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活字印刷,元代王祯发明的印刷术

更新时间:2022-10-16 00:30:30 阅读: 评论:0

简介

木活字印刷此外,王祯还发明了转轮排字架,用简单的机械,增加排字的效率。关于王祯制木活字的方法和印刷经验,在他所著的《农书》中有详细的说明。明清二代木活字印刷已相当普遍,且出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这样大规模的木活字印刷工程,将中国的木活字印刷推向其历史的高潮。

工艺流程

木活字印刷,我国古代活字印刷的传统工艺,指在木板上刻好反字后,锯成单字,用刀修齐,统一大小高低,然后排字,行间隔以竹片,排满一版框,并用小竹片垫平塞紧后涂墨铺纸的一种印刷方式。木活字印刷工艺十分考究,需用到多种工具,如雕刀、雕盘、印板、上手刷(棕刷)等。整个做谱工艺流程有15道工序,除开丁(登记)、誊清(理稿)等文稿环节外,印刷环节有字模、捡字、排版、校对等,全凭手工操作。

化石重现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活字印刷术”的大型表演让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穿越时空重现于世人眼前,令全世界叹为观止。近日,福建省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在宁化县客家祖地发现了仍在被使用的古老木活字雕刻印刷技艺。原来,这一“文化化石”非但未被湮灭,而且传承至今。昨日,相关部门为这一重大发现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经初步调查,宁化县现存木活字数量超过三十万枚。据当地艺匠介绍,这些木活字既有清代祖传,也有现代新刻。更具价值的是,这几位民间艺匠都能熟练掌握木活字的反字毛笔书写、刻制、拣字、排版、校对、刷印、回字、装帧等技艺,会背诵流传的检字口诀,并至今仍使用木活字为当地人印制族谱。

由于此次发现的木活字数量庞大,专家表示它们当中极有可能整理出一个非常完整的汉字字库。不过,如今在宁化一地会木活字技艺的艺匠人数已寥寥可数,可采访到的最年长者已有八十多岁,年轻者也都年届四五十,技艺传承已濒危。由于现今修订族谱的人群越来越少,一些艺匠只能依靠修锁、刻章维生。

在宁化存活木活字被发现之前,浙江瑞安发现的木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中国唯一已知被保存下来并仍在使用的木活字技艺,其技艺传承源头也来自福建。瑞安的发现已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当时瑞安仅发现了三四万个木活字,而此次在宁化发现的木活字数量大大超过前者。福建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中心主任、博导方宝川等专家认为,宁化木活字印刷术的存留,一定程度佐证了福建自宋代以来是中国三个刻书印刷中心的历史地位。对此次发现的研究,可能改写福建古代印刷业历史,将为我国和世界印刷史、文明史增添精彩篇章。

相关文化保护及研究工作正在深入进行中。

历史传承

走进平阳县青街乡垟心村的文化礼堂,一股墨汁的芳香扑鼻而来。一字排开的长形木桌上,放着几碗水及墨汁、刷子、木尺、字盘等工具。那些经过墨汁长久浸润的一个个字模,组成可任意编排的木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母版。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涌动的活字印刷板表演,让人惊艳,那这些墨色字模更让人清晰地读懂了那段扑朔迷离的千年传奇。屋子中央的白炽灯下,坐着一位老先生,正戴着老花镜,端详着一个个小小的墨色木块,他便是省级非遗传承人徐世荣。今年73岁的徐世荣,是我县木活字印刷术的第4代传承人。他告诉记者,制作一个版需两个小时,即便一天工作16个小时也只能制作八个版。他每天与墨汁打交道,手上早已印满洗不掉的墨色文字。他说,喜爱是传承道路的基石。正是这份喜爱,让他诚心“困”于此地,完成这份沉重的任务。

“木活字之所以得到传承,基本上是依赖姓氏族谱的修订。现在,平阳县只有一家人还在从事‘谱师’行业。”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半年前好不容易才收到一个徒弟。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滩头镇株林村的肖时华,十几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活字印刷修谱。他希望能有一天自己可以办起一个老手艺体验馆,把这项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木活字印刷

本文发布于:2022-10-16 00:30: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2914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木活字印刷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