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是原产于热带美洲的梧桐科乔木,其果实发酵及烘焙后可制成可可粉及巧克力。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热带中美洲居民,尤其是马雅人及阿兹特克人,已经知道可可豆的用途。他们不但将可可豆做成饮料,更用它作交易媒介。16世纪可可豆传入欧洲。精制成可可粉和巧克力;还提炼出可可脂。采收后,将可可豆取出,发酵若干天,再经过干燥、除尘、烘焙等一系列加工,研磨后成为浆状,称为巧克力浆。将巧克力浆再压榨后,可制成可可脂和可可粉,或另加可可脂及其他配料,制成各种巧克力。
可可果钻蛀虫,也称可可蛾是东南亚最严重的可可害虫。早在本世纪初,印尼和菲律宾首次对这种害虫作了记录。它曾使这些地区的可可生产陷于停顿状态。可可蛾成虫长约10毫米,雌虫在可可果表面产卵,两天后即孵化成幼虫并钻入果荚蛀食,导致豆粒结块,从而使加工成本提高,大大地降低了产品价值。
马来西亚沙巴州的可可商业性生产始于50年代。在头20年间,未受到可可蛾的侵害,但自70年代中期起,随着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可能从邻近的岛屿传入了可可蛾。1980年首次发现此害虫侵袭,Mumfodr博士发现,雌蛾能产生一种雄蛾的气味一flJ雌性信息素,以后,皇家学院请求热带开发研究所(TDIR)分离、鉴别和合成这种雌性信息素,并研究利用它来作为防治可可蛾的一种方法。TDIR昆虫产品研究组的工作人员着手研究鉴定此信息素。他们用带有触角电描记器的气相色谱仪对处女雌蛾产卵器的洗液进行分析。但有一个重要问题是每条雌蛾所产生的信息素不到0.1毫克。
共鉴定出7种信急素成分,其中用信息素技术来诱捕害虫可减少害虫虫口,从而达到防治目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将合成信息素置入一种夹层诱捕器中诱捕可可雄蛾,效果良好。据预测和对害虫实际捕捉量的估计,可诱捕70—80%的雄蛾。
巧克力来自可可树上的可可果豆,可可果是古代墨西哥“蛇神”的礼物,代表“喜悦的源泉”,
可可果并具有神奇的功力。
公元前约500年,阿兹台克人、托儿铁克人、玛亚人和印加人(古代墨西哥的原始人和印地安人)只吃可可果的新鲜果肉,因为可可豆苦涩难咽。偶然有一人将可可豆扔入火中,可可豆被烤干时发出的诱人香味引发此人将可可豆在石头间碾成糊状并品尝了它。
这便是巧克力几千年世界史的开始。
可可豆——树上长出的黄金。玛亚人是世界上第一个种植可可树的民族。一直以来,可可豆不单只可被调制成部落贵族的饮料,还是经久不衰的相当有价值的流通货币。大约100粒可可豆便可换一个健壮的奴隶。
本文发布于:2022-10-15 18:52: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2884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