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与赏析_1

更新时间:2022-11-14 13:02:02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14日发
(作者:销售年终总结)

精心整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与赏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

庐山中。

【赏析一】

这是一首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着名的绝句。但艺术构思和表现主题迥然

不同。原诗题在江西九江市南西林寺墙壁。

李诗具体描写了香庐峰瀑布以烘托庐山气势,达到激发读者热爱祖国山河的热

情。苏诗则无描写具体景点,而是总揽庐山,别具慧眼,生动而形象地从中道出生

活哲理,从而启发读者辩证思维、举一物而晓万事、提高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作

品充满理趣和对事物的思考辨析。诗人看山同时又是在看人事看社会,指出立足点

不同,观察事物结果殊异。只有跳出圈子,把握事物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认识。

诗人用韵没有泥守律绝基本定式,首句韵脚用了邻韵。峰为冬韵,同、中则为东韵。

整篇平启顺乘跳转妙合,精巧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品味无穷。

精心整理

【赏析二】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

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

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

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

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

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

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

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

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

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

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

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

人寻味。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7

精心整理

【赏析三】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人生、社会、生命的真理性辩解,孔子有其说教、佛家有

其阐释、老子也有其论道。只是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得到不同的认知结论。可是庐

山是真实的、是不变的,变化的是人的眼睛角度罢了。孔子说仁爱,佛说空灵、老

子讲大道的运动变化,无论那家说的都是一个问题,都是庐山。人的归宿到底应该

是怎样的结局?才能不妄来世走一遭。各有各的说法。自然就有不同的结论,如同

看庐山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人一生会遭到不同的处境,起起落落,富贵贫贱转瞬间。

人只知道过去,无人能只明天。但是,每个人盖棺再论时,均经历了不同的起起伏

伏,荣耀与磨难造成人生阶段的高低不同,如同这庐山一般,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理解了以上两句,这两句就不难理解了,

庐山是美丽的,庐山是人所向往的,如同儒家讲给天下学子的追求。书中自有黄金

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真正人生走一遭,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有几个人能看清楚宦海沉浮,荣华

富贵,酒色财气呢?苏轼说:看不清的缘由是:身在此山中。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3/7

精心整理

苏轼通过自己一生的经历,历经宦海沉浮,荣华富贵,酒色财气。他最后对人

生的感悟达到了佛家与道家讲的出世的境界。他把一切都看明白了。

事实上佛家道家讲的佛与道,不是叫人都厌世,都当和尚,而是像苏轼一样,

修心出世,用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人生是苦难的历程,谁也代替不了谁,你想品尝人生滋味,自己必须去经受磨

难以感悟人生。不能惧怕这个世界,逃避害怕是懦夫行为。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

那是指勇敢者的享受而非懦夫。

苏轼,了不得。诗词流传后世被敬而仰之。我们读他的诗词,有几个人能像苏

轼一样品尝感悟人生滋味呢?恐怕只有苏轼了,别人写不出他这么美妙而富有哲理

的诗句。

【赏析四】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即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

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岭即顶

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侧即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峰即山顶端,形状尖而高。这两句意思是说,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

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等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

不相同。从写作方法来说,我们可以从远近、高、低这些方位词看出诗人采用了移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4/7

精心整理

步换景的方法,似乎在诗句中浓缩了一路走来所看到的景象,仅仅用横看成岭侧成

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千姿万态的庐山特点概括出来,虽说是务虚的笔法,但给人

以审美想象的空间。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表面看来是游山所见,是眼前景,其实,

诗人是把庐山岭与峰特征突显出来,目的是为了营造庐山所具有的审美象征意象。

王一川在主编的《文学概论》中说: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的,

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同时指出:哲理性

是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可以说,这样的审美象征性意象,往往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和思考的空间,而读者在感受这样的意象时,它会启发读者思维,引发读者思考,

从而感受或者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理趣。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即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

来就是浏览胜地。只缘:即只因为。此山指的是庐山。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令人迷

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这两句紧承上两句而来,

是诗人即景说理。从写作上说,是虚写。诗人触景生意,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感

慨万分,从而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表达了自己游山的体会为什么

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是的,个人的渺小与高达的庐山

相比,又是多么的渺小。一个人身处其中,视野被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

视线中局部而已。也许现在问你庐山是什么样子,你在看不到事物整体时,如果不

发挥应有的想象,就会产生瞎子摸象的片面性。诗人通过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引发读

者的思索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地位不一样,

往往在看待事物和对问题的认识上,也会存在不同也许是狭隘的、也许是片面的如

果真是这样,就会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身在其中的认识差异性和局限性,甚至

产生认识上的错误性。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5/7

精心整理

总而言之,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通过身处庐山深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描述,

形象地启发读者认识思维,并告诫读者这样的道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克服认识

事物的片面性,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才能实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站得

高、看得全的认识事物的要求。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苏轼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

妙理与豪放之外的特点。

【赏析五】

要理解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真实思想和感情,首先要了解苏轼这个才子的人生

历程。苏轼是一个少年成名的才子,四川眉县人,他和大多数天赋奇才的男人一样,

年轻时胸怀抱负,以天下为己任。深愔孔孟之道成长的中国古代才子,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当为其人生成长轨迹苏轼中进士的文章就是针对当时朝政给予评论而

成名。

但是,社会就是社会,人生就是人生,有谁一帆风顺过?无论上苍怎样的赋你

奇才。苏轼也不例外,他成名后进入社会,进入宦海,他那一颗年轻的、恃才放旷

的心必然要经过社会的打磨。由于与王安石的政见不一,得罪权贵,他被贬谪数次,

历经磨难。苏轼后来信佛,朋友圈中有高僧常往,故事流传后世。

中国社会发展到宋朝时,儒、释、道三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思想的三足鼎立的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6/7

精心整理

主流思想,苏轼这样的才子无疑是思想的大家了。他对人生、对社会、对生命的感

悟,是非常深刻和独到的,在庐山上《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这位大家对人生、社会、

生命的感悟。

分页:1

2

3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7/7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13:02: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821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