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私立芝罘中学校门1931年夏,驻烟国民党21师师长刘珍年(刘儒席)集议创办芝罘中学,组织烟台绅商及军政权要刘德纯、吴敬之、崔葆生、马少虞等成立校董会,刘珍年自任董事长,聘请北师院专科毕业的庄子毅任校长。学校9月28日正式开学,定名为“烟台私立芝罘中学”,是为烟台一中发轫之始。学校创办时就提出“教育救国”的口号。
1933年10月为学校在省里立案便利,经校董会决定,取“芝罘”之谐音,把校名改为“烟台私立志孚中学”。当时的志孚中学办学正规,治教严谨,有校旗、校徽、校训(公诚勤毅)、校歌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教职员都是水平高且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学生纪律之严格、文化水平之高在烟台市所有中学里居于首位。
1934年,进步教师刘宪曾指导学生李丙令、孙德争等成立了学生的进步组织——“读书会”。他们读进步书籍,提高思想觉悟,培养社会活动能力;开展文体活动,唱抗日救亡歌曲,宣传进步思想和抗日主张;办进步文学副刊,团结和影响广大学生。“读书会”成为全市青年运动的排头兵。参加读书会的学生都是各班学习最好的,他们的活动地点就是校史展馆所在地——当年的学生劳作室。
1935年4月18日,益文学校和真光女子中学联合到南山林区赏梨花时,女学生徐明娥被国民党警察无故打死。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市人民的极大愤慨,在学联的委派下,志孚中学进步学生李丙令与驻烟国民党军队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他指挥志孚中学学生冲破阻拦,进入追悼大会会场并参加了游行。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这次抗争取得了胜利,正义战胜了邪恶。
1935年,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大大鼓舞了烟台青年学生的革命斗志。学生李丙令率“读书会”成员,在志孚中学南面山坡密林中秘密成立了“民先队”胶东地方队部,刘天海、王锡泽、孙德争等为主要负责人。“民先”队员经常在劳作室地下室召开秘密会议,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民先”队员几十人就在这里举行会议,悼念鲁迅先生。“七·七”事变后,有20余名队员到达了延安,大部分民先队员加入了抗日第一线,有些队员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1938年9月,志孚中学高中部成立,到1940年,已有初一至高三6个年级9个班,成为完中。志孚中学是30年代烟台市学生爱国运动策源地之一,是一所具有革命影响的学校。
1945年9月,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几所学校合并,因地取名为“东山中学”,后依次改名为“胶东公学烟台总校”、“山东省立烟台中学”、“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1948年至1966年,学校大规模发展,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40年代末50年代初,烟台一中的历史因两个与日月同辉的伟大形象而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位是被誉为“师魂”的蔡致远老师,别一位就是被誉为解放前学生运动的“学生魂”的我校毕业生于子三。
于子三,前七夼人,原名于泽西,1938年考入我校,是志孚中学初十一级学生,1944年考入被誉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在那里,他参加了浙大前线服务团,赴前方战地服务;1945年他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新潮社”。1946年12月任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代表,不顾个人安危,领导抗议美军暴行的游行示威。1947年春当选为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和罢课委员会主席,领导以“反饥饿、反内战”为口号的“五月运动”,带领浙江大学学生游行示威。同年10月29日惨遭国民党反动当局杀害。当时的浙大校长竺可桢赞扬于子三是个好学生。他被誉为解放前学生运动的“学生魂”,是我国解放前爱国运动的代表人物,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于子三烈士的忠骨安葬在杭州西湖畔凤凰山上的万松岭,浙江大学校内至今仍竖立着于子三烈士的铜像,他的英名将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共存。
1951年11月28日,我校化学教师蔡致远在为高二学生做实验时,不幸发生意外事故,他迅速疏散学生,自己却因中毒抢救无效,以身殉职。蔡致远老师用自己的生命在全校师生心中树立起一座永不磨灭的“师魂”之碑。蔡先生的最后课堂手迹,至今完好地保留在校史展馆内。2002年校庆时,高五级、高七级、初九级校友为蔡先生塑“师魂”半身像,坐落于图书馆西侧花丛中。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学校掀起参加军事干校的热潮,先后有四批学生共计166人参加军干校。50年代初期,我国学习苏联,我校又有多名学生赴苏留学。
烟台一中尹永政先生教育奖励基金会,是香港正大公司董事长、烟台市政协委员、芝罘区政协常委、烟台一中名誉校长尹永政先生于1995年6月在烟台一中设立的。尹先生怀着一颗繁荣家乡的赤子心、满腔报国情,为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毅然捐献人民币52万元,每年用利息奖励那些品学兼优、成绩突出的学生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工。尹永政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对后代成长的关心,为烟台一中这所七十多年历史的山东省重点中学、省级规范化学校倾注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八年来,该校师生已有621人次获得奖励,总额35.9万元,对广大师生起到了巨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学校创建之初即提出“教育救国”的口号,制定了“公诚勤毅”的校训,后拓展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八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培养出以王忠诚、曲钦岳等为代表的两院院士和大批将军、干部、专家、学者等杰出人物,优秀学子遍布海内外。烟台一中是一所完全中学。目前,学校共有96个教学班,其中高中部53个教学班,初中部4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000余人。
烟台一中校舍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套。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与积淀,古朴大气的校园,校内的浓郁书香,以及遍布校园、象征着一中风骨的常青的片松,形成了一中独有的文化特质。
近年来,学校确定了“办精品学校,以优质的教育服务于人民”的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治校方略,经过多年外引内培和流动管理,塑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在我省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有高级教师194人,一级教师205人,研究生学历70多人,全国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6人,省、市、区拔尖人才、教学能手、优秀教师190多人次。
一中教师在各级各类优质课评选中多次摘金夺银,近5年来,先后获国家级一等奖2人次,省级一等奖9人次,省级二三等奖22人次,市区级优质课、公开课280余人次。
烟台一中南校区为初中部,秉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办学原则,在建设中硬件软件均按市区一流水平配备,初中部在教学上实施“自主学习,稳固基础,严格训练,特色培养,适度超前”,让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初高中的过渡,中考成绩在市区学校一直名列前茅。自2007年以来,连续七年芝罘区中考状元均被我校初四毕业学生夺得。初、高中同步提升,让一中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学校先后被同济大学等数十所重点高校确定为优生培养基地学校。2012年开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先后把我校确定为“新百年领军计划”优生培养基地学校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校。
学校先后多次被评为烟台市明星学校和烟台市优生培养先进高中,山东省各学科奥赛金牌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依法治校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全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实践优秀单位,被中国科协授予“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优秀实验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际生态学校”等荣誉称号,2012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总支”。
学校与澳大利亚、瑞士、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著名学校和国内一些优秀中学结为姊妹学校,加强文化交流,共同探讨资源共享和联合办学。2012年引进美国ACT课程,增设国际教育部,同时学校被确定为美国ACT中国考试中心之一;2014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开展中加合作办学项目。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面对新课改,一中正以海纳百川的非凡气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起止时间 | 校 名 | 校 长 | 任职时间 |
1931年9月-1933年9月 | 烟台私立芝罘中学 | 庄子毅 | 1931.9-1933.9 |
1933年10月-1940年2月 | 烟台私立志孚中学 | 庄子毅 | 1933.9-1937.10 |
赵少平(代校长) | 1938.2-1940.2 | ||
1939年2月-1941年3月 | 烟台市立中学 | 蒋基夫 | 1940.2-1941.3 |
1942年3月-1945年8月 | 烟台市立一中 | 蒋基夫 | 1941.3-1944.1 |
吴先锐 | 1944.1-1944.6 | ||
李伯良 | 1944.6-1944.12 | ||
袁洪起 | 1945.1-1945.8 | ||
1945年9月-1946年3月 | 东山中学 | 胡湘夫 | 1945.9-1946.3 |
1946年3月-1947年9月 | 胶东公学烟台总校 | 姜守迁 | 1946.3-1947.9 |
1947年11月-1948年8月 | 烟台志孚中学 | 徐承烈 | 1947.11-1948.8 |
1948年10月-1950年9月 | 山东省立烟台中学 | 王方明 | 1948.10-1949.2 |
刘仲璜 | 1949.2-1950.9 | ||
1950年9月至今 | 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 | 王儒楷 | 1950.9—1953.4 |
高 潮 | 1953.4—1953.9 | ||
杜示远 | 1953.10—1958.5 | ||
杨鲁光 | 1958.5—1962.8 | ||
杜示远 | 1962.9—1968.2 | ||
蔡志怿(革委会主任) | 1968.2—1971.7 | ||
邱元俭(革委会主任) | 1971.7—1974.1 | ||
乔 若(革委会主任) | 1974.8—1978.6 | ||
吴海清 | 1978.6—1986.7 | ||
于先甲 | 1986.7—1993.11 | ||
康敬国 | 1993.11-2001.2 | ||
韩文强 | 2001.2—2003.7 | ||
隋丰俊 | 2003.7—2018.7 | ||
李金波 | 2018.7— |
(作于20世纪30年代)
歌词(宋荔泉):
海滨上 划出旷地一坪
林木青葱
映掩着 高楼几栋
看 白鸥翩翔
波涛汹涌 郁郁芝罘 泱泱海风
在这样的环境中
让我们来
锻炼身心 淑陶性情
朝研夕讨 乐融融
莫忘却建设国家 改善人生
全要赖 学术的功用
快快趁这青春年少
勤勤恳恳地播种
(作于1948年)
歌词(王方明):
在祖国的东方 在渤*海的身旁
我们弦歌在一堂
朝阳啊 波浪 青山啊 绿杨
伴着我们学习的时光
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
是指引我们的方向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
我们是新中国的栋梁
意志 要像山样坚强
学习 要像海样深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 前进 光芒万丈
学习 学习 再学习
团结 团结 钢一样
在祖国的东方 在渤海的身旁
我们弦歌在一堂
*渤海应为黄海,解放初黄、渤海的界线尚分不清。
校园风光
南校(即初中部)可到达的公交车7、8、23、52、59,传染病医院站下车。
北校(即高中部)可到达的公交车1、5、10、18、50、k61、k62、73、82,烟台一中站下车。
或直乘出租车到达。方便、快捷。
在烟台市轨道交通规划中,设计有“烟台一中”一站。
2020年11月20日,荣获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本文发布于:2022-10-16 09:12: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2942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