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阎肃为歌剧《江姐》创作主题歌,阎肃写的词是:“行船长江上,哪怕风和浪……”刘亚楼觉得不满意,阎肃于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稿纸,说:“这是上海音乐学院的请我写首歌词,原意是写梅花的,我取名《红梅赞》,你看行吗?”一看,都说好,就这样《红梅赞》成了《江姐》的主题歌。
歌曲《红梅赞》总共八易其稿,修改了二十多次。作曲者之一的羊鸣最先写出一句主题旋律的雏形“红岩上红梅开”,触发金砂的灵感,在此基础上加上了甩腔唱法,并融进一些江南滩簧音调,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红梅赞》主题曲。
回忆起《红梅赞》的创作过程,羊鸣说:“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主题歌,我们先后写了八个不同版本,最后一稿出来,都怕不能被传唱,改了二十多遍仍很担心,不知道这样写到底行不行。但定稿不久,空政文工团原驻地——灯市口同福夹道大院里,演员唱、孩子唱,连食堂的大师傅也边和面边唱“红岩上红梅开……”,我们心里就有了底,这首歌肯定能流行! ”
《红梅赞》歌谱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
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 齐开放
高歌欢庆新春来 新春来 新春来
《红梅赞》音像制品歌曲《红梅赞》是一首歌谣体的唱段,句式和全曲的结构都比较方整,曲调朴实婉转优美,高低音区变化突出,朴实中又具有高亢坚定的特点,它为七声徵调式。
词曲作者通过意象重构,以及乐感歌词、民歌曲调的采用,使《红梅赞》具备了朴实婉转而又高亢坚定的曲调,以及规整洗练的歌词,成就了歌曲的艺术魅力,而这正是《红梅赞》保持恒久生命力的核心原因所在。
词唤曲生,曲伴词行,词曲相谐才能顺利推动一首歌曲的传播。《红梅赞》的词曲作者们精诚合作几易其稿,才创作出这样一首具有深刻的表现力的内核,灵魂充实饱满的歌曲。老一辈革命者们能从中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找寻已经远去的属于自己的时代;新生代们则能依据歌曲遥想曾经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从中汲取力量开拓更为美好的明天。这种优质歌曲是一种“灵魂的语言,它把内心深处的哀乐情绪流露于声音,在这种流露里它对情感的自然性加以缓和,以此使自己超出了情感的自然烈性,因为它使灵魂认识到当前自己受感情激动的情况。”可以说,黑格尔所说的“使灵魂认识到当前自己受感情激动的情况”既是《红梅赞》成为红色经典的深层原因,也是其作为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
2009年5月 | 100首爱国歌曲 |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 |
2019年6月 | 中宣部 |
时间 | 名称 | 地点 | 表演者 |
1964年 | 歌剧《江姐》 | 北京 | |
2015年12月31日 | 央视 | 北京 | 王欢、 |
2016年 | 2016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 | 北京 | |
2016年 | 阎肃追悼会 | 北京 | |
2021年4月15日 | 第七届中国 | 国家大剧院 |
2011年6月17日 | 孙滢迎 | 《我的祖国》 |
2012年4月12日 | 朱之文 | 《火火的情怀》 |
2020年4月13日 | 肖战 | 《美丽中国特别篇》 |
发行时间 | 1964年 |
本文发布于:2022-10-15 20:42: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2894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