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炼字型
课程标准
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
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
学评论,借以提高审关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习目标与内容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
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
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
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
造。
一、真题引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
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
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答案】
(1)B(6分)
(2)
第一问: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
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②
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
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第二问: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
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答对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作用)(1分),分析(2分);第一问两点可任答一
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的鉴赏.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
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
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
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
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
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
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但就本题来说,主要考查景物描写的技巧和作用.景物
描写要考虑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实写和虚写,动静结合,工笔和白庙等.第一联的“日
暖”“芳草”写出了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第二联“九华山”“云”“柳桥”
等是诗人想象的朋友途径之景.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者衬托作
者的情感.本诗前四句景物描写显然是反衬作者的离情
【译文】
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
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
时现,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鲜明,踌躇满志,而我的
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
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二、古诗语言鉴赏题型:炼字型
鉴赏诗歌的语言题——遣词用句、语言风格会鉴赏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诗歌的语言
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对诗歌语言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命题形式。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
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用句、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品评诗歌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
(2)结合词语对诗歌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进行理解分析;
(3)总体上对诗歌语言特色、风格进行概括评析。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5.某句中的某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6.某字另一版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1.聚焦动词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代诗歌时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
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动词。
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
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
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动词,尤其是一些
“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即时小练]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第一句中哪一个字用
得最好?为什么?
答案:“怨”字用得最好。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这两句中分别是哪个字用得好?为
什么?
答案:“溅”“惊”二字用得好。运用拟人手法,寓情于物,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
苦。
2.聚焦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
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
的。我国古代诗歌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
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即时小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这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试简要分
析。
答案:“直”“圆”用得好。“直”字点出沙漠无风,“圆”字写残照如轮,可以直视。
两字准确描绘了傍晚时分沙漠苍凉静穆的壮美景象,意境雄浑开阔。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孤
寂的情绪融合在景物描写中,感受真切自然。
3.聚焦副词
副词是对动词、形容词进行修饰限制的词语。副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起到使诗句
悠扬婉转、情韵丰富,化呆板为活泼的表达效果。
[即时小练]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
得最好?表意上有何作用?
答案:“尽”字用得好。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4.掂掂“数量”之重
经优秀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据
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
元遗山认为既然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
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
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平添韵味。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梅[唐]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案:“一”字用得好。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开已久,不能算是
“早梅”了。
5.听听“叠词”之妙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除此之外,
叠词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
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刘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
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答案:
“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
“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表
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
6.追“彩”逐“色”
色彩词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
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
欣赏时,可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
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
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也可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
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
色的思绪”。
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怜惜的情愫尽在“绿”中。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壬辰寒食①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解析:“雪”比喻的是白发,“朱”代指容颜。两相对比,表现出容颜过早衰老,诗人
所表达的哀叹感情自然流露出来。
答案:“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
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
使诗人对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7.赏虚词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代诗歌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
开合呼应、悠扬婉转、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如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
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
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人说“忽见”的“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耐人寻味,为什么这样说?请
简要赏析。
解析:这是一首描写闺中女子形象的诗。女主人公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忽见”
惹起一腔幽怨。理解“忽”字的含义,不能只局限于此句,而应从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两方
面来分析,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答案:从全诗来看,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
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相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
别的情形。所以,“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极富神韵,极其准确地表现了潜藏
在女主人公内心的某种情感,平时并不觉得,一旦为外物所触发,瞬间便不可自已地发生
变化。
三、模拟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
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
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
请做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答题时先解释“斗”“攒”的意思,“斗”“攒”运用拟人的修辞
手法,将山崖、山峰人格化。阐释时注意突出“斗”“攒”这两个字的意思和所使用的修
辞手法。最后指出运用这两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对立,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青
山欲共高人[注]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官员,对作者有知遇之恩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青山”一句是说青山想同叶衡说话,表明词人此时此刻有攀附丞相之意。
B.“烟雨”两句写烟雨弥漫凄迷,无情地阻断了青山的脚步,使其无法前来。
C.“人言”二句是词人借用人们的一种说法,说人的头发因为愁苦可以变白。
D.结尾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调侃,如果愁苦能催白头发,那沙鸥就一身是愁。
解析:A项,“表明词人此时此刻有攀附丞相之意”错,此句可以理解为壮志未酬的词
人盼望与志同道合的“高人”共商国是。
(2)白居易《白鹭》诗云:“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
愁头上亦垂丝。”后人评价说:“白诗言愁显,辛词言愁晦。”请结合词句简要说说你对这
一说法的理解。
答案:白诗直接抒情,
一、二两句说虽然自己刚到四十,身体还没有完全衰老,但因为愁多苦闷,已然满头
白发了,感叹年华易老;辛词间接抒情,上片用青山作类比,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想得到赏
识而不得、想报效国家而不得的愁苦。两首诗词虽然都借物来写愁,但白诗相对直白,辛
词更加隐晦。
白诗三、四两句无疑而问,说白鹭没有愁苦为何满头垂丝,借此说明自己是因为愁苦
而满头白发,比较直接;辛词下片借调侃沙鸥浑身都是愁,用轻松诙谐的方式,含蓄地写
出了自己的愁苦,更加隐晦
解析:作答本题,要联系白诗和辛词的内容对其情感表达的“显”“晦”具体分析。白
诗前两句直接抒情,表明自己“为愁多白发垂”,后两句无疑而问,以“白鹭”“无愁”来
衬托自己的“愁多”。辛词上片间接抒情,借“青山”“终不来”表达愁情;下片语调诙谐,
词人看似“笑沙鸥”“一身都是愁”,其实是以“沙鸥”自喻,写自己愁多头白。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病中游祖塔院①苏轼
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②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③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注】①此诗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期。祖塔院:又叫虎跑寺,在杭州虎跑山上。寺
内有泉自山岩中流出,甘洌异常。为西湖名胜之一。②欹:斜倚。③道人:这里指僧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村路景物和诗人的服饰,诗人看到紫李黄瓜,闻到香味,戴着乌纱帽,穿着
白葛道衣,很是凉爽。
B.第三句写祖塔院地理位置偏僻,是在野外的寺庙,诗人称之为“野寺”,平日去的
人很少,故常常“闭门”。
C.第四句写人物活动,诗人斜靠枕头睡在通风的窗下进入梦乡。颔联中“转”“长”
二字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D.第五句写诗人在杭州做通判,平时不可能到庙里去休息,如今因病有空闲到庙里休
息,诗人认为也是不错的事情。
解析:“平日去的人很少,故常常‘闭门’”理解不当。结合上下联分析可以看出,诗
人是在病中,因此是在寺里闭门休息。
(2)后人评价该诗“写景有味,蕴含哲理”,请从诗歌描绘的景物特点和蕴于诗中的道
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示例:诗中写到紫李黄瓜的乡村风光,乌纱白葛道衣装束的诗人,野寺的松阴、凉风,
阶前甘洌的泉水,这些景物相互映衬,形成一幅色彩清丽、情调脱俗的图画。世间万事得
失之间,没有定准。对诗人来说患病是失,安闲是得。野寺的幽静清凉正宜于病中的诗人
休息,诗人由此深深体悟到因病得闲的妙处,体会到内心安宁才是医治一切身体与灵魂创
伤的良方。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6:33: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876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