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华南虎种群

更新时间:2022-10-15 20:53:42 阅读: 评论:0

基本简介

破解华南虎种群的衰退僵局

2005 年 12 月 27 日,大众科技报

破解华南虎种群20年,难觅野生华南虎实体

近20年来,人们不断地问:我国野生华南虎究竟还有多少只?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华南虎野化放归国际研讨会”上,美国明尼苏达动物园专家惕尔森指出,1990年之前,中国再也没有在野外发现华南虎实体,可以说华南虎已没有野外个体。为探究野生华南虎数量,国家林业局2000年曾组织国际著名的老虎专家、美国生物学家惕尔森等专家对华南虎野外种群及栖息地进行为期18个月的调查,涉足我国南部的主要保护区,走遍了华南虎可能存在的主要保护区,但从未看到野生华南虎实体。惕尔森提交一份报告,结语是“找不到任何证据证明野生华南虎尚且幸存”。

我国华南虎仅存72只

“截止到2005年11月,我国存活的华南虎只有72只。”中国动物园协会副秘书长谢钟说,其中包括正在南非野化的3只。实际上,国内动物园圈养的华南虎只有69只,它们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动物园内。

华南虎的近亲繁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华南虎幼仔质量的衰退。这是谢钟等人经过分析后的结论。她说,我国动物园的华南虎全部都是6只华南虎的后代。其中,5只种虎是1958~1962年在贵州省捕获的,另外1只是1970年在福建省捕获的。查查现有华南虎的谱系,不仅有来自亲兄妹之间“同代”联姻,甚至还有来自父女、祖孙之间“串代”交配!近亲繁殖导致了华南虎基因的多样性迅速降低。

野生动物专家陆军介绍说,由于动物园中的数量有限,用于交配的华南虎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近,基因多样性也逐渐减少,还导致天然缺乏某些免疫能力。目前有的新产虎崽已经开始出现短尾(尾巴短一截)的现象。毫无疑问,如果任由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在不久的将来,这一世界最濒危动物将不复存在。

华南虎“留学”南非学野性

2005年9月华南虎“希望”的死亡,引起了动物专家的关注,经检查,专家在其死因报告中指出,“希望”的血统中具有较高的近亲交配几率,说明它不具备杂种优势较强的免疫状态。而“希望”的死亡主要是因为其自身免疫能力衰竭。专家怀疑,如果“希望”的死亡是华南虎近亲繁殖所造成的“遗传缺陷”,而不是个体问题,那么将会影响到整个华南虎野训计划,甚至华南虎这一物种的生存。专家指出,华南虎由于近亲繁殖加上人工圈养,使得数量稀少的华南虎的基因状况退化,身体素质下降,野外生存能力低下,其濒危现状决定了对其野化训练的必要性。

陆军介绍说,“之所以选择南非,是考虑到目前我国还没有野化大型猫科动物的技术、经验和场地非常匮乏。南非野生动物保护的历史已有100多年,拥有大批在大型食肉动物野化方面经验丰富的野生动物管理人员。”该项目2002年启动,目前拯救中国虎国际基金会已在南非飞利浦里斯买下了一块占地330平方公里的‘老虎谷’,并可以轻易买到羚羊等体型与华南虎的中国猎物相近的野生动物。

陆军强调,将华南虎送到南非进行野化训的目的,不是试图在南非拯救中国的华南虎,而是要探讨使人工饲养的华南虎恢复捕猎技能和野化独立生存能力的方法,是华南虎野化放归项目的一个步骤和阶段,而在原产地恢复华南虎的野生种群才是项目的最终目标。

2008年,华南虎重返家园

据介绍,首批到达南非接受野化训练的“国泰”,现在已有3岁多,体格健壮,已经能独立捕捉飞奔的野生羚羊。而去年新加入野化训练营的“虎伍兹”和“麦当娜”,现在才1岁多,已能捕食小羚羊了。陆军教授说:“比起真正野生环境中的同龄老虎,它们在捕食的自主性和随机应变能力上还有欠缺。”

据中国兽类学专家徐宏发介绍,生物学著名理论——最小有效种群已经对此早有定论,大型哺乳动物参与交配的个体少于50个时,这个种群便难逃“近交衰亡”的厄运。72只华南虎“有效种群”不足20,可谓前途险恶。为何不与东北虎等其它虎种“杂交”救亡?徐教授说,“杂种”会失去华南虎的诸多特性,这种反自然的做法还会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采访中,记者听到了另一种意见:“最小有效种群”并不绝对,“近交”也能开枝散叶。

陆军认为,种群近交都会遇到生存“瓶颈”。既谓之“瓶颈”,覆灭者多,通过者少。

华南虎能不能有幸冲过“近交瓶颈”?能否如计划中一样,在2008年,这些在南非进行野外训练的华南虎如期放归自己的家园——中国虎野外放归保留地?

本文发布于:2022-10-15 20:53: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2895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