融干部学校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实行两种学制。
“文革”开始后,学校停止办学。
1972年,学校恢复办学,在武昌司门口原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旧址开始调训。
1974年,学校恢复招生,招收工农兵学员。
1980年,湖北省银行干部学校在随州大洪山挂牌,湖北省财政金融干部学校摘牌,湖北省财政金融学校同时改校名为“湖北银行学校”,原财政专业独立成立湖北财政学校。同年11月,湖北银行学校入选全国重点中专学校。
1984年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同意建立湖北金融专科学校。校址选定在原湖北银行学校内,湖北银行学校迁往武汉银行干部学校。
1992年4月1日,湖北金融专科学校更名为“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2000年,学校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管理改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划归湖北省管理。
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
1983年3月,湖北省计委向国家计委提交《关于申请建立计划管理干部基地经费的报告》,请求建立一所省计委直接领导的计划管理干部学校,得到国家计委的同意。
1984年1月,省计委党组决定建立“湖北省计划委员会干部培训中心筹建处”。9月1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文同意建立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并规定学院属于大专性质。
1987年1月,国家教委发文通知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正式开办招生。
1989年起,学校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合作开办了11年的普通大专班。
1992年,经省教委批准,学院试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1993年3月,经省教委批准,学院与湖北大学联合办学,成立湖北大学经贸学院,由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领导,日常业务工作由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承担,教学上接受湖北大学的指导。
1998年起,与武汉科技大学联合办学,培养普通本科学生。
1998年、1999年,先后与中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联合开办在职人员硕士学位课程班。历史沿革
湖北经济学院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原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先后与多所高校商谈合并升格事宜。
2000年4月3日,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与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联络,就合并组建“湖北经济学院”(暂定名)进行初步商谈,签订了《合并协议》。
2002年3月4日,国家教育部发函批复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湖北经济学院。
2003年,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11年,获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资格。
2012年,入选湖北省2011计划。
2016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支持高校。
2021年7月26日,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20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21年10月,入选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2021年11月,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获批会计、金融和法律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截至2022年9月底官网数据显示,该校有国家级科研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分中心1个、汉语国际推广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省委省政府改革智库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的科研机构12个、校级科研机构16个。
一、国家级科研基地
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二、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分中心
中国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分中心
三、汉语国际推广基地
汉语国际推广中华饮食文化培训基地
四、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1、湖北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研究中心
2、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
3、湖北水事研究中心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
5、湖北地方税收研究中心
6、湖北企业文化研究中心
7、湖北会计发展研究中心
五、省级科研平台
1、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2、湖北省教育经济研究所
六、省委省政府改革智库
1、湖北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中心
2、湖北土地制度与政策研究中心
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互联网金融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八、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的科研机构
1、湖北楚菜研究所
2、湖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监测评估中心
3、湖北数据与分析中心
4、湖北县域经济研究所
5、湖北行政复议研究院
6、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
7、湖北农民合作社研究所
8、武汉区域金融发展研究院
9、湖北县域减贫与发展研究院
10、海峡两岸中小企业发展研究院
11、湖北自贸区研究院
12、湖北企业发展研究院
九、校级研究机构
研究机构名称 | 挂靠院系 |
1、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 法学院(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
2、湖北企业文化研究与服务平台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 工商管理学院(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
3、医疗保险改革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
4、诺贝尔经济学奖研究所 | 经济与贸易学院 |
5、WTO研究所 | 经济与贸易学院 |
6、湖北地方财税制度研究中心 |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
7、信息系统与管理研究所 | 信息管理与统计学院 |
8、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院 |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
9、ESP研究所 | 外国语学院 |
10、体育科学研究所 | 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 |
11、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 信息管理与统计学院 |
12、语言文化传播研究所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13、成像测井通信技术研究所 |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
14、地方经济法制研究中心 | 法学院 |
15、动漫艺术研究所 | 艺术设计学院 |
16、海峡两岸影视文创合作示范基地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2017年至2022年,该校承担国家自科、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17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0余项,52份研究报告得到中央、省部级领导批示,一批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国家和地方政策法律、进入政府的规划和决策。(数据截至2022年4月)
馆藏资源
湖北经济学院图书馆于2002年9月随三校合并,由三所高校图书馆合并组建而成。2005年7月,图书馆新馆竣工投入使用,面积达48505㎡,拥有阅览座位6190个。截止2021年12月31日,全馆藏有纸质图书250.78万册,现有数据库36个。拥有图书、期刊、报纸、光盘、电子图书、数字期刊、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多种文献资源。
学术期刊
截至2022年9月底官网显示,该校办有《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和《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两份科研性学术刊物。
1、《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是一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自2003年创刊以来,刊物学术水准不断提高,社会影响逐步扩大,文章转载率在全国同类学报中名列前茅;2006年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10年再获“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称号;2015年,在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5-2016)》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7年,连续第七次荣获湖北省优秀期刊奖。
2、《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一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是:夯实文、法、哲、史学科基础,做大做强经济管理专业,推进学校健康、快速发展。本刊主要刊登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哲学、语言与文学、史学、法学、文化、教育学等学科的论文。
截至2022年4月,学校设本科专业62个,开办会计、金融、法律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湖北经济学院本科专业设置
序号 | 专业名称 | 授予学位 | 学院 |
1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经济与贸易学院 |
2 | 经济学◆☆○△ | 经济学 | |
3 | 国际商务 | 管理学 | |
4 | 商务经济学◇ | 经济学 | |
5 | 金融学◆★●☆○△ | 经济学 | 金融学院 |
6 | 金融工程 | 经济学 | |
7 | 保险学◆ | 经济学 | |
8 | 投资学◇ | 经济学 | |
9 | 信用管理 | 经济学 | |
10 | 金融科技 | 经济学 | |
11 | 财政学◆○ | 经济学 |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
12 | 行政管理 | 管理学 | |
13 | 税收学◇ | 经济学 | |
14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管理学 | |
15 | 医疗保险 | 管理学 | |
16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学院 |
17 | 市场营销◆★☆○ | 管理学 | |
18 | 人力资源管理 | 管理学 | |
19 | 工程管理△ | 管理学或工学 | |
20 | 物流管理◆▲ | 管理学 | |
21 | 物流工程 | 管理学或工学 | |
22 | 工程造价 | 管理学 | |
23 | 供应链管理 | 管理学 | |
24 | 会计学◆★☆○ | 管理学 | 会计学院 |
25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 | |
26 | 审计学◆ | 管理学 | |
27 | 资产评估 | 管理学 | |
28 | 旅游管理◆▲ | 管理学 |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
29 | 酒店管理 | 管理学 | |
30 | 会展经济与管理 | 管理学 | |
31 | 烹饪与营养教育 | 工学 | |
32 | 法学◆○△ | 法学 | 法学院 |
33 | 社会工作 | 法学 | |
34 | 视觉传达设计 | 艺术学 | 艺术设计学院 |
35 | 环境设计 | 艺术学 | |
36 | 产品设计 | 艺术学 | |
37 | 动画◆▲ | 艺术学 | |
38 | 艺术设计学 | 艺术学 | |
39 | 数字媒体艺术 | 艺术学 | |
40 | 新闻学◆▲ | 文学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41 | 广告学 | 文学 | |
42 | 网络与新媒体 | 文学 | |
43 | 英语 | 文学 | 外国语学院 |
44 | 翻译◇ | 文学 | |
45 | 商务英语◆○ | 文学 | |
46 | 统计学◆ | 理学 | 统计与数学学院 |
47 | 经济统计学 | 经济学 | |
48 | 应用统计学 | 理学 | |
49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工学 | |
50 | 金融数学 | 经济学 | |
51 | 电子商务◆ | 管理学 | 信息管理学院 |
52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 | |
53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管理学 | |
54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信息工程学院 |
55 | 软件工程◆▲△ | 工学 | |
56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 | |
57 | 物联网工程 | 工学 | |
58 | 数字媒体技术 | 工学 | |
59 | 人工智能 | 工学 | |
60 | 体育经济与管理 | 管理学 | 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 |
61 | 休闲体育◆ | 教育学 | |
62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经济学 | 低碳经济学院 |
注:加◆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加◇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加★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加☆为省级品牌专业;加●为国家专业综合试点改革专业,加○为省级专业综合试点改革专业;加▲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专业,加△为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
截至2022年9月底官网显示,专任教师1070人,其中教授139人、副教授4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56人、占比51.96%。(数据更新时间:2022年4月30日)
各级各类学者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
吕忠梅 | 鲍升华 | 王昌稳 | 陈位纲 | 张青 |
兰自力 | 邹志平 |
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 | ||||||
张奋勤 | 梁前德 | 漆腊应 | 孙宝林 | 卢永良 | ||
左东官 | 蔡红英 | 吴少新 | 许传华 | 林 颖 | ||
邱秋 |
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
吕忠梅 | 郭奉元 | 曹礼和 |
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 ||
吕忠梅 | 吴少新 | 漆腊应 |
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 |
李长爱 |
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 | ||
许传华 | 蔡红英 | 陈昀 |
教学名师
全国模范教师 |
彭 芸 |
全国优秀教师 | |
李长爱 | 陈 虹 |
湖北名师 |
鲍升华 |
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 |
李长爱 | 许传华 |
湖北省优秀教师 | |||||
张奋勤 | 漆腊应 | 王 红 | 何慧刚 | 陈向军 | 纪竹荪 |
经院名师 | |||||
邓 毅 | 刘 宁 | 许传华 | 何明霞 | 张 军 | 李长爱 |
邱 秋 | 陈向军 | 林 颖 | 罗 骋 | 赵 玮 | 夏 喆 |
陶前功 | 蒋国银 | 蔡红英 |
经院杰出教师 | |||||
严飞 | 马玉霞 | 张燕文 | 徐慧玲 | 杨学东 | 孔月红 |
陈新武 | 袁声莉 | 周新玲 | 孙喜平 | 谈多娇 | 毛焱 |
曾翔云 | 戴志锋 | 汪波 | 李振华 | 张功 | 吕斐宜 |
陈义 | 叶劲松 | 王清丽 | 刘露 | 何康明 | 陆健华 |
朱冬辉 | 高刃 | 邓毅 |
质量工程
学校聚焦聚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1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财政学、货币金融学等29门课程获评国家级省级“金课”,建成经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经济学院)。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获一等奖4项。
教学示范中心 |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省级教学示范中心 | 英语语言学习示范中心 |
旅游与餐饮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 |
重点学科
截至2022年9月底官网显示,学校拥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4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与合作单位共建4个研究生工作站,与湖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共同建成了3个示范实习基地,与15家会计师事务所、6家资产评估事务所、5家上市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为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坚强后盾。
省级重点学科 | |||
应用经济学 | 工商管理 | 法学 | 统计学 |
校级重点学科 |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外国语言文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校级重点(培育)学科 | |||
理论经济学 | 公共管理 | 新闻传播学 | 设计学 |
2021年11月,湖北经济学院新增三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分别为金融、法律和会计。
湖北经济学院省级教学成果奖一览表
序号 | 主要完成单位 | 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 | 获奖名称 | 获奖等级 | 备注 |
1 | 外国语学院 | 基于英语第二课堂的大学生“4C”综合能力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何明霞等 |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一等奖 | 鄂教高函〔2018〕3号 |
2 |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 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与湖北省酒店发展一体化I2P3S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夏保国等 |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一等奖 | 鄂教高函〔2018〕3号 |
3 | 金融学院 | 多元分层协同培养应用型金融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许传华等 |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一等奖 | 鄂教高函〔2018〕3号 |
4 | 信息工程学院 | 应用型、复合型、卓越型IT类工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戴志锋等 |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 鄂教高函〔2018〕3号 |
5 | 法学院 | 多维一体的法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邱秋等 |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 鄂教高函〔2018〕3号 |
6 | 实验教学中心 | 基于“互联网+创新创业”的经济管理类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韩常青等 |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三等奖 | 鄂教高函〔2018〕3号 |
7 | 体育学院 | 高校户外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 | 兰自力等 |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三等奖 | 鄂教高函〔2018〕3号 |
8 | 信息管理与统计学院 | 深化数学建模教学改革、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 陶前功等 |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三等奖 | 鄂教高函〔2018〕3号 |
9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校媒合作实施项目化教学培养新闻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王远坤等 |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三等奖 | 鄂教高函〔2018〕3号 |
10 | 教务处 | 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张奋勤等 | 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一等奖 | 鄂教高[2013]3号 |
11 | 会计学院 | 会计学省级品牌专业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 李长爱等 | 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 鄂教高[2013]3号 |
12 | 工商管理学院 | 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组织模式全程化改革 | 李巍等 | 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 鄂教高[2013]3号 |
13 | 外国语学院 | 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 何明霞等 | 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三等奖 | 鄂教高[2013]3号 |
14 | 经济学系 | 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互动模式探索与实践 | 严飞等 | 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三等奖 | 鄂教高[2013]3号 |
15 | 国际贸易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两有三实”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韩常青等 | 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三等奖 | 鄂教高[2013]3号 |
16 | 体育经济管理学院 | 高校体育教学创新和质量提升的研究与实践 | 兰自力等 | 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三等奖 | 鄂教高[2013]3号 |
17 | 外国语学院 |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2009年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 邓俊等 | 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一等奖 | 鄂教高[2009]28号 |
18 | 工商管理学院 | 市场营销专业“预备经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张奋勤等 | 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 鄂教高[2009]28号 |
19 | 金融学院 | “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湖北经济学院国际金融实验班教学改革方案设计、实施与检验 | 方洁等 | 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 鄂教高[2009]28号 |
20 | 环境资源与国际贸易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韩常青等 | 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三等奖 | 鄂教高[2009]28号 |
21 | 统计学院 | 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统计学》教材改革与建设研究(教材) | 梁前德等 | 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三等奖 | 鄂教高[2009]28号 |
22 | 金融学院 | 财经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拓展模式研究 | 漆腊应等 | 2005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 鄂教高[2005]18号 |
23 |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 饭店烹饪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教学特色模式研究 | 曾翔云等国、卢永良 | 2005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 鄂教高[2005]18号 |
截至2022年9月底官网显示,学校先后与美、英、法、德等1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40多所著名大学或教育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师生互访、科研合作、联合培养和保荐硕士等实质性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合作举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意大利乔凡尼·巴蒂斯塔·堤埃坡罗美术学院合作举办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企驻校、共建共享,与政府、行业和企业深入开展“六个共同”多元化深度合作,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基地240多个,建成国家级实践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6个,创新了校政行企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数据更新时间:2022年4月30日)
党委书记 | 温兴生 |
院长 | 方洁 |
党委副书记 | 刘大洪、汪达 |
党委常委、副院长 | 鲁晓成、何慧刚、张国安、付宏 |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 王栎 |
党委常委 | 许传华 |
福建海峡银行行长、党委副书记:舒平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田力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党委书记:刘志高
中国建设银行湖北分行副行长、党委委员,高级会计师:张进
中国农业银行湖北分行副行长、党委委员:周翼鸿
中国农业银行湖北分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高级经济师:唐绪斌
交通银行武汉分行副行长:刘玉美
中国人民银行邓州市支行行长:闵育鸿
中国人民银行咸宁市支行行长:万华利
中国人民银行天门支行副行长:陈奇荣
中国人民银行天门支行副行长:张昭武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北省分行副行长:沙伏清
中国工商银行三峡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王林元
宜昌市招商银行行长:余志罡
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聂庆平
湖北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邹贤启
湖北华信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东臣
湖北农时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高科
北京旭日百瑞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开
北京蟹老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翟光军
武汉启桂馨茶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辛志文
深圳稳健集团公司副总裁:方修元
鄂州市武昌鱼集团公司董事长:傅小安
恩施州广汇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余长高
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国敬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师汉民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鑫炎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研究员:陈浩武
湖北经济学院校徽命名为“腾飞的经院”,标志为圆形,中心为引吭高歌的凤凰图案,外圈上部为英文校名,下部为中文校名。
含义:①凤凰图案:凤凰为楚地的象征,凤文化是楚文化的一面旗帜,楚人尚凤,凤凰是百鸟之王,同时,黄色的凤凰在红色的烈火中经过涅槃获得永生;②E和U:标志由字母“E”和“U”组合而成,“E”是“Economics”的第一个字母,也是“鄂”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U”是“University”的第一个字母;③手与树叶:标志似一只手正在向上托起一片嫩叶,表达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育人才;④书籍:标志似一本卷起的书籍,表达学校是读书治学的场所;⑤飘带:标志似舞动的飘带,表达学子的青春活力;⑥地理位置:表达学校位于江夏凤凰山下、汤逊湖畔,前有凤凰台,后有凤凰山。
“厚德博学,经世济民”
2006年9月15日,学校召开党委会,将“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确定为校训。
“厚德”,源于《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寓意学校“以德为先”的办学原则,广大师生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为己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博学”,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学识渊博,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学习其它知识。寓意学校办学特色——重视师生能力培养,不断强化师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的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经世济民”,源于《抱朴子·审举》:“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方略。”意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民为本”。寓意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探求经济运行规律,服务国家、社会、人民为己任的目标和要求的有机统一。“经世济民”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奉献社会,将个人的成才抱负融入为最广大人民造福之中,这既是学校必须追求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为社会服务的价值目标,又是学校办学历史100年来的价值所在,更是学校实现奋斗目标对每一名师生提出的新要求。实现“经世济民”之价值追求,客观要求学校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厚德博学,经世济民”作为大学精神,是教师和学生的理想追求与精神支柱;作为教师风范,是教师的学识修养与思想境界的重要尺度;作为学生素质,是学生人格健全与成才成器的根本要求;作为育人理念,是教育方针的基本体现;作为办学思想,是提倡博大兼容,世界眼光,胸襟开阔的必需实践;在人才培养上,注重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作为办学宗旨,是学校服务经济发展的神圣职责。
学校是经济类高校。“经济”即为“经世济民”。经济学应该是“经世济民”之学,应该研究 “以人为本”的问题。因此,“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是学校办“经世济民”之学的高度概括。树立“经世济民”之志,掌握“经世济民”之能,方能成为经济大家。
“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是对“德”和“才”的高度概括,是“学”与“行”的完整统一,与学校长期以来提倡的“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全面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的逻辑联系,内涵十分丰富。她充分体现了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的本质特征,也体现了经济学厚生、惠民的人文主义思想。只有对其含义理解透了,才能把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与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康、学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谱写“立德,立家,立言”的人生华章。才能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创新提高办学水平和特色为重点,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把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合格本科院校。
著名书法家陈义经2006年为学校题写的“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是校训的标准样式,学校具有专有使用权。
校名中文标准字体是从毛泽东主席书法、题词中集字而成。
2021年8月,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授予“理想照耀中国——第四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扶持创作活动”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
2022年9月,湖北经济学院楚菜研究院教师团队荣获“荆楚好老师”提名奖。
本文发布于:2022-10-17 23:57: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113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