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婆陨石坑构造的电脑影像,红色为高度最高的地方;特殊的盆地构造也已标示。湿婆陨石坑形成的年代大约在6千500万年前,与世上其他数个大型撞击坑大致同期,可能与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有关。该构造长约600公里,宽约400公里,撞击坑的外观因海洋板块运动而已不完整。距撞击坑的规模来推断,造成撞击坑的小行星或彗星直径可能达40公里。
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发生时,印度大陆的位置约在印度洋上的留尼汪热点(Réunion hotspot),大量高热的岩浆从地幔涌出,大片的玄武岩熔岩流覆盖陆地,形成后来的德干高原。因此,邻近的湿婆陨石坑构造也有可能并非是星体撞击的产物,而是超大规模火山活动的遗迹。湿婆陨石坑的肇因仍在争论中。若造成湿婆坑确实是陨石撞击遗迹,则尚有多重撞击假说的疑虑待厘清。
与已知的陨石坑不同,湿婆陨石坑的外型呈泪滴状,长约600公里,宽约400公里,盆地边缘成锐利的凹陷,与一般陨石坑的碗状亦有所差异。Chatterjee认为这种特殊的结构可能是低角度撞击,加上地层中的断层陷落而造成的。也有其他的学者认为撞击会使大量地壳物质飞出大气层,这些石块碎屑产生的二次撞击也可能完全破坏撞击坑原本的形状。与其他规模同样大的撞击坑类似,湿婆陨石坑周围有多重的环状构造,中心有丘状隆起,高度甚至超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
撞击坑的年代与德干高原的喷发年代相近,但撞击坑的岩石采样中含有大量铱、碱基的溶化岩石、撞击石英(en:shocked quartz)与嵌有铱金属的铁质氧化物,这种岩石说明了撞击事件可能就是发生湿婆陨石坑的起源。此外,K-T界线高量含铱的沉积物在印度大陆的厚度高达 1米,如此厚的沉积表示在白垩纪与第三纪期间曾有大规模撞击事件在印度大陆附近发生。
湿婆陨石坑,与其他数个陨石坑,如希克苏鲁伯等的发现,因各撞击坑的年代十分接近,进而衍生出多重撞击的假说。在白垩纪与第三纪的边界,可能陆续发生了多起陨石撞击的事件,这一连串的撞击事件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各种生物在短期内瞬间灭绝。大部分的研究都认为希克苏鲁伯的撞击是K-T灭绝的主因,但也有人认为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还稍早于K-T灭绝,其后的湿婆陨石坑才是大灭绝的关键。
尽管Chatterjee认为湿婆陨石坑与其他撞击坑同属一个多重撞击事件,并为K-T灭绝的主因,其他科学家对于多重撞击、多重撞击造成大灭绝,甚至湿婆陨石坑本身是撞击坑的说法,都还持有疑虑。例如,在近期的《自然》期刊中便有文章认为在英国外海的银坑陨石坑实质上是地层的陷落构造而非撞击坑。
zh.wikipedia/w/index.php?title=%E6%BF%95%E5%A9%86%E9%9A%95%E7%9F%B3%E5%9D%91u0026oldid=7893480.
本文发布于:2022-10-15 21:49: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2901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