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网络用语

更新时间:2022-10-15 17:50:51 阅读: 评论:0

概述

空巢青年“空巢青年”正成为社会议论的热词。“空巢青年”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他们有些背井离乡,独自在外打拼,与亲朋好友联系减弱,成为一个个孤岛。大城市的繁华和生存压力则让他们显得更加孤独和艰辛。不过,也有一些人认为“空巢青年“只是一个人生阶段,无需过度渲染他们生活的悲情色彩。

空巢,字面的意思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空寂。多指子女成年以后不在父母身边工作生活,很少照顾父母的家庭,所以“空巢”常常是用来修饰限制“老人”的,可是中青报的一则报道却让我们脑洞大开:原来空巢的不仅有老人,还有青年!他们的名字叫“空巢青年”!

词语来源

“空巢老人”,这样一个缺乏陪伴的群体总是让人们唏嘘。可是最近另外一个流行起来的词却让人觉得更加悲凉——“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的来源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来自于一家电影公司的宣传人员在做一部电影策划的时候所想到的词语。工作人员在知乎发出关于“空巢青年”的帖子,电影下映后,这个词却被许多报纸杂志引用。

除了离异、丧偶,以及基数很大的空巢老人之外,在大城市的独居者中有一群年轻人,他们被称为“空巢青年”。

媒体评论

有评论指出,“空巢青年”是伪命题,它或许是对英雄主义的最好诠释。有些到大城市闯荡的年轻人主要是为了追逐梦想,不太考虑现实因素,但在大多数“北漂”青年,并不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什么英雄主义的幻想,更不会觉得自己是在完成什么神圣使命,只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为小城市不再是安乐的故乡,很多年轻人在故乡缺乏有利的家庭背景和人脉圈子,不得不逃离小城市,去相对公平、自由的一线城市寻求突破。因而,很多“空巢青年”漂泊在大城市,不只是想这样,更是不得不这样。(中国青年报评)

基于对“空巢老人”的理解,“空巢青年”的提出不免略带几分嘲讽、自诩的色彩,“独居青年”的彷徨、无奈、漂泊以及牵挂等情感都浮现其中。“空巢青年”和“独居青年”是当前80后、90后这两代人的经典写照和最为真实的集体心态,可以认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回避的话题。(萧子扬,《中国青年》)

青年这个群体的意义不仅仅之于国家,社会、家庭,更关系着整个历史的走向,经济、政治的发展,这个群体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很多时候我们会说少年强则国强,会将目光投向毕业季、就业率,会将目光转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却往往在情感方面鲜有关注青年这个群体。空巢青年”的出现并非危言耸听,是可圈可点可触摸的存在,这个群体也需全社会的关注、理解和关怀,不仅要帮助他们排解内心的孤独感,更要让他们走出“空巢”的心理,这是国家社稷、经济发展之必须,更是社会文明高度发展之体现。(荆楚网评)

网络时代,绝大多数“空巢青年”只是“巢空”而非“心空”。便捷高效的网络,使独居的他们能随时随地和外界联络互动,维系亲情、友情乃至于爱情。“空巢”也并不意味着抗拒社交,抗拒文娱活动,导致社交圈狭窄、孤独感强。相反,不少“空巢青年”常跟同事聚餐、逛街、看电影,假期也会出游。如果确有“空巢青年”感觉孤独苦闷,完全可以从“空巢”走向“众巢”。(工人日报评)

独居群体数量日益庞大,单身社会正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认为,单身社会的膨胀,绝非是一时的潮流走向,事实上,它代表着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所以空巢青年不妨调整心态,正视之。独居不是个人生活的失败,更不是羞耻的事情。

“宅男”“宅女”“剩男”“剩女”,现在社会只要和这些群体扯上关系,必定能引发一波舆论讨论。殊不知,这些所谓的“宅”或是“剩”,只是年轻人的个人选择,而且只是暂时现象。“空巢青年”只要内心充实,心态积极健康就已经不再“空巢”。(陕西日报评)

生存状态

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独居青年越来越多。或主动或被动,独居正在成为青年人一种普遍的生活选择。根据市场研究,全球独居生活人数已经从1996年的1.53亿上升到2011年的2.77亿——15年里上升了55%,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将新增4800万独居家庭。

中国的独居人数也经历了一个持续的上升期,从1990年独居人数占到全国人口的6%上升到2010年的14%。根据国家统计年鉴,2013年,独居人数达到了14.6%。上海,则是全国独居比例最高的城市,每4户中就有1户是只有一位家庭成员的,北京的比例则是1/5,但这还仅仅是在籍人口的统计数据。

放眼全球,独居人口的数量已经从1996年的1.53亿增长到了2006年的2.02亿,在10年间增长了33%。中国和印度、巴西成为独居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数据显示,中国目前超5800万人独居,占全国总家庭数14%,其中20岁到39岁的独居年轻人数量接近2000万。在北欧的瑞典、挪威、芬兰及丹麦,40%到45%的住户是独居者。日本32.5%的住户是独居者。在韩国5170万总人口中,有520.3万人独居。在美国,差不多每七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独居。

中国式寂寞

中国有这么一类人,正在城市蔓延。他们是主动选择独居的年轻人,他们远离家乡,在大城市中打拼,还大都有一份收入尚可的工作,他们大多20岁至39岁,他们的同类人竟有2000万人。调查显示,空巢青年比普通青年感觉更孤独,但是也有人认为,他们比普通人自由。另外,一份报告显示,空巢青年除工作外,生活中更多的是在出租房里上网、玩手机和一个人吃饭。他们更愿意在美食、服饰、数码产品等方面上花钱,追求高品质。21%的空巢青年有月光现象或轻度负债。看完这些,是不是恍然大悟找到了同类,而更恍然大悟的终于找到了自己“剁手”的根源所在。

产生原因

空巢青年几乎所有的“空巢青年”都是背井离乡者,因为只有大城市才能更好地安放他们的梦想。

中国有几个巨无霸式的城市。比如北京,它不仅是权力中心、政治中心,还是文化中心、金融中心、教育中心、医疗中心、演艺界中心、创业中心,资源过多积聚无限膨胀,一点也不愿意往外放,导致很多人的理想只能在这里才能实现。因此,有时不是青年愿意“北漂”,而是不得不“北漂”。

而北京等一线城市一贯的高房价,不仅让北漂者买不起房,也租不起房。像2015年北京新房平均价格达到了32131元/平方米,房价收入比高达14.5,也就是一个家庭要不吃不喝14.5年才能买得起一套房子。高房价必然导致租房贵、租房难,我们不难在豆瓣等社交网站看到关于北京租房的各种帖子,也经常看到网友曝光在北京租房遭遇的种种奇葩经历。“蚁族”一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火起来的,北漂者像蚂蚁一样蜗居在看不到阳光的地下室、隔断房、城中村里的破落老民居,拥有一间“看得见阳光的房间”是奢望,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生活甚至是一次简单的做爱”。因租住的地方往往远离城市中心与工作地点,每天的通勤成本甚至要四五个小时,每天除了上班睡觉,其余时间就是在去地铁站的路上或者在地铁上,他们没有闲暇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社交或者娱乐。

个人生活的“空巢”,极易导致精神上的“空巢”。如果前者是物质上的窘迫、一人应对生活的疲惫和艰辛,后者则是一种精神上的寂寞、虚无和无所适从,因为看不到希望。城市繁华背后不为人知的血泪、高居不下的房价、贫富差距、户籍制度、工作上付出与收获的不对等……这一切都轻易让青年感到上行的受阻、上升的无望。固然阶层之间的流动并未完全封死,但不必讳言,阶层固化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户籍、城乡二元、收入分配、教育等诸多领域的落后甚至是不公,早就实现了精英和底层、上流阶层与下流阶层的分层和固化,个人要突破阶层之间的天花板代价太大,成本太高,过程太过艰辛。这或许才是真正令“空巢青年”沮丧的地方。

如何解决

空巢青年解决“空巢青年”的烦恼和痛苦的最佳路径是让他们回归家庭。在没有建立自己的小家庭之前,专家以为“空巢青年”可以经常多与父母沟通,或者借节假日“常回家看看”,让自己的父母不再是空巢老人!“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趁青春还在,趁微风不噪,趁父母未老,给父母多一点关爱,对父母最大的孝顺是陪伴,因为世界上最不能等的事,其实是孝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父母接到身边,少一对空巢老人,就少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空巢青年”与父母在一起,成了有家的孩子,从此不再孤独,尽享天伦之乐的空巢老人从此不再寂寞。专家认为,青年“空巢”是当今社会的正常现象,适当的孤独与压力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亲身经历的,就好比树苗经吹打成为苍天大树,牡蛎因痛苦而孕育美丽珍珠,我们无需过度渲染。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当其人生航线的灯塔,照亮其内心,为其指明前进的方向。当他烦了、累了,甚至被困难击倒了,我们要做的不是飞奔向前给他一个结实的臂膀,而是站在远处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肯定的微笑。

专家建议

委员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胡卫:推动“空巢青年”向“筑巢青年”转变。如社区共筑、社群共筑、志愿者活动共筑等多种方式。一方面推动社交黏合度,在增加社交基础上推动婚恋的成功比例,另一方面通过丰富社区的文化文娱文体等各项活动,组织志愿者各项公益服务活动,提高社会参与度,增加现实感。

现今状况

2021年3月1日,全国政协委员胡卫发表言论《推动“空巢青年”向“筑巢青年”群体转变》,言论指出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而2017年,这一数字只有5800万。

胡卫表示,据相关部门预测这一数据还可能持续增长,2021年这一数字可能会上升到9200万人。“现在全国的‘空巢青年’主要分布在北上广,以广州最多,北京第二,上海第三。在这几个城市工作和居住的空巢青年不仅生活成本较高,成家立业的成本也不小。此外,这几年,青年的婚恋观也发生了巨变,认为没有必要结婚的青年占的比重很高。”

他调研发现,“空巢青年”人数增长带来两大问题:一是“空巢青年”群体中出现身心问题的人群增加;二是持续攀升的“空巢青年”人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婚率和生育率。对此,胡卫建议,为有需要的“空巢青年”提供身心健康能力服务和家庭建构实务能力服务,以社会引导和支持的方式推动“空巢青年”群体向“筑巢青年”群体转变,切实改善相当一部分“空巢青年”在住房等方面的现实困境。

本文发布于:2022-10-15 17:50: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2878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空巢青年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