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和会馆平面图应和馆本是单层建筑,建于清朝道光3年即公元1822年,并于道光24年重新改建为两层建筑。基本上是中国南方(粤东)的宗庙建筑。当时所用木料一般是杉木。石材为花岗岩。应该是在粤东一带采购,经由汕头出海运来的。工匠方面则未有记录显示是来自家乡或是早期移民。馆中最古老的手制品为一块匾额,成于1846年。
其建筑为客家常见两进三间(上厅、天井、下厅)格局。一进大门,一道古色古香的木质仪门,仪门上方挂着一块红底金字牌匾“声教南暨”,正中挂着一幅镜画,裱着黄瓣红蕊梅花。仪门背面,上方是黑底金字牌匾“源远流长”,正中是一幅扇形红梅图。从仪门侧进入,天井两边走廊的墙壁上挂着牡丹、梅花、松鹤等,均为中国画、黑色镂空木雕画框,走廊上摆着古典中式木靠椅、小圆木凳。上厅正后方供奉着关帝,神龛上以繁复的木刻花鸟透雕为装饰。
从仪门侧上了二楼,二楼的下厅曰“嘉缘厅”,其两侧的栋架采取民居常用的穿斗式营造方式,而二楼上厅两侧可见官式营造法所构建的抬梁式栋架。
应和会馆成立于1822年,是历史悠久的宗乡会馆之一。当初从中国南来的嘉应人在直落亚逸街98号创立了应和会馆。
会馆曾重建与修复了五次,第一次重建是在道光二十四年 (1844年)。当时馆宇破旧,会馆领导人于是集资把它改建为现有的庙宇式两层建筑,馆内18根石柱由中国运来。
到了光绪元年(1875年),馆宇右侧又建了五城福地一座,以安放先人神位。1980年 五城福地 因为扩宽道路而被拆除。
应和会馆2011/2012年度董监事合影1948年会馆领导人募集款项修建,第三次修复是在1963年,最后一次大规模翻新是从1997年开始在1998年竣工,花费70多万新元,由时任会长的何焕生主持。
1998年12月18日,在整修工程完工后,新加坡古迹保存局批准并宣布将应和馆列为国家古迹,同时它也成了新加坡唯一还留在原址的会馆。
应和会馆服务源自嘉应(今梅州)一带的中国广东籍移民,在新加坡发展的早期,此会馆为直落亚逸最早的建筑物。最初,应和会馆以共奉一龛香火的神庙形式出现。协助族群解决衣食住行等的基本生活问题。
创立人为刘润德等人设想将会馆的功能由传统救济、协助的功能,进一步推展为连系新加坡及中国原乡的桥梁。会馆协助新抵的客家人觅得栖身及工作之所,并为逝世的会员举行葬礼。
会馆内部建筑物本身是两进三间的格局。前为门屋,后为大堂。这格局是一般祖祠所用。由门屋的规模看来,应和馆是具有相当高的规格,体型颇大,十分雄伟。
会馆外观会馆的正面以两根硕大的石柱撑着,建筑的规模显得壮大。
会馆大门原庄的朱红色两扇杉木大门尚保存完好,两侧各有供拜天公时插香用的吉祥物。左右各一,上端是花瓶一一象征平安,下端是蝙蝠一一象征福气。门板是由整块花岗岩砌成,十分巨大。
会馆前屋一进大门,便见一扇挡中或仪门,具有 遮挡外面望内的视线。唯有大节日时,便会 大开中门,以迎宾客。
会馆大堂一进大堂,正后端是关公神台,神台是石做的。一般的神台都用木料做成,石做的倒是少见。
梭柱正中央的四根花岗岩柱子呈梭状,上下两端较细,中端较粗。这种梭柱流行于宋朝 时期,到了明朝及清朝,在中原已不流行。一般上是用木料做成的,用花岗岩则较为罕 见。
梁架房子的梁架支撑着沉重的瓦顶。民间建筑主要由两类梁架构成。一类是“抬梁式”用较大型的木构件,间距 亦较宽。另一类是“穿斗式”木构件体积较小,柱间距离较窄。大堂用的是“抬梁式”,这在中国一般上属官式营造法。
驼峰驼峰托脚是各架梁之间的构件,用以承托上一梁首,又在梁首斜安托脚,称为檩子,应和馆用的是石狮。
雀替用在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以增加连接的强度,这里用的是龙鱼。
二楼大堂梁是承受屋顶重量的主要水平构件。上 一梁较下一梁短,层层相叠,构成屋架。最下一梁置于柱头上与铺作组合。这里用的是“抬梁式”是七架梁,属於官式营造法。在梁架上可以看到“瓜柱”或称矮柱,两旁的矮柱有三层;最上层有画卷,中层有牡丹,下层有箫。
天井中国建筑一般是以四合院的形态,屋子中间总有一个天井,用以采光也是举行祭祀的地方。会馆的天井也有时能作为摆宴桌之用。
上灯梁共有三支,是当时祭祀时上灯之用。原来的木料较粗,在1999年重修时因订不到原来大小的木料而改用较细的替代。檩子亦由原来的粗园形改为细一点的长方形。
飞檐传统中国建筑以木为材料,容易受到风雨的破坏。因此屋檐伸展出墙外比较远,以起保护的作用。应和馆亦不例外。为使屋檐伸出,便有一些斗拱或木构件使展出的屋檐得到支持。这些构件也成为装饰的最好位置。应和馆的构件也是采用麒麟及和合二仙为装饰的。
现任刘胜华会馆名字来源资料不多,但从第一次从修的碑记中可看出,“以利济为心,不必计功德”凡事以“和”为贵,凡事应该“和衷共济,大公无私”才能发扬光大,维持久远。
本文发布于:2022-10-17 06:33: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3030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