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范仲淹的爱国故事

更新时间:2022-11-16 11:26:10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16日发
(作者:自由奔跑)

关于范仲淹的爱国故事

导读:本文关于范仲淹的爱国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

迎点评和分享。

范仲淹“先忧后乐”

宋朝的时候,有个品德十分高尚的政治家叫范仲淹。他从小心怀

大志,希望将来能做治国安民的宰相,为国家出力;或者做一个医生,

为百姓治病救命。他对人说:“只要是能造福百姓,有益于国家的事,

我就愿意做。”后来,范仲淹做了官,还真当了一段时间的宰相。他

为官清正廉洁,很受好评。有一年,他到泰州做管盐仓的小官,见海

水泛滥上岸,百姓受难,就提议修海堤,还亲自参加运土、夯土。不

料母亲去世,他按规定回家服丧。可身在家中,心在海堤,他不断写

信去帮助出主意。海堤修成了,当地人们感激他,把堤叫范公堤。

几年以后,范仲淹进京城做官。他看到不对的事就批评,还主持

改革,结果得罪了人,好几次被贬职排挤出京。可他从不计较个人得

失,不管在什么职位上都做出了成绩。他在一生中用自己的财产办了

许多义庄、义田、义宅,救济穷人,还办了一些不收钱的学校,让没

钱的穷人子弟上学,可他自己的孩子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有人

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他写了一篇叫《岳阳楼记》的文章,作了回答,

表示自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就是说,一个爱国爱民的人,要甘心情愿比别人先吃苦,比别

人后享乐。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物简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

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

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

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

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

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

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

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

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

正公文集》传世。

【人物评价】

姜遵:朱学究(范仲淹)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惟为显官,当立

盛名于世。

欧阳修: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叶清臣:为社稷之固者,莫知范仲淹。……至于帅领偏裨,贵能

坐运筹策,不必亲当矢石,王德用素有威名,范仲淹深练军政,庞籍

久经边任,皆其选也。

蔡襄:公薨之后,独无余资。君国以忠,亲友以义,进退安危,

不易其志。立身大节,明白如是。

朱长文:范文正公置义田、义宅,至今四十年,而丞相、侍郎兄

弟(仲淹次子、三子)继承其志,近益增广。九族之间,莫不被其惠。

王安石: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苏轼:①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

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②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

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

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盖如饥渴之予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

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

诚,争师尊之。

苏辙:范文正公笃于忠亮,虽喜功名,而不为朋党。

钱公辅:范文正公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

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11:26: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929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