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孩不笨》的心理学解析

更新时间:2022-11-14 23:59:30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14日发
(作者:不符合项报告)

精心整理

《小孩不笨》观后感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三个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和他们的家人。故事的主线

是,三个孩子与他们的家人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影片是从其中

一个小孩Terry的角度来叙述的。在讲述孩子们成长经历的同时,其实还反映了很

多当今的社会问题和教育体系的问题。本片最大的特点是展现出了孩子的视角与大

人的视角所看到的世界截然不同的样子。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之后,孩子们的

问题与大人们的问题都得到了圆满解决。

言归正传,接下来是剧情以及对应所涉及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1.剧情:老师说道,只要认真学习,就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但是自己也是认真

学习过,却只能当一名小学老师,所以学生无法相信老师的话,也不能意识到努力

带来的成功。

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到,只有当示范者与观察者在相同的处境中,

并获得成功时才能让观察者获得对自我可能性的认可。

2.剧情:其他学生家长,当着三个念EM3的孩子面说:念EM3的孩子都是不会

学习的孩子。

理论:班杜拉认为,其他人言语上对于自身能力的评价会影响对自我效能的评

估。周围人,尤其是在家里有一定权威和地位的大人给孩子灌输“EM3班的孩子都不

会学习”的这种观念会直接损害他们的自信心与对自己能力的肯定。

3.剧情:国彬的妈妈为了让他不再学习上偷懒而用藤条狠狠地鞭打他。但是这样

做的结果不但没有让他的学习有所提高,反而更打击了他的自信心,让他觉得自己

学习能力越来越差了。

精心整理

理论:艾伯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中提到过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其中有一个是行为的成败经验。国彬每次都认真学习了,但是得出的成绩却让他一

次又一次体验着失败感,这种尝试努力后仍然失败的结果使他降低了对自己能力的

评估,渐渐丧失信心。而且,由于母亲对他的学习投入了很多努力,即班杜拉所说

的“外周帮助越多”,导致他的挫败感越强烈。

4.剧情:国彬之前努力学习是为了避免被妈妈打,现在努力学习又是为了让病

重的妈妈高兴。总之,他努力学习这一行为都是在一定目标驱使下进行的。

理论:1.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中讲到整体行为特征,其中一条是:整体

行为总是指向或离开一定的目标对象。“让妈妈高兴”是前一种情况,“避免被打”

是后一种情况。2.前者可用斯金纳的“负强化”来解释,但是斯金纳认为,“强化

增强的只是行为发生的频率”而已,也就是说,鞭打只是增加了国彬去学习的频率,

只是量的提高,而非质的提高。

5.剧情:国彬走在回家的路上偶然看到一则新闻报道说,有一位11岁的孩子因

考试没考好而跳楼自杀。所以他忽然想到用跳楼自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马上试着

去做,幸好被警察拦了下来。

理论:这个行为可以用艾伯特·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观察和模仿来解释。

他的理论中讲到,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环境中其他人的行为,通过学习和模仿

来获得的。而且认为“观察学习不依赖于直接强化”,也就是说观察者不需要亲身

经历强化也可完成学习。他还提出三种类型,此处为“直接的观察学习”,即指对

行为的简单模仿。

6.剧情:Terry从一个凡事都听老妈安排的乖乖孩到自己决定捐出骨髓,并忍痛

接受骨髓捐献,可以说是在人格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精心整理

理论:华生认为“人格虽然是比较稳定的习惯行为模式,但不是固定不变的。

青春期之前,是习惯行为模式形成、成熟和变化最迅速的时期,此时人格变化也最

快”,“朋友、老师…..都会帮助我们重建和改变我们的人格…..”。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23:59: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849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小孩不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