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与发展论文(精选5篇)

更新时间:2022-11-14 15:07:48 阅读: 评论:0

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与发展论文(精选5篇)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论文致谢 推荐度: 论文自述 推荐度: 美术的论文 推荐度: 不耻下问的主人公是谁 论文后记 推荐度: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致谢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与发展论文(精选5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与发展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篇1

  【摘要】现代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重要部分理应与时俱进,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业采用现场制造较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实现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应用;发展

  一、引言

  以工厂预制的构件和配件,在施工现场用机械装配而成的建筑,被称为装配式建筑。工厂化生产,机械装配现场作业,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产业化特征。这种建筑方式提高了建造速度,减少了施工现场环境污染,提高了建造效率。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和发展对现代建筑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及应用

  1、国外的研究及应用

  由最初的美洲移民时期的木构架拼装房屋,到二战后为解决欧洲、日本等国的房荒问题,而发展起来的装配式建筑,以其建造速度快,生产成本低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

  作为工业革命源头的欧洲,建筑工业化比较发达,装配式建筑有很广泛的应用。西欧发达国家如法国、英国等,对装配式大板建筑进行了重点发展,总结了建筑构件生产施工过程中的经验,研发了一套专用于装配式住宅建筑的体系。法国的大板建筑技术上比较成熟"在非地震区可以建造25层的建筑,在地震区也能建造10-12层的建筑。

  美国在1991年PCI年会上提出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作为美国建筑业发展的契机,由此带来预制装配式建筑在美国二十年来长足的发展。现今美国,混凝土结构建筑中装配式建筑的比例占到了35%左右。此外,采用高强硅砌块的13层大楼――加州希尔饭店经受了大地震依然完整无损。被誉为美国最高模块化建筑的希尔顿帕拉西奥德尔里奥酒店,1968年设计建造现在仍然在使用,这足以证明了预制结构的耐久性。

  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日本,建筑工业化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日本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在亚洲也处于领先地位。日本现有建筑,其中很大一部分房屋是装配式建筑。这与日本在立法方面给与装配式建筑税收、财政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密不可分。

  2、国内的研究及应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才刚刚开始,应用最多的是多种预制屋面梁、预制空心楼板、大板建筑、吊车梁、预制屋面板,但我国装配式建筑技术比较落后,预制构件整体性差、承载能力低、延性不好、构件的跨度也小,由于这些物理性能和功能的许多局限,到90年代中期,全现浇式混凝土建筑体系几经逐渐取代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此后经济迅速发展的近十年间,预制装配式施工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预制构件的加工精度与质量方面的提高,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应用重新升温,发展态势快速、良好。目前国内的一些知名建筑企业如上海万科集团、南通建工总承包有限公司、上海瑞安集团等开发的项目中均采用了预制装配式建筑,取得了较好的实践价值和示范效果。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装配式建筑应用比较普遍,香港屋宇署制定了完善的预制建筑设计和施工规范,高层住宅多采用叠合楼板、预制楼梯和预制外墙等方式建造,厂房类建筑一般采用装配式框架结构或钢结构建造.。台湾地区建筑体系和日本、韩国接近,装配式结构的节点连接构造和抗震、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很成熟,装配框架梁柱、预制外墙挂板等构件应用较广泛,预制建筑专业化施工管理水平较高,装配式建筑质量好、工期短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装配式建筑的分类及其发展

  1、装配式建筑的分类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应用逐渐发展出砌块建筑、板材建筑、模块建筑、轻型框架建筑、升板和升层建筑五种主要形式。

  (1)砌块建筑

  墙体是由预制的块状材料砌成的建筑称为砌块建筑。多用于建造3-5层的建筑。建筑砌块有小型、中型、大型之分,又分为空心和实心两类,砌块建筑有比较多优点,生产工艺简单,施工简便,造价也较低。

  (2)板材建筑

  板材建筑又称为大板建筑,是由预制的大型内外墙板、楼板和屋面板等板材装配而成的。多用于全装配式建筑。这种建筑有效的减轻了结构的重量,扩大了建筑使用面积,增强了建筑抗震能力。板材建筑的内墙板多为钢筋混凝土的实心板或者空心板;外墙板多为带有保温层的钢筋混凝土复合板,或者泡沫混凝土或大孔混凝土、也可用轻骨料混凝土等制成带有外饰面的墙板。

  大板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筑物的造型和布局,内部缺少灵活性的分隔。设计中要尤其注意节点问题。以保证构建连接的整体性。解决好外墙板接缝的防水以及楼缝、角部的热工处理等问题。

  (3)模块建筑

  模块建筑是由板材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装配式建筑。这种建筑工厂化的程度很高,现场安装快。盒式建筑的装配形式有:

  1)整体模块式,完全由承重盒子重叠组成建筑。

  2)板材模块式,将小开间的厨房、卫生间或楼梯间等做成承重盒子,再与墙板和楼板等组成建筑。

  3)核心体模块式,以承重的卫生间盒子作为核心体,四周再用楼板、墙板或骨架组成建筑。

  4)骨架模块式,用轻质材料制成的许多住宅单元或单间式盒子,支承在承重骨架上形成建筑。

  也有用轻质材料制成包括设备和管道的卫生间盒子,安置在用其他结构形式的建筑内。盒子建筑工业化程度较高,但投资大,运输不便,且需用重型吊装设备,因此,发展受到限制。

  (4)框架轻板建筑

  其组成部分是板材和预制的骨架,可用钢、木做成板材和骨架的组合,但大多数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承重骨架。承重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框架结构,承重框架由柱、梁组成,再搁置非承重的内外墙板和楼板;二是板柱结构,由柱子和楼板承重,内外墙板是非承重的。骨架板材建筑结构可以减轻建筑物的自重,内部空间分隔灵活,适用于多层和高层的建筑。此结构装配形式有两种:全装配式、预制和现浇相结合的装配整体式。保障骨架板材建筑结构的刚度需求和整体性的关键是构件的连接,柱、梁、板等节点连接十分重要,具体施工中应以结构需要和施工条件为前提,使用哪种方式经计算后再进行设计和选择。

  (5)升板和升层建筑

  升板建筑是底层混凝土地面上重复浇筑各层楼板和屋面板,竖立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子,以柱为导杆,用放在柱子上的油压千斤顶把楼板和屋面板提升到设计高度,加以固定。外墙可用砖墙、砌块墙、预制外墙板、轻质组合墙板或幕墙等;也可以在提升楼板时提升滑动模板、浇筑外墙。升板建筑一般柱距较大,楼板承载力也较强,多用作商场、仓库、工场和多层车库等。升层建筑是在地面安装好升板建筑每层的楼板的内外预制墙体,然后一起提升的建筑。这种建筑方式可以加快施工速度,对于场地受限制的地方非常适用。

  2、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为了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理清与完善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分析装配式建筑的全面推广会给现有的设计施工监理带来的深刻变化,制定相关政策来适应建筑产业的新变化,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建立起一系列完整的生产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验收标准。实现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售后服务的一整套产业过程中有标准可依;加强技术集成,加快推广步伐,建议将一些成熟技术纳入标准,强制实施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加大推广装配式建筑的科技投入,加快形成多种装配式现代建筑体系。

  四、结语

  我国已经有了一些代表性的预制装配式建筑项目和示范工程,装配式建筑符合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是我国房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黄小坤,田春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研究[J].住宅产业,2010(9).

  [2]徐勇刚.预制装配式住宅的研究与实践[J].住宅产业,2012.07.

  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篇2

  1、装配式建筑概述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1]。装配式建筑最初出现于上世纪初期,并不需要现浇作业,只需要现场装配即可,同时,这种建筑中的构件成本并不高,性价比也很好,且带有绿色建筑特点。在生态环境保护备受重视的今天,装配式建筑因具有绿色环保特征,受到人们的青睐。

  2、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

  2.1种类划分

  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拥有多种类型,按照形式划分有剪力墙形式、框架与核心筒形式、框架与剪力墙形式等;按照高度划分有多层混凝土式、高层混凝土与低层混凝土式[2]。在我国应用最多的装配式建筑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但在商场等建筑项目中多采用框架式。

  2.2抗震性能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任何建筑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全装配式;另一种是半装配式,无论哪种装配形式,其装配程度的高低不会影响到建筑整体刚度,能够影响结构刚度的只有受力构件刚度与节点刚度,如果它们的刚度不达标,那么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建筑使用者的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因此,应提升受力构件与节点刚度[3]。同时,在装配式建筑中有多个节点形式,不同结构刚度所带来的影响也不会不同,尤其是抗震性能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设计过程中,应加强与现实情况的联系,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3、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

  3.1框架结构体系设计

  对于装配式建筑框架结构体系来说,在我国商场建设中应用较多,也是应用力度较大的装配式建筑结构。之所以采用这种结构体系,主要是由于该体系质地相对较轻,便于运输,同时它属于综合性能相对较好的高层框架。在利用框架结构体系的过程中,无论是叠合板还是合梁都会在工厂内部完成,然后利用运输设备将这些框架运输到施工场地,再在现浇处理节点或梁端键槽等方式的作用下完成下一阶段的设计。为提高框架结构体系装配式建筑的受力能力,在实际设计中还需要关注以下几点问题:

  一,强度等级控制。无论是柱混凝土还是预制框架柱底的强度等级至少要达到C30左右;

  二,平面设计原则。在设计梁柱中心线的过程中应做到竖向平面相同,且呈现对齐形式,在纵向上也要以对齐为主;

  三,预埋件的处理。对于框架结构体系设计来说,预埋件属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保证处于不同区域的预埋件能够很好的连接在一起,无论是承受轴力还是剪力都处于良好状态。

  3.2剪力墙结构体系设计

  剪力墙结构体系在我国居民保障住房中的应用较多,在设计这种结构体系的装配式建筑时,可以根据需求与工厂实际情况选择剪力墙结构,既可以是半预制式,也可以是全预制式,无论哪种形式都能满足设计需求。为确保装配式建筑结构质量,满足使用需求,应关注以下几点内容:一,设计好承重墙板。承重墙是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做好承重墙设计,保证建筑质量,需要将承重墙搭建在两侧的山墙上。同时,做好内力计算结果与抗侧力设计。此外,在结构竖向抗侧力设计的过程中,应保证现浇方式能够将竖向主承力钢筋浆锚与连接带组合在一起,并做好抗震设计与连接设计,以便提升建筑结构的整体性,避免出现中断的情况;二,控制好钢筋直径与强度。在剪力墙结构体系设计中应保证各个预制构建间的连接性处于良好状态。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确保传力良好,还要提高构造的可靠性。如果发现该结构的抗震能力较差,应适当提升钢筋直径与强度;三,注意与现场吊装环境的联系。对于剪力墙结构体系来说,如果在设计中采用的是分块设计,那么在实际设计中应注意与现实情况的联系,如房间构造、拼接位置等。对于竖向接缝的部位,应做到避免应用到暗柱中,且尽量避免在同一个建筑结构中应用多个构件。此外,在实际设计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操作,做好验算,避免出现配筋变形等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设计合理,满足人们实际需求。

  4、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装配式建筑是现代建筑中应用较多的一种形式,它不仅可以降低劳动强度,还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但不同的装配式建筑在结构体系与设计上的方式并不相同,注意要点也存在差异,因此,本文联系实际情况,分别对框架式装配式建筑与剪力墙装配式建筑的结构设计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相关人士带来有效参考,加大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设计与应用力度。

  参考文献:

  [1]陈秋实.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与设计[J].江西建材,2017,(02):50-53.

  [2]王振.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维护体系发展现状[J].砖瓦,2016,(05):47-49.

  [3]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建筑关键消防技术取得最新进展[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6,(01):4.

  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篇3

  [摘要]目前,装配式建筑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导致装配式建筑的人才队伍跟不上发展速度,加强装配式建筑专业的教学改革成为了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对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模式

  1、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在我国,校企合作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一种模式,装配式建筑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1教学工厂模式

  教学工厂的模式,主要是具有教学、生产、培训的功能。是由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建立起符合企业要求以及技术教育要求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聘请专家顾问或者是经验十分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来,将企业的生产环境和学校的教学环境融合在一起,在教学工厂的模式下,教学人员和企业的工作人员实行双岗双责,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团队意识。

  1.2订单模式

  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中的订单模式,主要指企业根据需求量向学校下定单,学校和企业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根据企业的需求量以及需求方向,学校制定相应的人才计划,在学生毕业之后和单位签订就业协议。订单模式的合作模式,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还解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给企业节省了培养成本。

  1.3学工交替模式

  学工交替的合作模式,是将理论学习的过程和实践的过程进行交替,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企业完成实习任务。高职院校主要是进行实用型、技术型以及技能性人才的培养,学工交替的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更好地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并且能够在工作实践中快速的成长,更好的适应企业的生活。

  1.4技术服务模式

  技术服务模式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对员工培训,目前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竞争越来越激烈,其装配式建筑企业更要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在进行员工培训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老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培训技能。技术服务模式能够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服务于地方企业,为地方经济提供服务,提升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的技能。

  1.5“科技服务”模式

  学校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科技服务。科技服务模式是企业提供资金、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设定可研方向,是比较深层次的一项合作模式,在科技服务的模式下,教师和企业的专家共同进行研究成果的创造,进行项目的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产品、技能或者决策。总的来说,科技服务模式是一种共赢关系,企业和教师共同的进行成果的研究。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解决路径

  2.1转变合作观念,找准校企合作的利益基点

  要想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就要找到校企合作的利益,并且转变合作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校企合作是一种共赢,是给双方带来利益的。学校和企业都要进行换位思考,满足双方的发展,学校要做到求同存异,确保学校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寻求企业和学校的一种平衡。只有确保共同利益,合作才能长远。校企合作模式是在进行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的同时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将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联系在一起相结合,企业也要转变观念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明确在校企合作中自己的定位,为社会提供更加符合社会实践的装配式建筑专业的人才,同时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提升企业的发展以及自身价值的文化层次。

  2.2充分发挥政府的主要作用,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在现实情况中,很多的地方政府没有发挥好主导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带来的好处,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很少,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只有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才能使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为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政府应该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信息的提供。在校企合作中,存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供给存在的困难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高职院校供给的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和企业所需要的存在偏差也是在所难免的,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是政府工作中的关键;(2)制度的建设。要想确保校企合作能够良好的发展,制度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这主要是由于校企合作涉及的领域比较多,做好政府制度建设也是政府的重点工作。(3)法律法规的维护。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利益分配或者是产权问题。这就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的进行规定,只有做好法律法规的约束,合作才能更加的规范化。

  2.3树立面向产业需求的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明确基本的教育方针,面向产业需求,充分考虑市场情况,进行课程的设置以及专业教学的调整,确保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的就业和实践需求。在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将市场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确保和市场需求保持一致。在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评估的培养,确保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岗位相匹配。在课程体系方面,高职院校要和企业共同研讨出符合企业的专业设置、课程计划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在这过程中听取企业代表的意见,同时在坚持自主原则的前提下,发展引企入校的模式,以企业的技术标准为基础,进行专业课程的开发,以适应企业以及行业的变化。

  3、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应该找准利益基点,加强校企的合作,和企业共同制定出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加强体制建设,引导企业主动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满足企业、高职院校、人才、市场各方的利益诉求。

  参考文献

  [1]张士辉,朱冬光,王国英.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02):189-193.

  [2]徐公芳,蒋承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制度建设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7):40-43+57.

  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篇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建筑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持续推进,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钢结构是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论文总结目前我国装配式钢结构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完善相关政策、构建技术标准体系、加强产业协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装配式钢结构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可持续发展

  1、引言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建筑业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就,对我国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城市化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建筑业仍然是能耗高、建造方式粗放、信息化水平低的传统行业,不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建筑业要改变现状、寻求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融合先进的发展理念及科学技术,迈上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转型升级之路。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装配式建筑是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厂提前生产,然后运至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按结构体系主要分钢结构、预制混凝土结构以及木结构三大结构类型。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限制,我国木材资源匮乏,装配式木结构不能被广泛推广来解决大量的人口居住问题,目前木结构主要应用分析于高档低层别墅。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虽然耐久性高、可塑性强,但是其预制构件重,运输半径大,运输成本的管理费用偏高。装配式钢结构具有钢材重量轻、抗风抗震性能佳、施工周期短、建筑品质高、有效使用面积大、节能环保、经济性好等优势,与其他两种结构相比,钢材可回收再利用,更契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绿色建筑的代表,是天然的装配式建筑。

  2、装配式钢结构的发展现状

  鉴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具有抗震性好等优势,其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分析。日本有三成以上的房屋采用钢结构,在住宅领域钢结构甚至占比超过了七成;美国钢结构被应用分析到各种类型的建筑中,其中在住宅领域钢结构占比超过四成。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广泛推广及应用分析,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在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应用分析主要集中于商业地产、大跨度会展中心、体育场馆、工业厂房等公共建筑领域,并且发展势头良好,技术较为成熟。而钢结构在住宅领域则发展缓慢,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与人们对钢结构住宅的性能优势认知存在局限、对钢结构住宅的综合效益认识不足等存在一定的关系。为了改善目前我国住宅因多为钢筋混凝土或砖混结构而整体性差、抗震性能不佳的问题,应大力发展钢结构住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建筑业人工成本处于上行趋势,并且自xx年以来水泥、混凝土等原材料的价格快速攀升,混凝土结构相对于钢结构的成本优势在逐渐缩小。钢结构建筑有助于化解钢铁去产能困局,巨大的市场空白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预留了大量发展空间[1]。自xx年以来,行业层面对装配式建筑的政策逐渐向钢结构住宅倾斜。xx年x月,住建部公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xx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推动建立成熟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体系。xx年x月,住建部发布《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技术标准》,在钢结构住宅的设计、生产、施工安装、质量验收、维护及管理等方面制定了详细规范。

  3、装配式钢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3.1标准体系尚未完善

  目前我国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认可的标准体系,导致整个产业链的各环节无法参照一个统一的标准执行,企业就不可能进行产品的批量化生产,工业化水平低导致成本增加、钢结构市场发育不完善,影响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建造水平和发展速度。

  3.2建筑成本高

  我国建筑产业化起步较晚,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在此阶段,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预制构件标准化程度不足且生产和运输成本过高,建设生产未做到真正提升效率,无法发挥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价格优势,装配式建筑的综合效益不明显。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用钢量大,其造价相较于混凝土结构偏高,在前期投入资金量大而回报周期长,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3.3信息化发展滞后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装配式钢结构建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造模式既需要实现建筑、结构、机电、内装等全专业系统一体化装配,也需要实现设计、生产、施工等全过程一体化实施。然而,目前BIM技术虽有一定的实践,但总体上推进缓慢,尤其缺少对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全过程管理及应用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3.4专业人才短缺

  与传统建筑的建造方式不同,装配式钢结构建造模式需采用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相关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而行业内缺少与之相匹配的专业人才。设计人员、生产人员、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等相关技术人员都更熟悉混凝土结构建造技术和管理模式,对装配式钢结构缺少了解和实践经验,短时间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方法。专业人才的短缺,将不利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产业的持续发展。

  4、装配式钢结构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完善相关政策,构建技术标准体系

  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应以政府引导为基础,市场化运作为手段,适当推行相应的激励扶持政策,如土地供给、科技研发、资金配套、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与政策倾斜,引导和鼓励企业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尤其是住宅领域。同时应健全监管机制,制定配套措施,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根据装配式钢结构发展现状,应加大规划、设计、生产、施工等各环节的标淮化建设,完善和提高技术标准体系;加大关键技术、工艺工法、配套管理方法的研发力度,提高行业整体的技术及管理水平[2]。

  4.2提高工业化程度,降低建设成本

  导致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用钢量大,材料成本高,因此需对主体结构进行轻量化设计,减少整体钢材的消耗量;二是预制构件加工成本高,因此需要进行标准化设计,批量生产发挥规模优势,降低成本。由此可见,降低成本的关键是实现建设全过程的标准化,做到标准化设计、标准化生产及标准化施工,提高行业工业化程度。同时做好设计优化,加大施工阶段新工艺、新方法的硏发,充分发挥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等方面的优势,提升整体综合效益[x]。

  4.x加强产业协作,提高综合效益

  装配式建筑采用设计、施工、制作与安装高度协调统一的一体化建造模式,需要上下游企业加强协作,共建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产业联盟,使得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加快产品研发、技术推广、成果转化。提高BIM技术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中的利用率,逐步实现全过程全产业链信息化管理,实现数据传输与共享,提高项目各参与主体间的协同效率。同时,积极推广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发挥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建造优势,提升整体综合效益。

  4.4重视人才培养,建立多元化培养机制

  保障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良性发展的基础是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建立和完善专业资格认证、技术考核体系、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等方面培养专业化的生产、施工、管理队伍。与此同时,可结合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发展,加大力度研发建筑机器人,让机器人代替人力进行生产、施工和检测等工作。此外,针对人才短缺现象,企业还可以与高校合作进行产学研协同育人,联合培养钢结构相关专业的人才,推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健康发展。

  5、结语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因其具有自重轻、抗震性能好、节能环保、装配率高等特点,加之有利于化解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推广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有助于构建项目建设全过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将推动建筑业的转型升级。虽然在现阶段,推行装配式钢结构应用分析和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专项研究,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定将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胡泊,刘冰,韦凯杰.钢结构建筑在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的优势[J].福建建材,2021(02):x1-x2+10x.

  【2】廖礼平.绿色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及策略[J].企业经济,xx,x8(12):1x9-14x.

  【3】李惠玲,王婷.我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专项研究[J].建筑经济,2021,41(0x):20-2x.

  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篇5

  摘要:装配式建筑为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可通过优势分析探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过程, 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从而探究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 成本分析; 应用前景;

  1、前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日新月异, 房地产作为基础性支柱产业, 不但从根本上改善了人居环境, 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就业率的提升。目前, 各行各业科技化进程加快, 房地产业也将改变以往的粗放式发展方式, 从根本上进行科技化改革。装配式建筑在降低成本消耗、提高环境效益、规避劳动力浪费等方面有很大的潜在优势。因此,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从一方面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 另一方面也顺应了房地产业科技型发展的新道路。

  2、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分析

  (1) 缩短施工周期

  由于装配式建筑的构件生产可以在工厂中进行, 且每层之间的并联式生产方式, 通过机械化作业程度的提升, 降低劳动成本投入, 提升施工效率, 极大缩短施工周期1.传统的.施工方式, 每层的主体结构需要一个星期左右可以完成, 采用装配式建筑施工, 每层的实际工期大致需要三天左右, 建筑整体可缩短约三分之一的工期。

  (2) 减少环境污染

  传统的施工作业方式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 例如:污水废水、噪音污染、粉尘污染、白色污染等。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各构件均在工厂内完工, 避免了现场的混凝土搅拌、泵送混凝土等多重施工环节, 在构配件的运输、装卸、安装过程中避免扬尘, 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噪音污染, 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 又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环境2.

  (3) 减少资源浪费

  传统的建筑方式需要在外墙搭接脚手架, 而却需要很多临时性支撑建筑, 造成了资源和人工的双重浪费。而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 是使用工厂内生产机器的可循环模具, 可反复利用流水线生产, 降低资源消耗, 节省生产时间。施工现场作业时, 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 可以将繁琐的施工流程转变为拼装和吊装这两个环节, 减少了各项能源的浪费和污染。

  3、装配式建筑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1) 发展起步较晚

  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较比西方国家而言起步较晚, 其中发展相对较早的欧洲装配式建筑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日本在亚洲地区领跑装配式建筑的发展3.纵观整个欧洲装配式建筑发展史, 其最可取之处在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根据我国现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空间甚广, 但由于我国发展起步较晚, 结构配件产品形式单一, 机械化工业化水平较低, 本土所生产的装配式产品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无论从生产方面还是现在施工安装方面均达不到质量要求, 严重影响了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发挥。

  (2) 质量监管不力

  装配式建筑的质量监管不力主要体现在质量监管方面的政策和管理不到位。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建筑行业的不规范行为仍然存在, 且轻质量以控成本的管理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安全隐患, 增加的维护成本, 桎梏了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贯穿整个建筑过程,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质量监管工作并没有深入到每一个环节, 而只是停留在施工设计审查、招投标等方面, 而建设中后期的具体管理则由项目管理单位、质监站等部门承担。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建筑项目管理断档, 各部门沟通不密切则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隐患, 没有完善且成熟的管理制度。

  (3) 质量信息未共享

  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 均需引入各式信息化技术, 如BIM技术、3D激光扫描技术、云数据平台, 及大数据等4.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 各个环节的信息共享尤为重要, 倘若质量信息不能在项目建设中各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之间实现实时动态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流, 则不能及时全面地协调各方的凸显问题, 会在一定程度上延误甚至误导决策, 从而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因此, 各责任链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质量信息的资源共享, 完善信息共享体制可以大幅度减少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不明, 推诿卸责等现象。

  4、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策略

  (1) 融入产业化理念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实现后发赶超的前提是理念的融入, 将装配式建筑的构件制造进行产业化生产, 将装配式建筑的专业人才进行产学融合式的培养, 通过制定并完善产业推进体系, 来填补现阶段市场中装配式产业链发展断层的现象。产业化理念的融入首先要覆盖全产业链企业, 督促企业在制度建设、硬件设施、项目管理、成本控制等诸多方面入手, 形成产业化的有机统一, 立足于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同时, 着手于管理制度的规范实施。此外, 还需同步扩大生产, 与政府、平台公司、质监部门、施工单位形成联动, 提升对装配式建筑的认识和认可程度, 加速培养龙头企业, 以市场导向来指导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 加强政策导向

  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而言, 在我国仍处于接收期和上升期, 最有效的促进方式是以政策为引导, 技术为支持的发展模式。政府应在合理范围内给予政策支持。在经济政策方面, 可以在整个装配式建筑的生产使用周期内, 大力提升税收、价格、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力度, 从水电资源、建筑用地、指标申请、容积率奖励等诸多方面入手, 配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新机制, 顺应整体建筑体系, 形成一系列完备的优惠政策5.特别是在企业用地等基础性方面, 可以在企业建厂初期就给予土地购买优惠, 如果企业利用工业园区内的厂房, 园区的直管部门应帮助企业选购厂房, 促进项目落地。

  (3) 着力人才培养

  任何产业的发展, 人才是第一要务。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应从高校入手, 开设相应的理论与实践课程, 从根本上培养专业型人才, 也可以从建筑专业进行课程融合, 与传统的授课方式相结合, 实现校企合作, 优化从业人员结构, 以理论促实践, 以教育谋发展。从长远来看, 可以建立从业人员资格培训和考评体系, 范围限制在建筑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及学生, 以学历、专业和工作年限为报考条件, 建立考评制度, 培养专业从业人员。

  (4) 创新监管制度

  从法规政策层面的改革可以有效提升监管质量, 主管部门应加快推进监管制度的创新发展, 从项目招投标、勘察设计、造价定额等方面进行严格把控, 同时加大对构件生产、市场销售、施工监理、质量安全、工程验收等诸多环节的参与度, 完善监管流程, 确保各个环节责任到人、质量到位。整体流程中, 最为重要的是构件生产环节的质量监管, 装配式建筑的构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是影响整个装配式建筑的重要因素。质量监管应贯穿在整个构件生产过程中, 对构件生产企业进行备案登记, 同时利用大数据云平台对构件的产品流向进行实时动态管理, 并及时分享有关信息。同时对各构件的生产产能、市场数据及生产计划进行合理化分析, 从宏观上进行构件市场的供需调控, 维护供需平衡。

  5、装配式建筑的应用范围与前景展望

  (1) 应用范围

  当前, 我国城镇化飞速发展, 建筑形式的改革和民生需求日新月异,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 在公共卫生间、临时性宿舍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 城市施工地区不断增大, 施工人员的住房问题是确保施工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 大批量务工人员入城, 员工宿舍的改扩建成为了每个工地的难题, 而装配式建筑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且节省国家成本。此外, 装配式建筑独有的环保型、高效性和低成本性等优势, 对房价形成一定程度的调控, 对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环保性高、低成本的装配式建筑还具有保温隔热的效果, 有效解决了施工现场住房条件恶劣这一问题, 将城镇化中的“住房”落实到位。

  (2) 装配式建筑的前景展望

  根据现阶段的发展规划, 装配式建筑与BIM技术的融合是必然趋势。BIM技术通过对数据的面膜微商总代理王珊分析比对, 可以模拟三维立体化模型, 将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成本造价进行全面展示, 有助于建筑的后期维护与管理。此外, 装配式建筑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 其环保度高、成本低等特点, 可以有效的节能减排, 很好地落实了绿色建筑施工的根本原则, 并可以通过构件生产的深入设计、安装顺序优化、提高构件重复率等方式, 降低生产成本, 直接降低人工费和措施费。

  6、结束语

  目前,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 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 建筑行业的诸多弊端, 如高产能消耗、高污染、高浪费等问题仍旧制约着经济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推进可以有效解决建筑行业存在的问题, 极大程度上回应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且与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相契合。在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阶段, 虽然前期投入较大, 技术和人力资源都不尽人意, 但从整个建筑生命周期考虑, 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低、环保度高、工期短等诸多优势, 均可为我国建筑行业再上一个新台阶添砖加瓦, 随着对其材料和技术的深入研究, 装配式建筑占领未来建筑市场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动态管理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分析[J].范钦培。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2017 (1)

  [2]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问题及合理应对方式研究[J].陈德桂。住宅与房地产。2017 (6)

  [3]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思考与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夏侯遐迩, 李启明, 岳一搏, 贾若愚。建筑经济。2016 (2)

  [4]2014年全国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J].赵惠珍, 程飞, 王要武, 王楠, 王承玮, 周景梅。建筑。2015 (11)

  [5]建筑工业化的现在与未来[J].贺灵童, 陈艳。工程质量。2013 (2)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15:07: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827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筑   论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