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古代诗歌之赏析构思技巧

更新时间:2022-11-16 20:42:24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16日发
(作者:周公解梦梦见打蛇)

古代诗歌之赏析构思技巧

课程标准

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

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

学评论,借以提高审关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习目标与内容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

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

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

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

造。

一、真题引领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①。

平生事②,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注】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黄州,

又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

①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②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

A.“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

以表现作者的心绪。

B.“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

昔之感,透露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C.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

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D.“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诗人用“天际征鸿”来

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

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

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

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A、“比喻的手法”错误,应为“拟人”手法。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

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

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从“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一句写出自

己遭受贬谪不能施展宏图大志的惆怅;从“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两句展现出诗人内心

苦楚惆怅,知音难寻的无奈伤感;从“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两句可以读出客居异

乡的孤独。

【答案】

(1)A

(2)

①壮志难酬的惆怅: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自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

②知音难觅的抑郁:“谁会凭栏意”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

③客居异乡的孤独:诗人赋异乡江南雨云以“恨”“愁”,足见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

【译文】

细雨绵绵,恨意难消,天色微暗,愁绪堆积,但雨中的江南景色依旧非常美丽。水边

村落,湖畔渔市,袅袅升起一缕孤零零的炊烟,那么淡,那么细。一行长途跋涉的鸿雁,

在那水天相连的遥远天际,款款飞行,远远望去好似列队首尾连缀。此时凝望这搏击长空的

大雁,谁能理解我凭栏远眺的含意。

二、构思技巧

所谓构思技巧是指诗歌的结构安排方面的技巧。古代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

是有讲究的。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

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行文结构上的艺术,即行文构架的严密、思路的清晰、写

景抒情的浑然一体等。

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呼应等,鉴赏诗词中的结构技巧往

往是提问思路特征或是考查关键诗句的作用。

古诗词中行文结构的考查角度,包括诗眼与诗题的暗合,上下诗句内容的,首尾或前

后题意的照应,叙事与抒情议论的转折,以及近体诗的“起承转合”等。

(一)熟记常考的构思技巧

概念

开门见山

说明及作用

诗歌开头就进入

正题,揭示主题或全

篇主要内容

示例

少小离家老大

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

问客从何处来。(贺知

章《回乡偶书》)

赏析

首句概括写出数

十年客居他乡的事

实,有自伤“老大”

之情,下联儿童的淡

淡一问也就在情理之

中了

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长江悲已滞,万

情的过程中,戛然而里念将归。况属高风

止,转而写景,以景晚,山山黄叶飞。(王

代情作结,使得诗歌勃《山中》)

“此时无情胜有情”,

显得意犹未尽

诗人在诗歌的结

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

情怀

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李白《梦游天

姥吟留别》)

最后两句写山上

所见实景,映衬一、

二句之情,以景寓情,

用秋风萧瑟、黄叶飘

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强烈地表达了诗

人追求自由、蔑视权

贵的心志

全诗层次井然,

首尾照应,转承圆熟,

结构严谨。“未休兵”

则“断人行”,望月则

“忆舍弟”,“无家”

则“寄书长不达”,人

“分散”则“死生”

不明,一句一转,一

气呵成

先写诗人乘兴游

园,被拒门外;后写

诗人看到满园春色,

有所收获。前面遗憾,

后面高兴

卒章显志

首尾呼应指诗中对前面所戍鼓断人行,边

写的内容做必要的回秋一雁声。露从今夜

答,使结构显得紧凑、白,月是故乡明。有

严谨弟皆分散,无家问死

生。寄书长不达,况

乃未休兵。(杜甫《月

夜忆舍弟》)

欲扬先抑(或欲

抑先扬)

指不从正面平铺

直陈,先从反面着笔

加以贬抑,而后透露

自己的真实意图

应怜屐齿印苍

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

枝红杏出墙来。(叶绍

翁《游园不值》)

(二)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3.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

4.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5.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6.诗歌的开篇具有怎样的特点?试结合全诗分析。

7.诗歌的结尾一联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三)掌握技法——找到解题钥匙

1.作答古代诗歌结构技巧题的常规切入点

切入点一: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

对这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线索的设置。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③过渡照应。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

应。⑤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

切入点二:掌握一般规律性的知识

例如:①问开篇诗句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

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的内容构成对比等。②问诗中诗句的作

用,一般可回答: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③问诗歌结尾的作用,一般可回答:点明中

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2.答题步骤

(四)运用技法,规范答题

1.开门见山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注]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交汇处

的天然湖泊。词的上阕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答题]上阕第一句总摄全篇,开门见山地点明题意。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

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

的春景,直接表达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以景结情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两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题]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本词以景语作结,更添愁情。春水绿波流向天际,暮色

中更显凄迷。这既是词人“回首”所见之景,同时也寄寓着词人心中流淌不尽的愁思,愁

如不尽之水,何其伤也。

3.卒章显志

[例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题]

卒章显志。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越发

显得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后一联则直接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只要能

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

[教你分析]

4.抑扬

[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题]

①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

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②山泉虽无名,却有映地照天、飞空作雨之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形成先抑后扬的效

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这样描写也为

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铺垫。

[教你分析]

【即时小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谋篇布局的技巧的能力。

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知道中间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多是承上启下、照应、领起下

文等;其次,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判断。“宦情”“羁思”“共凄凄”,说明意绪的迷乱,

因此第二句中的“意转迷”紧承上文;另外,第二句中的“春半如秋”四字又引出了后两

句对柳州春景的描写。由此,考生不难判断第二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答案:

承上启下。“意转迷”上承第一句,极言意绪的迷乱繁杂,“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

春光正浓之际反而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从而在我与物、物与境之间起到

了结合作用。

三、模拟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鹊山①

陈师道②

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

微微交济泺③,历历数青徐④。

朴俗犹虞力,安流尚禹谟。

终年聊一快,吾病失医卢⑤。

【注】①鹊山:因鹊而得名。②陈师道:元符三年任棣州教授。此诗作于棣州任上。

③济泺(luò):古水名,即泺水和济水。④徐:指徐州。⑤医卢:在古代指名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语言平白洗练,呼应诗题,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诗人登上高处,看到青徐二州风俗淳朴,河流恬静,不由得想到舜禹。

C.尾联思绪从远古回到现实,照应首联,而一个“聊”字,言外有意。

D.本诗与陆游《游山西村》的风格一致,体现了“宋诗主理”的特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解题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D项,“体现了‘宋诗主理’的特点”错误。陆游《游山西村》是“宋诗多理趣”的代表之

一,但本诗主要表达了轻松爽快的心情,并未表达出理趣。

(2)纪昀评价本诗三、四句“有神致”。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寓情于景。诗人登上山顶,极目远眺,眼前济水、泺水隐隐约约流向远方,远处的

青徐两州历历在目,表达了轻松愉快的心情。

②含蓄蕴藉。诗人并没有具体描绘景色,而是通过望远和指点两个动作概括,含蓄地

点明言外的情意,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2.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天香引西湖感旧

汤式

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

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注],暮也干戈。

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

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

光景蹉跎,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注】干戈: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占领杭州,和朱元璋领导的反元军形成对立

之局。至正二十五年,张士诚失败,朱元璋胜利,杭州陷于战乱之中达十年之久。

有人评价这首元曲在谋篇布局方面极具特色,请结合整首曲子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

首先,在结构方面,诗歌开篇从问昔日西湖起笔,以昔日西湖成为今日南柯一梦的现

实收束全篇,前后照应;

其次,在内容方面,整首曲子巧妙地把今日西湖与昔日西湖对照来写,突出了杭州昔

盛今衰的情景,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之情。

答案:

一是首尾照应,诗歌开篇从问昔日西湖起笔,以昔日西湖成为今日南柯一梦的现实收

束全篇,前后照应;

二是巧用对比,通过昔日杭州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对比,描写了战乱导致杭州西湖的

剧变,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之情,同时也含蓄地反映出作者渴望和平、厌恶战

争的情感。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20:4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956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笠翁对韵解释
标签:江南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