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更新时间:2022-11-15 18:46:01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15日发
(作者:期货学习)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教学,而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课程标准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对初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从文体上看,本文首先是一篇文言文,然后才是一篇游记性散文。基于此两点,我确定本课的学习重点,首先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次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用自己的视角来品味小石潭,深入体会柳宗元当时抑郁悲凉的心境,领会作者移步换景、寓情于景、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学习目标】

一、积累文言实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通过此游记表达的凄苦忧伤的感情。

【授课过程】

一、 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齐声)喜欢。



师:一次畅快的旅游能让你们收获到什么呢?



生1: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生2:在旅游中能忘掉生活中不愉快的事。



生3:旅游时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景观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



师:的确,风和日丽时,与好友结伴而行遍访祖国名山大川,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今天我们要和唐代代文学家柳宗元先生去一个地方,那就是位于今湖南省境内的一个小石潭。板书课题、作者。



(情景导入,让学生从自身旅游经历谈起,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创设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



二、叩响生字之门



师:跟着古人游名胜,有两道门

槛我们必须迈过去。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义。让我们先来扣响生字之门,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的通顺、流畅。



学生自由阅读,标注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音。(屏幕显示初读要求)



师:让我们在初读文章时遇到的拦路虎请同桌帮我们解决,现在同桌轮读,纠正字音。



生生轮读,纠正字音。



老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尤其是一些多音字、通假字、生僻字的读音。(屏幕显示重点字词的注音)



生推选代表范读课文,其余学生以流畅度为标准评价。



生齐读课文。



(通过自读、互读、范读、评价、齐读多种读的形式,创设浓厚的阅读古文的氛围,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这一环节,也让学生初步领会到自主互助学习的乐趣。)



三、叩响词句之门



师:在同桌的帮助下,我们已经成功迈过了第一道门槛,相信这第二道门槛也不在话下。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译文要求:忠实于原文,表述要明确,语句要通畅。(屏幕显示译文要求)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用横线标出自己的疑难词句。



师:同学们,把自己在译文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词句交给小组内其他成员吧。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解决译文中的疑难。



全班交流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难词句。



师: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小组合作的成果如何。我来读,你来译。(屏显重点词句的翻译。)



学生正确而流畅的翻译句子。老师强调特别注意“西”“可”“犬牙”“以”等实词的意思。



从检查的效果来看,老师要适时纠正学生在翻译文言文中的一些不足和误区,并适当评价此环节小组合作的情况。



(在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发挥小组合作这一大优势,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再次体会到互助合作学习的乐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文言文翻译的三个基本原则上“信”、“达“、“雅”。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做到“信”、“达”就可以了。不必过多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此环节完成学习目标一。)



三、 梳理行程



师:现在老师将课文范读一遍,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把自己手中的笔想象成一部DVD,而你自己就是一位摄影师,请把握好你的镜头,理清柳宗元领我们游览的路线。



师范读课文,生梳理行程。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柳宗元带着我们从“隔篁竹,闻水声”的竹林中“伐竹取道”时发现小石潭,然后将远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让我

们看到了潭底的全石,近岸旁如坻、如屿、如堪、如岩的卷石。又让我们欣赏了覆盖缠绕摇动连接随风飘荡的青树翠蔓。他又渐渐走近到潭中,对潭中的鱼儿进行了特写,然后又把我们带到潭水的西南方向去探寻源头,他并没有在此过多停留,反而将我们带到了四面竹树环合的潭上,他想小憩片刻,没想到这里不容他久留,他“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看来,柳宗元先生为了让我们更全面的欣赏到小石潭的美景,他不是停留在一点上,而是移动自己的脚步,向前走去,引领我们欣赏到不同的景点,他在无形中已经交给了我们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适时点播,让学生轻松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



四、 驻足赏析



师:但这种走马观花的欣赏大家对小石潭的印象一定不很深刻,那就让我们放慢我们的脚步,根据自己的喜好,尽情欣赏小石潭。请调动你的感官,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用散文的语言将你看到的景色描绘出来。



生描绘自己看到的小石潭美景。



师:让我们把自己欣赏的美景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组1:我们组想来欣赏潭中鱼,我们想“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呢!”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真聪明!那你们能体会柳宗元当时的心情吗?



生:(齐答)高兴,快乐。



师:同学们不仅写的好,而且悟的妙,一句“似与游者相乐。”让我们体会到了柳宗元内心的兴奋与愉悦。(板书——乐)



第一组的同学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还有哪一组?



组2:我们选的是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我们欣赏到“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树木写活了,这里的树木虽然繁茂,但不够坚挺,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这好像透出一种隐隐的凄凉。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组3:我们组想在“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的竹林溪水边驻足片刻。我们写的是“沿着小丘走了百二十步,匆匆的竹林挡住了我们前行的脚步,大家决定就此返回。此时,成片的竹香扑鼻而来,几声清脆的鸟鸣传入耳际,叮咚的溪流驱走了我们的疲惫,那是窗前的风铃吗?那分明是一群翩翩飘来的仙女,她们身上的佩环似乎也难与这清脆的流水相媲美了。我们不禁加快了脚步。”



师:多有创意的描写啊!不仅让我们闻到了竹叶的清香,还让我们聆听了泉水的清脆,真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小石潭边,从你们加快的脚步声中,我们体会到了你们心情的迫切和愉快。我相信“心乐之。”也让我们和柳宗元的心拉的很近。还有哪个小组想展示你们的作品?



组4:我们组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



师总结: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屏显——寓情于景)



板书:寓情于景



师:非常感谢大家精彩的表演,这里的小石潭可观、可闻、可听、可触,这里的小石潭石异、水清、鱼乐、树青、蔓翠,这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而柳宗元为何却说”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他怎么了?



生:因为这里“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所以他受不了这种透彻心骨的凄凉,

他不忍独自品味那种孤独和无奈,他离开了。



师:同学们的分析很到位,在此我有必要把柳宗元当时的处境告诉大家。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满腹才华,并想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朝廷出力,因此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但不幸的是,改革失败,一纸调令将他发配到了偏远的永州地区,并让他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司马。没想到祸不单行,此时他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但他不想把自己蜷缩在悲痛和无助中,他逸逸而行,漫漫而游,他把自己流放到了永州的山水中。所幸的是,永州的山水接纳了他,也读懂了他的快乐与悲哀,更可幸的是,他在永州的小石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秀丽奇特的地方,却无人问津,这难道不是自己的写照吗?难怪有人说,读《小石潭记》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在后。(板书——忧)



让我们再一次重游小石潭,尽情欣赏小石潭的美景,也仔细品味柳宗元内心丰富的情感。



生齐读《小石潭记》。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与文本有一次更为亲密的接触,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想象来描绘欣赏到的美景,很细腻,很生动。这里作者、读者、文本之间有了一种深层的交融,学生在品味中走进了小石潭,走进了柳宗元的内心。顺势展示写作背景,突破学习目标二。)



结束课堂:感谢柳宗元,带我们去看了一个秀丽奇特的小石潭;也感谢小石潭,让我们体会了一个失意文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柳宗元的时代已经过去,让我们忘掉柳宗元的悲哀,尽情欣赏小石潭的美景吧!



【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柳宗元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的情感。在教此文之前,我反复阅读文本,并认真研读对文本进行解读的其他资料,也认真研究了新课程标准对初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要求,最终将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下来。在授课模式上,我努力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悟能力。



从整体上看,我认为我所设计的教学思路是非常清晰的。首先,从学生自身旅游的经历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然后,引导学生在自读互读中扫清字词障碍,接着又让学生在自译互译中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势范读,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接着让学生品读文本,欣赏美景,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最后老师酝

酿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坐在潭边环顾四周时所见景物的特点,进而领悟作者这时的凄凉悲苦心境。一前一后的乐忧变化,是全文的重点,我用课件展示了柳宗元创作此文时前的背景资料,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难点顺势突破。最后在学生齐读《小石潭记》中结束了本节课。



这次教学虽说经过精心的准备,力求有所突破,有一些优点,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发现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一些不足,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的互助学习决不能仅仅流于形式,学生在合作探讨中不仅仅是几个人簇拥在一起,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学生也应该在倾听,在交流,在反思,在纠正,在质疑,这样的互助才是更有效的。自己应该在小组互助的有效性上做进一步的规范和指导。



第二:学生的自主也绝不是放任自流,课堂也不应该是天马行空,老师适时的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活动始终有一条主线牵制,这样才会让课堂向广度深度发展。我觉得自己调控课堂的能力是有待提高。



第三:语文课堂展示的是学生的魅力和风采,做为老师,如果只是一味的倾听和肯定,这样的课堂只能说热闹,绝对谈不上精彩。我觉得自己应该准确把握“三讲三不讲”的尺度,中肯的评价,客观的点评,多种形式的引导和鼓励,让自己的语言更精炼,也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8:46: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882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