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变迁:理论内涵及路径创新

更新时间:2022-11-15 16:42:14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15日发
(作者:今天你要嫁给我了)

■ 

农 

民 

观 

察 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变迁:理论 

内涵及路径创新 

口韩鹏云 刘祖云 

[内容提要]‘‘一事一议”制度历经1O年,实现了从村庄范围内农民自行筹资筹劳到政府财政资金予以奖补的变迁。 

本文对这一制度变迁的理论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度再变迁的路径创新,认为应完全剥离向农 

民筹资筹劳,将“一事一议”变为村民表达公共产品需求偏好、项目决策、执行的有效制度框架。 

[关键词]一事一议;制度变迁;理论内涵;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乃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091(2012)02-0034-05 

、问题的提出 

农村公共品供给作为影响我国农村发展、稳定的重要变量一直受到高 

度重视,其中村级公益性公共品更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直接决定 

了农业生产率及农村生活水平的高低。世纪之交,“三农”问题日益严重, 

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央政府为有效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不 

断改革农业税费政策直至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我国农村进入后税费 

时代。由于农业税费被取消,包含在其中曾作为公共品供给财政筹资渠道 

的公积金及公益金亦随之取消,与之配套,原作为公共品供给劳动力资源的 

积累工和义务工也不再强制要求。作为制度性替代,国家加大了各级政府 

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但由于财政转移支付的筹资远少 

于取消税费的政策减收,各级政府在无法获得更多筹资渠道的情况下只能 

减少供给公共品,农村公共品尤其是村级公益性公共品供给在后税费时代 

陷入困境。为了有效破解这一困境,“一事一议”制度应运而生,成为后税 

费时代补充财政转移支付筹资不足的重要制度供给形式。所谓“一事一 

议”是指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村庄集体范围内如果兴办涉及到全体村民利 

益的公益性生产、生活公共品,如需筹资筹劳必须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 

会议的形式进行民主评议和表决来进行。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之初,作为 

【收稿日期】2012—01—07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后农业税时代乡村治理关系与模式的实证研究》 

(KYZ201007);2011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研究”(1I&ZD070)。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作者简介】韩鹏云(1982一 ),男,山东聊城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层政治治理; 

刘祖云(1963一 ),男,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行政伦理、公共政策。 

税改配套制度,安徽省出台了的《农村劳动积 

累工、义务工和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 

资筹劳管理暂行办法》,首创了“一事一议”制 

度雏形。随后农业部印发了《村级范围内筹资 

筹劳管理暂行规定》,正式提出了村民委员会 

在村级范围内(除农民依法纳税外)向农民筹 

集资金和要求农民出工的行为必须经过“一事 

一议”的制度形式进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 

一事一议”制度正式提出并付出实践。随着 

一事一议”制度的运行,其实际效果却并没有 

到达预期,反而出现了实践悖论,呈现出“事难 

议、议难决、决难行”的“三难”困境。【J 随着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统筹城乡发展”的提出, 

为解决“一事一议”村民自行筹资筹劳的“三 

难”困境,国家进一步完善了制度,在《村民一 

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中提出由村民筹资 

筹劳,开展村内集体生产生活等公益事业建设 

的,政府可采取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办法给予 

支持,实行筹补结合。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鼓励 

各级政府对“一事一议”进行制度创新和积极 

参与,为“一事一议”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提供了 

国家层面的制度支持,“一事一议”制度由村庄 

集体范围内单一的筹资筹劳向政府项目补助、 

以奖代补方向变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深人推进,2008年国家发布《关于开展村级 

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 

的通知》,选择了若干省份开展全省范围的“一 

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2010年再次发布《做好 

2010年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 

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将财政奖补试点扩大 

到全国27个省份。2011年起,“一事一议”财 

政奖补工作在全国所有省(市、区)展开。“一 

事一议”制度实现了由单纯村庄范围内村民的 

筹资筹劳到各级政府对村民所需公益性公共品 

的兴办进行大幅奖励补贴的变迁。 

一事一议”制度历经10多年发展变迁, 

作为后税费时代农村公共品供给的重要制度形 

式,其一直受到三农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并成为 

乡村研究的学术焦点之一。但综观之,笔者发 

现对“一事一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未奖补 

之前制度困境、存在问题及完善路径的描述,其 

研究范式单一,大多流于泛泛而谈的重复性建 

构,同时其大多局限于“一事一议”本身,就“一 

事一议”谈“一事一议”,未能置于乡村政治的 

生态环境中予以学理分析和全貌释读,从而没 

有能充分展示出“一事一议”制度变迁的理论 

内涵及背后隐藏的行为逻辑。针对这一研究现 

状,笔者拟从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出发,对我国 

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变迁的理论内涵进行解 

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制度运行的当下实践状 

况提出再变迁的路径选择,以期为农村公共品 

的有效供给提供制度安排的进一步创新。 

二、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变迁的理论内涵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 

戏规则,更规范的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 

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2 这些所谓“制 

约”的组合实施形成了社会和经济的制度框架 

形态,而制度变迁就是指决定经济绩效的制度 

框架和结构形态被打破而重新建立起新的框架 

和结构的过程。-3 制度需求方出于获取潜在利 

润的动机,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形式对现有 

的旧制度框架提出质疑和挑战,以期自下而上 

实现新制度框架的重新安排。而制度供给方亦 

以潜在利润为目标,如果改变现有旧制度框架 

能获取更大的利润,则其有动力通过强制性变 

迁方式对现有制度框架进行改革并最终实现制 

度变迁的实现。当需求方和供给方达成一致 

时,制度变迁将合力推进,并相互影响,共同促 

进制度框架和结构形态变迁的发生。“一事一 

议”制度从农民单纯筹资筹劳向财政奖补的制 

度变迁正是需求方和供给方基于各自的行为逻 

辑经过多次动态博弈共同推动完成的,其根据 

现实制度环境的变化,将政策演进与实践运行 

首尾相连,不断循环递进,构成了完整的变迁链 

条。 

(一)“一事一议”制度变迁的需求内 

因——乡村关系蜕变与农民合作能力衰弱带来 

的实践困境 

农业税费的取消使乡村场域的制度环境发 

生了重大变迁,与“一事一议”相关的主体:乡 

镇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及农民个体的行为逻辑 

都相应发生了变化。首先是乡村关系的蜕变。 

为了与税费改革相配套,乡村两级组织进行了 

综合体制改革,乡镇撤并、村组合并及精简人员 

成为主要形式,加之国家强调对乡村社会进行 

依法治理,对乡镇基层政权的权力及财政进行 

了限制,乡村两级组织的权威及治理能力出现 

35 

● 

农 

民 

观 

察 

■ 

农 

民 弱化趋势,其做不成坏事,也不能有效地做成好 

观 

察 

事。乡镇政权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型 

政府,转而由原来的向农民“要钱”、“要粮”转 

变为向上级政府“跑钱”和借债。而村级组织 

的行为逻辑也发生了变化,其将税费改革前乡 

镇要求其承办的事务“软指标”当成“硬指标” 

来抓,呈现出“软指标硬指标化” 的逻辑特 

征,甚至很多地方开始实行“坐班”制蜕变为准 

行政组织。乡村两级组织日益与农民隔膜起 

来,乡村关系开始由“汲取型”蜕变为“悬浮 

型”。 由于乡村两级组织治理能力的衰弱及 

乡村关系的蜕变,其不再有动力冒着加重农民 

负担的风险去真正落实“一事一议”筹资筹劳, 

一事一议”出现了严重的组织困境。另一方 

面是农民合作能力的衰弱。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的现代化大潮涌人乡村社会,“不在于我得到 

多少及失去多少,而在于其他人不能白自从我 

的行动中额外得到好处” 成为转型期农民特 

殊的公正观,其对村社共同体的认同感13益消 

失,预期严重短期化,合作能力及自组织能力日 

益衰退,在需要一致行动和主动参与的事务中, 

都想“搭便车”获得额外收益而不愿付出成本, 

从而陷入不能有效达成集体行动的原子化困 

境。同时由于村庄财政空壳化,公益性事业兴 

办无集体资源可用,需要村民自行筹资筹劳,而 

农民一直处于弱势,收入水平偏低,没有更多的 

财力投入,“一事一议”必然陷人“事难议、议难 

决、决难行”的三难困境。据国家统计局农村 

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全国6.8万个农村住户进 

行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一事一议”筹资筹劳 

人均仅1.6元,与2003年的人均1.8元相比反 

而下降了12.9%,真正开展了“一事一议”的行 

政村不过10%多一点。“一事一议”制度并没 

有起到相应的效果【 。如果想破解“三难”困 

境,使“一事一议”在实践运行中取得实效,其 

制度安排必然要发生变迁。 

(二)“一事一议”制度变迁的供给外 

因——国家政权建设的设计意图遭遇现实悖论 

税费改革初期,原用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 

公积金、公益金被取消,农村生产生活的公益性 

事业面临无资源可用的困境,“一事一议”作为 

替代性制度安排被期许填补村级公益性事业兴 

办的空白,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在当 

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一事 

36 

一议”的制度变迁还有更深层次的国家意图设 

计——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的建设。所谓国家 

政权建设指“国家权力对社会和经济生活各个 

方面的控制逐渐加强;同时,在现代化的民族国 

家内,公民的权力和义务也在扩大。” 迈克尔 

・曼进一步区分了国家基础性权力和强制性权 

力并认为国家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渗透主要 

体现在基础性权力而非强制性权力的建构。税 

费改革之前,由于压力型体制及税费汲取任务 

的压力,乡镇政权与村级组织结成了利益共同 

体,其不断膨胀的自身利益诉求导致其从“代 

理型政权经营者”转化为“谋利型政权经营者” 

,村级组织从“保护型经纪”蜕变为“赢利性 

经纪”_l引,两级组织过度汲取乡村社会利益资 

源,导致“三农”问题日益严重,乡村社会出现 

严重的治理危机,国家政权建设出现新一轮的 

“内卷化”趋势。为维护政府形象及政权稳定, 

国家通过税费改革直至取消农业税费等多种方 

式减轻农民负担,以期获得农村对政府合法性 

的认同及拥护。“一事一议”制度的推行不仅 

在于为村社提供公益性产品,还在于改变乡村 

两级组织“谋利”的政权形象,实现其向服务型 

政府的职能转变,同时其还有意将“一事一议” 

塑造成村民自治框架内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及 

民主监督的实验田,通过有事就议的民主程序 

操作及训练,塑造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现 

代公民精神,为乡村社会的现代国家政权建设 

奠定基础。但由于“一事一议”在实践运行中 

出现了“三难”困境,乡村两级组织并没有按照 

设计初衷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农民亦未在村民 

自治框架内实现真正的公民精神塑造,“一事 

一议”的国家政权建设意图设计遭遇了现实困 

境的悖论,没有得到实质践行。但国家政权建 

设的设计意图不会停止,“一事一议”的制度安 

排必然要进行革新以将国家政权建设有效贯彻 

到乡村社会中去。 

(三)“一事一议”制度变迁的理论内 

涵——追求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双向链接 

为破解在实践运行中的困境,同时加强乡 

村社会场域的国家政权建设,“一事一议”筹资 

筹劳制度实现了向“一事一议”奖补制度的变 

迁。所谓奖补制度指各级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 

付资金对村庄开展的公益性产品按照比例进行 

奖励补贴,开展即可按照项目总投资获得40% 

一60%(各地标准有浮动)的财政奖补资金,不 

开展则不奖补。这一制度变迁的意义在于两个 

方面:其一,引入财政奖补这一外生变量,破解 

村庄公用资源匮乏的现状,通过以公用资源的 

投入带动农民进行小额度筹资筹劳,从而达成 

公益性事业有效供给的“高收益”,以这一“高 

收益”破解乡村两级组织及农民行动的逻辑困 

境,从而有效达成集体行动。自2008年奖补制 

度在全国推广以来,收到普遍欢迎,目前运行绩 

效良好。其二,通过引入财政奖补的政策,将日 

益“悬浮”的乡村关系由“虚”变“实”,将乡村 

两级组织服务职能的“缺位”变为“在场”,使各 

级政府成为村级公益性事业的筹资主渠道,加 

强农民对政府合法性基础的认同感,实现国家 

政权建设的真正伸展。同时“一事一议”奖补 

制度可有效达成公益性事业的兴办,为村民民 

主决策、管理及监督提供了实质内容,使民主理 

念得以生根发芽,公民精神获得实质增长。 

通过对“一事一议”实践困境及国家政权 

建设的意图设计进行分析阐释,可以发现“一 

事一议”未奖补之前之所以出现“三难”困境, 

根源于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未能有效衔接, 

国家政权建设的意图未能实现其设计初衷,村 

庄亦未能破解集体行动的困境。奖补措施出台 

之后,正是通过国家财政资金的引入将国家政 

权建设的设计意图“嵌人”到“一事一议”的操 

作框架——村民自治的基层民主制度框架内, 

又通过资源的输入破解了“一事一议”集体行 

动无法筹资筹劳的现实问题,从而实现国家制 

度供给与乡村制度需求的双向衔接。 

三、推进农村“一事一议’’ 

制度再变迁的路径创新 

通过对“一事一议”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 

可以看出其作为一种国家与乡村社会合力推动 

的制度安排一方面承载了实现农村公共品有效 

供给的重任,还嵌人了促进国家政权建设,推动 

农村基层民主,实现国家与乡村社会有效链接 

的意图设计。从村社范围内农民自行筹资筹劳 

向各级政府对“一事一议”的公共品供给事项 

进行大幅度财政奖补,“一事一议”的发展历程 

表明国家正在努力将外在意图设计与乡村社会 

内在需求进行衔接,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据 

财政部的数据统计,自2008年开展“一事一 

议”财政奖补试点以来,全国各级财政共投入 

奖补资金47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奖补资 

金115.17亿元,财政奖补资金共带动村级公益 

事业总投入1800多亿元。全国共建成村级公 

益事业项目63万个,修建村内道路97.21万公 

里,修建村内水渠26.11万公里,新建村内垃圾 

收集点6.47万个,公共厕所1.6万座,绿化植 

树7451万株,修缮村内公共活动场所900多万 

平方米。奖补试点全国范围的推行在一定程度 

上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调动 

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推动 

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虽然“一事一议”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推动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但并不意味着这一制度安排已经不需继续完善 

和推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及“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提出,国家加大了针 

对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的革新力度。“一事一 

议”奖补政策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绩效的制度安 

排依然具有较大的推进空间,其变迁的历程不 

应该止步,而应该做出进一步的路径创新。笔 

者认为,“一事一议”的路径创新应坚持全民共 

享发展成果和农民自行决策和管理村庄公共品 

的原则,一方面应完全剥离农村筹资筹劳的负 

担,让政府财政完全担负其村社公共品供给的 

资金需求,以有效弥合城乡公共品供给的双轨 

现状。另一方面,村庄集体作为“熟人社会”共 

同体不再筹资筹劳,在国家财政资金支持下,主 

要承担村社范围内公共品需求偏好的表达、供 

给事项的决策及管理职责。同时借助于“一事 

一议”的制度框架,实现村民自治框架内的民 

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程序的例常化,推动乡村社 

会民主建设的落实。 

(一)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剥离农民自筹。 

为“一事一议”路径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自建国后,我国采取农业“剪刀差”的方式 

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三农”作出牺牲以满足 

城市公共品的供给。城市中的大部分公共品需 

求一直由政府供给,但农民公共品尤其是村庄 

集体公共品却一直依靠集体或农民自行筹资筹 

劳解决。由于国家财政能力的限制及制度路径 

依赖,城乡双轨的公共品供给体制一直延续至 

今。2000至2003年,村镇人均公用设施投资 

分别为36元、42元、68元和67元,而同期城市 

37 

■ 

农 

民 

观 

察 

一 

农 

民 则分别为487元、658元、887元和1320元,差 

观 

察 

距高达1:l3以上。【I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涉农 

尤其是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财政支出,但由于我 

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基础差,历史欠账多,供给依 

然呈现严重不足态势,与同期城市公共品投资 

的差距也愈拉愈大;同时“一事一议”奖补的开 

展以自愿申报为原则,政府对农民开展“一事 

一议”的事项奖补占项目总资金需求的40%一 

60%(各地标准有浮动),农民仍需承受约50% 

的筹资筹劳负担。针对这种状况,国家应进一 

步理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公共品 

供给财政体制,确定各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成为 

农村开展“一事一议”事项的主筹资渠道,同时 

应根据比较优势及公共品的类别、范围等因素 

定位各级政府的筹资职责,进一步提高各级政 

府对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的财政转移支 

付力度,确保农村公共品的足量、长效供给。对 

于农民开展“一事一议”所承受的筹资筹劳负 

担,应逐年缩减自筹比例,直至最终取消,让政 

府各级财政完全承担起村级公益性产品供给职 

责。这样既可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城乡一体化 

的推进奠定基础,亦使农民享受改革发展所带 

来的公共服务福利,为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奠 

定村庄基础。 

(二)加大公共品供给制度革新力度,完善 

评估监督机制,为“一事一议”路径创新提供体 

制支持 

后税费时代,村庄范围的公共品供给主要 

依靠两种途径:一为“一事一议”奖补制度,二 

是各级政府对村社范围公共品的财政转移支 

付。第一种途径“一事一议”制度主要针对村 

社范围内小型水利、村内道路、环卫设施、植树 

造林等村民直接受益的公益性事业,其特点是 

规模相对较小、投资相对较少。为防止基层政 

府借“一事一议”乱摊派,各地制定了农民筹资 

筹劳的上限,上限的设定相应地造成了一些与 

农民生产生活亦密切相关但投入较大的公共产 

品如大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无法通过“一事一 

议”进行有效供给。这种规模及投入相对较大 

的公共品从原则上由第二种途径即各级政府对 

村社范围公共品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完成。但在 

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设计上,各级政府一般是 

将权限和资金转移至“条条”设置的职能单位 

或部门并由其作出供给规划及决策。由于职能 

38 

部门或者单位无法对多样性的村庄公共品需求 

偏好作出全面甄别,导致公共品供给的决策和 

村庄公共品的需求无法有效衔接,部分供给不 

切合农村的实际需求。同时由于各“条条”单 

位或部门成为供给管理和决策的主体,潜在地 

导致公共品供给“跑项目”现象的滋生,项目资 

金出现大量非生产性消耗,村庄公共产品出现 

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政府部门创租与社会资 

本寻租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引。通过分析村 

社范围内公共品供给两种途径的利弊特征发 

现,各级政府对村社范围公共品的财政转移支 

付无法使农民参与决策、管理,不能满足村社范 

围内需要的偏好,并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而 

一事一议”制度框架则满足了公共品需求偏 

好,又使农民参与决策、管理及监督,有效激发 

了农民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因此,笔者 

认为应加大公共品供给体制革新的力度,将各 

级政府对村社范围公共品的财政转移资金改变 

投放路径,将其定额归并转移至“一事一议”的 

制度框架,从而既能突破“一事一议”只针对村 

社范围公益性小型公共品的限制,满足农民生 

产生活公共品的迫切需要,又能发挥制度优势 

提高公共品供给的效率和适用性,使农民成自 

己村社共同体公共品供给的真正“业主”。除 

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应尽快建立村社范围内公 

共品供给的绩效评估及监督机制,用于评价村 

社“一事一议”的运行状况,提高“一事一议”的 

制度品质,同时应以绩效评估为手段加强监督, 

切实落实财务公开及监督检查制度,防止乡村 

两级组织利用其权限“代办”需要村民民主决 

策、管理的“一事一议”事项,推动乡村基层组 

织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三)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化建设,培育村庄 

组织及合作能力,为“一事一议”路径创新提供 

载体支撑 

一事一议”在村庄范围内开展,其主要依 

托于村民自治的制度框架。村民自治是村庄范 

围内村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 

一项基本制度,其主要意义在对村级事务进行 

民主决策、管理及监督。税费改革之前,由于税 

费征收任务造成乡镇基层政府对村委会的行政 

化操控,村民自治作用的发挥十分有限。税费 

取消后,村民自治具有了发挥制度优势的空间, 

(下转第57页) 

策、农业科研与推广、农业生产活动等都要经过 粮农组织新闻司出版管理组,2001:7. 

不同层次的伦理评估,以保证其合伦理性,使以 

[2]方金.伦理视野下农业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 

人为本、公平正义、环境保护、粮食安全等伦理 

题剖解[J].改革,2008,(2):141—142. 

评估标准具体地深人到农业活动或涉农政策的 

[3]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 

每个环节,体现到参与其中的每个主体身上。 

大学出版社,2002:118. 

既要做好农业政策(决策)制定前或农业活动 

[4]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及农业中的伦理问题[R]. 

粮农组织新闻司出版管理组,2001:20. 

进行前的可行性伦理评估,也要做好政策(决 

[5]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 

策)执行中或农业活动中的阶段性伦理评估, 

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还要做好政策(决策)执行后或农业活动后的 

[6]刘大椿.科技伦理:在真与善之间[J].伦理学研究, 

实际结果的终结性伦理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 2002,(2):61—67. 

时反馈给相关部门。 [7]阿马蒂亚・森.以自有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2:80—81. 

参考文献: 

[8]徐大建.企业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及农业中的伦理问题[R]. 

2oo9:28—34. 

(上接第38页) 

一事一议”可以依托村民自治的框架,发挥分 参考文献: 

配民主的功能,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决策 [1]赵晓峰.论“一事一议”政策的合理性及推进策 

确定公共品供给项目的开展,并通过村民大会 略一基于政策实践悖论的反思[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 

或村民代表对项目的管理及有效监督,使国家 

学报.2Oo9,(6):52. 

转移支付给村社集体的专项资金用于与农民生 

[2][3]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产生活最紧密、最急需的公共品供给。由此,应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23. 

加强对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尊重村 

[4]申端锋.软指标的硬指标化[J].甘肃社会科学. 

2007,(2):3. 

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民主决定权,通过开 

[5]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一税费改革对 

展“一事一议”加强农民对民主议事操作及民 

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3):1. 

主程序的认知及实践,从而塑造农民的现代公 

[6]贺雪峰.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J].华中师范大学学 

民意识,为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村社基 报.2Oo4,(1):5. 

础。除了夯实村民自治制度框架外,“一事一 [7]黄坚.论“一事一议”的制度困境及其重构[J].农 

议”制度框架还要求村民具有主动参与的自组 

村经济.2006,(11):125. 

织力及合作能力,其为村庄内在凝聚力及社区 

[8][1O]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一1900—1942年的 

共同体建设的内在基础,具有内在凝聚力和社 

华北农村[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3. 

区认同的村民群体更能提高“一事一议”的效 

[9]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 

率及绩效。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培育村民的 

政权经营者”一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 

[J].社会学研究.2002,(1):17. 

信任度及参与意识,增强人们参与公共品供给 

[11]财政部.全面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财政 

事务的集体理性,避免“奥尔森困境”的出现, 

部网站. 

同时加强村庄社区的制度规范,约束并引导村 

[12]张文成.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J].小 

民的行动意识,促进村民在公共品供给“一事 城镇建设.2005,(11):29. 

一议”的组织合作实践中形成一致行动。 [13]刘建平,刘文高.农村公共产品的项目式供给一基 

于社会资本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07,(1):52. 

57 

■ 

农 

业 

经 

济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6:42: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876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一事一议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