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
摘要: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唯美诗人,他倡导的新诗格律
理论对中国诗坛产生深远的影响。“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
美)是人们对他的新诗格律理论内涵的简要概括。余光中《乡愁》
的形式十分雅美,体现出结构美、音乐美、词藻美的和谐统一,因
而它在形式上继承并践行了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点。
关键词: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格律;风格;节奏
中图分类号:i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
33-0001-02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由于他追求艺术上
的严谨,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特质的同时,吸收了美国意象派
诗人庞德、弗莱契诗歌上的艺术特征而提出并倡导新诗创作要具有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使得他的诗
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
一咏三回环的语势等特点。进而以及综合灵活运用比喻、夸张、象
征、反复等修辞手法所营造臻致的思想性、艺术性交汇融合的艺术
效果。诗集《死水》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
或激愤、或悲痛、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
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这些都是诗人在“三美”诗学理
论主张下内容与形式高度结合的成功试验。
《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重要代表性作品。它不仅以深
刻丰富的意象内涵展示了中华民族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强烈精神
诉求,而且在诗歌形式上体现出结构美、音乐美、词藻美的和谐统
一,有效地助成了诗歌内在的哀婉情韵。因此,笔者认为,《乡愁》
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它在形式上继承并践行了
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观点。
一、余光中《乡愁》的形式美
在《乡愁》里,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
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
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
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
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
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
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
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乡
愁》的这些意象情感和主题是通过它独特的诗歌结构形式来体现
的。
《乡愁》的形式十分雅美。主要表现为结构美与音乐美。
结构美,就是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比较和
谐对称。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诗
人在这对称中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得诗的外形整
齐中有参差之美。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
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音乐美,就是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如“乡愁
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叠音词在
同一位置上的运用,如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
浅的”,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此外,“一枚”、“一张”、“一
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因而李
元洛先生认为“《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略带哀伤的‘回忆曲’,
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此外,鉴于《乡愁》中叠音词如“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
“浅浅的”处在每节同一位置上而音韵悠长,因而可以视之为词藻
美。
如上所述,《乡愁》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韵味,它继承并体现了
闻一多新诗格律的“三美”诗学理论观点。
二、闻一多“三美”诗学观概述
新格律诗是相对于以严格声律要求的旧体诗而言的具有诗行匀
称、韵律鲜明、有规律可寻的现代新诗体。这种新格律诗以闻一多
在诗学论文《诗的格律》里提出新诗创作要达到“音乐美”、“绘画
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为标志而深受人们关注,并蔚然成为时
代之风尚。“三美”是人们对闻一多新诗格律理论内涵的简要概括,
即指新诗应该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
匀称和均齐)。“三美”诗学理论观较好地体现了闻一多建立中国新
诗的艺术形式的规范的宗旨。“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
绘画的美(词藻),而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闻
一多《诗的格律》)这里分别简述如下:
(一)音乐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
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它主要来源于节奏,节奏则是由音组有规律的重复所形成的。
(二)绘画的美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
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
于色彩感。
(三)建筑的美“建筑的美”也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
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
或参差。
三、闻一多新诗格律“三美”诗学观主张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现代新诗创作日益发展繁荣。但是,
当时人们考虑的只是如何打破旧诗格律的束缚,而且认为打破得越
彻底越好,因而导至了新诗形式失范无序的极端散文化的倾向。即
使是诗坛名将郭沫若也在诗歌形式上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
主”,认为“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为诗”。面对新诗形
体散漫、节奏杂乱的散文化状况,一些有志于诗体建设的诗人和诗
评家开始了对诗体形式的重新思考、探索与追求。闻一多就是在这
方面卓有建树者。他在《诗的格律》里说:“诗一向就没有脱离过
格律或节奏,这是没有人怀疑过的天经地义。”“棋不能废除规矩,
诗也就不能废除格律。”为此,他提出了被人们概括为“三美”的
新诗格律理论:
音乐美——音节,或称节奏(rhythm),是指诗歌中按照一定规
则组织起来的语音现象,主要包括语音的长短与强弱等。它是闻一
多新诗格律的核心。他认为,“诗的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
节奏;节奏便是格律。”“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没
有节奏的诗。”
绘画美——词藻,是指诗歌色彩与绘画形象。它是闻一多新诗格
律理论的要素之一。在这点上,闻一多吸收、继承了宗白华的对诗
的理论见解:“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
底情绪中的意境。”(宗白华《新诗略谈》)
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是指诗歌中诗节布局均匀对
称,诗句整齐划一。它是闻一多新诗格律的要素之一。闻一多是中
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个肯定新诗建筑美的诗人,而这种“建筑美”
是根据汉语象形文字的特点提出来的,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他指
出:“在我们中国的文字里,尤其不当忽略视觉一层,因为我们的
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
要靠眼睛来传达的。”“从表面上看来,格律可从两方面讲:一是属
于视觉方面的,二是属于听觉方面的,——譬如属于视觉方面的格
律有节的匀称,句的均齐。”(闻一多《诗的格律》)这视觉方面的
节的匀称,句的均齐,就是格律的建筑美。
四、闻一多诗歌“三美”诗学观重要代表作品——《死水》
闻一多新诗格律的“三美”理论,是在吸收、继承前人和时贤的
成果下的高度概括与大力倡导,从而成为当时新诗坛最富有影响的
诗歌美学原则。前人的见解主要有清代随园老人(袁枚),闻一多
指出,“我以前说诗有四大原素:幻象、感情、音节、绘藻。随园
老人所谓‘其言动心’是情感,‘其色夺目’是绘藻,‘其味适口’
是幻象,‘其音悦耳’是音节……”(《闻一多书信选集》,《致吴景
超》)时下的观点有宗白华,他认为文字具有两种作用:一是音乐
的作用,文字中可以听出音乐式的节奏和协和;二是绘画的作用,
文字中可以表写出空间的形相与色彩。闻一多正是本着保持有中国
诗的艺术的精神,认为应讲究“均齐”、“浑括”、“蕴藉”、“圆满”
的艺术特质而独树一帜地提出了新诗创作的“音乐美”、“绘画美”、
“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同时,他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具有音乐
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诗如《死水》、《你莫怨我》、《忘掉她》、《我
要回来》《发现》《一句话》《洗衣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等。试
以《死水》为例浅析如下:
《死水》是闻一多“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它体现了
“三美”的基本特色而成为中国现代新格律诗的典范之作,广受传
诵。作品以一沟死水为喻形象地再现了旧中国粘滞得流不动的、沤
得发黑、聊无生气的社会现实。
音乐美(音节)——从诗歌的音韵方面看,全诗每个诗节4行,
每行4个音尺,都是由3个二字尺和1个三字尺所组成,而且每行
都以1个双音词收尾,再加上隔行押韵,念起来音调铿锵,抑扬
顿挫,琅琅上口,富有鲜明的节奏感,给人以音乐的美的感觉存在。
因此,闻一多先生自己分析《死水》认为:“这首诗从第一行‘这
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起,以后每一行都是用三个‘二字尺’和
一个‘三字尺’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数也是一样多。结果,我觉
得这首诗是我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闻一多《诗的格
律》)
绘画美——从诗歌的色彩方面看,诗人虽然写的是“死水”,但
是词藻丰赡华美,选用了最富色彩的词汇,描写了如“翡翠”、“桃
花”、“云霞”、“绿酒”、“白沫”等一系列具有鲜艳、美丽色彩的形
象,使作品不仅具有一定的画面形象,而且产生了一种绘画的色彩
美。这种美的色彩与恶臭的死水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讽喻使死水
显得更加腐烂不堪。
建筑美——从诗歌的格式方面看,全诗5节,每节4句,每句9
字,齐整划一,做到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从外在形式上给
人们的视觉以和谐、匀称、整齐之感,显示了一种端庄严肃的语言
建筑美。
总之,《死水》的格律谨严、整饬,风格深沉、凝重,非常适合
用来表现诗人悲愤的深沉感情,它能使人在冷静的表面中深藏着一
股意欲毁灭一切的感情力量。因此,沈从文先生在论述《死水》的
艺术追求及其成就时指出,它“文字和组织上所达到的纯粹处,那
摆脱《草莽集》(朱湘著)为词所支配的气息,而另外为中国建立
一种新诗完整风格的成就处,实较之国内任何人皆多。”(《论闻一
多的》,《新月》3卷2)《死水》这种尝试性创作的成功,不仅闻一
多自己引以为满意而自豪,就连同为当时“新月派”的著名诗人徐
志摩也曾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几个写诗的朋友(注,指朱自清、
饶孟侃、朱湘、刘梦苇等)多少都受到《死水》的影响。我的笔本
来是最不受羁勒的一匹野马,看到了一多谨严的作品我方才憬悟到
自己的野性。”(徐志摩《猛虎集序》,《徐志摩全集》,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
这里,我们不妨又以徐志摩的重要诗作《再别康桥》来略作分析
以印证他所受到闻一多《死水》的深刻影响:
(一)音乐的美《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
的弹跳,这种和谐节奏形成音乐美。它的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
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音节抑扬合度,
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
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
该诗韵律自然和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每两行押一韵,每
节换新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
箫,桥;来,彩)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
上口。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造成
音乐美的艺术境界。
另外,声调的回环复沓,也是该诗具有音乐的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该诗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
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
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
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二)绘画的美《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
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
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
“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
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
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
“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
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
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
说……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这样,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光艳的色泽,美丽的
构图,让人赏心悦目,陶醉流连,似乎也想同诗人一起进入这康河
夕照、黄昏泛舟的诗意美的境界中去。
(三)建筑的美《再别康桥》在节式、章法、句法上匀整而又
有变化。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
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成
有规律的参差错落的序列,保持了诗形的均衡、对称和多样统一,
但又避免了诗形过于方整而产生的那种板滞、单调的缺点,而给人
以清新的感受;同时首尾回环呼应,给人以美感。
此外,曾被闻一多称为“技巧专家”的诗人卞之琳也曾说自己在
写诗技巧方面所受闻一多《死水》的影响最多,“闻先生实验和提
出过的每行用一定数目的‘二字尺’‘三字尺’如何适当安排的问
题,我认为直到现在还是最先进的考虑。”(卞之琳《完成与开端:
纪念诗人闻一多八十生辰》)
五、《乡愁》的形式美助成其为佳作名篇
乡愁是人生厚实、深沉、凝重的情感体验。余光中在《乡愁》中
没有直抒胸臆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注意捕捉自己在现实生活中
感受到的情感——通过人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四个阶段:少年、青
年、中年(过去)老年(现在),同时选取生活中的如邮票、船票、
坟墓、海峡四种普通物象,将强烈情感与爱国主义的深刻思想有机
渗透交融起来,再以闻一多独特的新诗格律(“三美”诗学学观)
形式,把自己的深刻情思艺术地呈现出来,使之成为思想性与艺术
性臻于水乳交融的佳作名篇。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11月第一版.
[3]钱谷融,吴宏聪主编.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教材).1999年
9月第一版.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0:07: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864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