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
语文教学通讯
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Jan.,2011
Vo1.614 No.1
第614卷第1期
◆古典品藻
千古诗圣爱国情
——浅谈杜甫的爱国情怀
张 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江苏南京2l1101)
摘要: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杜甫的爱国情怀,既包含着对祖国
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是根植于“忧国忧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体现了诗圣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关键词:社甫爱国情怀忧国忧民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11)01-0082-02
作者简介:张敏(1982一),江苏南京人,硕士,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说起唐朝,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诗”,在那个
诗意的世界里,既有山水田园的恬淡适意,又有边塞
诗派的浪漫雄壮,既有李白的潇洒飘逸,又有杜甫的
沉郁顿挫。唐朝的诗人、诗作虽然众多,但很多都已湮
灭无闻,其中杜甫的诗歌创作却如同“沙中之金,愈经
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①。翻阅杜甫现存的一千四
百余首诗篇,我们读到的是诗人爱恨交加、悲喜交集
一史称“开元盛世”。而杜甫作为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
诗人,却能够在盛世的光环中看到重重危机,觉察到
“万方多难”的危机,唱出了一曲曲动人肺腑的悲歌,体
现出诗人深刻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最为可贵地
表现出他对大厦将倾的唐朝政治的预见陛”。②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天宝十四载(755),就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杜甫
途经骊山,唐玄宗正携杨贵妃在华清宫吃喝享乐,杜
甫心忧玄宗昏庸,大权旁落,用诗歌讽刺外戚专权的
政治现实。诗人听说皇宫内的金盘宝器,都已转移到
国舅家的厅堂,而更加严重的后果就是“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统治阶级和人民严重对立,唐朝已处于
岌岌可危、行将倾覆的边缘。很快,安史叛军的鼙鼓也
在渔阳敲响。所以干载以后重读这些诗歌,我们不能
不佩服杜甫敏锐的洞察力。正是由于诗人怀着深切的
爱国之情,才能及时觉察到当时社会中的各种隐患。
“安史之乱”的铁蹄不仅彻底打碎了诗人期盼天下
太平的希望,也点燃了他胸中的炽热的民族意识,维护
统一,反对分裂成为诗人爱国睛怀更突出的现实表现。
——
的复杂情感,那就是杜甫诗歌的灵魂——诗人赤诚的
爱国之心,深切的忧民之情。
杜甫的这份爱国情怀并不是单一的、苍白的,而
是丰富的、立体的。他是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朴素
情感出发,逐步上升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深
厚感情,并最终将这份爱国情在报国卫家、以身许国
的满腔赤诚中升华。本文就循着这样的情感脉络,从
以下三个侧面进行层层解析。
一
、赞美河山 忧患国运
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笔下,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是他
们表达爱国情怀的最直接的方式,杜甫也有很多描绘
祖国名山大川的优美诗篇。他从20岁起,先是南游吴
越,后又北游齐赵,饱览河山之胜。中年寄寓京华,晚
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留存。岱峰的高耸,
剑门的险峻、锦江的秀丽、三峡的奇峻,尽在笔下。
国家不仅是一个自然范畴,它还包含着政治、经济
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因此,杜甫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
也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当国家经济
二、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纵观杜甫的一生,安史之乱对他的影响巨大,使
他更DH,C,忧国家、贴近人民。
繁荣、社会安定时,诗人满怀自豪,热情赞颂;当国家政
治腐败、危机四伏时,诗人又 心忡忡,愤然痛斥。
杜甫的青年时代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此时
唐朝的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顶峰,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年间边镇守将安禄山、史
思明挑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
于安禄山、史思明本人及其属下绝大多数都是胡人,因
此这场暴乱带有民族矛盾的陛质,当时则是唐王朝平息
叛乱,是维护国家统一、制止分裂的正义战争。在安史之
乱中,杜甫创作了很多诗歌,其中有两首很具有代表}生,
82文学
首是《春望》,另一首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望》作于安史乱军占领长安之后,杜甫困居长
安,面对故都长安在战乱中凋敝、荒凉的景象,诗人抚
今思昔,创作了这首千古名篇。
一同样是以安史之乱作为背景,乾元元年冬,郭子仪、
李光弼等唐朝统帅,被叛军大败于邺城,伤亡惨重。兵员
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大举征兵。诗人以自己的所见
所闻创作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六首诗,如同
六出感人肺腑的悲剧,让我们读到人民的战争痛、爱国
春
・心。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情,也让我们读到了杜甫对人民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提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
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
簪。
在《春望》中,杜甫以沉痛的笔触批判了安史乱军
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痛斥了战争的毁灭性后
《石壕吏》
. 这些都是杜甫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仇兆鳌在
果,表达了杜甫反对国家分裂和向往和平的态度。全
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
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而这也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
慨千古的内在原因。但是诗人深知,和平的取得需要
付出代价,当分裂战争来临时,只有奋起反抗,才能用
战争结束战争,用战争赢得和平,回归统一。
所以,杜甫又以热情洋溢的笔触地赞美了官军痛
击叛军的胜利。公元763年,诗人听说唐军在洛阳附
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郑州和开封
等地,叛军头领纷纷投降,持续多年的“安史之乱”也
由此结束,在极度兴奋的心情下,诗人创作了这首七
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这首诗中,杜甫闻听收复失地,欣喜若狂。唐军
的胜利使得分裂的国家统一,他又可以返回魂牵梦绕
的家乡。这首诗也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比较《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歌,
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都写
到战争的胜负。但杜甫的情绪却是截然不同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