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华侨农场和它的居民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历史记忆。它的存在,是中国外交史上一条几乎被遗忘的支流。华侨农场,一个诞生于上世纪的名词。到今天,它和它的居民们已渐渐淡出视线,成为封存在历史里的记忆。云南的13个华侨农(林)场,安置了数以万计的归国华侨。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命运却十分相似。在自己的祖国,他们却固守着祖籍地和侨居国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坚持讲印度话、白话、客家话……哪怕是做一道越南凉鸡,也一定要用产自越南的鱼油做调料。他们的固执,让自己变成外人眼中的陌生人。他们的历史,是中国外交史上一条几乎被遗忘的支流。
1959年,印尼发生严重排华事件,华人财产被掠夺,财产被掠夺,流离失所。“没有压迫和剥削”的新中国成了他们的向往之地。中方经与印尼协商,派轮船到印尼接回一批华侨,让他们参与国家建设。
上世纪50年代末,中印关系恶化,印度华侨受到冲击。很多印度华侨要求回国,中国政府派了多艘船到印度接华侨。
如果说印尼和印度华侨的回国之路还算“坦途”的话,越南华侨的回国之路就只能算是逃难了。“身上背着锅和米,大人手上拉着娃娃,从越南内地往中越边境跑,房子、地产、山林、快要成熟的大米,一样都没有带回来。”
197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华侨、侨眷出入境审批工作的规定》,恢复了对华侨和侨眷的出国审批;1978年,又颁布《关于放宽和改进出国归侨侨眷出境审批意见》,1979年,又进一步简化了审批程序。这些政策出台后,有亲属在香港或他国的归侨纷纷申请移居香港或他国。
云南省华侨农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优质用材林营造,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蔗、茶叶、经济林果等,有机制糖厂4座,年产白糖45000吨;精制茶厂2座。拥有固定资产37416万元,2000年社会总产值34783万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31020万元。
云南省13个华侨农(林)场分布在全省7个地州的九个县,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
位于元江县的甘庄、红河,位于宾川县的宾居、彩凤、太和,位于昌宁县的柯街,位于耿马县的耿马等6个华侨农场具有丰富的热区资源优势,较适宜水果、甘蔗、冬早蔬菜、南药、热带花卉种植;
金坝华侨林场毗邻广西百色,位于323国道旁,交通方便,全场土地面积15万亩,适宜种植杉树、桉树及八角、芒果、柑桔等热区经济林,拥有优质人工用材林1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67万立方;
芒市华侨农场位于德宏州首府潞西市,紧邻国家级的瑞丽边境口岸,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可以发展边贸;
勐库华侨农场所在的临沦地区双江县,是云南省的茶叶主产区之一,没有环境污染,作为绿色生态茶极具开发价值;
宾居、太和、彩凤3个华侨农场位于大理州宾川县,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当地的鸡足山作为佛教名山,在东南亚享有极高的声誉,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3个农场适合柑桔生长,已种植了1万多亩,生产的脐橙个大、味甜,外观漂亮,亩产可达3--4吨;
红河华侨农场所在的元江县是芦荟的最佳产地之一,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芦荟的生长和繁殖,当地政府把芦荟种植作为一项具有地方优势的新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红河华侨农场建成芦荟种植基地200亩,且建成一座小型芦荟产品加工厂,生产的芦荟精粉投入市场后受到欢迎。
1997--2001年,云南省华侨农(林)场进行了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劳动用工制度、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剥离场办社会职能四项改革,减轻了侨场负担,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为侨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各场围绕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民族文化大省的方针,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速侨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筛选出一批急待拓展的优势项目,拟采用各种有效的合作方式寻求信息、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帮助和合作开发,以谋共同发展。
1.大理市彩凤华侨农场
彩凤华侨农场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始建于1979年7月,前身是牛井农场,由三个互不相邻的片区构成,主要安置越南难侨。1989年划归宾川县政府管理。2001年9月,农场成为县属县管农业企业。大营镇华侨社区辖区总面积为7.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90人,其中归侨789人,侨眷816人。侨场属于半山区,海拔1660米,年平均气温25℃,年降水量550毫米,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产业为桔果、葡萄。
2.大理市宾居华侨农场
宾居华侨农场位于云南省宾川县东南部,距县城20公里,占地8876亩,其中耕地面积5473亩,常住人口1690人,其中归侨853人,侨眷494人。宾居华侨农场于1956年经云南省委批准建立以生产棉花为主的机械化农场,1962年至1964年,先后接收安置印尼、印度、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归侨。1970年3月,成立建设兵团。1978年至1979年,又接收安置大批越南难侨。2001年3月,实施了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县属县管的国有农业企业。2009年3月,按照国发〔2007〕6号文件要求,实施了华侨农场领导体制改革,国营宾居华侨农场改制为宾川县人民政府宾居华侨管理区。2010年12月,成建制并入州城镇,成立了州城镇华侨社区。目前,除少量归难侨已离开农场前往港澳地区及海外第三国家定居外,还有印尼、印度、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等国归侨,在国内外联系都比较广泛。
3.大理市太和华侨农场
始建于1958年,是为了适应国际、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于1958年1月建立作为接收、安置归难侨的生产、生活基地。从1960年起至1978年止,先后接纳安置了来自印度尼西亚、印度、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越南等七个国家的归难侨3798人。1989年,正式移交宾川县管理。2007年,太和华侨农场并入宾川县金牛镇,改设为两个华侨社区。太和华侨农场辖区总面积为11.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16人,其中归侨896人,侨眷1141人。该场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适宜发展农业。近年来发展优质柑桔3800亩,优质葡萄2000亩,名枣500亩,粮经比例达10:90,成为宾川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排头兵和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生产的“兴侨”牌葡萄系列产品已成为拳头产品。同时侨场发挥热区、侨乡和城区优势,建设了华侨家具市场、金牛建材市场和柳家湾农林产品综合交易市场等,已有27家个体经济落户农场,有效促进了农场增效、场员增收。
4.文山市平远街华侨农场
1959年3月,为安置印尼归侨,由国营平远街农场改建为国营平远街华侨农场,由中侨委领导,委任省侨务处管理。先后共接收安置归难侨5192人。1978年划归省侨办主管。1998年移交砚山县政府,实行属地管理。平远街华侨农场辖区面积10平方公里,总人口3755人,其中归侨818人,侨眷901人。农业方面以烤烟、优质稻、林果为支柱产业。
5.文山市金坝华侨农场
金坝华侨林场创建于1978年,主要安置越南归侨,1988年,林场由省侨办移交富宁县政府管理。金坝华侨林场位于富宁县东北部,全场下设11个营林区,分布在者桑、洞波、谷拉、归朝等5个乡,管护经营面积15万亩,有林地13万亩。全场总人口1519人,其中归侨545人,侨眷693人。国道323线及衡昆高速公路穿过林场,距富宁县城70公里,距广西百色市100公里。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场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对林木生长十分有利。金坝华侨林场于1999年9月从广西林业厅引种速生桉、相思树获成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大幅增加。
6.文山市稼依华侨农场
稼依华侨农场位于砚山县西南部,距县城44公里,是以盛产水果为主的农业农场。始建于1955年,1963至1978年先后接收安置印度、印尼、越南等国的归侨后,改称为国营稼依华侨农场,曾先后隶属于省垦植局、中侨委(省侨务处)、省军区、省农垦总局、省侨办。于2001年3月,实施了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县属县管的国有农业企业。于2009年3月,实施了华侨农场领导体制改革,农场改制为砚山县人民政府稼依华侨管理区,保留稼依华侨农场牌子。管理区辖区总面积为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98人,其中归侨400人,侨眷457人。场员居住分散,涉及稼依、盘龙、江那3个乡镇。管理区占地面积为4940亩,耕地面积为3510亩,人均耕地2.2亩。属于典型的农业地区,主要产业有桑蚕、水果、蔬菜,特色产业侨园梨和猕猴桃。
7.玉溪市甘庄华侨农场
始建于1958年8月,六十年代初期为安置印尼华侨而兴办为华侨农场,共安置归难侨4138人,其中包括七十年代末相继安置越南难侨近2000人,是以接待安置归难侨为主的农业企业。1988年,下放元江县人民政府管理。甘庄华侨农场辖区面积为110.5平方公里,下辖3个农业分场,1个机制白糖厂。总人口7905,其中归侨1059人,侨眷1491人。主要产业为甘蔗、芒果、蔬菜等种植业。
8.玉溪市红河华侨农场
始建于1960年,自建场以来,先后安置过1900多名来自印尼、缅甸、柬埔寨、日本、马来西亚、越南和印度的归国华侨。1975年红河华侨农场由农垦管理改为省侨办领导和管理。1988年6月,华侨农场改革,由省侨办直管移交地方人民政府管理。红河华侨农场辖区面积为5.41平方公里,总人口1170人,其中归侨116人,侨眷147人。主产芒果、香蕉、青枣等水果,水产养殖也是农场特色产业之一。
9.临沧市耿马华侨农场
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华侨农场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建于1958年3月,曾先后隶属于云南省农垦总局、云南省生产建设兵团、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管理。农场距县政府所在地耿马镇7公里,距临沧市154公里,距昆明583公里。现有国土总面积14.29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47万亩,其中甘蔗种植面积1.03万亩,水果0.33万亩,林地0.082万亩,其他0.026万亩。有水面518亩。地势呈北高南低,东西最大跨径4km,南北最大跨径10km,以丘陵地形为主,最高海拔1217米,最低海拔1000米,年平均气温为18.8℃,年均降水量为1323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辖区常住人口4034人,其中归侨1154人,侨眷1446人。
10.临沧市勐库华侨农场
双江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全县国土面积2165平方公里,辖4乡2镇和勐库华侨管理区、双江农场管委会,72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总人口17万人,境内居住着23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45%,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文化发祥地之一,勐库大雪山万亩古茶树,是目前世界已发现的面积最广、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古茶树群落。北回归线横穿双江自治县县城,气候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境内森林、矿产、水能等自然资源充裕,森林覆盖率达62.1%。双江自治县勐库华侨管理区前身为双江县国营勐库华侨农场,是为安置越南归难侨于1979年1月由劳改农场改建设立,先后共接待安置越南归难侨13批402户2192人。1988年5月,移交双江自治县人民政府管理。2001年10月,将华侨农场确定为县属国有农业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政企合一的管理运作模式。2008年2月,在保留国营勐库华侨农场牌子的基础上,设立了中国共产党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华侨管理区工作委员会和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勐库华侨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为双江自治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辖区总面积为7.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21人,其中归侨1378人,侨眷1521人。辖区耕地面积6933亩,现有茶园3745亩,柑桔1200亩,蜜雪梨1300亩,甘蔗580亩,农田170亩,旱地483亩。
11.曲靖市陆良华侨农场
华侨农场地处陆良县坝区中部,始建于1954年10月,是国家安置归难侨的基地之一,也是曲靖市唯一的一家国营华侨农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安置了从缅甸、印度、印尼、马来西亚、日本、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家回国的归侨难侨3900多人。现仍有5个国家的归难侨,亲朋好友辐射香港、澳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2000年,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全省华侨农(林)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通知》(云政发〔2000〕211号)精神,陆良华侨农场属“县属县管”的农业企业,场办学校、医院、社会治安等已划归县职能部门归口管理。2009年3月13日上午,县委、县政府在陆良华侨农场举行了陆良华侨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成立揭牌仪式。农场辖区总面积为1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55人,其中归侨1980人。全场土地面积16852.41亩,其中耕地面积8528亩,淡水养殖面积2083亩。
12.德宏市芒市华侨农场
芒市华侨农场历年接收安置归侨、侨生、难侨和外籍人总计4736人。1965年,为安置缅甸归侨,将“遮相农场”从“芒市农场总场”划出,改建为“国营遮相华侨农场”,由省侨务处领导。1974年撤销兵团建制,恢复“国营芒市农场”。1978年6月,为适应接收安置越南难民的需要,“芒市农场”改为“国营芒市华侨农场”,归属省侨办主管。1988年,芒市华侨农场移交潞西县政府管理。1992年成立华侨实业总公司,2003年3月成立芒市华侨集团公司。2009年4月20日,潞西市政府正式将芒市华侨农场的3个分场(城西、遮相、帕底)分别并入勐焕街道、轩岗乡、风平镇,并成立了相应的社区(村)居委会。芒市华侨农场辖区面积为17.6平方公里,总人口11411人,其中归侨4000人,侨眷3330人。主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
13.保山市柯街华侨农场
柯街华侨农场位于保山市昌宁县西部,距离县城30公里,国土面积7.64平方千米。下设9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3403人,其中归侨1255人,侨眷1535人。有耕地7407亩,有粮食、果蔬、甘蔗、香料烟、畜牧、水产养殖等产业。2012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602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7535元。2009年初,柯街华侨农场迎来了建场以来的第三次改革,通过改革,实现了“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三融入”目标。随着改革工作的深入,农场管理体制完全得到理顺,归侨侨眷的住房困难问题彻底得到解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道路、水利、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遗留的社会矛盾有效化解,“文明和谐新侨乡”建设成效明显。
本文发布于:2022-10-17 14:47: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068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