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所著的长篇小说

更新时间:2022-10-17 18:52:25 阅读: 评论:0

内容简介

乡下木匠家的小儿子于连,一直狂热地崇拜着拿破仑,他梦想像拿破仑一样建功立业,认为出身低微的年轻人也可以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打拼出一番事业。他记忆力超群、处事干练,为“上流社会”所认可。他敏感的内心和极强的自尊心,非但没有被轻贱,反而赢得了“上等人”的尊重。他相貌清秀,有着一双深邃的大眼睛,这成了他与贵族女性恋爱的资本。所有这一切将他推向光鲜的“上流社会”,同样也将他推向了难以预料的“深渊”。

由于精通拉丁文,于连当上了市长家的家庭教师,由此走上了他向往的人生之路。在市长家,他时刻对这些“上等人”保持着戒备心,凭着才华受到众人尊敬。女主人——德·瑞那夫人不自觉地对他产生了爱慕,他的“自尊心”却把这看成是“上等人”对“下等人”的“施舍”。他想通过计谋掌握爱情的主动权,却完全陷入对德·瑞那夫人的深情中不能自拔。私情败露后,他在子弹擦身的惊险中离开了小城。

几经辗转,于连在巴黎侯爵府开始了新一轮的事业角逐和爱情较量。他沉稳干练,很快获得了侯爵的信任,成为侯爵倚重依赖的秘书。与此同时,侯爵千金的“勾引”诱惑着于连勃勃的野心。被“上等人”追求的快感,也极大地满足了他的“自尊心”。他却没有料到,侯爵千金迷恋的是一种爱而不得的伟大激情。于连由此被卷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爱情博弈中。

在侯爵的帮助下,于连完成了一直以来的参军梦想。他和侯爵千金也即将“奉子成婚”。而就在于连爱情事业“双丰收”之际,深爱他的德·瑞那夫人竟然将一封告发信寄到了巴黎,于连也因此被判处死刑,而于连竟然拒绝上诉,终被送上断头台而结束了其短暂的一生。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红与黑》创作于19世纪30年代(这也是该书副标题《1830年纪事》的由来)。自1814年拿破仑的垮台后,波旁王朝的复辟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尤其是当时法国国王查理十世所颁发的一系列高压政策,如七月敕令等,更是激起了法国人民的愤怒,最终导致了波旁王朝再次被推翻。

司汤达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他想用自己的笔去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他要通过《红与黑》再现拿破仑的伟大,鞭挞复辟王朝的黑暗。为此,作者以“红与黑”象征其作品的创作背景:“红”是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而“黑”则意指僧袍,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

创作灵感

《红与黑》的创作取材于当时的一则社会新闻。1827年,司场达读到《司法公报》上登载的一个家庭教师杀害女主人的刑事案件:铁匠的儿子安杜扬,经贝尔特经神甫推荐,去米苏家担任家庭教师。不久他和孩子的母亲发生了暧昧关系,真相暴露后,出于怨恨和绝望,贝尔特在教堂枪杀了米苏夫人,因此被判死刑。司汤达根据这条社会新闻构思了一部题名为《于连》的小说,但两年后还没有写成,因为这桩普通的刑事案件无法体现他痛恨封建复辟的政治见解。于是他重新构思并着手改造故事情节,把保皇党的阴谋活动作为中心事件写进了小说中。1830年5月,他在校印期间又把书名改为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再给小说加上了“1830年纪事”作为小说的副标题。

人物介绍

人物姓名人物介绍
于连于连是小说的主人公。作为一个普通劳动阶级木匠的儿子,于连因积极进取、懂拉丁文得到了市长特·瑞那的青睐,选他作为家庭教师。在此过程中,他和市长夫人相爱了。两人的恋情被发现后,于连被迫辗转到了巴黎,推荐给拉穆尔府做秘书。期间于连凭借着他那与生俱来的傲气赢得了玛特尔小姐的欢心,并与之结婚。而特·瑞那夫人被逼写下了一封对于连不利的告发信,使得于连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彻底破灭。于是,于连愤怒地开枪打伤了特·瑞那夫人,最终惨获死刑被送上断头台而结束了其短短的一生。
德·瑞那夫人德.瑞那夫人嫁给了贪图她美貌和财产的德·瑞那市长,后来又爱上了有个性、有才华的家庭教师于连,但于连只是把她当作自己实现野心的一个跳板。最后在教士的胁迫下,德·瑞那夫人写信揭发了已爬入巴黎上流社会的于连,愤怒至极的于连开枪打伤了德·瑞那夫人之后被判死刑。于连死后,德·瑞那夫人也怀抱着自己的孩子离开了人世。
玛特尔小姐玛特尔小姐是拉莫尔侯爵的女儿,她一直很向往骑士时代,因而对骄傲的于连非常赏识并与他结了婚。在于连被斩首后,玛特尔买下并亲自埋葬了自己情人的头颅。
参考资料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作品中的“红”代表了穿红色军服的士兵,“黑”代表了穿黑色衣服的教士,这是当时社会中的青年人出人头地的两条捷径,也代表了当时社会的社会特征。作品把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题材作为结构小说横纵经纬的重要因素,并使之成为主人公活动的典里社会环境和依据,因而充分显示了它的现实主义艺术方向,深刻地反映了法国19世纪30年代的社会现实。

艺术特色

现实主义风格

作品中“红”与“黑”,预告着主人公于连悲剧的一生。在司汤达笔下,“红”代表着荣誉、幸福、追求人生的理想,而黑象征着伪善、野心、失败。于连政治、爱情、宗教信仰等方面上都与当时的环境息息相关,于连的悲剧不只是个人的悲剧,与此同时也表现出了社会悲剧。

叙事风格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试验了一种散文化的叙事风格。散文化叙事风格是指在叙事风格上自然与质朴,而非修辞学意义上的浮夸与修饰。从《红与黑》的艺术实践上看,无论小说的描写还是叙述,或者人物对话,基本上都体现出这一风格。小说中没有古朴典雅的华丽词组,没有史诗化的壮丽诗句,也没有如浪如潮的浪漫主义式的想象和感情渲染,整部小说都在一种简约质朴的风格中展开的。。

结构形式

《红与黑》小说的结构形式是由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构成的:

维利也尔小城、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莫尔候爵府,且三个生活场景又有相对的封闭性和独立性。联接三个生活场景的不是主人公于连性格发展的必然走向,而是于连生活中的偶发性事件,它们纯属于连生活流程中的一个个自然环节。

于连身为一个细木匠的儿子,由于西朗神甫发现了他的才华,教给他拉丁文的《圣经》,尔后把他介绍给德·瑞那尔市长做家庭教师,这对于连说来的确是很偶然的。去贝尚松神学院读书,也是西朗神甫力荐。这虽然符合于连做神甫的决心,但小说并未说明于连一定要进神学院,况且他进神学院主要是迫于他与德·瑞那夫人的暧昧关系。至于去德·拉莫尔侯爵府,完全是宗教教派内江所致。如果从另一方面说,这恰恰是有悖于他做一个神甫的野心。

以上说明,《红与黑》的结构形式,不是由主人公性格走向决定的,而是由主人公生活流程中的偶然性因素使然。如果剔了这些因素,《红与黑》的艺术结构便会坍塌,因为三个生活组曲之间,并未由于连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联接在一起。

心理描写

作者描写人物不重肖像、服饰等外部特征而重内心世界,擅长运用剖析方法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秘密和复杂性格,例如作品中写到“钟声把他惊醒了,如同雄鸡一唱惊醒了圣彼得一样,他明白执行最困难任务的时间已经到了,他一直没有去想他那个无礼的要求,自从把它提出来之后,它是多么令人难堪地遭到拒绝!我已经告诉她我今夜两点钟要到她寝室里去,他一边站起来,一边想,我可能又粗野,又没有经验,完全是一个乡下佬的儿子,德尔维尔夫人对我讲得够清楚了,但至少我不是弱者。”

从以上描写可以看出:作者描写人物心理与描写人物行动结合在一起,做到由表及里,静中有动,表里一致,动静结合,为小说的情节发展作了辅垫,作者以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刻划人物,使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完整和丰满,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

作品影响

《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和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1986年成为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红与黑》自1830年问世以来,其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野心家的代名词。

《红与黑》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法国有专门研究司汤达和《红与黑》的学问—“司汤达学”和“红学”,还有专门研究该书的“司汤达俱乐部”。

作品评价

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人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费迪曼(美国作家、编辑、评论家、广播和电视节目主持人)

《红与黑》是我平生最受益的书籍。——纪德(法国作家)

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高尔基(俄国作家)

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外国文学史》

出版信息

出版年份译者出版社
1944年重庆作家出版社
1954年罗玉君译上海平明出版社
1986年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年译林出版社
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5年赵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邹心胜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年边芹译花城出版社
1996年刘志威译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年
1999年张冠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林甫译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9年杨华、杜君译海天出版社
2003年陈文豹译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3年肖红译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4年孙文颖译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年魏裕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年南健翀译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2006年董红钧译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年胡荣译广州出版社
2007年王殿忠译华夏出版社
2007年许渊冲译重庆出版社
2008年王瑾泽农村读物出版社
2009年水木译万卷出版公司
2010年王丽萍译哈尔滨出版社
2011年刘志威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

司汤达(1783年-1842年)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并司汤达不长,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学上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他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最有名的作品是《红与黑》(1830)和《巴马修道院》(1839)。

本文发布于:2022-10-17 18:52: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088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红与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