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

更新时间:2022-11-16 22:42:43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16日发
(作者:常在我心间)

《明朝那些事儿》,今朝这本书 廿,( 

摘不一关 

同部键 

要的极词 

历具 

0母华敏[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那点力那劲  

O滕朝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 河北砰明硼删耵驰一一一一 人 观佯。弧 象 蚬 暾  秦皇岛066004] 

2006年,网络小说《明朝那些事儿》迅速走红,至2009年第七部出版时发行量已达五百万册,作者为广东顺德 

的海关公务员石悦(笔名当年明月)。他以轻松幽默的文笔把繁冗沉重的明史娓娓道来,向我们讲述了明帝王的文 

治武功和儿女情长,文臣武将的文韬武略和权谋诡谲,宫女太监的明争暗斗和舍生取义。朱元璋的雄才大略,朱棣 

的英武骏烈,朱事占樘的仁厚宽容,朱厚照的荒唐昏庸,朱翊钧的不理朝政,朱由检的勤政无奈……于谦的力挽狂 

澜,唐寅的怀才不遇,王守仁的知行合一,钌 徐阶的忍辱负重,戚继光的多谋善战,张居正的锐意革新,魏忠贤的飞扬 

殿 法 渤 

塑醅 

靛 多『 令多 

耳谬 

跋扈,杨涟的铮铮铁骨……读来时而让人慷慨激昂,时而令人扼腕叹息,时而使人捧腹大笑,时而叫人唏嘘流涕。 

人种 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力求写得好看,小说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以史料为基础,拨开了历史的迷雾,还原 

,1  L r 巨了人物的真实,杂糅了各种文体,运用了多种修辞,被奉为“流行文化经典”,作者也被称为“通俗写史第一人”和 

“心灵历史的开创者”。 

《明朝那些事儿》。今人新史观 

一方 

瓣 

《明朝那些事儿》不是戏说历史,而是试图用通俗的写法重现明朝三百年波谲云诡的历史,在这一写作宗旨的 

指引下,他既没有粉饰人物,也没有诋毁人物,而是如实地呈现给我们许多似曾相识但又耳目一新的人物形象,提 

缘 

魁趣 

出了许多新颖独特但又人情人理的历史观点。总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贤臣未必尽贤良,奸臣未必皆奸佞 

许多史书一般对诸葛亮、张居正之类的贤臣极尽赞美之能事,把他们吹嘘得几无瑕疵近乎神明,而把秦桧、严 

嵩之类的奸臣踩踏得一无是处,似乎尸位素餐、大私无公、残害忠良、鱼肉百姓,等等字眼全部加在他们身上也不 

解恨,当然,这是一种很不严谨、很不客观的写史方式。贤臣奸臣都是人,是人就都有两面性,贤臣也有阴暗龌龊的 

一面,奸臣也有正直善良的时候。当年明月正是秉持着这一客观写实的态度,把贤臣拉下神坛,给奸臣翻案正名,力 

求还原历史人物真实的面目。 

张居正,被誉为“明朝第一宰相”,他富有雄才大略,以天下为己任,推行改革,不惧风险,不怕牺牲,他的改革 

不但挽救了大明王朝,还拯救了无数黎民百姓。但是,这位明朝第一能人也有见不得人的一面:他心狠手辣,拉帮 

结派打击异己;生活奢侈,三十二人豪华大轿无人能匹;贪污受贿,死后家里抄出黄金万两、白银十多万两……这 

样一个人,已不是单纯的~个“贤”字所能概括了的。 

严嵩,被称为“明代第一奸臣”,可以说是贪污受贿、任人唯亲、陷害忠良、作恶多端。但是,他年轻的时候,也曾 

一度纯洁正直,在小人钱宁和江彬把持朝政的时候,朝廷多次召他为国效力,但他拒不入朝,理由是“奸人当道,在 

下不堪与之为伍”。除此之外,他还对母极孝,对妻极忠。这样一个人,我们也很难用一个“奸”字形容。 

对大臣的描写遵从客观写实的原则,对皇帝的塑造也不例外,如开国皇帝朱元璋,既没有埋没他的赫赫战功 

和治国才能,也揭露出他残忍暴虐、独断专行的一面;亡国之君朱由检,既描写他的急躁多疑,也表现他的励精图 

治、勤勉节俭。这些人都不是单纯的明君或昏君,他们对当时后世都既有积极的贡献,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明史大部分是清人所修,清代史官在写史的时候由于政治环境的限制对这些人物进 

行了不同程度的扭曲,把历史的部分真相掩埋了,把复杂的人性简化了。人本来是一个多面目的统一体,是一个复 

杂多元的综合体,一辈子不可能只做好事或坏事,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既有功劳也有过错,才是对历史人物客观的 

评价。“草根”一族当年明月,由于没有政治的干涉,能够采取比较客观的态度,剥去贤臣明君头上的光环,揭去奸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 REVIEW/小说纵横89 

臣昏君身上的浊雾,还原给我们一个个或可爱可恨、或 

可慕可敬的丰满鲜活、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 

在谈到如何塑造人物时,当年明月说道:“在写到 

某些具体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会很准确,让人觉得很真 

实,因为我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历史人物也是人, 

而事实上我们没把他们当过人。比如张居正是好人, 

严嵩是坏人,好人从来没有干过坏事、坏人从来没有干 

过好事,这样就是一个错误。好人是怎么变坏的、坏人 

是怎么变好的,张居正也贪污受贿,严嵩也千过很多好 

事,怎样去界定一个人,怎样去理解他在当时背景下的 

选择?你要体会他当时内心那种痛苦和煎熬……”正是 

由于把历史人物还原于人,从人的角度去写他们的喜 

怒哀乐、优点缺点,所以其人物才有血有肉、亲切可 

信。 

2.主战者未必是英雄,主和者未必是懦夫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气节的民族,“威武不能屈” 

是我们民族从古至今推崇的宝贵品德,即使身处危境, 

哪怕粉身碎骨也要保持气节和名声,绝不能投降和妥 

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这种 

思想的影响下,我们一直都认为主张求和的人是懦夫, 

主张抗战的人是英雄,所以启0地求和的秦桧被人骂了 

上千年,而力主抗金的岳飞则被奉为“民族英雄”。当年 

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扭转了人们这种错误的观 

念:有的时候,死拼硬战并不一定是聪明的表现,而保 

存实力、秋后算账才是英明的抉择。 

比如书中有这样的片段:明朝在旱灾横行、国库空 

虚并且李自成、张献忠叛乱之际,面临强大的满清人 

侵,是战是和令人大伤脑筋。大多数不识时务、意气用 

事的人(以黄道周为代表)都主张死拼到底,只有少 

数能够审时度势的人(以杨嗣昌为代表)认为应该暂 

时妥协、休养生息,但是后者因势单力孤其主张未被认 

可,于是明人与满人展开了一场大战,结果断送了大明 

江山。 

刘劭的《人物志・英雄》曰:“聪明秀出,谓之英i胆 

力过人,谓之雄”,“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 

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 

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作为英雄,应该眼光高远,应 

该能够救民于水火。而那些主战的人,看不清当时的形 

势,分不清战与和的利弊,只凭意气用事,只凭气节所 

驱,虽成全了自己的名节,却毁掉了国家,伤亡了百姓, 

还可以称之为“英雄”吗?而那些主和的人,能够审时度 

势、忍辱负重,若明王朝采纳了他们的意见,等渡过饥 

荒的难关,廓清内部的叛乱,实力雄厚之后再与之决一 

死战,说不定历史会重新改写,最起码也能使大明王朝 

多存活一段时日。当年汉高祖不就是采取这样的政策 

使国力强盛的吗?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 REVIEW/小说纵横90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能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看待历史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与历史拉开距 

离,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的横坐标、纵坐标上反复权 

衡,只有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真正客观 

地评判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3.趋利者比肩继踵,取义者寥寥无几 

古代的四书五经,今天的教科书,大都是讲述圣贤 

之道,这些圣贤基本上都具备这么一个特点:视名利如 

粪土,视富贵如浮云,唾弃利益追求道义,必要的时候 

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就是这方面的道德楷模。读多了这类书,久 

而久之,我们便产生了这么一个片面的认识:在这个世 

界上,舍生取义的人比比皆是,而追名逐利的人则寥寥 

无几。 

《明朝那些事儿》所记载的史实恰恰相反,这里面 

只有张敏、杨继盛、杨涟等极个别的人舍弃自己的生命 

追求国家民族大义,而众多平民百姓甚至名臣名将都 

经常屈服于利益之下。 

这里面徐阶的故事最具有代表性。当徐阶被贬谪 

到福建延平府的时候,发现当地官吏和恶霸相互勾结 

私挖银矿,徐阶先是对这些官员晓之以理,然后动之以 

情,结果发现把孔子、孟子、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等 

全部搬出来仍然无济于事。于是,精通世故的徐阶决定 

换另外一种做事方式,他对这些下属许诺:“只要你们 

能够铲除矿霸,我将给你们更大的利益。”结果一夜之 

间,矿盗几乎全部消失殆尽,危害当地十余年的祸患就 

此根除。 

徐阶深谙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只有利益才能打 

倒利益,只有利益才能调动官员的积极性。徐阶的下属 

如此,而他本人对待利益又是怎样的呢?事实证明,在 

利益面前,他也不是无动于衷的。为官之际,他也贪污 

受贿捞取钱财;辞官归隐之后,被查出拥有大量土地。 

此外,从对待严嵩的态度上,也可看出他的人格取向。 

当严嵩一手遮天作威作福时,位低官卑的杨继盛敢于 

站出来以性命抗争,而身居次辅的徐阶不但不敢与严 

嵩反目,反而对严嵩“明传信物,暗送秋波”,虽多数人 

认为这是徐阶先隐后发,迷惑敌人的策略,但我觉得也 

不排除这是他在权势和高压之下暂时的自保和妥协。 

除徐阶之外,陆炳、杨博等朝廷重臣也不敢与严嵩 

公开作对,更不用说其他大臣了,正因为如此,严嵩才 

能在朝中为所欲为,祸乱朝纲十余年。 

在这个世界上,利益是大多数人追求的东西,是大 

多数人孜孜不倦、奋斗一生的目标,平民百姓追求利益 

以求活命,高官巨贾追求利益以保荣华富贵,在利益和 

道德的天平上,大多数人倾向于前者。割肉喂鹰、舍身 

饲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品德不是不存在,而 

是“这玩意太高级,付出的代价太高,从古至今,除了个 

别先进知识分子外,大多数人都不愿消费”。只有利益, 

充足的利益,才有驱动大多数人为之奔命的魔力,才是 

维持这个世界运转的根本力量,道理非常残酷,却是血 

淋淋的事实。 

咔喳一声,旗杆折断,大旗落地!” 

(3)仿“童话”语言 

而那些“还乡团”成员们在冤杀了于谦之后,前景 

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如果用童话的语言就此结尾,可以 

表述为:“他们四个人手牵着手,从此开始了幸福的生 

活”。 总而言之,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提出了 

许多与我们平常的认识相左的观点,这些观点看似片 

面偏激却又合情合理。读《明朝那些事儿》时,我们才知 

道,多年来,我们被人“忽悠”、被人误导了,我们所顶礼 

(4)仿“毛泽东语录” 

王守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 

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膜拜的人物竟然也如此卑劣无耻,我们深恶痛绝的人 

物竟然也很善良正直;我们一直坚信不疑的观点竟然 

是错误的,而我们认为荒诞不经的看法竟然是正确的。 

当年明月用这一桩桩真实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教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历史,使我们意识到:要用辩证 

的眼光看待历史,要用质疑的态度去看待我们习以为 

常的事物。 

二、《明朝那些事JL),今人奇笔墨 

当年明月说:“史书上的史实,我是没有能力质疑 

的,那我就在写法上突破。”“这篇文章……用了很多流 

行文学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方式……我想写的,是一部 

可以在轻松中了解历史的书,一部好看的历史。”为了 

达到好看的目的,为了制造轻松幽默的阅读气氛,作者 

采用了许多网络文学的描写手法,如戏仿、反讽、今语 

古用、词语杂色,等等,通过这些修辞手法,解构崇高的 

历史,调侃著名的人物,讽刺丑恶的事情。 

1.戏仿 

哈琴・林达曾把戏仿定义为“带着一种批判的反讽 

距离的模仿”。使用戏仿手法一方面使作品具有一种批 

判色彩,另一方面解构了历史的神圣、庄重与严肃,其 

效果是博得读者一笑。具体说来,《明朝那些事儿》的戏 

仿手法主要有下列四种: 

(1)仿“新闻联播”语言 

为了打消朱祁镇心中的疑虑,以免有朝一日被不 

明不白地干掉,他特意来到京城说明情况。宾主双方举 

行了会谈,会谈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举行,双方回顾了 

多年来的传统友谊,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 

见。朱瞻蟮重申了皇位是朱祁镇不可分割的财产,表示 

将来会坚定不移地主张这一原则。朱祁镇则高度评价 

了朱瞻蟮所做的贡献,希望双方在各个方面有更进一 

步的合作。 

(2)仿《封神榜》、《西游记》语言 

此事发生在瞿能发动冲锋,朱棣军队即将崩溃时, 

要形容这件事情,我们必须换用《封神榜》或是《西游 

记》中的语言:“本是晴空万里之天,突然天地变色,飞 

沙走石,妖风四起,但见那妖风缠绕营中帅旗,只听得 

这四种戏仿手法或戏谑、或批判、或讽刺、或肯定, 

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打破了传统的一本正经地 

叙述历史的方式,制造了一种陌生化效果,既让读者耳 

目一新,又能够会心一笑。 

2.反讽 

反讽是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 

写作技巧,其原本的意义与字面意义正好相反,一般分 

为“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两种。《明朝那些事儿》经 

常运用“反讽”以造成表面意义和所表达深层意义的大 

相径庭,既对所描述的历史人物、事件具有批判功能, 

又使作品形成某种噱头,逗人发笑。例如: 

(1)魏忠贤所在的直隶省河间府,一向盛产太监. 

由于此地距离京城很近,且比较穷,从来都是宫中太监 

的主要产地,并形成了固定产业,也算是当地创收的一 

种主要方式。 

(2)石亨体贴地将已经五十余岁的徐有贞安排到 

云南参军,发挥余热,实现了老有所为。 

(3)(天启)病危,自然不是勤于政务,估计是做木 

匠太过操劳,也算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4)就这样,光荣回归的朱祁镇坐着轿子,在两匹 

马的迎接下,“威风凛凛”地回到了京城。 

这四个例子都是“反话正说”,例一表面是说太监 

给当地带来了创收,实际是讽刺当时直隶县河间府人 

的无耻,热衷选择太监这个不光彩的职业;例二表面是 

说石亨细心体贴,实际是讽刺石亨的残忍狭隘;例三表 

面是说天启皇帝敬业,实际是说他的不务正业;例四表 

面是说朱祁镇的威风,实际是说他的落魄,深层意义是 

讽刺朱祁钰对哥哥的冷酷无情。这几个例子都是明褒 

实贬,寓贬于褒,避免了直白,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 

3.今语古用 

今语古用是指用现代汉语描述古代事物,造成一 

种强烈的时间差,消灭了古今距离,使历史获得一种现 

代感,解构了历史的庄严与沉重,增加了作品的幽默元 

素。例如: 

(1)朱元璋从小吃苦耐劳,小伙子身体棒,精神头 

儿足,饭量大,一顿能扒好几碗,他不但是铁人赛的冠 

军级选手,估计也练过长跑,耐力还很强,在他看来,把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 REVIEW/小说纵横91 

丞相赶回家,不过是多干点活,自己累点,也没什么。于 

是历史上就留下了劳模朱元璋的光辉事迹。 

(2)但海瑞母亲认准了一条死理:再穷不能穷教 

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3)官吏用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对斛猛踹一脚! 

此时超斛壁的部分谷粒会倒到地上。 

(4)事到如今,他唯有仰天大呼一声:“严嵩奸贼, 

你忽悠我啊(嵩贼误我)!” 

例一用“铁人赛的冠军级选手”、“劳模”等现代词 

汇形容勤政能干但独断专行的朱元璋;例二用希望工 

程的宣传用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形 

容海瑞母亲的重视教育;例三用体育节目解说员韩乔 

生的口误来形容官员的贪婪;例四用赵本山小品的经 

典语言来形容丁汝夔临死前的醒悟。既贴切生动,又 

幽默风趣,产生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此外,“粉丝”、“愤青”、“”、“下岗”、“打工”、 

“老板”、“上访”、“中奖”、“包二奶”、“还乡团”、“炒鱿 

鱼”、“铁饭碗”、“走后门”、“乌龙球”、“游击队长”、“高 

干子弟”等现代词汇频频出现在小说里,使小说趣味横 

生,妙不可言。 

4.词语杂色 

词语杂色反传统而行之,传统修辞学一般要求上 

下文的思想内容、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保持一致。但是, 

词语杂色则把内容相反、情感相对、语体不同的词汇或 

句子并置在一起,以产生滑稽幽默的表达效果。例如: 

(1)朱重八的童年在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 

光良好的破茅草屋里度过。 

(2)郑小姐装起孙子来,也是巾帼不让须眉。 

(3)徐有贞是一个有理想、没道德、有文化、没纪律 

的复合型人才。 

(4)在宴会上,他(曹钦)十分兴奋,对所有的人封 

官许愿,希望在座人等努力放火、认真砍人、造反成功, 

前途无量! 

以上四例中加点词语或内容相反 ,或感情相对,或 

褒义词与贬义词互置,使作品幽默感十足。 

除了上述几种之外,《明朝那些事儿》还运用了调 

侃、戏说、戏改经典、庄词谐用、征引、夸张、比喻、重复、 

悬疑、推理等多种叙述手法。这些叙述手法,消解了历 

史的沉重,避免了行文的枯燥,使庄重严肃的历史变得 

妙趣横生,既增加了文章的“陌生化”效应,又产生了神 

奇的“悦”读“笑”果,使读者不仅了解了历史,还获得了 

一种身心愉悦的阅读快感。所以说,《明朝那些事儿》是 

一部以“流行文学”笔法写庄严沉重历史的成功之作, 

它打破了一本正经、拘谨呆板的写史方法,创造出了 

独具一格的庄谐结合的文体,是历史小说中的一个 

“异类”。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 REVIEW/小说纵横92 

三、结语 

《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包罗万象、博大精深、集各种 

流行文学元素于一体的历史作品竞出自一个二十多岁 

的年轻人手中,确实令我们惊诧汗颜,也许正是因为其 

年轻,才熟谙各种流行文学的描写笔法,才具有挑战经 

典的勇气和锐气。这部作品,提出了若干振聋发聩的历 

史观点,塑造了许多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采用了多种 

流行文学的写作手法,不管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手 

法上都有很多创新。可以说,《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 

品,弥补了当代文学演绎明全史的空白,突破了传统历 

史小说的写作局限,开创了历史小说新的写法,在中国 

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国 

参考文献: 

【l1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叁、肆【M E京:中国友谊出版 

公司,2007. 

[2]人物专访:“当年明月”和他的《明朝那些事儿》[J].三联生 

活周刊,2007:f43). 

[3】当年明月:历史写作我只算票友【EB/OL].2010—08—22. 

http://www.china.corn.cn/cuhure/renwu/2010—02/05/content 

——

193821 12.htm. 

[4】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JL:陆[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 

2o08. 

[5】赵勇.“好看”的秘密——《明朝那些事JLS)的文本分析[J】. 

文艺争鸣,2010,(03):133—141. 

[6】孙小超,都海虹.《明朝那些事儿》幽默风格成因探析[J1. 

声屏世界,2009,(11):172—173. 

【7】陈增辉.魅力是怎样炼成的——评《明朝那些事儿》的思 

想和艺术[J1.读与写杂志,2009,6(1):40—41. 

作 者:母华敏,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编辑,硕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影视文学;滕朝 

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3代文学及影视文学。- 

编 辑:钱丛E—mail:qiancongO818@126.corn 

说明 

我刊2011年第4期刊登的《从禅悦倾向探究 

苏轼诗文豁达之根源》的作者郭青,为南阳理工学 

院教育学院副教授。 

特此说明。 

名作欣赏编辑部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22:42: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962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那些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