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情
[地理位置]德州市位于北纬36°24'-38°0'、东经115°45'-117°24'之间,黄河下
游北岸,山东省西北部。北依北京、天津,南邻省会济南,西接山西煤炭基地,东连胜利油
田及胶东半岛,处于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连结带和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以及“大京
九”经济开发带交汇区内,兼具沿海与内陆双重优势。
德州是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京沪、德石、济邯三条铁路在这里交汇,5条国道、
14条省道在境内纵横交错。京福高速公路贯穿南北,济聊、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从德
州到济南国际机场仅需一小时,到天津海港也只用两个小时。
[行政区划]德州市辖德城区、乐陵市、禹城市和齐河、平原、夏津、武城、陵县、临
邑、宁津、庆云一区二市八县,总面积10356平方公里。
[人口状况]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561.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1.87万人,非农业人
口159.8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09万人,出生率12.7‟;死亡人口4.33万人,死亡率7.7‟;
人口自然增长率5.0‟。
[民族宗教]现有回、蒙、满、壮等39个少数民族成份,共7.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1.3%。其中回族人口6.9万人,回族人口占50%以上的村居104个,少数民族人口超万人的
县2个(陵县2.05万人,临邑1.23万人),回族乡1个。全市有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
教三种宗教,共有信教群众146697人,有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319处,宗教教职人员
379人。农村信徒占95%,分布在全市11个县市区的9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1697个村。信
教人数较多的县市区有陵县、临邑、齐河、禹城、平原、夏津、德城等。近年来,各级党政
领导高度重视,把民族宗教工作作为维护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建立了定期研究民族宗教工作制度、领导干部包重点民族村制度,成立了民族事务协调委员
会和全市宗教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市、县两级民族宗教工作机构。
[历史沿革]德州地处我国南北交通要道,为南方九省进京水陆必经之地。明代,德州
已成为全国三十三个大工商业城市之一。德州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有德之州”
之称。德州,因德水(黄河)得名。秦改黄河为德水。汉在今陵县设安德县,隋唐改称德州。
明移德州于今地,设德州卫。民国改为德县。1946年析德县城关区置县级德州市,1994年
改为地级市。
德州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最能显示德
州特点并使今天的人们赞叹不已的是那些精美的黑陶器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禹
王治水疏浚九河,本区就有鬲津、马颊、胡苏、钩盘、徒骇等五条。禹王亭遗址就在禹城县
的十里望村南。传说中的夏代东夷族领袖后羿就出生在德州。三国时期,临邑县弥家村人才
华横溢的文学家弥衡曾不畏强暴,“击鼓骂曹”,被后人编为戏剧流传世间。唐代,大书法
家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时书写的《东方朔画赞碑》,至今保存在陵县文化馆内。这些古老的
文化正是历史悠久的象征。
德州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西汉末年,群雄四起。公元21年,平原人迟昭平(女)
聚众数千人起义,抗官税,荡官衙,杀土豪。隋末,夏津县人张金称、武城县人孙安祖、窦
建德聚众起义于高鸡泊(今武城大洼),转战于山东、河北一带,后建都乐寿国号夏;平原
人郝孝德聚众起义,活动于黄河以北,后投瓦岗军;继窦建德之后,武城县人刘黑闼等农民
起义屡兴不衰。清末,齐河人朱红灯领导的义和拳(后改称义和团),在平原、齐河一带兴
起,遍布冀、津、京,影响全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德州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
献。齐河县的贾乃甫、马馥塘,参加了1921年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发起成立的马克思学
说研究会。贾、马是本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他们于1924年在齐河县后里仁庄建立了全区第
一个党支部。1926年,共产党员刘格平在庆云县领导了马颊河罢工斗争。1938年,肖华
率115师到本区,以乐陵为中心建立了冀鲁边革命根据地。在毛泽东关于游击战
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指导下,本区党、政、军同仇敌忾,生死与共,用鲜血和生命,以波澜壮
阔的人民战争,粉碎了日本侵略军的一次又一次“扫荡”、“蚕食”、“剔块清剿”和国民
党中反共顽固派的武装挑衅,保卫了边区,保卫了家乡,使冀鲁边根据地岿然屹立在星罗棋
布的碉堡群里,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在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壮烈牺牲在这块土地上的
县团级以上干部就有70多名。杨靖远、马振华、杨忠、黄骅、吴匡五、徐尚武等烈士的英
名辉映着冀鲁大地。解放战争中,全区百万翻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支前,先后有10万
名青壮年参军,有50万民工支前。由乐陵、庆云民工合编的渤海一军分区第一担架团随军
服务,历经冀、鲁、苏、皖、豫5省,行程万余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被华东支前委员
会授予“模范担架团”光荣称号。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全区人民进行了可歌可泣的伟
大斗争,创造了英勇悲壮的光辉业绩,涌现出千千万万个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当中有工人、
农民,也有知识分子和干部,这些人反映了新中国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谱写了德州历史的
辉煌篇章,鼓舞人们永远奋斗、前进。
[文化]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1家,全年共演出1100场次;
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个,文化站140个;公共图书馆12处,藏书68万卷(册);文物保
护管理机构5个。广播、电视事业有新的发展。年末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中
短波转播发射台1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功率12千瓦。调频转播发射台8座,调频转播发射
功率8.75千瓦;电视转播发射台11座,电视转播发射功率37.1千瓦。广播播出节目10
套,全年播音时间32784小时;电视节目4套,全年播出时间19345小时。有线广播电视用
户110.41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科技]2007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20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11项,国内领先水
平77项,国内先进水平29项;实现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11项;经省评定高新技术企业
100家,新增15家;全年受理专利申请858件;年末全市各类技术贸易机构701个,全年签
订技术贸易合同1330件,完成技术贸易合同额1.9亿元;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9.94万人,全年接收、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346人,其中硕士以上研究生151人。
[卫生]2007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86处,其中医院、卫生院155处,卫生防
疫站、妇幼保健站19处。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7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
医师6610人,注册护士3866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11263张。建立医疗帮扶点46个。全
年举行大型义诊110次,诊疗85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教育]2007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当年招生1.11万人,下降7.9%。在
校生3.81万人,增长8.0%;中等专业学校8所,在校生1.53万人;普通中学236所,在
校生29.08万人;职业中学26所,在校生5.4万人;小学980所,在校生37.54万人;幼
儿园、学前班513处,在园、班儿童7.83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9.66%,毕业生升学
率94.61%。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3311人,成人中等学校在校生2030人,特殊教育学校12
所,在校生1276人。
[旅游]德州历史悠久,风景独特秀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古
今历史文化名人近200人。市区内的京杭大运河、新湖风景区、锦绣川风景区风光秀丽,新
湖风景区2004年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苏禄王墓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外国国王墓,
是600年前至今中菲友谊的见证;具有“中华第一鸡”之称的“德州扒鸡”驰名中外,是天
下人的口福,德州人的骄傲;皇明太阳能是全国著名太阳能生产企业,皇明太阳能博物馆是
世界上唯一一座展示太阳能发展历史和未来的博物馆,目前正在全力申办2010年世界太阳
城博览会,在建中的集旅游观光科技于一体的中国太阳谷项目将成为德州----中国太阳城的
重要标志;“中华第一枣林”乐陵百万亩枣园具有上千年的历史,乐陵梁锥希森新村是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典范;齐河以“九曲十八弯”的黄河、百万亩林海、温泉、高尔夫成为首都北
京、天津、石家庄和省会济南市民新的出游地;禹城禹王亭因大禹治水在此成功而名扬天下;
陵县作为“智圣”东方朔的故乡,文化底蕴深厚,颜真卿手书“东方朔画赞碑”为国家一级
文物,东方朔墓、神头汉墓群连绵如山;临邑邢侗公园被誉为研究邢侗书法的“百科全书”;
庆云石佛寺、海岛金山寺、宁津碧霞祠等堪称寺院建筑中的精品。
近年来,德州市委、市政府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政府主
导旅游战略,特邀旅游专家编制了《德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订了“十一五”旅游发展
规划,确定了“1320”旅游发展战略,即重点打造一个旅游核心,发展3条旅游线路,建设
20个旅游项目,突出抓好资源整合与开发,强化海内外市场开拓与促销,加快旅游配套服
务设施建设与完善,全市旅游产业获得快速发展。目前,以京杭大运河、新湖风景区、锦绣
川风景区、长河公园为内容的城市风光游;以红坛寺森林公园、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禹西生
态与农业观光园、世纪风高科技农业创新园、两湖风景区、金荷园为内容的生态旅游;以德
州扒鸡、乐陵小枣、保店驴肉为主题的美食旅游,以皇明太阳谷、德州扒鸡、禹城“三糖一
药”、武城玻璃钢为内容的工业游;以乐陵百万亩枣园、希森新村为重点的乡村游;以苏禄
王墓、禹王亭、邢侗公园、东方朔墓、东方朔画赞碑、汉墓群、石佛寺、海岛金山寺、碧霞
祠为内容的古文化游;以宋哲元故里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旅游;以国科高尔夫、大雁岛生态园
为内容的高尔夫·温泉旅游越来越受到中外游客的欢迎和喜爱。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
客525.96万人,同比增长24.9%,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21.5亿元,同比增长34.6%。接待
入境游客2.26万人,同比增长28.81%,实现外汇收入596.66万美元,同比增长28.13%。
[城市品牌]近年来,德州以“超常发展,跨越前进”的气魄,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事
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被
评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城市环境全国50强,中国人居环境奖。
中国太阳城2005年9月,德州市被中国太阳能学会、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中国
农村能源行业协会联合授予德州市“中国太阳城”称号。
中国功能糖城2005年9月,禹城市被中国轻工联合会授予“中国功能糖城”称号。
中国中央空调城2006年5月,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正式命名德州为“中国中央空
调城”。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7年11月,德州市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扒鸡文博馆简介
德州扒鸡文博馆建筑面积为3000㎡,2007年2月破土动工,2007年8月开始布展,2008
年6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这是我市,也是全国第一家扒鸡美食文博馆。德州扒鸡创产于公
元1692年,是我国美食苑中历史最长的“中华老字号”之一,拥有“神州一奇”、“中华老
字号”和“中国驰名商标”的美誉。德州扒鸡是德州市的一张名片,德州扒鸡文博馆则是这
张名片的文化内涵,是百年老字号的一个历史缩影!
筹建德州扒鸡文博馆是德州市人民的期望,也是扒鸡传人的夙愿。2005年12月德州
扒鸡集团被认定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企业;2006年10月德州扒鸡列为商务部全国首批“中
华老字号”授匾企业;2006年12月“德州扒鸡加工技艺”被认定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名录”。为了弘扬发展扒鸡美食文化,扩大德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以鸡为媒促进经
济发展,2006年德州扒鸡集团就研究制定了德州扒鸡文博馆的筹建方案,这一方案得到了
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这一项目得以顺利完成。
展馆以“运河文化、美食德州”为主题,按照运河文化、铁路文化和商业文化这三条
线索,以客观严谨的历史观,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搜集、挖掘、整理、走访和
参阅了大量文史资料、文物实证,追溯扒鸡之源,讴歌扒鸡之情,塑造美食之魂。采用大量
的人物雕像、大型彩绘壁画和现代化成像技术等表现手段,再现了古运河的繁荣、德州老城
的喧嚣;再现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喜闻乐见的传承故事;再现了密不外传的传统扒
鸡制作工艺和德州扒鸡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从一个侧面集中展示了古城德州、美食德州、
文化德州的人文风貌!
展馆分为历史篇、发展篇、成就篇、德宝馆四个部分。历史篇主要以人物雕像、彩绘
壁画以及老照片的形式,展示德州的历史遗迹;北魏双高碑、永庆寺藏经楼、董子读书台、
德州古城的沧桑、六十年代京杭大运河的繁荣景象„„;展示德州这片沃土上孕育出来的名
人雅士;射日英雄后裔、风趣才子东方朔、儒学大师董仲舒、一代文宗——康熙大帝启蒙老
师田雯„„;德州扒鸡传统艺人的代表:创始人贾健才、乾隆年间进宫的制作扒鸡的高手王
瑄、放弃烧鸡专攻扒鸡的韩士功、盛极一时的宝兰斋老掌柜候宝庆;以及1956年公私经营,
同义合扒鸡联营社、德州火车站扒鸡小卖所和肉食经营商会的56位扒鸡传人,一并加入国
营食品公司的情景。这是德州扒鸡集团传承百年品牌,数脉归宗,开创扒鸡生产经营新纪元
的开始。半个世纪前的记忆和现代化德州扒鸡生产流水线的鲜明对比,我们从这里可以直接
看到德州扒鸡的整个加工过程,让人们感到“继承传统,管理先进,看着满意,吃着放心。”
发展篇和成就篇以图文、实物等翔实的资料,展示鸡的起源、演化、华北平原鸡文化
的历史溯源,尤其是通过现代化成像技术可实现与参观者的互动,妙趣横生,使人留恋往返;
揭示德州扒鸡起源、演变与发展过程,百年秘方昭然若揭;体现公私合营后,半个世纪以来,
德州扒鸡集团在继承传统、保护名牌、创新发展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如何使一个地域性的地
方特产,成为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大品牌的发展历程。
古城德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德州人民,崇尚文化,追求文明。德宝馆征集了大
量德州民间收藏品和一些反应民间文化底蕴的家私文物。同时,再现了600年前的旧窑址和
大量烧窑工具及碎片残器。从这里,可以看到在德州成功挖掘出的宋代德州窑口,将为进一
步考古挖掘、研究德州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一消息曾轰动全国,引起文物界的高度重视。
这将为大家搭建一个研究交流文物收藏,弘扬历史文化,提高文化生活品味的平台。
德州扒鸡文博馆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史料性于一体,充分发掘德州扒鸡文化
的神韵和历史溯源,展示了古城德州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德州扒鸡文博馆作为企业文化建
设的重要部分,必将对企业经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建设文化德州,促进我市
文化,旅游和教育事业发展,也必将作出积极的贡献!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16:22: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943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