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大坑八卦掌第三代刘斌生于1866年,逝于1930年,原籍山东省盐山县,自幼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住在永定门内东三条。10岁由其父引见拜程廷华为师,学习游身八卦连环掌。因其父与程老师是盟兄弟,交往甚厚,加之刘斌前辈练拳刻苦,深得程老师喜爱,形同父子。由于刘斌多年一直陪伴在程老师身边,始终未离开过,他也得到了程老师的真传。后来,恩师程廷华牺牲后,由于朝廷腐败,报师仇无望,刘斌前辈愤而辞官,多年闭门不出,直到民国初年在姬凤祥、冯俊义等师兄弟的极力劝说下,他才出来授徒。清末民初,老百姓因生活所迫到天坛附近做买卖,这里的人也比较多,也就是在天坛和先农坛附近,刘斌前辈在这里授徒,比如先农坛东门南侧的坛根墙内的慈祭署、天桥禄长街的四面钟等地,都是刘斌前辈的活动地点。解放前南城前辈们练武和教授武功的主要地方慢慢拆除,最后就剩下了我们称的“天坛大坑”,它位于天坛内西门靠近二道门之处。
天坛大坑2解放前天坛西门一道门内是随便进去的,那是因为解放前这里是荒草地,只有二道门有把守,所以附近居民经常在那里乘凉休息和练功。那里的环境优美清静,而且正因为太清静了,解放前很少有人在这里驻留,因为人们都感到害怕,练武的人无所谓,而且终于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练武之处。不少人都来这里取土盖房或垫地用,受交通工具影响就地取材,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大大坑洼地,但地面平整,细沙很多的黄土地,即便是下雨,水也会很快渗透下去,从不积水,大坑两侧松柏茂盛,冬暖夏凉,于是练武之人把这里弄得很热闹,“天坛大坑”闻名京城。从第二代程廷华先生和第三代刘斌先生就陆续来到这里练武授徒至今,“天坛大坑”已有百年历史。
民初南城八卦掌名家八卦掌三代传人主要有刘斌、刘振宗、姬凤祥、杨明山、王丹林、程有龙、程有信、程有功、冯俊义、张玉奎、李文彪、程有生、孙禄堂、胡凤阳、周祥等人。三代宗师刘斌,字昆泉,原籍山东省盐山县,生于北京。刘斌十岁拜程廷华为师学艺,其父与程八拜之交,程视刘如已出,收养其家悉心授艺,使刘得其真传。程廷华殉国之后,刘斌深感朝廷腐败,报师仇无望,愤而辞官,闭门谢客。后经师兄弟姬凤祥、冯俊义等人劝说,才重开门户。刘师门徒众多,是程氏八卦掌的重要传播者。
第四代刘世魁先生自幼随父亲刘斌从山东来到北京,练习八卦掌,又得到了不少前辈的指点,技艺精湛。刘老在南城天坛大坑、天桥四面钟等地传承程式八卦掌,并在文献资料上进行钻研,给后人留下主要的理论文献。其主要传人有:赵桂云、朱文起、关汉章、铁恩方、徐振彪、朱占华等人。
第四代徐明德先生原籍北京,自幼酷爱武术,在京从业酱肉铺行,名为“万德斋”,在朋友的引见下,于1918年拜师于刘斌老师。他勤学苦练,由于善于交际,结识了各个阶层的朋友。当时京城有一位“醉鬼张三爷”张长贞先生,徐明德很尊重张三爷,两人后来成为非常好的叔侄关系。张三爷也经常光顾徐明德的铺子,喝上几盅。后来,徐明德得到了张三爷的内功真传,他借此又发展了八卦掌。同样,第四代传人刘兴汉先生不仅在教授开创了许多方法,尤其在八卦掌文献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四代王文魁先生,河北新城陈各庄人,于19岁拜刘斌为师,立志继承八卦拳艺。师感其心诚,使其同受聘看护王府,朝夕相处,数载有余,倾囊相授其艺,使王先生尽得八卦掌法真谛。王文魁生前,曾经代师传艺,深得众人爱戴。晚年致力于培育后人,深研八卦掌健身之理,推而广之,造福群众。其功力深厚纯正,却从不褒己贬人,武林各派长幼皆愿与之交往。与人交手,其力粘长多变,从不令对方难堪,使人心悦诚服。王老先生平易近人,德高望重,名满京城,不愧为八卦掌一代宗师。其主要传人有:白玉才、王正亭、田仲义、张树华(徐州)寇景瑞(涿州)康启龙(内蒙)、夏云彪等人。据笔者所知,白玉才等人的同门师兄、师弟还有:贺普仁、李文章、梅惠志、杨勇利、徐胜利、胡相根、司珍、刘仲仁、李宗权、崔玉柯、刘茂生、焦志平、谢富德等。
第四代刘兴汉先生授徒颇多,其正式收授的就有62人,遍及全国各地并及法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等地。这些八卦掌第五代传人也都传徒及孙辈无数,使得八卦掌程派技艺成为八卦掌流派找中流传最广的一支,现有“天坛派”之称,刘先生亦被称为北京“八卦刘”。在刘兴汉先生及其师兄王文奎先生的精心整理和完善下,程派八卦掌的理论、功理功法已经出版发行,使这一流派得到了更好的继承和发展。第四代张国祥先生,为同门中后起之秀,功力深厚,其主要传人有:刘天信、韩武、温常山、徐琨等人。
七十年代南城八卦掌名家及弟子第五代韩武先生,是后来“天坛大坑”的坚定守护者。韩武于1912年生于河北省定兴县,12岁来到京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受大哥撂跤高手韩文的影响,民国时期结识了很多京城各界朋友和武艺高人,曾拜师于京城当时头等扑户宛永顺“宛八爷”门下。后来,韩武死缠烂打地非要拜师于八卦掌第四代传人张国祥大师,后又问师于第四代大师刘世魁。两位大师教授的武艺各有不同,韩武学到了近20种细分武艺,他强调“意气神形”于一身的修炼和统一,巧于用气,协调合力,使内力连绵不断,神形合一,打出刚柔之变的阴阳变化,是第五代八卦掌传人的佼佼者,成为京城武术界一代大师。
六代:腾浩林、徐斌、郭孝勇、朱定珍、张其波、詹宝贵、徐胜利、刘永和、刘永义、董文义、贾树森、徐庆、于金、潘学植、高云亮、董俊雄、司国栋、张铁生、许荣清、田贵、刘广龙、倪玉良、郭孝纯、杨桂林、师秀锦、宋永刚、胡建新、关伟、关欣、毕春海、王金维、王军、王一民、齐江涛、邵成、苏峰、李建军、卜金录、刘家正、林杰、王旭、倪润华、徐伟、王洪义、刘文学、侯玉侠、郭健、姜玲、马艳丽等人。(以上仅为六代极少部分人之姓名,恕不能尽祥。)
七代:韩德、崔存棋、金淼、马万欣、张天枢、季家亮、李国岩、王大庆、刘建军、董亚男、刘宏广、刘永顺、刘永利、徐宏、单守民、陈启斌、赵建军、由建京、秦霁光、魏恒建、陆建勇、于钧刚、王雪松、李庆明、国占军、孙会文、白玉心(女)、张晓岩、王会军、高鹏熙、李恒喜等。(其余之人不能尽述)
八卦掌秘传诀谱刘兴汉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一部八卦掌官方著作《游身八卦连环掌-健身篇》的主编。该书于198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三次重印,销量达到近10万册。强身篇于1993年出版,防身篇于2010年出版,即图中所示的《八卦掌秘诀图谱》。新出版的《八卦掌秘诀图谱》包含有此前出版的健身篇和强身篇,新增防身篇和轶事篇。该书是南城八卦(程派刘斌系)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南城八卦几代人传承下来的技艺和团结的精神。
该书第一篇健身篇于24年前由南城八卦传人组成的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八卦掌研究组24人共同编辑完成,主编刘兴汉与编审王文魁,保证了该书的极高质量。后三篇由刘兴汉一支主要完成,文字整理刘敏庚。同样精彩。书中还收有程式八卦的弟子名录。是程式八卦掌的一部从史、到论、到谱、到诀、到名录的大百科式读物。方便读者了解八卦掌(程式)的全貌。
该书从程式掌入手全面讲解八卦掌,对其他几支亦有客观公正的评价。刘兴汉在该书前言中说:“董海川先师所传八卦掌,变革分为上中下三盘掌,上盘掌为牛舌掌,大拇指押虎口,手指梢与顶齐,走陆地鹤形飞腾之术,走鹤形步。中盘掌,为三才掌,掌形虎口撑圆,竖掌五指并拢,中指与无名指缝开展,前手指梢与眼眉齐,走鸡形步,前脚伸后脚紧跟步。下盘掌,为握力掌,掌心朝上呈鹰爪形,前手与肩齐,坐身蹲裆下气行功下式,走鸵形步。初始练习八卦走桩,起足走趟泥步,如同趟泥趟水一般,走快即为连环步,然后再练三盘掌。
后辈人称上盘掌为尹式;中盘掌为程式;下盘掌为宋式。后生们都要学习,不要分家和分派别,要坚持练习继承把董老先师传留的八卦掌发扬光大。”
1、纯八卦特点
习练八卦掌的其他流派几乎都练习别门的东西,如参练形意拳、参练太极拳、参练六合螳螂拳、参练罗汉拳、参练炮捶、参练戳脚等等,其功夫虽然不差,但是让人不知道其功夫到底是练什么出来的,只能认为是综合练出来的。而程派刘斌传八卦掌(南城八卦掌)绝不参杂任何其他门派的东西,因此刘氏程派练出来的功夫是纯八卦功夫。该派八卦掌认为,八卦门的功法宇已经很全面了,其功夫够人练一辈子的了,用不着再参练别的门派功夫。如刘斌先生从小就跟程延华学八卦功夫,没有跟其他武师学过,而其后的传人王文魁、刘兴汉等直系传人也没有学过别派功法,因此该派功法比较纯粹,多年后仍能够保持原传八卦的特色。
2、功法最齐全
该派八卦掌体系最健全,包括基本功、八大桩、二十四式形掌(又称24小式)、八大掌、五行三合掌、上中下三盘掌、六十四手、六十四掌、七十二腿、八卦连环掌、八卦游身掌、各式器械、单操、双操、行桩、站桩等等。此派的基本功、套路、器械(还有双锤、风火轮、子午龙凤钺等奇门兵器)可以说目前是程派八卦掌中最多最全的,程延华之后外门派的东西一点也没有参进来。除了该门派的弟子,外人很难学全该门派的全部功法,不是该门派不教,而是学者无耐心。外门派来此门学习,一般功夫都挺好,只是修残补缺,因此也用不着全学完。
本文发布于:2022-10-15 18:16: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2880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