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目的理解
(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把握象征意义;
语带双关;
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线索;
文眼;揭示文章中心;
吸引读者、新颖;
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二)常见题型: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
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
(三)答题技巧:
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
深层义: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
2、题目的作用(好处):
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③交代了描写对象;
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⑤点明线索;
⑥揭示文章主旨。
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例〙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标题中的“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南京市2008《田野上的白发》
〘解析〙这道题属于考查题目的作用,所以应该结合题目作用去理解。
〘答案〙
1、“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贯穿全文线索);
2、“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表明写作对象);
3、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劳(关联主要情节);
4、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透露情感主旨)。
二、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1.文章段落之开头的作用:
(1)总括:总起全文,引出下文。
(2)再分别从结构上、内容上作答。
具体从三个方面思考:
对上:①开篇点题,照应题目;②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本身:①渲染的气氛;或②突出表现了
对下:①引出下文;②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③与
下文形成对照或相呼应;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段落之中间段落的作用:
⑴(总括)过渡,承上启下。
⑵(具体)内容上、结构上作答
该段本身表达了(有手法结合手法);
a.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
b.总括上文,为下文作铺垫
c.文章由转为。
3.文章段落之结尾段落的作用:
⑴结构上:或者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或者使文章前后照应;或者层层深入,总
结全文。
⑵内容上:
直白类-----(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
深化的主旨,强化作的观点。
含蓄类-----a、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b、有戛然而
止,意在言外的余味;c、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方法:首先看看段落在什么位置,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三、文章的主要内容
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答题技巧: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谁+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四、线索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
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
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
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
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
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句子。
明线与暗线:
所谓明线,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
所谓暗线,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
线索。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线构
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
答题格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
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五、环境描写的作用
1、社会环境: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风尚、风土人情的描写;在具
体的文章中则指对人物的活动有影响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居室陈设等环境因素
的描写。
2、自然环境: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
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3、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
表现(或烘托)人物的的心情、性格。
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例〙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
息的晨空里了。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
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08年
浙江卷《乌米》)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例〙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十
里长街送总理》
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六、写景顺序
写景的顺序有:
1.按方位的顺序写
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上往下,则前到后等
2.按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写
先写全景再描述局部再写全景
3.按时间顺序写
可以是春、夏、秋、冬的不同变化,也可以景物形成的过程介绍
〘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
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
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
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
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问题:句中的第一个“不必说”是按的顺序写静物,
第二个“不必说”是按顺序写动物。两个不必说从整体
去写百草园的概貌,“单是……就……”则是比较详细地描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
泥墙根一带”的局部描写,所以这段的写景顺序是
从到。文章的写景还按照春夏
秋的顺序写作景物。
〘答案〙由低到高;由高到低;整体;局部;时间。
七、描写景物的角度
要写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将景物
变形、变色、变味。
我们在阅读时,要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方面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赏析。
〘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
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
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选自
朱自清先生的《春》
问题:这段文字中,作者从那些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
〘答案〙这一段景物描写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对景物进行了描写。
八、人物描写及作用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
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表现人物思想、精神品质、性格特点等。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
思想斗争等)
作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人
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答题格式:描写方法+对象+特征(性格)
〘例〙第8段“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
想起了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母亲的心》
这一系列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了动作描写(描写方法),表现出母亲(对象)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
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特征)为后文母亲放了母蟹作铺垫,表
现出母亲的善良。
答题格式:描写方法+对象+特征(性格)
〘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
暂时的休息。”
〘答案〙这一句用“交替、支撑、靠、休息”等动作,说明“我”读书站的时间长,
多么劳累,但目的是为了多读书、多求得知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衷之情。
九、表现手法及作用
1、表现手法(写作方法)有:
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
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答题技巧:
本文采用“XX”的手法,笔者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
使文章写得“”
3、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
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现了的情感,增
强文章的表现力。
对比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
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作用: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
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
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答题格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XX和XX进行对比,强调了,
突出了。
【例〙②当时正是放午学时间,那些学生成群地拥出校门,有的走向来接的家长,更
多的人涌进校旁的麻辣烫、过桥米线等店铺。那些学生,和这个女孩年龄相仿,却有
着迥然的神态,仿佛天地之隔。女孩的身边围拢了一些学生和家长,有的学生拿出零
钱给女孩,有的在一旁观望嘻笑。(选自包利民《盛开在碗里的硬币》)
文章第②段为什么要写放午学时的“那些学生”?
〘答案〙这是运用对比的写法。作者将“那些学生”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的优越
以及精神的麻木和小姑娘贫困的生活、无法读书的现状、纯洁的心灵形成对比,从而
突出小女孩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
3、衬托手法(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
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
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例〙体会画线词的含义。
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藤野先生》
〘答案〙“标致”是漂亮的意思,这里是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之情。
5、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
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作用: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人物形
象更加鲜明,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答题格式:该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后。上下文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十、词句赏析
1、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
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
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夸张:突出其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
魄。
(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题型1:第X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
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注意:
(1)如果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儿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
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2)如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XX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
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
的情感(性格)。
〘例〙赏析下列句子。
“春天,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
的《春》
〘答案〙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赋予了
树们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百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一派繁花似
锦的景象,富有情趣。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春色的热爱。
〘例〙赏析句子。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
的地毯。08年南京卷《田野上的白发》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嫩绿的秧苗比作绿色的地毯(分析修辞),写
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达到的效果),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同时也赞美了母
亲的勤劳能干(表达情感)。
题型2:体会第X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在表达上的好处(作用、效果))。
答题技巧:
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的在这儿的意思(这个词语描写(绘)出了
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表达了)的情感(性格)。
常见答题模式:“XX”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1.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答案〙“伏”字,既写出了黄蜂体形的肥胖,又写出了黄蜂娇憨可爱的特点。表
达了作者对百草园中动物的喜爱之情。
十一、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
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
(3)插叙插叙及作用
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另一件
事件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插叙的作用:
情节上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跌宕起伏。
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对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答题格式:插叙了内容,丰富了文章内容,表现了人物(或事物)的
性格(特点),为下文作衬托或铺垫,突出了文章中心。
〘例〙第⑧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答案〙交代了珍妮芙太太劝说医生改变手术方案的经过和遭遇不幸的情况;使文
章内容丰富,情节起伏,突出了主题思想,增强了感染力。
十二、记叙文的人称
1、叙述人称
散文叙述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按照叙述主体的人称不同,可以分为第一人称叙述、
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
比较灵活自由。
十四、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
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
开头的议论:统领全文;
中间的议论:可起到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考;
结尾的议论: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凸起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五、说明文学习方法总结
(一)、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
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
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二)、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性说明文--------解说事理的是事理说明文
例如:1、《苏州园林》------事物说明文
2、《向沙漠进军》--------事理说明文
(三)、明确说明对象
1、什么是说明对象?
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2、明确说明对象方法
明确说明对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
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
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
纳。
例如:
《苏州园林》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
《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万紫千红的花》却说明的是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颜色及花为什么会变色的原因
等
考察方式:
出说明对象是什么。
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找出中心句。
〖例〗《神秘的海啸》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案:海啸
(四)、说明对象的特征
1、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
物不具有的特点。有的事物的特征显露在外面如形态、方位等:有的特征在内部,如
性质、功能等。
答题方式:
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
事理说明文: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中心句)
2、把握特征的方法
A、看题目;
B、在首段中找;
C、关键词句。
中心句、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中心句的位置:大多在段首,有的也在
段尾,极少数在段中)
(五)、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常见的有:
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
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
一种叫异养。”
作用: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
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
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作用: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
趣味性。
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
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作用: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
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
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作用: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
位、影响等)
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
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作用: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
开来。
7、画图表:
作用:一目了然,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8、作诠释:
作用: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
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下定义”一般为判断句式,语言简洁,直接。形式常常是:"某某是什么"
“作诠释”是用一句或几句话对某个概念或某种现象、某个事物作解释说明。主语
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
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
作诠释:甲是乙=乙是甲×
9、摹状貌:
作用: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10、引资料:
作用: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
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例〗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
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
片竹简。
作用分析:
这里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者举秦始皇批阅文书用简片之重和东方朔给
汉武帝写的文章用简之多为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简书的笨重和不方便,给读者
留下鲜明、深刻印象。
2、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
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作用分析:这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作顶天立地的巨
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给读者留下生动、
形象的印象。
题型为: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
答题格式: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
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一定
要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切忌泛泛而谈。)
题型为:在说明文的开头文段叙述的故事,这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开头:①引出说明的对象。(2)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六)、理清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具体次序:操作程序、发展变化等。标记词:
表时间的词语。
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具体次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远到
近、从左到右、东西南北中等。标记词:表方位的名词。
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具体次序:先主后次、先总后分、先因后果、从现象到本质、
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等。
〖例〗《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
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到了近代,随着造纸工业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提高,
印书花样翻新,如油印、石印、铅印、胶板彩印、影印,以及静电复印等,于是出
现了形形色色的书。
本段运用顺序。答案:时间。
(七)、体会说明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
盾。
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严密、简明。
考察方式:
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类型1: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及其作用。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更、最……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经常、常常……
〖例〗“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几乎”能否去掉?
分析:“几乎”是接近的意思,说明我国石拱桥分布很广,但不是到处都有。去掉
后,意思就太绝对了,不够准确。
解题方法归纳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表态:不能删+解词+带词解句+去词解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2.“××”一词在句中有何作用?
答: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赵州桥的桥拱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中的“在当时”有何作
用?
答:“在当时”表时间,说明了赵州桥的桥拱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长的,但现在不
一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3:某词能否换其它词。请说明理由
方法: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的词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之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例〗“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中的“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
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
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换成“总是”就变成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不
符合实际,“往往”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换。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
如XX(找含限制性词语的句子),这句话中的XX(词语)是XX的意思(或表
XX),说明了XX,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多数是对称的,左边
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答:这句话中“一般”、“绝大部分”两个词语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我国大多数的
建筑是对称的,但也有特殊,说话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八)、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三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
“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或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前后相互承接.
3.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的结构,一层一层的剖析事理.各层之间的关系
是由浅入深.
辨析概念:
顺序和结构是两个概念。
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
文章结构: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
(九)、其它
1、指示代词“这”“此”的作用
方法提示:带着问题顺藤摸瓜向前找,直接或概括摘录,务必要替换代词,代入检
验。(“此”指代内容一般在“此”字上文的几层或几句中。)
2、文章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说明文标题的作用一般有:概括文章内容、交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生动形象,吸
引读者阅读兴趣等。(可根据题目的作用给文章拟写标题。)
十七、议论文答题方法
(一)、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
用逻辑推理来表明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阐发对某一现象的见解和主张。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三)、论点的特征: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包括肯定和否定),在形式上应
该是完整的陈述句。
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
内容上:具有判断性,能够明确地表示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观点、态度。(包括肯
定和否定)
1、找准文章的论点:
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判
断句或祈使句)。
找论点的方法:一看标题,二看开头、结尾,三看中间,四看论据(看论据用来证
明什么观点),五看分论点(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分析并归纳)。
注意语言提示,文中有提示文章论点的词语,提示词语一般是“总之”、“因此”、“总
而言之”、“由此可见”等。
(1)、看题目
议论文的题目有两种:一是论题式的,一是论点式的。
例:《谈骨气》
题目是文章的论题:谈谈关于“骨气”。
文中对骨气做出判断表述的句子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就是本文的中心
论点。
例:《俭以养德》直接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题目就是文章的论点。
〖例〗辨别下列标题,看哪些能作为中心论点,哪些不能,并说明理由。
论读书---否。论题不是论点
幸福究竟是什么----否。论点不能用疑问句表示
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否。论点不能只用否定句表示
独立与合作----否。只交代论题
学会谅解-----是。虽是短语,但能揭示一定的道理
2、注意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
(1)、论点在文章的开头。
A.开宗明义、开门见山亮出观点。
B.通过一个故事、诗文等引出中心论点。
C.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归纳出中心论点。
D.根据自己的经历归纳出中心论点
〖例〗我们每读一本书,每见一件事,都应该多动脑筋、多思考。这样才能在人们
司空见惯的现象上发现新的东西,由此锻炼出我们敏锐而正确的观察判断能力;这
样才能在知识的学习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此丰富我们的头脑。
这段的论点是什么?
论点:我们每读一本书,每见一件事,都应该多动脑筋、多思考。
(2)、论点在文章的末尾。
作用: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卒章显其志。
〖例〗拥有爱的源泉
6)爱是纯的,心是诚的,感恩是真实的,感动是永恒的,感恩的心便是充实而幸福的。
感恩的心是一条悠远的小溪,滋润着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让爱和温情在你我心间流
淌。
7)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便拥有了爱的源泉。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便拥有了爱的源泉。(结尾)
(3)、论点在文章中间
〖例6〗《读“死”书与读“活”书》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
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
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
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
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
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
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
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
中心论点: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
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在文章中
间)
3、通过论据来找论点
通过论据找论点是最保险的方法。我们知道,论据对论点起着证明的作用。
因此,我们看文中的论据是否能够证明我们所找的那个句子。如果能,那这个句子
就是中心论点。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关注对论据进行简要分析的句子,因为这些分
析都是围绕论点进行的分析,通过这些句子就可以很容易确定该句是不是中心论点
了。
1、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②道理论据
2、论据的特点:
一是真实性。就是在议论中所用的人和事、景和物以及经典名言等,都是
真实的,确凿的,不虚假,因为只有这样的论据才有说服力,才有论证力度。
二是典型性。就是所用的论据一定要有代表性,要具有以少胜多,以一驭
十的特点,要能代表某个方面的主流,体现出时代精神。(学科、国别、古今等)。
4、通过分论点寻找论点:
除了中心论点,议论文中还会出现分论点,分论点是从几个方面来证明中
心论点的。分论点一般出现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对本段起着总括的作用,即中心
句的作用。据此,也可以去寻找中心论点。
〖例〗
中国有句俗话,叫作“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也说过:
“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
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总结,看古今中外,凡有建
树者,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四十年,阅读
了大量的书籍和刊物,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
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
的社会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勤出智慧。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勤奋好学的
精神,同样也是可以弃拙为巧,变拙为灵的。
中心论点是: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用分论点‚勤出成果。
勤出智慧。加以论证。
(四)、论据:
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是文章的主体。
论据的类型: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事实论据:典型事例、史实、统计数字;
道理论据:一般都是经过验证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
定律、公式。
2、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
论据用来支撑或证明论点,当文章只有中心论点时是直接支撑论证中心论
点,当文章有分论点时则可能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但更多是在证明分论点后与
分论点一起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
注意:
事实论据要确切真实,材料虚假或张冠李戴,都不能有效地证明论点。
论据要与论点一致。
事例论据要简洁凡与论点没什么关系的情节过程都是多余的。
举例论证必须把事例的意义内涵与论点结合起来分析论述。
3、如何补充事实论据:
人物+事件+结果
(1)、列举所掌握的名人事例;
(2)、巧改有联系的名人事例(同一事例从不同角度叙述可证明不同的观点);学
课文的分析方法
(3)、论据间的关系:几个论据共同论证一个论点时,要注意其顺序:或时间,或
空间,或主次,或数据的大小。
〖例〗《勤出智慧》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
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他不气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
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50
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
只读50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
一遍,他就读三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
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1、本文的论点是:
2、用简要语言写出文段中的两个论据:
论据①:;
论据②:
答案:1、勤出智慧
2、①德摩斯梯尼克服天资差的缺陷,苦练50年终成演说家。②陈正之克服反
应迟顿的缺陷,勤学苦练,终成博学之士
(四)、论证:
1、什么是论证: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
样证明”。
2、常见题目:
文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2、论证方法及作用:
句式: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
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
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
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
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
了的观点。
〖例〗
(1)美犹如盛夏的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2)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
(3)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
辉。——培根《论美》
分析本段(1)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分析本段(2)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答案:
(1)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论证了只有把美的形貌与
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的观点。浅显易懂,让人容易接受。
(2)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只有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
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的观点,使论证显得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分析论证思路
议论文一般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进行论证。
从议论文的结构上来说,提出问题的部分叫做引论,分析问题的部分叫做本论,解
决问题的部分叫做结论。
对于论证思路的把握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问题中所提及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是什么;
结合文章对论点论证的具体内容,分析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
明确论证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论点进行论证的;
要考虑论证的角度,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
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的格式:
先通过引出论点,再用例子(或名言、或者从某个角度)
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例〗《人生因学习而美丽》
出生之时,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一无所有。如果不学习,终其一
生将会是“睁眼的瞎子”,“有舌头的哑吧”,“有耳朵的聋子”,与其他动物不会有
多大区别。正是由于学习,人成了万物的“精灵”,获得了为社会作贡献的才智,其
杰出者成为时代的精华、国家的栋梁。华罗庚、陈景润、袁隆平等许多科学家之所
以能取得杰出成就,就在于他们终生勤奋学习和研究。成千上万原本普通的人,之
所以能成才,有所发明‘创造,也是由于长期刻苦学习和钻研。张海边的人生该是
不幸的,年纪轻轻就高位截瘫,但她刻苦学习,成为著名作家,从而改变了命运。
她在谈体会时说:‚我之所以能有今天,都是学习的结果,都是学习的恩泽。与此相
反,有些人一生碌碌元为,最主要的还是本人没有努力学习。至于胡长清、李具等
一批贪官污吏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平时放松政治学习,放松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的改造也是重要原因。
文段的论证思路是:首先提出观点:人生因学习而美丽。然后论证学习对
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最后举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证明。
(五)、议论文中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
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
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2、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强调的中心论点;
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其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题型:前后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先看这两断与前面的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的关系.如果没有。再看这两
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时间上,逻辑上等,分析后即可作答。
两种答法技巧:
(1)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段的**几句是一一对应关系。
(2)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或不符合人们从感性
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习惯.)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13:22: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822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