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马王堆帛书的出土,在中国学术界是仅次于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冢出土竹书的重大事件。汲冢竹书大都亡佚了,这次出土的帛书却全部整理出来了,其中不仅有《帛书易经》经传的原文,还有解释《易经》的文章好几篇,这些帛书,对今天的《易经》研究真是太重要了,可惜由于帛书的文字多用古代字体,冷僻难认,《帛书易经》的六十四卦的排列和辞句,许多地方与现今通行本也不一样,这样就产生了阅读的困难。
《帛书易经》共四4934字,与传世的王(弼)本不同的字为957个,约占%19.39,如:“孚”作“复”、“谦”作“嗛”、“征”作“正”。《帛书易经》与王本《易
经》有35个卦名不同。如:“乾”作“键”、“坤”作“川”、“否”作“妇”、“离”作“罗”。《帛书易经》六十四卦,分八宫排列,每宫八卦,按八卦相重的原则排列。八宫之顺序为:键宫、根宫、习赣宫、辰宫、川宫、夺宫、罗宫、筭宫。每宫上卦不变,下卦从本宫卦列首开始,以下的次序为:键、川、根、夺、习赣、罗、辰、筭。《帛书易经》六十四卦卦序,仅仅四卦(键、恒、筭、中复)与王本相同。其余六十卦的卦序都不相同。
《帛书易传》(即《帛书系辞传》)与通行本不仅有大量的文字上的区别,而且缺少一些章节。
《帛书系辞传》不分章节,也不分上下篇,共3375字,比传世的韩本《系辞传》大约缺少
了1114字。韩本《系辞传(上)》有2340字,《系辞传(下)》有2131字,共计4471字。《帛书系辞传》缺韩本《系辞传(上)》的第八章“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的189字;第九章首句“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以及缺韩本《系辞传(下)》的第四章“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第五章"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以明失得之报”,第七章“《易》之为书也不可远……则思过半矣”;第八章“二与四同功而异位……此之谓《易》之道也”等内容。其中韩本《系辞传(下)》所缺章节分别散见于《帛书易传佚书》的《要》与《易之义》中。
《帛书系辞传》保存了许多珍贵资料。如:韩本《系辞传》中的“象”字,《帛书系辞传》均作“马”;“易有太极”作“易有大恒”;“易与天地准”作“易与天地顺”;“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作“夫易,古物定命,乐天下之道”;“显诸仁,藏诸用”作“圣者仁,壮者勇”;“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作“键以易,川
以简”;“禁民办非曰义”作“爱民安行曰义”……《二三子问》书写为三十六行,共计约2619字,分为三十二章,是孔子对《易经》卦爻辞作出具体诠释的《易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用问答的形式讨论了龙德与君子、夫子、大人之德,描述了龙德的特征、性质、品德以及君子、夫子、大人学习龙德所达到的几种境界:
“黄常”、“不习”、“寝龙勿用”(“大人安失矣而不朝”),“立正也若遁木,俞高俞畏下”。“宝德而施教于民”,“广德而下■民”“出德教以道民”。共引用《键》《川》两卦五条爻辞。
第五章对用《蹇》卦六二爻辞“王臣蹇蹇,非今之故”进行了诠释。告诫人们“智(知)难而备之,则不难矣;见几而务之,则有功矣”。第六章诠释《鼎》卦九四爻辞。第七章解释《鼎》卦上九爻辞,认为“明君立正”必定“贤辅弼之”。第八章解释《溍》卦卦辞,认为这条卦辞是讲的“圣王之安世”的方法。认为“圣之正,牛参弗服,马恒弗驾”,“圣人之立正也,必尊天而敬众,理顺五行,天地无困,民则不渗,甘露时雨聚(骤)降,剽风苦雨不至,民心相■以寿”。对“锡马”、“番庶”、“昼日三接”都作出了全新的解释。第九章是孔子对《川》卦六四爻辞“聒囊,无咎无誉”的解释。第十章是孔子对《键》卦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的解释。第十一章是孔子对《键》卦九三爻辞的解释,告诫“君子务时,时至而动”,“时尽而止”。第十二章是孔子对《键》卦九五爻辞的解释。第十三章是孔子对《键》卦用九爻辞的解释。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是孔子对《川》卦初六、六二、六三等三条爻辞的解释。第十七章缺损较多。第十八章解释《屯》卦九五爻辞。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是孔子对《同人》卦卦辞初九爻辞、六三爻辞的解释,孔子认为“大德好运”、“和同者众,以济大事”。第二十二章是孔子对《大有》卦六五爻辞的解释。第二十三章是孔子对《嗛》卦卦辞的解释。第二十四章是孔子对《豫》卦六三爻辞的解释,提倡“鼓乐而不忘德”。第二十五章是孔子对《中复》卦九二爻辞的解释。第二十六章是孔子对《小过》卦六五爻辞的解释。第二十七章是孔子对《恒》卦九三爻辞的解释。第二十八章是孔子对《解》卦尚六爻辞的解释,孔子认为“人君高志求贤,贤者在上”。第二十九章是孔子对《根》卦卦辞的解释,孔子提倡“敬官任事”。第三十章是孔子对《根》卦六五爻辞的解释,孔子提倡“塞人之恶,阳人之美
”。第三十一章是孔子对《丰》卦卦辞的解释,孔子提倡“用贤”而不“害贤”就能日中而盛,就能亨通适宜,并举“黄帝四辅,尧立三卿”证成其说。第三十二章是孔子对《未济》卦卦辞的解释,认为这条卦辞是讲的“始易而终难”。这是汉代易学大师视为权威的《易传》,因为是孔子对卦爻辞的具体解释,故附于《易经》之后,几乎享受与《易经》同等的地位。《二三子问》反映了孔子的易学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珍贵材料。
《易之义》写在《系辞传》后面,约3100余字,不分章。为了研究的方便,我将其分为十
二章。第一章是总纲。其文曰:“子曰:《易》之义谁(唯)阴与阳,六画而成章。曲句焉柔,正直焉刚。六刚无柔,是谓大阳。此天之义也。天有阴阳,地有柔刚。《键》六刚能方。六柔无刚,此地之义也。天地相■(衔),气味相取,阴阳流刑,刚柔成章,万物莫不欲长生而亚(恶)死,会心者而台(以)作《易》,和之至也。是故《键》六刚无柔,义沾上就,天之道也。是故《川》六柔无刚,义沾下就,地之道也。”全篇论述了“易之义”与“天之义”、“地之义”、“人之义”、“万物之义”的关系。指出:天之义,六刚无柔,刚健动发而不息,其吉保功也,无柔害之,不死必亡,重阳者亡,故火不吉也;地之义,六柔无刚,柔弱沉静不动,其吉保安也,无刚害之,则穷贱遗亡,重阴者沉,故水不吉也;人之义分“武将之义”、“文臣之义”两类,武将之义保功而恒死,文臣之义保安而恒穷,柔而不枉,然后文而能胜,刚而不折,然后武而能安;万物之义,■刚则不能动,不动则无功,恒动而弗中则浮,此刚之失也;不柔则不静,不静则不安,久静不动则沉,此柔之失也。乃是一篇易学符号意义学的哲理文章,是先秦的符号学、意义观的杰出作品。
《要》共1648字,是孔子晚年学习《周易》的总结。孔子认为学习好《周易》,懂得《周易》的要领,是“危者安其立(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的根本保证,所以君子必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才能达到“身安而国家可保”的境界。文章记载了孔子晚年学习《周易》的情景,对待《周易》的态度,对待"祝巫卜筮"的态度,对待“损益之道”(即“易道”)的阐发和运用,再现了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易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当年的精神风貌。“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前羊(祥)而至者,弗羊(祥)而好也。
本文发布于:2022-11-13 20:37: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4778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