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 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 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 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 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 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 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 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 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 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 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 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 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 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 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 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 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 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 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
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 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 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 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 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 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 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 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 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 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 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 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 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 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 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 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 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
x0c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 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原文: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 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 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 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
者 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 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 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6、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 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 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 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 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原文: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 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 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 时观音,多广笔也。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 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 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 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 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 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原文: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 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 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 操持,节旄尽落。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烦恼 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 “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 呢?” 原文: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 “若
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 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 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 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原文: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 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 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 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您的志 向。”孔子说:“(希望我)能让老人过得安适,能让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
x0c念。” 原文: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 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 者怀之。”
收藏 分享 评分 21. 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 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 弄他的君王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 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象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象日中的阳 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象点燃蜡烛的光亮。(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 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22. 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妻子曾到田地(工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 鸡。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流走了。妻子回 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23. 叶廷圭与《海录》 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 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怨 恨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 名为《海录》。 24. 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
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 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 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 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 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25. 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 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 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 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 是庸碌无能。” 26. 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 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 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不久)就广泛地搞通了众多流派 的各家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27. 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但很少有别的爱好。在西京洛阳时,曾对官府中的下属官员说:(我)平 生只喜欢读书,坐着就读经史,躺着就读各类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小辞,都从未有片刻不 拿书的。谢希深也说,宋公垂一样在史院,每当去厕所,一定夹着书前往。背诵的声音琅琅, 远近都能听见,他的好学就像这样。我所以告诉希深说:“我生平所写的文章,多是在三上, 就是马上时,床上时,厕所里时。只有这时才可以构思罢了。” 28. 林逋论学问 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要 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 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 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29. 欧阳修诲学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
x0c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 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 君子
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 30. 王安石伤方仲永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 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 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 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 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 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 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 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 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31. 李存审出镞教子 李存审出生于低微贫寒的家庭,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你父亲年轻时拿着一把剑到乡里去,四 十年里面,地位达到将军宰相,这当中多次脱离危难,险境,在箭头上逃离的也有数百次.”因此将 箭头交给儿子,命令他收藏起来,说:“你们这一辈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父辈是这样白手 起家的.” 32. .包拯家训 包拯在家训中有这样一段话:"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 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 在祖坟上。如不继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后 代。"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又写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 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晓喻后代子孙。"原文又有十四个字。包珙,就是包 拯的儿子。 33. 陶母责子退鲊 晋代陶侃年青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官员,他将一些 腌鱼送给母亲。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 人,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 啊! 34. .诸葛亮"诫子书"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 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 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 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 学习中积累起来的; 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 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 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
急燥不 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 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 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 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35. 陆游家训 后辈中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变坏,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引以为忧,而不可以高兴。 一定要经常认真地严加管教,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 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这样经过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 养成。要不然,可以忧烦的事情决非一件。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戒,各位都要谨慎 地对,不要留下后悔的遗恨. 36. 孟母三迁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 辟] 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 杀猪宰羊的 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 子居住。”又将家搬到 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 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 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37. 曾子杀彘 曾子(孔子的弟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着她哭。他的母亲说:“你回去,回来给 你 杀猪(吃)。” 妻子从集市回来,曾子(正)准备抓猪来杀。妻子制止他说:“不过是跟 孩子的戏言吗。”曾 子说:“孩子不能欺骗啊。孩子什么都不懂,是向父母学习的啊,听父母 的教导的。今天你欺骗他,是教导他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 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
x0c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煮猪肉(吃)。 38. 子路受教 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 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子路 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 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 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 必经过学习 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 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 子路 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39. 孔子因材施教 子路问:"听到了就实行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到了就随便实行起来?"冉有 问:"听到了就实行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实行起来。"公西华问孔子:"仲由问‘听到了 就实行起来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实行起来吗',您说‘听到了就实行
起 来'。我有些不明白,大胆来问问您。"孔子说:"冉有做事往往畏缩不前,因此我鼓励他;仲由 的勇气一人抵几人,敢于作为,所以我让他慎重。" 40. 墨子怒责耕柱子 墨子严厉责骂他的门徒耕柱子,耕柱子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的委屈,抱怨地说:"为什么我没 有比别人犯更多的错误,却是遭到老师这样大的责难",墨子听到之后便说:"假使要驾驶马和 牛上太行山,如果是你,你是要鞭打马还是要边打牛?"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便 问:"你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牛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而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而牛却没 有这项特质"墨子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不像牛,值得批评呀!" 101. 管仲被捆绑,从鲁国到齐国,在路途中又饿又渴,经过绮乌地方时向边防人员讨吃东 西,绮乌的边防人员跪着喂他,很尊敬他,边防人员乘机私下里对管仲说:“你适逢侥幸被流 放到齐国没有死还被齐国任用,将要拿什么回报我?”管仲说:“如果真能像你所说的那样, 我将要任命贤能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我用什么报答你呢?”边防人员怨 恨他。 102. 法的条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 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民众认为奇怪,没有一个敢去搬 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 金。商鞅用这个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公布了法令。 103. 释之担任廷尉。皇上出巡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惊吓到天子座车的马 儿。于是派骑兵去追捕,把他交给廷尉治罪。释之审问那个人。那人说:「我是乡下人,来到 这里,听说皇上出巡,禁止通行,便躲在桥下。过了很久,以为出巡的队伍已经通过了,就出 来,一看到皇上的车驾,立刻转身跑了。」廷尉向皇上报告他的判决:「单独一个人触犯禁止 通行的命令,应该判以罚金。」文帝很生气地说:「这个人亲自惊吓到我的马儿,幸亏我的马 儿驯服和顺,假使换了另一匹马,难道不会让我受伤吗?但是廷尉居然只判他罚金!」说: 「法律是天子要跟天下人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规定如此,而要再加重他的罪,这样法律就不 被人民信任了。况且当那个时候,皇上假使立刻处罚他,也就算了。现在既然交下给廷尉治 罪,廷尉是天下执法的标准,如果稍有偏斜,那天下执行法律都将因此而或轻或重,没有一定 的标准了,这样人民岂不是要手足无措吗?希望陛下明察。」过了很久,皇上才说:「廷尉的 判决是正确的。」 10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5:31: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873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