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图5东汉末年,国势衰微,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189年,董卓控制了朝廷,192年董卓被司徒王允、吕布所杀,李傕、郭汜又控制了东汉王朝。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地方军阀割据。在军阀割据混战中,曹操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最终统一了北方。
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征割据荆州的刘表及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后迅速平定荆州,同时垂涎东吴集团割据的地方,顺势攻打割据东南的孙权。在刘备谋士诸葛亮与孙权谋士鲁肃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成联盟。其后孙刘联军与曹操在赤壁决战,经赤壁之战后,曹军大败,退守北方。战后,刘备占据荆州,后又于215年夺取了益州,势力大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蜀前将军关羽水淹魏七军,生擒主帅左将军于禁,斩杀庞德,乘胜围攻败退樊城(今湖北襄樊)的魏征南将军曹仁,一时威震华夏(参见樊城之战)。魏王曹操采纳丞相司马懿、曹椽蒋济的建议,利用刘备拒不归还所借荆州,吴蜀联盟出现破裂之隙,派人劝说东吴孙权偷袭关羽,东吴陆口守将吕蒙设计杀死关羽,荆州落入东吴孙权之手。刘备为报关羽之仇,集结七十多万大军征讨东吴,期间张飞又被手下杀死,刘备怒不可遏,不听诸葛亮、赵云等之劝,坚要复仇,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遭遇“猇亭之战”的败绩,致使白帝城托孤,势力下降,与曹丕的“魏”和孙权的“吴”在此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了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和北魏,后世通称“魏国”),东汉灭亡,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和西汉,后世通称“蜀国”)。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或“孙吴”,后世通称“吴国”)。
222年,刘备攻打孙权,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第二年崩于白帝城,子刘禅即位,诸葛亮受命托孤,执掌蜀汉,再度与孙权联盟。228年,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战开始,但最终逝于五丈原,未竟大业,后姜维继承诸葛亮之遗愿,继续北伐,但终因国内奸佞当道,事事遭阻碍,未成大事。
249年,曹魏重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曹魏的大权。263年,掌握了大权的司马昭下令伐蜀,刘禅出降,蜀汉灭亡。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黜了曹魏皇帝曹奂而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孙皓出降,东吴灭亡,三国时代结束。
易中天品三国图4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后骂名最多,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在历史的记载中,为什么他的所作所为总是自相矛盾,众说纷纭?曹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在他前期有着什么样的功过得失?易中天教授将从平民角度为您解读。
第一部 | ||
(1)真假曹操 | (2)奸雄之谜 | (3)能臣之路 |
(4)何去何从 | (5)一错再错 | (6)深谋远虑 |
(7)先入为主 | (8)鬼使神差 | (9)一决雌雄 |
(10)胜败有凭 | (11)海纳百川 | (12)天下归心 |
第二部 | ||
(13)青梅煮酒 | (14)天生奇才 | (15)慧眼所见 |
(16)三顾茅庐 | (17)隆中对策 | (18)江东基业 |
(19)必争之地 | (20)兵临城下 | (21)临危受命 |
(22)力挽狂澜 | (23)中流砥柱 | (24)赤壁疑云 |
第三部 三足鼎立 | ||
(25)半途而废 | (26)得寸进尺 | (27)进退失据 |
(28)借刀杀人 | (29)命案真相 | (30)夺嫡之争 |
(31)趁虚而入 | (32)蜜月阴谋 | (33) |
(34)败走麦城 | (35)夷陵之战 | (36)永安托孤 |
第四部 重归一统 | ||
(37)非常君臣 | (38)难容水火 | (39)痛失臂膀 |
(40)祸起萧墙 | (41)以攻为守 | (42)无力回天 |
(43)风云际会 | (44)坐断东南 | (45)情天恨海 |
(46) | (47)逆流而上 | (48)殊途同归 |
第五部 历史回眸 | ||
(49)天下大势 | (50)历史插曲 | (51)百年孤独 |
(52)千古风流 |
易中天品三国图3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近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2014年出版了《易中天中华史》系列丛书。
2006年正月十五,《易中天品三国》正式开播,每周一期,一时间,“易中天”和“三国”成为当下人们议论的话题,易中天一时成为文化界的热点人物,有关易中天的报道频频见于报端,他所带动的文化热点被媒体称之为“易中天现象”,《新京报》开辟专栏谈论“易中天现象”。《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学术超男”易中天,让易中天又增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头衔,当然在这些热闹声中,也夹杂着一些批评的声音,甚至有些专家和学者对“易中天现象”提出了质疑。
2005年四月易中天初登《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他独特的讲史风格,迅速让观众记住了这个有着南方口音,说话诙谐幽默的易中天。2006年易中天开始品三国,他特立独行的话语表达和思维方式在《品三国》中,发挥到了极致,并且树立了妙语连珠、充满活力的说史风格,曾一度被媒体誉为“生猛史学和麻辣史学”。但易中天自己却将风格定位为“萝卜史学”,在易中天看来,“萝卜史学’是草根食品,很有营养,也符合《百家讲坛》讲史学的特点,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这也让一大批观众对易中天的讲座兴致盎然,但是另一方面,他的这种讲课方式也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
易中天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后转至厦门大学,任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长期从事文学、美学等跨学科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易中天曾致力于让学术走向大众,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品读中国》文化系列图书,但当时影响不是很大。2005年,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开讲后,带动了他的图书销量,特别是《易中天品三国》屡屡占据图书排行榜第一的位置。易中天再次吸引了众人的眼球。
后因《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标题,而享有了“学术超男”的称号。
易中天做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了《汉代风云人物》系列讲座。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在网上找到了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的韩信系列讲词,真是佩服,平常一段史从他口中出来俨然活灵活现一般,象评书一样绘声绘色,又象电影剪辑精练流畅。
本文发布于:2022-10-17 16:42: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077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