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金寨

更新时间:2022-10-16 01:31:22 阅读: 评论:0

简要概况

初夏雨后夯金(Justin 2016年5月摄)夯金寨雪景

夯金寨,又名夯几寨,属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马鞍村第六村民小组,是少数民族苗族聚集地,全村100%为苗族人。当前全寨共有住户33户,人口一百多人,有龙姓、杨姓、田姓和吴姓(截至2009年5月),龙姓为寨里第一大姓,也是夯金寨寨祖的姓氏。夯金寨是因夯金峡谷而得名。因为这个寨子所在地属于夯金峡谷的一部分,所以这个寨名就叫夯金寨。寨里四面环山,郁郁葱葱,水源充足,寨中为一小山,民居围绕寨中小山,依山而建。山体延绵,从空中俯视,周围大山犹如一条条巨龙,欲争小山之珠之势,遂有“五龙夺珠”之传说。

分布区位

夯金寨位于湖南西部,湘西自治州东南部,花垣县东南部,距花垣县城34公里,距自治州首府吉首市39公里,距离排碧乡政府2.5公里。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9°51′,北纬28°39′,海拔706米,东与四新村、板栗村接壤,南临白羊寨,西靠十八洞村和马鞍村,北依坝卡寨和毛坪村。209国道(319国道)从寨边经过,与夯金溪称交叉之势。夯金溪水源来自上游的夯吉图水库,夯金溪流经排谷美、红英、毛坪、马鞍,然后进入夯金寨境内,穿寨而过,而后经过四新村,流向小龙洞。

历史沿革

夯金寨的起源源自--水碾夯金寨寨史仅100多年,寨祖于19世纪末从马鞍主村搬至夯金寨。由于夯金寨临水,为建碾子提供了有利条件。先祖就以碾子起家,在这片土地开始繁衍生息。

夯金寨第一人为Ki Hua, 他有三弟兄,Ki Hua 排行老二。由于在夯金寨建新的碾子,Ki Hua 就把家从马鞍搬到夯金寨,另起炉灶。Ki Hua 共生有5个儿子,与一妻生下三个儿子,第一任妻子过世后,Ki Hua又找了另一个妻子,并与二妻生下两个儿子。这五个儿子分别是笔者的阿太老朽、建军太老酉、金当太、德灯太,还有一个儿子没有后代。这就是夯金寨龙姓的第二代。之后开始进一步繁衍生息,从此,夯金寨人口数量开始呈几何级急剧增长。

第三代就是老朽生下的笔者的爷爷、清文爷,建军太生下的建军爷爷、金当太生下的金当爷爷以及德灯太生下的德灯爷爷。这一代总共有五个兄弟。而笔者爷爷和清文的爷爷是亲兄弟,其他三位都是单传。他们这一代经历着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湘西剿匪等重大事件,见证了共和国的成立。他们是在战争中成长的一代,经历的千辛万苦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而我们除了可以在历史书中可以了解当年发生的情况外,更多的是倾听老一辈们口述当时历史。抗日战争在当时的夯金寨没有太多的故事,土匪倒是成为这段时间扰乱寨民生活的主要隐患。与土匪的对抗也是爷辈们当时的主要回忆。土匪在湘西横行已广为所知,面对土匪,光躲是没有用的,所以当时每家也备有自制火枪。笔者爷爷有过跟土匪交火的经历,交火时在岩石上留下的枪迹就是最好的明证。可惜现在这块石头已不知去向。火枪除了可以防卫之外,也是当时寨民狩猎的好武器。

夯金寨第四代龙姓即为笔者的父辈他们那一辈,共有兄弟十一个。他们这代正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那一代,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跃进、合作社、集体食堂、文化大革命时代。据说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夯金寨同样面临饥饿的悲惨生活,但没几个人死于饥饿,死亡率相当低,当时都是少见的。笔者的爷爷奶奶叔叔姑姑们都挺了下来,没有一人因饥饿而落下。而这也是夯金寨当时状况的一个缩影。

笔者属于夯金寨第五代龙姓,我们这一代属于改革开放后的一代,经历农田承包责任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农业税取消等重大历史事件。

现在夯金寨年龄最小的龙姓已是夯金寨的第六代,享受着农村实现义务教育的改革成果,正见证新农村建设的步步高升。

对于夯金寨其他姓氏来源的考据,每个姓氏都有着不同的故事。

对于杨姓:当时,有一位鸭客(养鸭为生的人),来自现在的麻力场镇尖岩村,临时住在白羊寨杨姓的,就在夯金溪上放鸭。有一天,这个鸭客放鸭的时候来到夯金寨,看到夯金寨这里有个水碾,周围四面环山,山上郁郁葱葱,水源丰富,农田也比较肥沃,是个定居的好地方。他于是跟Ki Hua 商量,说他想从白羊寨搬到这里来居住。Ki Hua一家人也有点寂寞,有人愿意来陪伴自己,立即欣然同意,于是结成友好邻居。

对于夯金寨田姓的考据,根据龙德华的口述,笔者的阿太老朽娶的妻子姓田,当时她嫁到夯金寨的时候,因娘家那边没人照顾自己的侄子,于是她把自己的侄子也带过来照顾。后来她的这个侄子就娶夯金寨的龙姓女子作为妻子,田姓由此开始在夯几寨发展起来。

而吴姓在夯金寨则是最近才出现的,是作为过门女婿来到夯金寨的。

民俗文化

夯金寨作为原生态的苗族代表,尽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其文化的核心---语言却代代口口相传下来。夯金寨传承了苗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每到苗族传统节日,苗家阿哥阿妹们都会穿上民族服装,去看热闹,这些时候都是夯金寨人民最开心的时刻。

语言

在夯金寨,人们都是用苗话来进行交流,苗语是当地的官方语言。奇怪的是,苗语没有文字,夯金寨的孩子都是通过父母以及周围的人教学会的苗语。而现在,很多刚出生的小孩,家长都会让他们说普通话,认为这对他们的成长会有好处。这里,本人并不认为这样会让苗语遭到丢弃,因为在这种语言环境下长大,苗语是他们的母语,他们接触最多的还是母语。这里借汉字谐音简单教大家几句苗语:

大喜如(大家好);

蒙如(你好);

浓烈(吃饭),浓烈粽(吃早饭),浓烈度(吃午饭),浓烈忙(吃晚饭);

嘎叽蒙啊(上哪里去啊)[见面打招呼用]。

此外,由于这些苗族地区自古交通不方便,村寨之间、部落之间交流甚少,造成现在苗语语支特别多,虽然都是苗寨,但隔了不远,口音就会有变化,有的甚至造成交流的障碍。

服饰

旁观者,也是参与者(隆志长2006年 排料)夯金寨人民平时穿着逐渐被汉化,只有一些老人保留着苗族服饰的传统。只有到了苗族重大节日时,家中珍藏的民族特色服饰才会被拿出来,穿着去参加节日中的各种群众性活动。夯金寨的传统服饰属于苗族服饰当中的“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   。

--头帕

苗族喜爱头帕有其丰富的社会现实基础和心理基础。苗族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头部,认为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包头帕是一种服饰方式,也是一门传统艺术。其谚语有“姑娘样子好,花花头帕少不了”、“选郎没有巧,头帕要包好”之说。湘西苗族男子喜爱青黑色帕,缭绕头部至少需挽五六道,前后包成人字形,大如斗笠。放顶露外,悬帕一端,吊在耳边。湘西苗乡女子喜用青色丝织皱帕包头,发不外露,平正不偏斜,末挽一道要齐额上。凤凰地区的苗族则多喜爱用土布花帕。

--男装、女装

男装:包头系腰,1949年以前满襟多于对襟,满襟无领右开口,衣较宽松。现今主要是有领的对襟,衣短袖窄,安布扣七颗。裤大而短,长仅过膝。衣裤均喜用深毛蓝,青年夏装亦有采用黑白相间细条纹土布或湖蓝色的布作面料。冬天腰缠青布帕,打青蓝色绑腿。由于苗族男子大多在外从事体力劳动,服装宽松简单,无常服、礼服和盛、便装之区别。女装:“改土归流”前,妇女普遍系“百褶裙”,裙长而宽,缝成折叠,下脚边沿,满绣花纹,缀花辫,五光十色,鲜艳美观。系于腰上,围满下身前后,行路时摇摆多姿,风度娉婷。此裙苗乡仍存,只是在祭祀、重大的庆典方穿之,故称祀裙。“改土归流”后,苗族女装也随着劳动生产的发展,逐渐在演变,在地域上产生了不同的特色。湘西苗族女装主要有三种,即以凤凰为代表的“云肩式”,花垣、吉首一带的“胸襟式”及泸溪一带的挑花服饰,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衣服腰大而长,襟长至股,袖宽大,上衣无领,右开口为偏襟,布纽扣五颗,腰系花带和腰裙。裤子短,裤脚大,袖口与裤脚口有花边、黑色栏杆及小辫子装饰。

--围裙

湘西苗族围裙分为高腰围裙和低腰围裙,凤凰一带的苗女喜爱高腰围裙,吉首、花垣一带的苗女喜爱低腰围腰,两种围裙均为已婚妇女装束。平常穿着是为了劳作时保护围裙后面的衣服不被弄脏;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穿着,主要用于盛装服饰或显示女红技艺的刺绣水平。

--银饰

银首饰是湘西苗族妇女喜爱的传统装饰品,至今仍十分讲究佩戴。大致分为头饰、项圈、手饰、挂饰等。头饰有两种,一种是银帽(又称接龙帽),上有帽花、龙凤、关刀、梳子、簪子、髻子花等装饰。一种是在头帕前后有银帽沿装饰,上用银丝悬挂树叶、铃铛、果子、银花等多种银饰。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等,其中,轮圈似青藤缠树,象征爱情,多为青年男女定情之物。手饰多为银镯或铜镯,手指配有银质戒指。挂饰,如衣服上佩胸花、针筒、牙签、挖耳、长命锁、仙桃等。

湘西苗族服饰在色彩方面具有尚青和装饰配色艳丽等特征。湘西苗族男女生活服饰皆以青色为主,常用土靛染的家织土布为面料。苗族女子服装除了青蓝色外,还以群青、湖蓝等深色布料为底色,在领口、袖口、裤脚口等处用黑色宽边衬托,再镶以各种花辫及刺绣纹样,显得浓郁、绮丽而不失庄重、典雅。在苗族服饰的装饰配色中,红、橙、黄、白、绿、紫等色被黛帕(苗语:姑娘)们大量使用,其中以红色系为主。苗族服饰的刺绣是在衣服领口、袖口、裤脚边等部位,大多以黑色或湖蓝色、绿色布为底,设色大胆、对比强烈,使人不由得想起漆器和漆画。也许是因为渊源于楚文化,苗绣有如在夜空中嵌缀起五颜六色的彩虹,那充满神秘意味的黑底,加上晕变的针法处理使平面的色彩变得更有层次。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苗族妇女以编织、刺绣、挑花、盘花等表现手法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苗族服饰纹样丰富多姿,异彩纷呈。它作为女红技艺的显示,是苗族女性文化审美观念的集中和传承。从湘西苗族服饰纹样的造型特征看,大体可分为拟形图案与抽象几何纹样两种风格,拟形图案让人一目了然其所描绘对象的形象特征,以概括、简练、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经手工刺绣,造成一种既古朴又绚丽多彩的效果。抽象几何纹样以点、线、面等几何因素将自然形象进行抽象、概括、变形,形成有规律的几何花边纹样,再经手工编织、十字挑绣,显得单纯素雅、朴实自然。从服饰纹样的母题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取自大自然的题材,以日、月、星、辰和动、植物为主体;另一类是龙凤等神灵性动物题材,图案之中透露出其“万物有灵”的思维特征。湘西苗族妇女以她们的欣赏习惯和方式,将这些自然物象装饰得更富情趣,更具理想化。

湘西苗族服饰保持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体现了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与审美理想。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历史意识与乡土情结的一种传达,被誉为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是我们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节日

赶秋节苗鼓表演(隆志长2006年摄于排料)夯金寨是湘西苗族聚集地的组成部分,苗族的节日也是夯金寨的节日。这些节日主要有过年、清明节、赶秋节、端午节、六月六(晒衣服)、中秋节等等。

---苗族春节

这个节日一般从除夕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这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欢度的传统节日。在夯金寨,把春节叫做“瓜鉴”。“刮鉴”其实在正月初一之前就充满了年味。苗家会准备自制的豆腐,糍粑,杀猪等一些列活动,参与性都很强。除夕这一天的晚餐,吃饭前都要先烧香祭祖,祈求先祖保佑家人平安,来年有个好收成。除夕夜每家都会烧着大树桩,一家人一起守夜,等待财神(你啊共建—苗话的说法)的到来。正月初一这一天,夯金寨一般都会停止许多劳作,不能缝针线,不能下井取水,房屋也不许打扫,以前还不能串户,不过现在可以了。在当地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初一代表“王吉”,就是国家领导人,初二代表“柜”,就是官员,初三代表“百送”,也就是老百姓,初四代表“扎洒槽”,也就是乞丐。哪天出太阳,就代表哪个阶层的权利最大。最近这几年初三都出了太阳,老百姓都议论说现在国家注重提高老百姓的地位了,如免税、提供义务教育等等,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初二开始就开始拜年,结了婚的女子都会利用这段时间与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到自己的娘家,带上礼品,跟自己的父母、兄妹团圆。小孩子是最喜欢去的,因为他们不仅可以跟自己的老表们玩上几天,还可以得到外公外婆舅舅舅妈送的压岁钱。

---赶秋节

赶秋,意味着苗家人迎接即将到来的秋收。每年立秋举行,这天,夯金寨的苗家人,换上节日的盛装,扶老携幼,邀朋结伴,兴致勃勃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庆祝苗族人民自己传统的节日。之前一个星期左右,举办地都会以布告形式在各个赶集点张贴,告知大家。赶秋节的主要活动是玩秋千。这种秋千很特殊,俗称“旋秋”。其状如水车高约十余米,在轮辐上系着八个或十二个秋千。站在秋千架上的人,用手推动它旋转。姑娘和小伙子总愿停在顶上,愉快地亮歌喉以博得众人的喝彩,赢得异性的爱慕。

除了打秋千外,还有锥牛、苗鼓、舞狮、舞龙、蚌壳舞、上刀梯、苗歌等民族传统活动,让人目不暇接,热闹非常。青年男女喜欢赶“边边场”,利用“赶秋节”,物色情侣,歌郎歌娘成双结队,跑到秋场最边缘,大展歌喉,互吐衷情。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赶秋节期间还新增一些现代体育项目如篮球赛、象棋赛、扑克赛等活动。赶秋节快结束时,按苗族的习俗,推选出两位德高望众的苗民,扮“秋老人”向人们预祝丰收和幸福。

---六月六

“陆月陆,晒衣服”,这是当地的一句顺口溜。每到农历的六月六,人们就会把自己的衣服拿出来晒。这是一种传统,一般女子出嫁时都会有许多衣服做嫁妆,很多平时都很少穿,基本上都放在衣柜里,因此,每年拿出来晒一晒,可以防止衣服发霉,同时也是夯金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种图案各式、布料上乘的苗族服饰,都会在每家每户前面悬挂,胜似苗族服饰展览会。

睡前夜话

每个夯金寨的人,在小的时候,在入睡前,其父母都会给他们讲苗家民间故事传说,一来可以当作催眠,二来可以了解先祖们的传奇故事。故事中有英雄人物、机智人物、普通人物、地方风俗由来等等,当中不乏体现苗族人风趣幽默、智慧、勇敢、勤劳、朴实、仁爱精神品格,爱憎分明,表达了苗家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比如《nia gong jiong》、《mianr dao》、《晃江山》、《giao xiu》、《大娘、二娘、三娘、四娘》、《青蛙王子》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传说都是苗家家教的经典口头教材,百听不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苗家子女。

如《nia gong jiong》主要是讲述苗家阿妹如何与恶巫斗智斗勇,最后制止恶巫继续毒害苗家孩子的传奇故事;故事充满智慧,体现苗家孩子机智勇敢的一面。

而《mianr dao》是要是讲述苗家阿婆被猴魔威胁要被吃掉,在回家路上遇到商人的帮助,先后送给阿婆钉子、鸡蛋、鱼、山羊等并叮嘱阿婆如何布置这些暗器等待猴魔的“光临”,最后成功击退猴魔。故事惊悚刺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晃江山》主要讲述晃江山这个人偷盗本事高明,通过各种手段成功偷窃老人的裤子、草席等贴身物品以及猪肉、蚕豆等食物。故事中虽然人人都憎恨晃江山这个盗贼,但他的滑稽与风趣引来不少议论,在苗族夜话里甚为经典。

主要大事记

★2009年10月 电影下乡来到夯金寨

为了丰富农村娱乐生活,培育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的建设,电影下乡已列入政府财政预算,规定在各村寨轮流进行电影放映活动。村民可以免费观看,由政府买单。至此,曾经一度消失的乡村“露天电影”重新回到群众的视线里面,为农村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一丝乐趣。

★2007年7月-8月 通寨公路实现水泥硬化

由于该寨子被列入国家新农村先行建设行列,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国家政策支持。通村公路水泥硬化工程资金由国家全额拨款,由工程队按标准进行施工。寨民无须自掏腰包,受到寨民普遍欢迎。很多寨民自发帮忙工程队平整路面、装木等工作,加快了工程的进度。土路硬化后,更加方便寨民的出行,促进了寨子的建设。

★1998年12月 寨子通车典礼

1998年6月,第一次提交建设夯金寨通村公路报告;同年8月第二次提交建设夯金寨通村公路报告,得到花垣县交通局批复。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夯金寨修通了从寨子通往国道的寨道,结束了肩挑背扛的历史,外面物资可以直接送到寨子中心。公路全长1000米,地势一路较为平坦,沿溪而建。通车典礼上,县、乡、村各级主管领导前来祝贺,祝愿夯金寨明天更美好。寨子通车之后,对夯金寨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夯金寨的面貌也将发生极大的改变。

本文发布于:2022-10-16 01:31: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2917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夯金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