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老舍著话剧

更新时间:2022-10-16 07:26:12 阅读: 评论:0

作品内容

《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于这家大茶馆,全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茶馆人物合照

创作背景

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鼓励文艺繁荣发展。同年8月,作者老舍完成了一部配合第一届人大和宪法通过,歌颂人民普选的作品《一家代表》,故事从“戊戌变法”开始,一直写到解放后的普选,其中第一幕的场景,就是清末民初的一家大茶馆,之后作者老舍又创作了《秦氏三兄弟》,这个剧本写的是历代的宪法改革,以秦家为背景。老舍将这部作品与北京人艺的曹禺、焦菊隐、夏淳等艺术家进行了讨论。他们一致认为,第一幕茶馆里的戏非常生动精彩,后几幕则较弱,建议以第一幕为基础发展成一个戏,之后老舍创作了话剧《茶馆》。

1958年5月,作者老舍在《剧本》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的文章,说明了《茶馆》是怎么写的:“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50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茶馆演出照片

创作团队

首演

职务姓名
编剧老舍
导演焦菊隐、夏淳
舞美设计
主要演员

复排名单

职务姓名
编剧老舍
导演焦菊隐、夏淳
舞美设计王文冲、关哉生、宋垠、钱斌
主要演员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胡宗温、英若诚、张瞳、李大千、林连昆、黄宗洛、童超、童弟、

重排名单

职务姓名
编剧老舍
导演林兆华
舞美设计易立明
主要演员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何冰、吴刚、龚丽君、冯远征、李士龙、严燕生、高冬平、孙星、王刚、张福元、王长立、岳秀清

人物介绍

人物简介
王利发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
松二爷茶馆
秦仲义是裕泰茶馆的房东,是

分集剧情

幕后制作

剧目演出

1956年3月29日,焦菊隐、夏淳导演的《茶馆》首次被北京人艺搬上舞台。首演半个多世纪以来,《茶馆》已成为北京人艺的“看家戏”,也是中国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

1980年《茶馆》应邀赴西德、法国、瑞士等国访问演出,这是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之后该话剧多次赴国外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演出。

2019年2月23日至3月5日,为纪念老舍诞辰120周年,北京人艺再次在首都剧场上演话剧《茶馆》。

2019年7月9日晚,由中国导演孟京辉执导的话剧《茶馆》在法国第73届阿维尼翁戏剧节上演出,以全新方式再次演绎老舍的经典剧作。

2022年6月9日,在北京人艺即将迎来70周年院庆前夕,《茶馆》计划在首都剧场首演。6月12日,北京人艺首次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高清实时直播的方式向全网观众完整呈现话剧《茶馆》现场演出,当晚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

演出纪实

茶馆角色照片由老舍编剧,焦菊隐、夏淳导演的话剧《茶馆》是北京人艺的“看家戏”,也是中国目前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之一;《茶馆》自1958年3月首演以来,已走过近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

1963年,《茶馆》二度公演,受当时政治环境影响,舞台上的呈现有了较多更改,甚至平添一条“革命红线”,于是在第三幕增加王掌柜为游行学生送茶水等的内容。

1979年,排除政治干扰后的《茶馆》复排演出,极大的展现了老舍先生原著的精髓,给观众和戏剧界带来巨大震动,此剧也成为了北京人艺最经典的代表作。

1982年,谢添导演将话剧《茶馆》搬上了电影荧幕,使得更多人能够看到这部经典,感受到北京人艺演员的精湛演技,于是之饰演的王掌柜、蓝天野饰演的秦二爷、郑榕饰演的常四爷、黄宗洛饰演的松二爷、英若诚饰演的刘麻子等也随着电影的公映,走入更多观众心中。

80年代,《茶馆》多次走出国门,先后在法国、瑞士、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演出,大获成功,其在日本演出的录像更成为台湾戏剧人第一次了解内地话剧、了解北京人艺的契机,台湾演技派演员李立群就曾透露自己看《茶馆》录像不下35遍,而于是之更是其表演上的偶像和启发者。

从1958年首演到1992年老版的告别演出,30多年间《茶馆》一共演了374场。1992年7月16日,65岁的于是之最后一次演出《茶馆》,当时首都剧场盛况空前。虽然已经演了近400场,但因为疾病缠身,于是之还是忘词了,而且每幕戏都出现了漏词。观众仍然热情高涨,演出直至结束仍不肯散去。于是之含泪写下“谢谢观众的宽容”。

老一版《茶馆》1992年告别演出后,老艺术家们纷纷隐退,使此剧几成绝唱。1999年10月,以创新著称的北京人艺导演林兆华重排《茶馆》,推出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领衔的全新阵容。99年版的《茶馆》,舞台走写意路线,将茶馆变成茶棚,并恢复了老舍原著中最后一幕中王掌柜上吊自杀后,小刘麻子带着沈处长参观茶馆,沈处长说出“好、好、好”三个好字的段落,使整部剧更具讽刺意味。

新版《茶馆》中不仅拓宽了舞台空间,突出强调了北京的地域色彩,而且舞台上开放式的舞美风格,也丰富了剧作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对尾声的艺术处理,更鲜明地体现了原创剧本的寓意。

2005年,北京人艺为纪念老导演焦菊隐诞辰100周年,将《茶馆》恢复为58年版本,林兆华导演担任复排指导,舞台设计恢复写实主义风格,结尾也停留在老掌柜上吊的戏码上。该剧作为北京人艺常演剧目,每年被安排在春节过后的演出淡季上演,只因为这样的戏即便在淡季演出依然能够票房爆满。

2007年,何群导演将这部名作翻拍成了39集电视连续剧,并于2010年在央视播出,陈宝国在剧中饰演茶馆掌柜王利发,并在他的提议下,将全剧结尾改成了一场大火,王掌柜和茶馆一起灰飞烟灭……

一部好的音乐剧或舞剧长演不衰并不少见,但作为既无歌舞、也无宏大布景和悦耳音乐、吸引观众因素相对简单的话剧而言,能上演数十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一锅老汤、一壶酽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间悲喜剧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馆”里上演。40多位演员用他们的欢笑和泪水,演绎着老舍先生蘸着沧桑写出的旧时代里黑暗的一页,把一幅沾满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历史民俗画卷生动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该剧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至今仍是戏剧教学典范。

老舍茶馆

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字命名的茶馆,始建于1988年,现有营业面积2600多平方米,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大茶馆。

在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环境里,您每天都可以欣赏到一台汇聚京剧、曲艺、杂技、魔术、变脸等优秀民族艺术的精彩演出,同时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

自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近47位外国元首、众多社会名流和20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

新剧赏析

《茶馆》剧照中学时语文课学习老舍的《茶馆》选段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能有机会亲眼看一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出,更不会想到实现这个愿望竟然还是在国外。

不知老舍先生是不是第一个想到用茶馆这样的地方作为一个舞台来反映一个社会的风貌和冲突的,我看过其他一些小话剧也有类似的构思。而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又跨越了五十年的时光,它所反映的已经不仅仅是社会的点和面,而是加入了纵深的时间轴,那是一个立体的时代的变迁。从第一幕的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到第二幕二十年后的民国,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后的抗战胜利之后,茶馆里的人随着时间老去,茶馆里发生的事情虽然有着各个时代鲜明的特征却又与前后丝丝相扣;情节无论是情理之中还是意料之外,故事无论是让人会心一笑还是扼腕叹息,都恰到好处地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风貌。

一个社会可以被老舍先生缩小投影到小小的茶馆之中,在这个说小不小说大不大的舞台上,市井小民成了主角,而那串场的三个主角——王掌柜、秦二爷和常四爷,除了掌柜是在每幕都出场串起一个个故事之外,松二爷和常四爷的生活变迁反而被放在了幕后。但是仔细咀嚼这几个人的遭遇,其实恰恰是最能反映那个动荡年代中人们的无奈。

王掌柜处处小心,处心积虑经营着裕泰茶馆,到头来茶馆还是要被霸占而无奈自尽;秦二爷年轻时强干气盛,一心要实业救国,最后一生《茶馆》1999版剧中照片的家业被政府没收化为灰烬;常四爷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却因为一句“大清国要完了”坐牢,出狱之后自食其力却仍然潦倒不堪。这三个人的经历就是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的最好写照,虽然笔墨不多,却最深切的让人感到那个时代下人们的无奈。

剧中的大腕演员也不少,话说回来很大程度上我也是冲着那几个演员去的,濮存昕演的常四爷,人物耿直磊落的性格呼之欲出;何冰演的刘麻子,反面角色坏得恰到好处;梁冠华演的王掌柜,虽不是于是之当年的瘦高形象,却把人物精明到有些油滑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宋丹丹演的康顺子,横跨五十年时间,从被卖给太监作老婆的小姑娘,到追随儿子革命而去的老太太,塑造了一个善良坚定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但是我觉得最出彩的算冯远征演的松二爷的角色,胆小怕事但是心地善良,处处如履薄冰却放不下面子自食其力,他塑造的这样一个旧贵族的形象让人忍俊不禁又叹息连连。

这次演出沿用了老导演焦菊隐的布景设计和结尾处理。把茶馆的日趋破败在细节之中展现出来,而结尾处由三个老头抛纸钱作升华更是给全剧以点睛之笔。

说到结尾,常四爷在结尾处说了一句话——“我是爱我们的国的,可是谁来爱我呢?”这句话不禁让我想到含冤自尽的老舍先生,他也是怀着对新生活无比的热爱创作下这么多传世之作,可是这样热爱生活才华横溢的一个人却被逼投湖了却一生。他的遭遇和他剧中常四爷说的那句话是多么的相似!想到这些,我的泪水不禁湿润了眼眶。乱世之中,谁能幸免?

《茶馆》之所以是经典,不仅在于老舍非常了解旧社会,还在于即使在今天看这个戏,每个观众也会不同程度地有所联想,所以这次的演出版本不求完全一模一样,只希望观众能产生不同的思想活动。

3D创新

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作为中国3D产业园的重点项目之一,3D版本的经典舞台剧《茶馆》、《蔡文姬》等将在文博会上亮相,让观众体验这种新的文化消费形态。

此外,西城区还将“电影院”搬到了会场,在文化艺术展区里,观众可以欣赏到由西城区与电影频道联合制作出品的电影《大碗茶》。更有趣的是,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还将带来一台“3D打印机”,它能依据电脑程序路径指引,利用层层堆叠的方式“打印”出各种机械模具和动漫玩具等,有兴趣的观众甚至可以依据自己的面貌和身材打印出一个立体玩偶。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茶馆》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一新式一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

第一幕描写清朝末年戊戌政变失败后的时代,在表面看似生意兴隆的裕泰茶馆里,却笼罩着一种凄惨、冷酷的气氛。破产农民康六被迫将十五岁的女儿卖给宫里的太监庞总管;正直、爱国的常四爷因为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进监狱;一心想办实业的维新资本家秦仲义和卫道的顽固派庞太监唇枪舌剑。从第一幕中,暗示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扩大,宫廷生活的腐败与荒淫,流氓地痞横行霸道,农民生活痛苦不堪,正直的爱国者惨遭镇压等。

第二幕描写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军阀混战时代。裕泰茶馆已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大批难民进城讨饭,巡警、兵痞、特务都来敲诈王掌柜;清朝的老式特务宋恩子、吴祥子依然稳操旧业。这一幕既揭露了军阀混乱时期的黑暗现实,也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进行了尖锐而有力的批判。

第三幕描写抗战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人民的痛苦更加深重了。在北京尚存的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难以维持生意了;有名的厨师在监狱里蒸窝头;国民党的沈处长霸占裕泰茶馆作为以拐卖妇女为业的场所;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国民党官员们的相互勾结,加剧了人民的痛苦与灾难。

《茶馆》的结尾描写了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三位老人经历了三个黑暗的年代,已看透了旧中国社会现实的腐败,在凄凉、绝望中,撒纸钱“祭奠自己”,同时也是在给旧时代送葬。王利发最后自缢,以死向黑暗的社会发出了抗议。第三幕在揭露黑暗现实的同时,又从侧面描写了人民的觉醒与反抗,描写了学生运动的高涨和教员的罢课,而且还通过康大力参加革命以及康顺子、王大拴等投奔西山游击区,暗示了光明的前景。茶馆人物照片

艺术特色

《茶馆》的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全剧没有贯穿到底的矛盾斗争,是一出以人物带故事的话剧。它由几乎没有联系的几个小故事组成。幕与幕之间在情节上的联系,表面上看是不太紧密的,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三幕之间的联系是作者描写的一种深层的政治意识。如“莫谈国事”的字条一幕比一幕多。这富有象征意义的纸条,揭示出在这三个军阀政府的专制下,人民受苦受压,是不能说话的,同时也有力地说明临近解放的国民党政府残酷的事实真相。

茶馆作者老舍塑造人物形象有其独特的方式。着重刻画时代的、阶级的、职业的和气质的特点以及地方色彩,作出各种社会典型的艺术概括,通过浮雕般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反映出不同的社会面貌。如秦二爷是民族资本家,他出场时少年得志,对实业救国充满信心,但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年幼无知。秦二爷轰赶饥民的恶劣态度,暴露了他和贫民格格不入的本性。经过几十年风雨,他只剩下对现实和自我痛苦而盲目的诅咒。秦二爷的悲剧是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性格和命运的缩影。

《茶馆》中有不少悲剧性的场面,但是全剧的基调却是喜剧的,而且即使是悲惨的情节和细节也往往以幽默的笔法表现出来。老舍在《茶馆》中塑造了许多小人物。王利发与秦仲义在社会风浪中的命运升沉都有相同之处,他俩都没有逃脱破产的下场。剧中也出现了一些权势人物,如庞太监、马五爷及沈处长,但从处理这些人物的漫画式、剪影式的手法来看,他们也还是作为小人物来描写的。这些小人物都是老舍笔下幽默的对象,正是这些小人物形象才提供了这种寓悲于喜,啼笑皆非的题材。

《茶馆》的语言特色最主要的就是真实、形象。如相面人唐铁嘴来到“茶馆”对王掌柜说:“我不抽大烟了。”王掌柜听了很高兴,即回答“那好”。他接着说:“我改抽白面儿,大英帝国的香烟,日本的白面,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福气还小吗?”即使不知他底细单凭这句话就知道他是一个无耻之徒了。从这富有幽默感、个性化的语言里,可以深深地体察到帝国主义不仅用枪炮打中国,而且还从体质健康上进行毒害的可耻行径。

作者通过纵、横两个侧面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横的侧面:作者选取了裕泰茶馆这个象征被摧残得衰败不堪的旧中国为观察窗口,通过对出入茶馆的各种人物的描写,来反映时代变迁。纵的侧面:通过贯穿全剧的人物生活变迁,来反映社会演变。

作品影响

这篇话剧自发表以后,被改编成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话剧演出

1958年3月29日,由焦菊隐、夏淳导演的《茶馆》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公演,反映强烈。

1963年5月,《茶馆》复排上演。

1979年2月,在老舍先生八十诞辰之际,北京人艺以原班人马重排上演《茶馆》。

1980年9月至11月,《茶馆》应邀赴德国、法国、瑞士三国进行访问演出。全程50天,访问15个城市,共演出25场。这是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

1983年,《茶馆》赴日本东京、大阪、京都、话剧《茶馆》(5)广岛演出。

1986年,《茶馆》赴香港、新加坡、加拿大演出。

1992年7月16日,在北京人艺建院40周年之际,《老一版《茶馆》在首都剧场演出第374场,成为告别演出。

1999年10月12日,北京人艺由林兆华导演的并以全新演员阵容重排的《茶馆》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公演。

2002年6月,《茶馆》作为庆祝北京人艺建院五十周年献礼剧目再度公演。

2004年5月27日,《茶馆》迎来第500场演出。

2004年7月,《茶馆》赴中国台湾演出。

2005年6月28日,为纪念《茶馆》导演焦菊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北京人艺举行《茶馆》建组会,重排焦菊隐版《茶馆》。

2005年10月,再次重排的《茶馆》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演出后赴美国巡演。

2007年1月,《茶馆》香港、澳门巡演。

2007年9月30日,《茶馆》作为国内话剧市场上最为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成为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开张上演的首个剧目。

2008年8月,《茶馆》作为“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中的北京人艺经典演出剧目,在首都剧场上演。

改编电影

198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了影片《茶馆》,该片由谢添执导,于是之、郑榕、蓝天野、黄宗洛等主演,并获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和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特别奖。

改编电视剧

2010年7月16日,中国电视剧作制作中心出品了何群执导的39集电视剧《茶馆》,该剧由陈宝国,谢钢等主演。

乌镇戏剧节

2018年10月18日至28日,2018年乌镇戏剧节在乌镇举办,《茶馆》为特邀剧目之一。

作品评价

电影版《茶馆》剧照现代文学家曹禺:《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现代作家王蒙:我认为《茶馆》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好的作品。作品的特点就是不煽情,语言平实、口语化,却最能表达深刻的感情,能让人落泪。

现代剧作家陈白尘:全剧的文字并不多,就写了五十年,七十多个人物,精练的程度惊人。

现代戏剧理论家张庚:《茶馆》是一个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现代戏剧理论家刘厚生:《茶馆》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话剧舞台出现的第一流作品中最前列的几个之一。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恨。新旧社会对比既是他结构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历史观。他对于“旧时代”北京社会生活的熟悉,他对普通人的遭际命运的同情,他的温婉和幽默,含泪的笑,使这部作品,接续了老舍创作中深厚的人性传统。

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庆昌:《茶馆》是老舍后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其语言艺术,更达到了炉火纯青、无与伦比的美妙境界。其一,是性格化。如同《龙须沟》一样,《茶馆》中的对话,都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这就使人物之间的性格区别非常鲜明。其二,是能将人物与环境融合在一起,在简洁中包含着较大的容量。其三,是幽默。《茶馆》的幽默感,是同对旧社会和对反动人物的讽刺联系在一起的。

安徽新华学院文传学院院长谢昭新:老舍戏剧人多事杂,注重以人带事的写法,借助剧中人物的活动,将丰富的时代生活场景进行横断面式地穿插,制造矛盾与矛盾之间的接触点,从而形成了一种以点带面、多线纷呈的蛛网式结构模式。这种结构的最大优势是突破舞台限制,拓宽表现领域,与老舍长篇小说的结构模式颇为相似。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师等职;192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此间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长篇小说。1930年回国,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并写出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和短篇小说《月牙儿》等。抗战期间,曾主持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1946年赴美讲学,完成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等。新中国成立后应召回国,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3部话剧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本文发布于:2022-10-16 07:26: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2935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茶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